北宋皇帝的“圣德”事迹:水灾、干旱、蝗灾,皇帝的至诚感动天地

自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受推崇以来,天人关系便是历代皇帝表现皇权的独特方式。

如发生水旱灾害,皇帝必须要祈晴或求雨,而且几乎是灵验无比,被史官郑重其事地载入史书,列入“圣德”垂范后世。




一些宋史中不厌其烦地描写宋代一些皇帝的“圣德”,其中求雨、祈晴是最常见的圣德事迹。

先看宋仁宗的“圣德”事迹。

庆历三年五月旱,丁亥夜雨。戊子,宰相章得象等入贺,上曰:“昨夜朕忽闻微雷,因起,露立于庭,仰天百拜以祷。须臾雨至,朕及嫔御衣皆沾湿,不敢避去,移刻雨霁,再拜而谢,方敢升阶。”得象对曰:“非陛下至诚,何以感动天地!”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五月有大旱,结果一天夜里下了大雨。宰相等人进宫庆贺,宋仁宗说自己听到雷声后,“露立于庭,仰天百拜以祷”,雨很快就来了,仁宗衣服湿透了也不敢避去。


北宋皇帝的“圣德”事迹:水灾、干旱、蝗灾,皇帝的至诚感动天地

宋仁宗


宰相章得象适时地称赞道:“非陛下至诚,何以感动天地!”,认为是仁宗至诚之心感动了天地,才有此一场夜雨。

很显然,古人用这个故事表现仁宗的至诚与仁的,只是不知道这样的“移刻雨霁”的夜雨能否有效地缓解大旱。

史官还记载了更早的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的祈晴事迹。

天圣七年连续雨水形成水灾,“麦已损腐”,宋仁宗认为“此必政事未当天心也”,于是

“三月丙戌”,宋仁宗“遣官祈晴”,同时决定大赦天下,“以召和气”。

结果那时异常有效的。

“夏四月庚寅,赦天下,免河北被水民赋租。京师自三月朔雨不止,前赦一夕而霁。”


北宋皇帝的“圣德”事迹:水灾、干旱、蝗灾,皇帝的至诚感动天地


京师开封的雨,在大赦天下的前一日停止了。仿佛真的是召来了“和气”。

“此必政事未当天心也”,天人感应理论让古代帝王警醒自己的施政行为,看起来迷信,倒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再看宋太宗的“圣德”

相对的宋仁宗委婉,史官对宋太宗“圣德”的描写就直接多了。

“端拱二年,自三月不雨,至于五月。戊戌,上亲录京城诸司系狱囚,多原减。是夕大雨。”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从三月到五月都没有下雨,宋太宗于是“录囚”。

录囚亦称虑囚,是由皇帝或有关官吏讯察囚犯并决定可否原宥的制度。“知其情状有冤滞与不也”。皇帝录囚本着“慎罚”宗旨,虽不是“大赦”,多会降低处罚。

北宋皇帝的“圣德”事迹:水灾、干旱、蝗灾,皇帝的至诚感动天地

宋太宗


宋太宗这一次录囚便是“多原减”,结果当夜就来了大雨。

然后宋太宗以此教育起近臣来:

“为君当如此勤政,即能感召和气。如后唐庄宗不恤国事,唯务畋游,动经旬浃,大伤苗稼。及还,乃降敕蠲放租赋,此甚不君也。”

宋太宗把录囚视为自己勤政的体现,感召和气,带来的降雨。

他还顺带鄙视了一把后唐庄宗李存勖,说他“不恤国事”,游猎伤害苗稼后减免租赋,不符合君主形象。

提到了后唐庄宗,近臣有人附和道:“庄宗不独如此,尤惑于音乐,纵酒自恣。乐籍之中,获典郡者数人。”


北宋皇帝的“圣德”事迹:水灾、干旱、蝗灾,皇帝的至诚感动天地

后唐庄宗李存勖


有了这个话头,宋太宗继续道:“凡人君节俭为宗,仁恕为念。朕在南府时,于音律粗亦经心,今非朝会,未尝张乐。晨夕下药,常以盐汤代酒。常服浣濯之衣。而鹰犬之娱,素所不好。”

宋太宗大谈节俭仁恕,说自己“未尝张乐”、“以盐汤代酒”、“服浣濯之衣”、“不好鹰犬”,简直清心寡欲至极。

一场录囚后的降雨被宋太宗君臣配合阐发出如此多的道理,也难怪史官要记载此事并列入“圣德”事迹中。

史官还记载了宋太宗另一件“圣德”事件。

这事发生在淳化二年(991年)三月,“三月己巳,上以岁旱蝗,手诏吕蒙正等”。


北宋皇帝的“圣德”事迹:水灾、干旱、蝗灾,皇帝的至诚感动天地

蝗灾


宋太宗的手诏是这样说的:

“元元何罪?天谴如是,盖朕不德之所致也。卿等当于文德殿前筑一台,朕将暴露其上,三日不雨,卿等共焚朕,以答天谴。”

这一年不但有旱灾还伴随蝗灾,宋太宗认为这是天谴,是自己“不德之所致”,要求宰相吕蒙正等人筑台,他将“暴露其上”求雨,若三日之内没有雨来,要求宰相把他给“焚烧”了,

“以答天谴”

宋太宗如此说,可把宰相吕蒙正等人吓得半死。天生大旱蝗灾,若是皇帝不德导致,也首先是他们这班宰相不德所致,吕蒙正等人急忙上表谢罪,还把手诏给藏了起来。

蒙正等惶恐谢罪,匿诏书”。

君无戏言,难不成宋太宗真的要去登台祈雨,万一真的“三日不雨”,大臣们还要真的把皇帝焚烧了吗?


北宋皇帝的“圣德”事迹:水灾、干旱、蝗灾,皇帝的至诚感动天地


史官在故事的末尾用了一句神来之笔:

“翌日而雨,蝗尽死。”

宋太宗下完这手诏的第二天便下雨了,蝗虫也都死光了。

这句绝对是“春秋笔法”了。大雨不得不来,不然众卿要真上演把皇帝烧了的戏码了。

因干旱和蝗灾表现宋太宗的“圣德”的例子还有一例。

这发生淳化三年(992年),也就是上面事件的第二年。

夏五月,上以久愆时雨,忧形于色,谓宰相曰:“亢阳滋甚,朕恳祷精至,并走群望而未获嘉应者,岂非四方刑狱有冤滥、郡县吏不称职、朝廷政治有所阙乎?”因遣常参官十七人分诣诸路按决刑狱。己酉,雨,宰臣相率称贺。

还是因为无雨干旱,宋太宗认为自己的施政有不当之处,遣人“按决刑狱”,结果就来了雨,宰执大臣们上表称贺。

宋太宗再一次借机说教:“朕孜孜求理,视民如伤,内省于心,无所负矣。”

五月求雨成功,六月就发生了蝗灾,“六月,有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


北宋皇帝的“圣德”事迹:水灾、干旱、蝗灾,皇帝的至诚感动天地


宋太宗忧心无比,“上谓宰相”曰:“朕素不识此虫,群飞而过,其势甚盛,必能害及田稼。朕忧心如捣,亟遣人驰诣所集处视之,卿等何策可去?”

大臣们有何良策呢?不是希望下雨,悉对曰:“虫螟因旱乃生,频雨则不能飞。为灾与否,亦系岁时。圣心焦劳,忧念黎庶,固当感通天地。臣等职在调燮,伏增惭惧。”

这次厉害了,宋太宗还没有求雨,只是心中焦虑忧念,便来了大雨。

“是夕大雨,蝗尽殪。”

这和淳化二年的“翌日而雨,蝗尽死”,几乎是同样的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