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死后,瓦剌为什么不卷土重来?

邵世敏


首先,当时的瓦剌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元朝溃退之后,在蒙古高原后建立了北元。如果他们励精图治,还是有可能打回关内的。可是,他们内部不团结,公元1402年,北元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两个部落。蒙古内部开始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

蒙古族崛起的时候,先有成吉思汗,后又有忽必烈带领他们南征北战。但是,在明朝灭亡时,蒙古族内部已经是一盘散沙,各个部落经常发生战争,自己人不服自己人,这样一来,肯定不能一致对外。

其次,历史不给他们机会。明朝灭亡时,满族已经开始崛起了,而且满族进步神速,军事力量大大的增加,对外扩张的野心,咄咄逼人,满族时刻想要消灭瓦剌等蒙古部落。和满族相比,当时的瓦剌就像年迈的老人,根本就没有进取的精神。

公元1604年,林丹汗继承汗位。科尔沁部、扎鲁特部归附了满族建立的后金。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也投奔了后金。蒙古族四分五裂已经成为定局。

其实,瓦剌不是没有梦想,但在当时的形势下,瓦剌的大势已去,他们根本无法重现祖上的荣耀。
公元1635年,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归降后金,交出大汗印信,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的版图。蒙古族在自己的老家也说了不算了,再次入主中原没了前进基地,而且受制于人。

土木堡战争结束之后后,于谦在战后的国家建设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使国家得以没有因战争的重创而导致内乱,于谦一生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但因朱祁镇的夺门之变成功,帮助其夺门之变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也受到了朱祁镇的信任和封赏,于谦的历史使命也落下了帷幕。后受到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的重重陷害,于谦被朱祁镇处死。

于谦死后不久,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的明争暗斗也开始了,开始的很快,结束的也很快,稳定的朝廷也因为这三人弄得乌烟瘴气,明英宗朱祁镇后悔了,后悔当初轻信佞臣所言,杀害忠良,但他终归是皇帝,就算犯错了也不能承认,他的儿子明宪宗即位后恢复了于谦的官职,赐祭。于谦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就如同他写的那首著名的《石灰吟》,明朝因为于谦的存在没有国破家亡,使朱氏江山得以延续下去,没有成为如同南宋那样,只可惜后因奸臣陷害,而丢掉性命,如果于谦没有那么早的离去,明朝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历史结局。


公元前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们先看看,当时的瓦剌为何一下子那么大胆子,敢于直接搞明帝国的帝都,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开始准备收拾一下有点不安分的瓦剌,明军这边号称五十万大军,实则也不过是25万多,毕竟历史上大的战争,都喜欢瞎咋呼,而此时的瓦剌据说也不过6万,但是却早已做好了战前的准备。

然而此时的明军不同,二十多万大军像是放羊一样,根本没有什么防备,总之都是低着头赶路,却被瓦剌大军偷袭。结果二十多万大军顿时开始乱了起来,结果被一边倒的屠杀,这一战下来,明军大败,而且明英宗还被活捉。

明英宗被活捉啊,这是什么概念?但是据记载,瓦剌抓了明英宗后,没用多久便是攻下了的帝都方向的几座险城,直逼帝都,此时的帝都早已空虚,只留下了一些被老弱病残,前来勤王的军队,还在路上,根本没时间。

后来于谦力排众议,要求拱卫京城,最好能坚持到勤王的军队前来,结果可好,勤王的军队还没来多少,瓦剌军队被击溃,后来于谦接勤王军队之力,直接将瓦剌赶出了长城之外。

同时瓦剌为了表现自己投降的诚意将英宗皇帝放了回来,殊不知瓦剌人的手段蛮阴险的,因为当初为了镇住京城的乱局,明代宗上位,明英宗稀里糊涂的成为了太上皇,此时明英宗归来算什么?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后来果然明英宗发动了夺门之变,再次当上了皇帝,明代宗被囚禁,于谦被杀死,再看此时的瓦剌,被击溃之后,也是损伤惨重,反观明朝这边,重新重兵防守,毕竟兵员对于大明帝国来说不是个事儿,但是总之朱棣留下来的一众能臣之死,让大明朝肉疼了太久,明朝有点大伤元气。


北派说书人


因为不但于谦含冤而死,瓦刺的也先在前两年也挂了。也先为什么死了?是他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原来他顶上有一个傀儡大汗脱脱不花,并娶了也先的姐姐,也先作为太师掌管实权。但也先感觉自己腰杆硬了,要求脱脱不花立他姐姐生的儿子为继位者,脱脱不花没答应他,两人就打起来了。也先打败了脱脱不花,脱脱不花逃到兀良哈被杀。也先感到没有对手了,就立自己为大汗,这是也先的顶峰,也是衰败的开始。

据了解,在蒙古称汗的一般都是成吉思汗的皇族,也先的瓦刺原来是大臣的部落,你掌实权可以,真要称汗的话威望还是不够。两年后,瓦刺的知院阿刺杀了也先。而后,鞑靼部又杀了阿刺,权力又回到蒙古的皇族一派中。瓦刺也就此衰落了,分裂为杜尔伯特和准噶尔两部分。试想,陷于内乱的瓦刺哪有能力再进攻明朝。

另一方面,北京保卫战后,明朝对瓦刺作战占据优势,而且采取守势,瓦刺没有攻坚能力,往往无功而返。同时,明朝掐住了蒙古人的经济命脉,就不与他们互市换东西这一招,蒙古人就缺少生活物资,因为他们除了牛羊,没有什么物产,寒冬再冻死一些,连日子都过不下去,更别提打仗了。

由此看来,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是明朝对瓦刺的转折点。如果失败了,瓦刺就占据北方了。但于谦力挽狂澜,毕其功于一役。瓦刺从此再无可能复制“土木堡之变”,其后其他蒙古部落也没有对明朝形成威胁。可惜的是,拯救明朝的功臣于谦死在胜利之后。


澜石记


简而言之,那时瓦剌首领也先去世已有两年,蒙古高原短暂的统一宣告结束,东蒙古势力趁机西进,进而占据漠南。瓦剌内部四分五裂,无暇也无力南进。

在明朝之前,瓦剌就已活跃在蒙古高原上。在也先统治时期 , 其势力达到巅峰,控制范围西起中亚 , 东至朝鲜半岛,北连西伯利亚之南端,南临明朝边境。

明初元庭退居漠北后,蒙古大汗权力渐衰,蒙古分化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个互不统属的势力。鞑靼又称东蒙古,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南 , 大漠以北之地。

明初,瓦刺在猛可帖木儿(明称鬼力赤)率领下,势力迅速发展,大有与北元分庭抗礼之势。脱古思帖木儿被蓝玉击败之后,为瓦剌支持的也速迭儿所杀。

至此,大汗权势低落,成为东西蒙古部落争权夺利的工具。建文年间,瓦刺首领猛可帖木儿弑杀额勒伯克汗,包括阿鲁台在内的蒙古大部皆归附于瓦剌部。

当时以本雅失里、阿鲁台为代表的东蒙古势力和以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为首的瓦刺势力,皆与明朝保持往来。东蒙古势力欲击败瓦刺,号令整个蒙古。

马哈木等自然不甘心臣服东蒙古,意欲东进称雄漠北。明朝一面与双方友好互通,一面采取平衡手段,以使双方保持势力均衡,进而求得北方边境之安宁。

永乐年间,明朝先是与瓦剌击败阿鲁台和本雅失里,后又转而扶持阿鲁台,共同对付瓦刺。在永乐十二年,明军在土拉河畔击败瓦刺军 , 马哈木势力西退。

之后阿鲁台又崛起,明朝又转而支持瓦剌,三次远征阿鲁台。永乐十六年 (1418年) , 马 哈木之子脱欢袭爵顺宁王。他统一瓦剌三部,五年后击败阿鲁台部。

宣德九年(1434年),脱脱不花王子率众击败阿鲁台。之后脱欢又袭杀阿鲁台,其残部逃亡至亦集乃一带。正统三年(1438年),脱欢立脱脱不花为可汗。

此时的瓦剌势力已掌握蒙古军政大权,其势力西至阿尔泰山之南,东及兀良哈三卫 , 南邻明朝边境。正统四年,脱欢去世 , 其子也先袭位,瓦剌达到巅峰。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军分四路进攻明朝边境。也先主力进攻大同,阿剌知院率军进攻宣府,脱脱不花率部及兀良哈进攻辽东 , 另一支进攻甘肃境。

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领二十万明军精锐亲征瓦剌,对外号称五十万。由于明军的错误指挥及部署,使得也先在土木堡尽歼明军精锐,俘虏英宗。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率军攻打明朝京师北京。郕王朱祁钰在太后的支持下即帝位,于谦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大明京师,一个月后瓦剌败退。

于谦成为大明的首功之臣,朱祁镇回京被圈禁在南宫七年,后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之下发动了夺门之变,代宗朱祁钰被废为郕王,朱祁镇复辟成功。

明英宗复位的当月,于谦在崇文门外被斩立决。这年是1457年,就在两年前,阿剌知院由于太师之位落空及二子为也先所害 , 于是起兵反抗,将也先暗杀。

也先被害一年后,东蒙古喀喇沁部打败阿剌知院。瓦刺由盛转衰,其地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后瓦剌出现内江 , 东蒙古势力趁机进攻,迫使其迁往漠西。

鞑靼从东边对瓦刺步步进逼,察合台后裔又抵制瓦剌向西发展。而这时的明朝又效仿永乐的手法,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平衡蒙古东西势力,遏制其南移。

也先死后,瓦剌内部四分五裂。也先妻子者密失哈屯和长子率一万部属居于札布汗河附近,其母亲及另一位妻子住在东蒙古,其弟侄等人投奔哈密忠顺王。

而大多数瓦刺部众在也先次子阿失帖木儿太师的率领下,游牧于漠北地区。漠南大部分地区为东蒙古势力控制,为了争夺统治权,瓦剌与鞑靼的冲突不断。

再回到问题中,于谦去世后,也先被杀已经过去两年。这时的蒙古高原已经失去短暂的统一时期,瓦剌内部四分五裂,退居漠北,其政权逐渐向漠西转移。

而漠南已经被东蒙古势力所占据,明朝政府采取扶此抑彼的方法,使瓦剌与鞑靼此消彼长。就整个局势来看,明朝与瓦剌及鞑靼此时处于一种平衡态势中。

瓦剌的重点已经放在内斗及与鞑靼的争斗中,还要抵御察合台和窝阔台后裔的势力。因此,瓦剌已经失去南下进犯明朝的实力,而且漠南还夹着鞑靼势力。

综上,于谦去世后的瓦剌,早已失去进犯大明的实力和机会。也先虽然一度统一蒙古各部落,但这一过程是短暂的,在他死后,瓦剌四分五裂,内讧不断。


野史也是史


“土木堡之变”乃是明朝中衰的标志,此役不仅导致京营主力和功勋、武将集团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朱祁镇自己也沦为了俘虏,彼时的明朝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幸有于谦力挽狂澜。那么,明英宗复辟、于谦被杀之后,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呢?其实并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土木堡之变”时天下形势

也先取得“土木堡之变”的胜利,其实有一定偶然因素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之后,年仅八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天子虽然年幼,但内有太皇太后张氏管教,外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佐,初期倒也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繁荣。然而,随着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先后去世,长期受到压制的宦官王振开始逐步掌权,终成巨患。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侵,明英宗朱祁镇在权宦王振的蛊惑下率军亲征,而王振则成为了这路大军的实际掌控者,就连成国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也被其罚跪不起。然而,正是由于这位独断军政大权的王振,在接连犯下五个致命错误之后,导致了这场惨败。

1、错误之一:贸然出战,遭遇大败。在得知明朝大军抵达之后,也先见明军势大,遂收拢军队后撤,意图将明军诱入草原,利用骑兵优势攻击明军。镇守太监郭敬将也先后撤的消息上报后,大部分文臣武将均劝说明英宗撤兵,而王振则认为也先撤退是畏惧朝廷大军,竟然下令继续前行进攻,结果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先锋遭遇也先精锐骑兵,旋即遭遇大败。

2、错误之二:慌忙撤退,未战先衰。先锋虽然战败,但此时明朝的主力却足有也先七八倍之多,并非没有一战之力。然而,王振在接到前线战败的消息后,王振却立即下令军队撤退,直接导致军心士气大损。即使如此,也先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也不敢掉以轻心,只能远远缀在明军之后,而王振则令三万骑兵断后。

3、错误之三:屡变路线,兵困马乏。随着逐渐远离前线,王振见也先并未追击,便也放松了警惕,却又突发奇想,请求明英宗在退兵之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从而上演一出“衣锦还乡”。于是,朝廷大军并未按照原先经宣府、过怀来、入居庸关的路线返京,而是向南过蔚州从紫荆关入关。然而,大军向南走了一段之后,王振又担心大军过境会损坏自家的田园庄稼,因此又命令大军北返,重新按照原来的路线返京,就因为这段绕行,导致士兵疲惫不堪。结果被也先找到了时机,瓦剌大军立即对明军殿后的三万骑兵发动攻击,结果兵困马乏的明军被“杀掠殆尽”,此战直接导致明军开始狼狈的向居庸关急速撤退。

4、错误之四:立于危地,被断水源。8月13日,大军逃至土木堡,而也先则率领骑兵紧随在明军背后,同样来到了土木堡外围。一路逃亡,明军此时早已疲惫不堪,于是王振下令大军在土木堡修整。兵部尚书邝埜表示也先骑兵行军速度极快,土木堡虽然地势较高,但无泉缺水,不利于大军驻扎,因此建议大军加紧行军,尽快返回居庸关再做修整,但却被王振拒绝。也先见明军停步不前,遂派军队占据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的河流,断绝了明军用水,饥渴难耐的明军挖井两丈仍无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却被瓦剌军所阻,大军只好忍饥挨饿稍作休整。

5、错误之五:强敌在旁,自乱阵脚。次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不过对于吃掉明朝二十万大军,他仍然没有把握,于是便先遣使诈和,并主动率军撤退,用以麻痹明军。明英宗对于也先的求和未做怀疑,遣曹鼐起草诏书,与瓦剌议和。王振见双方已经罢兵,不等瓦剌军队远撤,便下令大军移营取水,大军移动之时,饥渴难耐的士兵再也难以保持阵型,大家一哄而起奔向河边,大军随即乱作一团。也先见状,立即挥军发动进攻,明军仓促之下顿时溃败。

经此一役,明朝二十万大军“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王振则被英宗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砸死,包括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在内的文武大臣、勋亲武将被杀五十二人。

于谦死后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实在是实力、形势不允许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入京中后,朝中顿时乱做一团,徐有贞甚至建议朝廷南迁避祸,幸有于谦等大臣力挽狂澜,立即抽调山东各地军队入京,调运通州粮草入京,并扶立明代宗朱祁钰继位,这才在北京保卫战中击败也先,避免了局势进一步恶化。

△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

那么,明英宗复辟、于谦被杀之后,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呢?其实有外因、内因两方面因素。

1、外因:瓦剌实力难敌明朝。正如前文所说,也先之所以能够大败明军,并非瓦剌实力有多么强大,而是由于明军在王振指挥下自乱阵脚,这才给了也先机会。要知道,此时距离明朝立国才不过八十年而已,且经过“仁宣之治”国力正处于巅峰时期,而明军历经靖难之役和明成祖五次北伐的锻炼,停止对外征战才不过二十多年,战力虽有下降却也不至于难堪一战。这点从明朝遭遇土木堡惨败,却能够在北京保卫战中迅速重振士气,大败瓦剌便能看出来。如果是正面作战,瓦剌并非明军的对手。

△也先

2、内因之一:瓦剌内乱也先被杀。瓦剌的崛起,乃是由于鞑靼在明成祖北征中实力大损,以及明朝仁宣年间的战略收缩,崛起虽然迅速,但却根基不稳。而且,瓦剌在蒙元时期不过是黄金家族的姻亲而已,他们并没有过于显赫的历史,无法像黄金家族那样拥有威望和号召力,只能通过武力来征服蒙古各部,虽然通过与黄金家族后裔察合台汗国联姻,获得了一定号召力,但其内部统治仍然比较脆弱。而在北京保卫战之后,瓦剌可汗脱脱不花与太师之间矛盾爆发,也先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直接激起了黄金家族及其拥护部落的反感,也先不得已之下向明朝称臣换取支持,结果明朝不仅不承认其为瓦剌可汗,还因称臣而导致声望大损。而也先的重臣阿剌知院又因求取太师之位而被拒绝,再加上与也先有杀子之仇,直接于景泰六年(1455年)发动叛乱杀死了也先。

△瓦剌最终分裂为四部

3、内因之二:瓦剌衰败鞑靼西进。也先死后,其子绰罗斯·阿马桑赤继位,结果有载景泰七年(1456年)入侵察合台汗国时后院起火,皇后哈尼木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两兄弟发动叛乱,此次叛乱虽然失败,但瓦剌也就此实力大损。而在瓦剌衰败的同时,黄金家族后裔却在重新整合,并趁着瓦剌内乱之际趁机向西进攻,将瓦剌赶出了蒙古草原中部。衰败的瓦剌最终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分裂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终明一朝再也难现曾经的荣光。

正是由于明朝国力尚且强盛,再加上瓦剌在明英宗复辟之前便已经在内乱中开始衰败,而重新崛起的鞑靼又忙于和瓦剌争夺草原霸主地位,这才使得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卷土重来。


香茗史馆


先摆两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 于谦死于1457年,

  • 也先死于1455年。

于谦被杀的时候,也先已经死了两年了。

也先是谁?

绰罗斯·也先就是在“土木堡”之变中活捉明英宗的人,瓦剌的太师,也先只是瓦剌汗国的太师,不是可汗。

也先活着的时候,瓦剌的可汗脱脱不花是一名傀儡,也先的傀儡,但是,脱脱不花不高兴做傀儡,试图反抗也先,最后被赶跑了,脱脱不花又借兵打回老家,与也先大战几个回合,还是失败而死了。

也先一横心,干脆不要傀儡了,然后自己篡位称“可汗”了。

很多人不服气,因为也先没有可汗的血统也!

两年后,也先在内部斗争中被暗杀了。

草原上的国家有一个特点,常常“国以人兴”,一个英雄人物的死去,即是一个草原国家的死去。

也先一死,也先的国家瓦剌也就分崩离析了。

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也有大不同。

草原上的人民视草原分裂为正常现象,大家各有各的部落生活,好的很,被逼着“团结在一起”反而是痛苦的,不符合游牧生活习性嘛!


中原之人视分裂为不正常。

虽然于谦死了,大明的将士百姓为了国家不分裂,是不会去反对朱祁镇的,于谦的死并没有导致大明朝分崩离析。

请问,已经分崩离析的瓦剌汗国怎么可能有能力去进攻大明呢?


葭明通半瓶历史


因为瓦剌已经哇凉哇凉啦!

一部《大明风华》,唤起多少明朝旧事,后人在怀想明朝强势立国的雄壮以及永乐仁宣的四海升平时,也无法回避明朝在盛世之时遭遇的巨大挫折,这就是1449年土木堡之变。

作为明朝遭遇的第一个重大挫折,土木堡之变之所以“出名”,除了它距离明朝的仁宣盛世仅仅过了15年,可谓盛世剧变,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将大明北方精锐席卷一空,明朝自立国以来首次京师戒严,大明天子英宗更是沦为敌国俘虏,大明王朝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巨大危险之中。

不过,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就在大明王朝陷入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大义凛然怒斥南迁主义,力排众议扶持代宗继位,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稳定了军心民心,为明朝京师保卫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明代宗的信任中,于谦呕心沥血整饬军备、舍身忘死排兵布局,终于在北京城下重挫瓦剌太师也先统领的五万蒙古精锐,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辉煌胜利,英宗也在胜利之威下回到大明。

然而,于谦的忠贞为国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就在英宗归明7年以后,夺门之变爆发,英宗成功复辟,代宗在重病中一命呜呼。

而作为代宗的“心腹”,于谦在英宗复辟后遭到了英宗集团的疯狂报复,最终落得了斩决的悲惨下场。

作为大明帝国的柱石,于谦可谓真正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他的含冤落幕,使大明帝国失去了一位顶天立地的治世能臣,是大明帝国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那么,于谦被冤杀后,为何在北京城下折戟的瓦剌没有卷土重来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大明国威尚在

土木堡之变不仅仅使大明一战失去了20多万大明精锐,北方军事力量被席卷一空,更使得明朝武将集团尽数被戮,从此文官集团独掌朝纲,明朝陷入了重文轻武的不归路,可谓真正的元气大伤。

但即便如此,明朝实力也依旧强大,特别是对于瓦剌而言。

土木堡之变的爆发,直接原因在于明英宗的无知和太监王振的无能,作为农耕帝国,明朝在体量上要远超瓦剌,游牧政权瓦剌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也先的出色指挥,骑兵相比于步兵的优势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土木堡的惨败,本质上是一次偶然,而惨败带来的巨大损失,虽然使得明朝北方门户洞开,但却并不意味着瓦剌能够趁虚而入甚至完全消灭明朝恢复大元荣光。

北京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意味着即便二线部队也能够在巨大的灾变中哀兵必胜。这种情况的出现,纵然有于谦力挽狂澜的因素,但本质上还是因为此时的明朝距离1368年建国只有81年时间,在我国“王朝难寿300年”的历史规律中,这意味着明朝总体上正处于上升期,阶级的腐化尚未达到不可控的地步。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明帝国正处于壮年时期,土木堡之变的一记重拳也许让它血流不止,但远达不到一命呜呼的地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瓦剌不识时务地卷土重来,即便明朝守不住北京,南迁的明朝也能够通过巨大的体量彻底拖垮瓦剌,这对于瓦剌而言是真正的得不偿失,所以敲诈点小钱钱才是正道。

2、瓦剌昙花一现

作为游牧民族集团,瓦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疾风骤雨般的,这意味着瓦剌很容易东山再起,但也极其容易一蹶不振。

换句话说,瓦剌是承受不起失败的,因为一旦失败,先前的积累就会化为乌有,一切都会回到原点。

正是这样的特点,所以瓦剌的每次军事行动才倾巢而出,而且寻求速战速决。因为本质上实力的不足,瓦剌的来去如风更有纳粹德国闪电战的某些特征。

但高墙深沟的北京城岂是区区数万骑兵能够冲垮的?而只要一次这样的失败,瓦剌的所谓自信心就会瞬间荡然无存。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而且更尴尬的是,瓦剌的首领也先是“太师”而不是“大汗”,相当于总经理,不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这意味着也先更需要依仗军事上的胜利确立所谓的权威,而一旦失败,除了兵败如山倒,更会使也先的地位摇摇欲坠。

北京保卫战结束后,瓦剌元气大伤,最高领导人孛儿只斤·脱脱不花向明朝称臣。随后鞑靼部再度兴起,瓦剌被迫向西域迁徙,退出蒙古高原,后称雄西域,也就是后来的漠西蒙古。

瓦剌西迁后,明朝再度和鞑靼对峙,并持续到1571年俺答封贡。所以,瓦剌在蒙古高原的迅速衰落,已经没有了卷土重来的可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其实反推一下,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为什么敢杀于谦?他们不担心于谦一死,瓦剌等人再围攻京师一次?

是的,他们不担心。因为瓦剌蹦跶不起来了,对大明没有直接威胁了。瓦剌牛人太师也先死了,而且可能已经连白骨都找不到了。


也先于景泰6年就死于内部争斗了,也就是说于谦死的时候,也先已经死了两年了。

也先的前半生很励志,在正统4年,继承了父亲的职务,成了瓦剌的大汗,并且一路向东发展,征服了女真,势力到达朝鲜北境。

他也超级幸运,原本只打算去明朝边境打个劫,结果竟然打败了传说中的京师三大营,还俘虏了明朝的皇帝朱祁镇。


这就使得也先飘了,虽然没想过真的要恢复大元,但这让也先觉得自己是完全有机会成为蒙古大汗的。

景泰4年,也先在击败蒙古帝国第26任大汗岱总汗脱脱不花后,僭称“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号”添元“。啥意思?就是自己虽然不是“黄金家族”的,但是因为自己牛逼,打败过甚至灭了北元的大明,所以我也先才是蒙古帝国的正宗。

可是别说蒙古其他各部了,就连瓦剌内部而言,“非黄金家族不可为汗”,这实际上就开始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内部危机。


也先还非说自己找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还想让大明送点贺礼。大明看准危机,纵横捭阖。也先的部下阿剌知院在得到大明的支持下,最终暗杀了也先。也先一死,瓦剌就开始逐渐衰微。鞑靼又开始此消彼长,后来瓦剌发生了分裂,逐步分化为杜尔伯特部和准噶尔部两个主要部分,还有无数个小部落。


炒米视角


于谦死后的大明已不是当初的大明,瓦刺已非当初的瓦刺,四分五裂的瓦刺已经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势力,更何况瓦刺的实际掌权者也先比于谦死的还早!

明朝的实力增长让瓦刺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南下。

英宗复辟后,当即捉拿拥立代宗朱祁钰为帝的兵部尚书于谦和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英宗皇帝以谋逆罪将于、王二人处死,英宗念及于谦在抵御瓦刺和北京保卫战中曾立下战功,不忍心杀死。而夺门功臣徐有贞却怂恿英宗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最终于谦被杀弃尸街头,并被抄家,家人充军发配边疆。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是年,有贞为亨所中,戍金齿。又数年,亨亦下狱死,吉祥谋反族诛,谦事白。——《明史·卷一百七十 列传五十八》

于谦死后,英宗重用李贤、王翱等人,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政治上得到了一定的安稳,在李贤等人的大力倡导下,英宗经过一系列改革,废除了一切征敛,民力得以复苏。并停止一切内外采买,淘汰军队里的老弱病残,以节省国库开支,大明国力日渐强盛,军事实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瓦刺顾忌大明实力的增长不敢轻易来犯,也明白吃过一次亏的英宗自然有所防范,轻易南下胜算无几。

也先死后,瓦刺四分五裂,再无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势力

也先是纯正的瓦刺人,大汗脱脱不花虽是也先的姐夫,但他本人却是鞑靼人,是纯正的成吉思汗嫡系宗室,二人向来不睦。脱脱不花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大汗,并无实际权力,太师也先才是真正的掌权者。也先觊觎汗位已久,一直找不到机会,因为脱脱不花拒绝拒绝立也先姐姐的儿子为太子,双方发生了矛盾。也先怀疑脱脱不花大汗和明朝串通,想要谋杀自己,所以领兵攻打脱脱不花。

脱脱不花死后,也先在大明景泰四年(1453年)自称“天圣大可汗”,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但也引起国内一些势力的不满和反抗。两年后,因为没有得到太师之位的阿剌知院率3万兵马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杀身亡。不久鞑靼部的孛来又杀了阿剌知院,并将也先的母亲和妻子掳走,以及也先的玉玺。没有了也先的瓦剌日渐衰落,渐渐分为两部,一部是其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的杜尔伯特部,另一部是次子阿失帖木儿统领的准噶尔部。

阿剌知院仅仅用3万兵马就打败了也先,由此可见,瓦刺真正的势力其实一般,土木堡之变只不过是也先中了一注头等奖而已。也先死后,瓦刺内部纷争不断、四分五裂,而此时的明朝国力日渐强盛,所以瓦刺不会再卷土重来了。

<strong>


古曲古风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事咋说呢?瓦剌这就属于火灶上的抹布,那叫个酸甜苦辣咸尝遍了。

所以您要说这事,咱就得把瓦剌的沟沟坎坎捋清楚了,才能弄明白。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瓦剌,这不就是元朝吗?”

哎!这可让你说着了,你说的不对。瓦剌是瓦剌,元朝是元朝,这俩没有相似度的。

怎么说呢?咱把这事往前推。

大明王朝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愣是把堂堂大元朝给打成了撮尔小国的北元,就这还不消停,最后大明开国将领最后一抹流星蓝玉,带着一帮子人把北元的老底也给掀翻了。

那么作为北元的统治者脱古思帖木儿,这就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这顿跑,一家伙就干到了土刺河。

那么在这个地方,这位倒霉的统治者就遇到了他这家族的死敌的后裔也速迭儿。

话说这俩人的名字也够饶的,大家伙也不明白这俩人咋就成了死敌了呢?

就这事,咱还得从蒙古大汗蒙哥说起,话说当年他带着大兵进攻南宋,这南宋没有拿下,到是吃到了一颗石头炮,这一击算是要了命了。

得咧!那么蒙古大汗这位置可就空下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俩竞争者,一个是哥哥忽必烈,另一个是弟弟阿里布格。

这俩人打生打死的,阿里布格战败,这就被囚禁到死了。

那么这北元逃跑的统治者就是忽必烈的后裔,而这也速迭儿就是阿里布格的后裔。

这仇恨都累积了一百多年了,也速迭儿一家伙就弄死了落单的脱古思帖木儿。

打这里起,蒙古大汗的宝座可就落到了阿里布格这系的手里边。

但从这里起出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事,只要是当了大汗的,这命都不长。

这黄金家族的最后一位继承人在建文四年的时候,死掉了,这汗位最终就落到了大将鬼力赤的手里边。

当然这鬼力赤其实说道根子上,也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只是他这后裔属于窝阔台时期的旁支,这都过去了多少年,所以黄金家族的血统搁他身上,这水分可就大了。

那么他这人对黄金家族没啥感觉,所以自己个就把元这国号给废了,换成了鞑靼。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愤怒了:“弯弯绕啊!说好的瓦剌呢?这咋就跑出个鞑靼来,玩呢?”

那到不是,您要想解决题主这问题,这鞑靼是个绕不去的坎,这得介绍一下,再说咱得先把这鞑靼和瓦剌分开不是,他们俩就不是一块的。

瓦剌

咱接着聊,那么鞑靼算是继承了整个北元的衣钵吧。但整个大草原不是他说了算,还有一个脑袋比较大的,这就是瓦剌。

瓦剌自称卫拉特,他和蒙古人的关系开头是并列的关系,在《蒙古卫拉特法典》当中就有条款双方都不承认瓦剌是蒙古人。

只是后来,人们把这瓦剌归到了蒙古的行列,这就变成了漠西蒙古。

而题主说的于谦这个时间点上,还没有归呢?所以这是两波不一样的人。

而且这瓦剌开始是接受黄金家族的管辖,现在他坐大了,就不想听了。

最后俺提醒一下,这瓦剌其实就是后来的把清朝政府搅和的天翻地覆的准格尔。

那不用问了,这俩人一定谁也不服谁,这就是大草原上的俩敌人。

其实当时在蒙古草原上还有一股子势力,那就是兀良哈三卫,也就是咱熟悉的朵颜三卫。

这波人其实就相当于大明王朝的雇佣兵,都是投降过来的蒙古人。

而这兀良哈三卫和瓦剌以及鞑靼和都有联系,大明王朝这都知道。

为了省事,大明这就挑拨瓦剌和鞑靼之间的关系,那么鞑靼这头基本上是死仇,这没得解。

而瓦剌这块他瞧不上大明,但他觉得敌人的敌人暂且还能做朋友,所以就接受大明的资助。

所以瓦剌和鞑靼他俩打的热闹,兀良哈三卫和大明只负责蹲在一边看热闹这就成了。当然大明瞅着如果出现一边到的局势,他不介意挥舞着拳头上去踩俩下。

所以大草原上是这么个结构。

当年鞑靼惹毛了朱棣,被朱棣亲征给干趴下了。而瓦剌跳出来蹦跶以为自己可以一家独大,结果朱棣回手就把瓦剌给收拾了,让大草原又恢复到了他俩势均力敌的状态。

那么把这分析完毕,接着说咱的事,大家伙就清晰了。

题主的事

咱说土木堡之变,其实瓦剌那也先捡了个大便宜,是大太监王振,这缺脑壳的瞎指挥下,才捞了这么个胜利。

那么接下来就是北京保卫战。其实从这场战斗,咱也能看出来瓦剌真的没有余力再来一次。

好咱接着说。

北京保卫战的主角,咱就不说了——于谦于大人。将北京九个城门洞分给了八个大将把手,而最后也是最惨烈的德胜门他留给了自己。

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发出了最后一道命令,不胜就去死,就将官服脱掉穿上了一身武将的铠甲。

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于谦不仅把几万人的性命关在了城门外边,还把自己送到了战场最前列。

得意洋洋的也先,以为拿下了土木堡之变,干掉了大明三大营精锐,就可以长驱直入北京城,他可真的错了。

他弟弟带着一万先锋部队,撞上的就是三大营中留守北京城神机营的最后一点骨血。

愤怒已经遮挡了他们的眼睛,耻辱需要鲜血才能洗刷,他们只有一个要求——求战。

作为第一波和敌人近距离拼杀的神机营上场了,大明的神机营真的不堪一击吗?

随着神机营的火枪响起,一万瓦剌大军就躺在了神机营的枪口之下。

也先的弟弟也为他的傲慢付出了代价。

等待胜利的也先没有等来胜利的消息,等来了一万先锋几乎全歼,弟弟战死的消息。

也先没有去于谦的德胜门,他去了安定门,这里被于谦安插了一位,决心用死来洗刷自己苟且偷生罪名的石亨。

因为就在之前的河阳之战中,石亨和也先对战中都输掉了裤子,所有人都死了,只有他自己单人独马的跑了回来。

于谦的命令很简单,要么去死,要么洗刷自己的耻辱。

石亨在大明骑兵压根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居然放弃了防守,首先发起了进攻。

“也先!爷爷来了!”

这也是于谦为嘛将最难守的两个门,德胜门和安定门一个留给了自己,一个留给了石亨。

“麻蛋!领导都出去了!小兵还等什么!混蛋的城门早关了!”

在也先眼里,开头这就是一帮子二流,或者是三流军队,结果到了眼跟前,这都是一般狼崽子。

也先跑了。

好吧安定门别想了,一帮狼崽子。

也先又挑了西直门。

好吧守这门的哥们叫孙镗。咋说呢孙镗这哥们有点倒霉,毕竟大家伙都认为也先的主攻方向是德胜门和安定门,所以这俩块的人员派给多一点。

那么到他这西直门这块,这人就少了点。

结果也先拿不下那俩门,就转到他这里了。

这家伙拼杀的,孙镗快顶不住了。他到是想逃,正对面是也先,屁股后头是已经关上的城门。

“放我入城!”好吧这四个字成了孙镗一身的污点,他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才把这污点个洗刷掉。

当然回答他的是守城官:“放你进来,俺也是要掉脑袋的,你最好再坚持坚持,把敌人打退了,俺在城楼上帮你射箭!”

得!能够进城的要么是躺地上的尸体,要么是戴着红花的胜利者,挑一个吧!

“去死吧!也先!”孙镗挥舞着大片刀又冲向了也先,最后撑到了石亨救场。

得嘞!也先的瓦剌大军在北京这块算是撞墙上了。

好吧,毫无悬念,也先的瓦剌大军失败了。也先的打算确实是想回头再找大明的麻烦,毕竟咱都知道您要是让一个人主动承认失败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最少让他撞南墙撞个十次八次的才行。

但也行碰到了一个问题。

啥问题呢?也先虽然是瓦剌的实际统治者,但他只是个太师,而瓦剌真正的领头羊是脱脱不花,当然是傀儡。

那么这里还有个三把手。

也先失败之后,最高兴的就是这脱脱不花和这三把手,本来答应在关外接应他的,结果他出关之后,这俩家伙带着大兵早跑了。

而损兵折将的也先,那怒火把脑子都快考熟了。随后大明就收到了脱脱不花的求和。好吧瓦剌有内讧了。

要知道平息一场内讧可不是一两天的事。等到也先将脱脱不花弄死,这都过去一段时间了。

而且您要知道,蹲在大草原上的鞑靼他也不消停。

两线作战历来就是兵家大忌。咋说呢后来的也先确实弄出了个强大的瓦剌帝国。但咱都清楚这高原上的强大,必须有经济支持。

而他这经济必须依附于中原地区,或者对中原地区进行掠夺。

那么大明王朝有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呢?您自己想,北京保卫战都能打下来,当然进攻不用想了,自保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大明王朝就掐断了也先的命脉——经济。

后来也先到是想通过和亲来缓解双方的敌对关系。大明的回答很直接,俺家的闺女是多,但从来不是用来和亲的,要么打,要么不打,你自己选一个。

所以瓦剌在也先死后,很快也就进入了衰退期,分成了四个部落。您就说吧,他都分了,咋打?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