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贬值与关税壁垒:英国靠什么走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告别自由贸易:最早走出大萧条的英国

从萧条走向大萧条

顾名思义,“萧条”与“繁荣”一词相对。就此而言,“大萧条”时代里的英国,显得有些讽刺。不像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是从“柯立芝繁荣”的巅峰直落谷底,英国倒是一直与“繁荣”无缘。


货币贬值与关税壁垒:英国靠什么走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伦敦街头的失业者

问题的根源,仍然是梦魇一般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7月3日,劳合·乔治在英国下院演说时承认,“每一个地方的力量已经被这次可怖的战争吸吮耗竭到我们迄今尚未能觉察的地步……如今你们到处感到的不安正是贫血热症。”结果,“英国成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大国中唯一经济停滞的国家”。在1920-1929年的10年间,英国工业达到一战前1913年水平的只有1927年和1929年,一直到1929年英国工业总产量只超过1913年水平的5.7%,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份额也从1913年的14%下降到1929年的9%——同时期美国则从36 %上升到48%。

与此同时,“金本位”的存在则让依赖海外市场的英国工业雪上加霜。“金本位”,也就是“黄金充当国际货币,每单位的各国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在一战前,每盎司黄金兑换3英镑17先令10. 5便士,即1英镑可兑换毛重7. 98806克,净重7. 32238克黄金。迫于战争压力,英国一度在1919年放弃了“金本位”,而在1925年,又恢复了这一日后被经济学家凯恩斯称为“野蛮的残余”的制度。


货币贬值与关税壁垒:英国靠什么走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金条

如果英镑贬值,会使英国的商品比较便宜,增加其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促进英国的出口,进而改善英国国内的工业处境。但这与伦敦金融界的利益相悖,在他们看来,“如果伦敦想恢复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镑就必须重新回到战前的价值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取信于天下,金融的基石就是信用,失去信用就失去了一切”。两种意见博弈的结果,银行家战胜了工厂主。英国最终决定恢复到一战前金本位制度下英镑与美元,黄金的汇率水平上,即1英镑兑换4. 86美元,这比当时的英镑实际价值要高出10%。这就进一步降低了“英国制造”的市场竞争力。

于是,当经济危机的冲击波横跨大西洋而来之后,本就步履蹒跚的英国立即从慢性萧条走向了“大萧条”。“钢铁生产下降了46%,设备利用率为42%;生铁产量下降了52.9%,设备利用率为30%;船舶制造业的生产下降了91%,设备利用率仅为8%”。由于英国经济本就在不景气中徘徊,总的工业生产和之前的最高水平相比,“仅仅”减少了23.8%,只及美国的一半。可也正是因为基数低,英国的工业倒退到了19世纪,大约相当于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60周年)的水平。以这样一种方式重回“日不落帝国”鼎盛的“维多利亚时代”,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倒行逆施

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百业俱敝的经济危机,英国当局最关心的居然不是恢复生产与就业,而是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信誉。后者又与“金本位”制度联系在一起:过去英国一直凭借良好的汇兑信誉使外国金融机构和商人相信英镑自由兑换为黄金的能力。国际收支逆差意味着海外持有的英镑越来越多,但英国用来兑换英镑的黄金数量有限。

为了解决收支失衡的棘手问题,英国政府在1931年8月开出的药方是:开源节流。税收将全面上升:个人所得税从每镑6便士增加到每镑5先令,最高收入附加税增加了10%,一品脱啤酒1便士,一加仑汽油2便士,一包香烟1便士,娱乐税增加了10%以上。这是对全体国民的无差别伤害:一个已婚男士,带着两个孩子,一个月的薪水是823英镑,现在必须交纳20%的税款。而正如《泰晤士报》所指出的那样,这在美国是不用交税的。

引发更大争议的是“节流”。经济危机之下,政府应该过“紧日子”这一点显得理由充分。诸如英国王室将在预算调整后中每年少拿王室专款5万英镑,也算是与老百姓一起“共克时艰”。但另一些措施就不是这么得人心了。支付给皇家海军的薪水也减少了。最受伤害的是那些海军的脊梁——老兵们。他们参加了1914-1918年的战争,但现在他们的薪水只有每天3先令。有人就此揶揄,“减薪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太大,因为我们是在船上,但是我们的妻子除去支付房屋租金就只能剩下1英镑了。”当这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正停泊在苏格兰的港口,为常规军事训练做准备。于是爆发了小小的骚乱:爱尔兰士兵在小卖部捣乱,甚至砸坏了几扇窗户。其直接结果就是演习取消,船只归港。然而不安和波动却在海军中蔓延,水手无处不在诉说他们的委屈。至于媒体当然也不会放过炒作的机会。“震惊!忠诚的皇家海军竟倒戈兵变”。如果那个时代就有“标题党”的话,情形大概就是如此。


货币贬值与关税壁垒:英国靠什么走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当时的英国海军

海军的实际情况当然尚不至此。比起军人减工资,社会福利的削减才真正称得上是倒行逆施。按照英国财政部门的逻辑,政府应减少开支,特别是在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上的投入。因为这种投资不仅不产生收益,反而还会加剧财政赤字,进而影响到金融的稳定。不但是失业救济金被削减了10%,救济金领取者如家中有人有另外收入,必须将数额再行减低。当局询查家庭收入,进行所谓“贫寒认可”。此举尤为公众愤恨。这种询查侵犯人的私生活,妨碍家庭和睦。未出嫁的女儿必须换居廉价房间,祖父必须搬出(或被赶出)家中住入多人合住的公寓。这只是因为她的20先令工资或他的10先令养老金会妨碍其余家人领取救济金……

显而易见,失业者的悲惨状况和绝望情绪很容易为极端分子利用,就连英国这样一个代议制民主传统久远的国家也不能摆脱法西斯主义的魔影。1932年,原工党成员,奥斯瓦尔德·摩斯莱爵士,组织了一个包括乌七八糟的各种法西斯团体在内的英国法西斯联盟,在各地建立起地方组织。它得到《每日邮报》的支持,并从意大利得到一部分津贴,企图效仿意大利和德国建立专制政权。所幸该组织不成气候,未能对英国政体形成威胁。

与黄金说再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切都是英国为维系“金本位”存在而付出的代价。当局相信,“任何关于我国货币的稳定性的信心动摇都会自然地导致国外资本的撤出。”对于这种看法,经济学家凯恩斯嗤之以鼻。早在几年前,他就曾断言,“如果英国回归战前的金本位制度,为国内经济和社会稳定所做的控制物价的政策就不可能成功,英镑币值也不可能长期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凯恩斯同样反对英国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不仅如此,他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干脆说,节约在经济衰退时是灾难性的行为。他进而解释说:“你攒下来5先令,就相当于让一个人失业一天,依次类推。所以,英国爱国的家庭主妇们,明天就该冲上街头,看看随处可见的广告,大量购物吧……”


货币贬值与关税壁垒:英国靠什么走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凯恩斯

英国当局维护“金本位”的决心不可谓不大,只是形势比人强。英镑面对的处境越来越糟糕。1930年,英国还有1.35亿英镑的黄金储备(比1925年已经少了1000多万英镑),随后在1931年,资金的外流更加严重。“1931年7月,每天有超过200万英镑价值的黄金和外汇资产从英国银行流出。”随着海军“兵变”的消息传出,持有英镑的人变得更加恐慌,纷纷向英国银行尤其是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三天之内,英国又流出了大量资金,平均每天损失了1100万英镑。到了9月19日,堂堂英格兰银行扣除借款以及交割远期合同所需的外汇后,居然只剩下仅有500万英镑的储备余额。降尊纡贵的英国人在国外拼命争取援助,但这次一无所获。

两天以后,1931年9月21日,英国最终不得不面对黄金储备枯竭的现实,宣布停止实施其金本位法规中的相关规定。从此英格兰银行不再按照固定价格出售黄金,并且还规定严禁向外出口黄金。英镑成为浮动货币,它的价值将会由市场决定,而不再是固定于黄金价值之上的不变值。

在大众心目中,毕竟黄金才是硬通货,失去黄金的支持,英镑的地位势必大打折扣。放弃“金本位”制度后,英镑汇率一溃千里。“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外汇市场上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从1: 4. 86跌至1: 3. 75,贬值幅度接近25%,截止12月,1英镑兑换的美金已经不足3. 5元。”由于在此期间,美国也在实行美元贬值政策,美元对黄金的价格同步下跌。截止1931年12月,英镑对黄金的跌幅竟超过30%。

就像凯恩斯鼓吹的那样,英国也从英镑贬值中得到了一些收益。英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了。这就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1931年,英国的出口额在全球总额中占9.4%,一年以后上升了1.5个百分点。《每日快报》的老板比弗布鲁克非常高兴地表示:“我们摆脱了金本位是非常明智的,这是我们贸易复苏的开始。”

不过,在那些依然活在旧时代的银行家看来,英国放弃“金本位”制度是一项彻底损毁名誉的措施,是英国政府和英格兰银行在耍赖皮,它将重大的损失强加给了那些给予英格兰银行和英镑充分信任的国家和个人投资者,不啻对他们赤裸裸的掠夺。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一度执迷于捍卫“金本位”的英国政府很快也尝到了与黄金“脱钩”带来的另一个甜头,这就是赖账。英镑贬值可以使英国政府通过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偿还庞大的战时公债——印钞票……

以邻为壑

在“大萧条”期间,世界各国日子都不好过,大家已经进入到不管别国死活的癫狂状态,完全不与别国商量,就强行抬高关税,增设贸易壁垒,希望以此平衡本国财政收支。这方面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利坚合众国。1930年,美国国会在保有贸易顺差的情况下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从40%提高到 47%。美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率先发起贸易战,掀起了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第一次浪潮。

在他国的关税壁垒面前,自由贸易的英国处在一种极为不利的地位。比如,为了阻止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崩溃,许多国家都开始限制和减少从国外进口农产品。而英国在1931 年底之前依旧有80%的进口商品免税。他国得以在英国市场上以倾销价格大量抛售农产品,同时在本国市场上高抬这些产品的价格来弥补亏损:法国面粉在伦敦的售价只相当于法国本国售价的 1/3。“英国实际上成了世界各国倾销剩余粮食的市场”。1930-1932 年,英国农产品的价格下跌了34%,农场主损失惨重,全国农业急剧萎缩。

为了保护国内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英国终于放弃了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奉行的自由贸易政策。1932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进口税法”,规定除少量商品外,对一切进口商品征10%的关税,而且对那些对英国商品采取歧视性措施的国家的商品征收100%的关税。

1932 年7月至8月,英国进一步改弦更张,同自己殖民帝国里的小伙伴(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爱尔兰、纽芬兰、印度和南罗德西亚)在加拿大召开了一次帝国经济会议,史称“渥太华会议”。与会国共签订了12份双边贸易协议,正式建立起了大英帝国内部的特惠关税制度,即“帝国特惠制”。简而言之,就是各方对帝国各成员国的商品彼此降低税率、免税或给予数量上的优惠;对来自帝国外的同类商品则提高进口关税或加强进口控制。

无论如何,这种充满“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做法说明英国己经变得务实了,它“不再像二十年代那样为恢复其国际经济地位而奋斗,而是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措施,并灵活地、有时甚至是无情地使用其新的讨价还价的力量”。

1932年以后,英国经济开始复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先摆脱经济萧条。工业生产指数以1929年为100的话,1937年已达123.70。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也回升到了1937年的11%。“英镑集团”的出现同样巩固了英国在后“金本位”时代的贸易地位。“世界商品流通中有40%-50%是用英镑计算的……1938年,它(英国)又夺回了1929年丧失的世界最大贸易国的地位。”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也彻底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留声机,电视,电扇,无线电,电炉,电影,吹风机,汽车,电冰箱等都进入了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都得到了普及。90%的家庭有无线电收音机,40%的人每周至少看一次电影……


货币贬值与关税壁垒:英国靠什么走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电影导演希区柯克

对于英国而言,经历了“大萧条”后的1930年代,色彩并不是一片晦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