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義:20條書論的悟性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一個日常記錄的習慣,比如寫日記。一個書法愛好者,如果每日除了臨帖,還有用毛筆寫日記的習慣,是最好不過的:

一來可以訓練小字功夫,

二來能夠通過日常性書寫消化臨帖,久而久之興許會形成自我風格,

三來能記錄一些有價值的內容。

這幾日又翻舊書,見到朱天曙先生的書論,覺得別有見地,當代很多書家都被國展”摧殘“成了寫字機器,技術很好,只是少了點”文心“,使得文好、字好的書家其實並不多。

1.要筆鋒無處不到,須是用逆

如劉熙載雲:起筆欲鬥峻,住筆欲峭拔,行筆欲充實,轉筆則兼乎住起行者也。逆入,澀行,緊收,是行筆要法。

2.創作以自然最高

張懷瓘贊張芝草書合於自然而變化至極,又認為草書為書體中藝術性最高者,行盡勢未盡,以無為而用,同自然之功。

楊普義:20條書論的悟性

3.學古人觀之入神,則下筆能隨人意

所謂心得其妙,始能入神。學書當悟劉熙載所云:學書通於學仙,煉神為上,煉氣次之,煉形又次之。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別。入他神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

4.米芾《海岳名言》

雲: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予以為集古而無祖,學書之門徑也。

楊普義:20條書論的悟性

5.臨摹學字中之字,會悟則字中有字。融通則字外有字

6.康有為對南北朝碑刻評價極高

南北朝窮鄉僻壤、無名書人碑,他以為無不佳、書皆神妙、有後世學士所不能為者,則過之。清朝中葉以後,碑學大興,學書者或不學帖而學碑。碑多斧鑿之痕,而少筆墨之趣。化刀為筆,刀中見筆,學碑之要,亦學印之要也。

楊普義:20條書論的悟性

7.對文化經典研精覃思方能理解書法乃人文之藝術,文化傳統之藝術,非技工之逞能

吾人學書,當求藝之真,非求其勝也。

8.折筆與轉筆亦是用筆之要處

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真貴遒,草貴勁。朱和羹《臨池心解》所云甚當:字畫承接處,第一要輕捷,不著筆墨痕,如羚羊掛角。學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訣。

楊普義:20條書論的悟性

9.孫過庭論用筆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

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甚為形象。董其昌論用筆以為須提得筆,不可信筆。發筆處要提得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信筆則其波筆皆無力。提得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

10.書以中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

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有鋒以耀具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劉熙載以為每作一畫,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於主鋒,外界出於副毫。范成大則認為古人書法極致為字中有筆,筆中無鋒。筆鋒實為一體,鋒筆互見,即中即側,復歸中也。

楊普義:20條書論的悟性

11.衛恆《四體書勢》、北朝王愔《古今文字志目》、後魏江式《論書表》皆從字學談書法

至唐,傳為虞世南《筆髓論》述用筆之妙,以為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而張懷瓘《書斷》以書體之美為典範,進而構建重規範法度之風,唐人尚法與此理論亦有關聯。

12.前人云作字如應對賓客,一堂之上,賓客滿座,左右照應,賓不覺其寂,主不失之懈。所謂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收而有放,奇而能正。

楊普義:20條書論的悟性

13.虛實相生,書之要決也

筆不虛,則欠圓脫;筆不實,則欠沉著。專用虛筆,似近油滑;僅用實筆,又近滯笨。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化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方有合心之作也。

14.熟則巧生,拙多於巧而後真巧生焉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剛。運用精熟,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自然瀟灑流落。蘇軾《和子由論書》雲: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也。

15.形質不健,神采何來?故需藏骨抱筋,含文寓質

16.書勢為書寫中所形成之形勢,若肥瘦,若長短,若曲直,若方圓,若平側,若巧拙,若和峻

書家創作即掌握這些形勢、姿態和趣味。最早之書勢論著有崔瑗《草書勢》、蔡邕《篆勢》,如蔡邕說篆書之勢志在飛移,衛恆說隸書若飛龍在天,此東漢時期借物擬書,前所未有。書能與自然物象類比,得物象之形,歸造化之理。擬於自然,又能立象以盡意。劉熙載雲: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意、象之間,實本與用也。

17.書法天資與人工並重

庾肩吾論獻之雲:早驗天骨,復識人工。張懷瓘突出自然天骨,主張學於造化,冥通合縹緲,先其天性,後其習學。予甚以為然。

18.黃庭堅跋《蘇軾遠景樓賦》

雲: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今人所失者多非技也,乃學問文章之氣也。

楊普義:20條書論的悟性

19.餘嘗從秦權量、漢碑額、銅爐、磚瓦中討生活,化野取文,去俗得樸

或以金石刀法之趣融入篆隸,得挺勁峻拔之氣;或以篆隸之法融入行書,求渾穆古樸之趣。餘學書無定法,既明用筆規律,古今碑版法帖察於眼而發乎手,求清求厚、求精求當而已。清者,心也;厚者,跡也。鄉人板橋曾雲: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思之,思之,神鬼通之。缶翁雲: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誠哉斯言!

20.詩文和書法皆以學問人品為根底,所謂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書法下苦功法古,其審美亦在於合古而不在新。古之內容尤為廣泛,皆在於發現也。以古為法,其新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