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隔離,您家的寶寶需要備拿著藥物?


新春佳節,寶寶難免會有感冒發熱或腹瀉之類的問題。

加上今年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上醫院看病會格外不便。為此,為大家整理了這份常用藥物使用指南,方便大家遇到問題時查閱。

NO1:退燒藥

對於兒童發熱,推薦對乙酰氨基酚(適用於 3 月齡以上患兒)或布洛芬(適用於 6 月齡以上患兒)兩種退燒藥。

1. 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滴劑

規格:15 毫升:1.5 克

對於 12 歲以下兒童口服時用滴管量取即可。用量用法參照下表:

在家隔離,您家的寶寶需要備拿著藥物?


2. 布洛芬混懸劑

規格是:15 毫升:0.6 克

需要時可每 6~8 小時口服重複使用,每 24 小時不可超過 4 次,5~10 mg/kg/次。或參照年齡、體重劑量表,用滴管量取。

在家隔離,您家的寶寶需要備拿著藥物?


注意事項:

1. 兒童肛溫 ≥ 39.0℃(口溫 38.5℃,腋溫 38.2℃),或因發熱出現不舒適、情緒低落,可使用藥物退熱;危重症患者體溫>40℃ 需要使用藥物(非甾體抗炎藥)降溫和/或物理降溫。

2. 混懸劑使用前請搖勻,使用後請清洗滴管。

3. 不推薦退熱藥聯合或交替使用,不推薦藥物退熱基礎上聯合擦浴降溫。

NO2:腹瀉藥

1. 口服補液鹽 Ⅲ

WHO 推薦腹瀉時首選口服補液鹽 Ⅲ。口服補液鹽Ⅲ能快速補充丟失的水分、電解質等,縮短腹瀉病程,是治療腹瀉的一種有效且性價比高的治療方式。

配置方法:將口服補液鹽 Ⅲ 1 袋衝入 250 mL 溫開水中,分次服用。

注意事項:

1. 很多家長以為口服補液鹽只是治療脫水的,其實它還能預防脫水,因此,建議在孩子開始腹瀉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服用。

2. 喝多少口服補液鹽 Ⅲ,主要是根據孩子年齡來看(見下表),直到腹瀉停止。如果孩子喝不了這麼多,也不要硬灌,可以引導孩子少量多次服用。

年齡

劑量

<6 個月

50 mL

6 個月~2 歲

100 mL

2 歲~10 歲

150 mL

>10 歲

能喝多少喝多少

3. 如果孩子已經是輕度或中度脫水了,就要按照 50 mL/kg 的劑量服用,並在 4 小時之內喝完。每次腹瀉之後再按照上面的劑量服用。

4. 當患兒頻繁、嚴重嘔吐,出現了脫水體徵時需及時送醫院。

有些家長不知道如何判斷孩子脫水程度?可參照下表:

在家隔離,您家的寶寶需要備拿著藥物?


2. 蒙脫石散

蒙脫石本身不具抗菌特性,但是對消化道內的病毒和細菌,比如大腸桿菌、輪狀病毒等有較好的吸附作用和固定作用。目前,蒙脫石散僅在治療急性感染性水樣腹瀉病的證據等級較高。

配置方法:每袋含蒙脫石 3 g,倒入 50 mL 溫水中,搖勻後口服。

用法用量:

年齡

劑量

1 歲以下

每日 1 袋,分 3 次服用

1 - 2 歲

每日 1-2 袋,分 3 次服用

2 歲以上

每日 2-3 袋,分 3 次服用。或遵醫囑

注意事項:

由於腹瀉有利於病毒的排出,過早使用止瀉藥不利於疾病的恢復。因此,當孩子出現急性水樣便時,不要過早使用蒙脫石散,建議先觀察 48 小時。

如果是非感染性因素導致的腹瀉,如家長常說的「消化不良」,就沒必要使用蒙脫石散。

NO3:感冒藥

感冒藥通常為複合製劑。大多數非處方咳嗽藥和感冒藥對於兒童患者的有效性沒有被證實。

加拿大衛生署告誡 6 歲以下兒童不要使用所有含咳嗽藥和感冒藥配方的藥物,6 歲以上兒童亦需慎用;FDA、AAP 均反對 6 歲以下兒童使用非處方咳嗽藥和感冒藥;AAP 還強調對於 6 歲以下兒童,這些藥物不但無效,還可能引起嚴重的副作用。

可是孩子感冒家長一定會著急,不服藥,那孩子感冒了怎麼辦?家長可以做好以下見點:

1. 鼻塞、流涕時:可以使用鹽水滴劑滴鼻或者鹽水噴霧劑噴鼻。

2. 咳嗽時:咳嗽屬於保護性反射,通過咳嗽可以把氣道里的分泌物、異物排出來。1 歲以上可以口服 2~5 mL 蜂蜜;6 個月~1 歲可以喝蘋果汁或者溫水治療。

3. 發熱(腋溫 ≥ 38.2℃ 且非常不舒服)時:可以用對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來退熱。

4. 如果發現孩子有異常情況,請及時及時上醫院就診。

特別提醒:對於普通感冒,尚無抗病毒療法;不推薦利巴韋林用於流感治療;抗菌藥不能預防繼發細菌感染,如無細菌感染依據,不應以預防為目的予以抗菌藥治療。

NO4:外用藥等

1. 凡士林

冬季寶寶常常會有皮膚幹糙、嬰兒溼疹、紅屁屁等,如果備上一瓶凡士林,就能搞定孩子 80% 的皮膚問題。

建議:選擇純度高、添加劑少的的凡士林,如果純度達到 100% 那是最好;溼疹寶寶不推薦用添加尿素的凡士林(嬰兒期避免使用含有尿素或尿囊素成分的保溼劑)。

2. 其他

除了備好上述常用藥外,建議再備上碘伏棉籤、無菌紗布和創口貼。另外,電子體溫計也要隨身攜帶,萬一寶寶有發熱,一測便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