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蘇聯是命中註定?為何納粹德國在橫掃西歐後要離開進攻蘇聯?

靜夜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為什麼說納粹德國進攻蘇聯是必然?

因為就是必然。

推薦大家玩一款遊戲,叫做鋼鐵雄心。

這遊戲好像在大陸玩不了,但也有晚上下載。

這種戰旗類遊戲只要玩一玩,就知道希特勒當時為什麼進攻蘇聯。

希勒特首先打垮了波蘭,隨後擊敗法國,隨後大軍四處進攻,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

當時歐洲除了瑞士和英國以外,不是被德國佔領,就是德國的附庸國。

然而,蘇聯佔領了波蘭三分之一的地區,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各佔了芬蘭很多土地,實力也有明顯增強。

根據當時的工業實力來說,英國、德國、蘇聯是一個水平線的。

如果以日本作為參照物,

1939至1945年間,日本的鋼產總量為4800萬噸,蘇聯是它的1.9倍,英國是其2.1倍,德國是3.9倍。

鋼鐵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力量的重要標準。

也就是說,只要蘇聯和英國聯手,工業實力就超越了德國。

倒黴的是,德國的潛在敵人並不止有蘇聯、英國,還有一個可怕的美國。美國鋼鐵產量是日本的10.6倍,也就是德國2倍多。

一旦美國和蘇聯、英國結盟,這個聯盟的實力就是德國的接近4倍。

即便有個日本幫忙,日德聯手和這個聯盟的差距也有3倍。

實力如此懸殊,戰爭是不可能勝利的。

而目前態勢來看,美國、英國在德國入侵波蘭以後,實際上已經結盟。只是因為美國國內反戰,美國無法直接出兵而已。

至於蘇聯領袖斯大林,是非常狡詐的。

如果英美聯手,對付德國就綽綽有餘,蘇聯一定會趁火打劫,加入這個聯盟。

所以,如果希特勒什麼都不做,德國一定會戰敗,重複一戰的悲劇。

那麼,以希特勒的個性,不可能坐以待斃。

在當時來說,德國還有一個 唯一可能獲勝的機會。

在1941年4月,連續入侵巴爾幹地區的南斯拉夫和希臘,尤其將希臘這個英國盟友打敗。

而土耳其當時是親德的,至此歐洲大陸反德里面不存在了,德國不用兩線作戰。

在這個時候,美國由於國內的孤立主義,暫時不可能參戰。

至於蘇聯似乎感到了危險,正在大肆擴軍備戰。

然而,蘇聯擴軍工作遠遠沒有完成,比如先進的T34坦克和各種戰鬥機,還是剛剛開始裝備部隊。

同時,蘇軍由於1939年才結束大清洗,高級軍官幾乎一掃而光,中級軍官損失一半,在1941年還無法有效補充。軍隊戰鬥力大減,士氣低落。

當時希特勒認為,這是德國獲勝的唯一機會。

必須趕在美國參戰之前,直接入侵蘇聯,一舉佔領蘇聯歐洲部分地區,殲滅蘇軍主力,空襲炸燬蘇軍在西伯利亞烏拉爾地區的工業基地,迫使蘇聯投降。


這樣一來,德國的敵人只剩下英國和美國,雖然實力仍然是日德聯盟2倍以上,但這已經是最小的實力差距了。

如果德軍發揮戰術的優勢,說不定能夠將英美始終阻擋在歐洲大陸之外。

退一步說,如果沒有蘇聯的東線夾擊,只有英美在諾曼底登陸,以德軍的強大勢力,未必擋不住。


所以,打蘇聯幾乎是必須的,只剩獲勝的可能性很小罷了。


薩沙


如果給希特勒再一次選擇的機會,他也許在進攻蘇聯這件事上猶豫一下。正是因為蘇德戰爭的爆發,數百萬精銳被消耗殆盡,讓希特勒建立起來的德意志第三帝國轟然倒塌。

那麼,在當時德國可以不進攻蘇聯嗎?

畢竟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德國已經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西部,如果他就此罷休,也將成功控制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足以讓希特勒成為德意志歷史上成就最大的領袖之一了。

可惜,在當時來看希特勒並沒有選擇,他必須要當機立斷,在蘇聯人最沒有防備的時候給他致命一擊!只有這樣,希特勒才能保住他這幾年在西歐得到了成果,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爆發的蘇德戰爭中握有主動權。

(希特勒)

因為蘇德戰爭是早晚要爆發的。

如果德國人不出手,過個一兩年蘇聯人就該出手了。

事情是這樣的,當希特勒進行擴張的時候,其實世界主要國家的領導人都是看在眼裡。對英、法領導人來說,他們希望希特勒能夠把矛頭指向蘇聯,意識形態方面的不同,讓英、法非常希望蘇聯和德國大打出手,兩敗俱傷,他們再坐收漁翁之利。所以,當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英法兩國作為盟友,只是象徵性的對德國宣戰,並沒有出兵。

希特勒發現英、法的意圖之後,在西線並沒有派出大規模軍隊去防禦,而是集中兵力攻打波蘭。

說實話,以當時希特勒的兵力,如果英、法在西線對德國發動攻擊,希特勒根本就沒有能力吞併波蘭,甚至很有可能被波蘭和英、法三國成功肢解掉。

因為,德國入侵波蘭的時候由於主力盡出。

整個德國面對英、法的數百萬大軍處於一種幾乎不設防的狀態。

英、法數百萬大軍可以輕鬆攻入德國本土,德國本土淪陷,攻打波蘭的德軍也會成為無本之木,被迫繳械投降。

可惜的是,英、法兩國的綏靖政策和他們的自私自利,最終將波蘭斷送也為法國被佔領了拉開了倒計時。

第2年,德國發動了法國戰役,將這個號稱歐陸第一陸軍強國的國家輕鬆擊敗。從此以後,歐洲西部大陸幾乎完全淪陷。

(法國戰役之後,希特勒等人來到法國巴黎)

英、法的所作所為,蘇聯人看在眼裡,德國的所作所為蘇聯人也看在眼裡,斯大林非常清楚,當時歐洲大陸已經形成了三大強權。

第一大強權,就是正在不斷擴張的德國;第二大強權,就是強大的英法聯盟;第三大強權就是蘇聯自己。

這是歐陸版的三國演義,只有互相有效制衡才能保持一定的和平,一旦平衡被打破,就會引發慘烈的戰爭。

德國對周邊國家的征服無疑在打破這個平衡,當他成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無論德國先去攻擊蘇聯,還是先攻擊英、法,只要他成功打敗一個強權就會調轉矛頭,去攻打另一個強權,直到完成歐洲的統一。

所以,蘇聯早早的就在預防這一切,也很希望變被動為主動。所以,蘇聯當時採取了積極防禦的措施。

第一,面對東方的法西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蘇聯人一方面避免刺激日本帝國主義,另一方面又積極援助我們的抗戰。此外,蘇聯也積極準備和日本帝國主義在陸上進行對決,展示自己的武力,打消他們北上的野心。

所以,在1939年雙方爆發了諾門卡戰役,這次會戰蘇聯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敗日軍,從而讓對方形成了恐懼蘇聯的心理。

1939年9月,就在德國入侵波蘭期間,雙方簽訂了停戰協議。

蘇聯人已經成功避免了腹背受敵,而與此同時,看到德國入侵波蘭,奉行積極防禦政策的蘇聯趕緊派出軍隊從東方攻入波蘭境內,和德國瓜分了這個國家,他們的戰線又往前推進了幾百公里。

當然蘇聯和德國也簽訂了互不侵犯協議,此時德國和蘇聯之間似乎也不會爆發戰爭。但是希特勒也深知奉行積極防禦政策的蘇聯隨時會派出百萬大軍攻擊自己。

如果那樣,德國就絕對被動了。所以當不列顛空戰沒有取得勝利之後,希特勒就已經不願意在西線戰場浪費時間,而是開始積極準備對付蘇聯,趁這個國家還沒有完成戰備的時候將他擊潰。

而且,此時也是攻打蘇聯的最佳時機。

由於英國本土還沒有被入侵,蘇聯一直以為德國直到解決掉英國之後,才會轉過頭來和自己作戰,就這樣希特勒成功利用英國麻痺了蘇聯!

希特勒聲東擊西,1941年6月22日對蘇聯進行了突然襲擊,不到半年之內,就讓蘇聯損失了數百萬人馬。

如果不是蘇聯國土面積大人口多,就已經失敗了。

而打敗了蘇聯,希特勒就等於幾乎控制了整個歐陸,利用整個歐陸的資源,利用輕鬆征服英國,如此他就很的統一了歐洲。

所以,希特勒無論從防禦角度還是進攻角度來思考,都會對蘇聯動手。


歷史風暴


1941年6月22日,德軍在寬大正面對蘇聯發動進攻,蘇德戰爭爆發。從戰爭的最後結果來看,德國進攻蘇聯是走向毀滅的開始。有不少人甚至認為如果德國不去進攻蘇聯,戰爭的結果就會是另外一幅情形。實際上我們從當時德國的立場和現狀來看,進攻蘇聯可以說是必然選擇。

一、消滅蘇聯是納粹早就制定好的既定目標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他談到了自己對德國未來的構想,提出了所謂的生存空間。他認為德國必須對外擴張,來轉移過剩的人口,控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19世紀晚期,德國崛起的時候,全世界已經被英國、法國和美國瓜分完畢。德國嘗試過重新瓜分世界,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被揍得鼻青臉腫,這條路是走不通了。

希特勒把目光瞄準了東歐。東歐有豐富的資源,烏克蘭是歐洲糧倉,南方高加索地區則有豐富的石油,這是德國最缺乏的戰略物資。生活在東歐的是斯拉夫人,希特勒認為他們是劣等民族,只能被奴役或者消滅。

除了資源和種族主義,希特勒還受到了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學說影響。麥金德認為東歐是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這裡不容易受到海權國家的攻擊,控制了東歐這個心臟,就可以往歐亞大陸邊緣地帶擴張,從而稱霸全世界。

但東歐大部分地方屬於蘇聯。德國在西線進攻時,從蘇聯獲得了大量的物資,其中包括100萬噸糧食,90萬噸石油。如果沒有這些物資,德軍的進攻能力就會受到限制。這種依賴,讓希特勒無法接受,他不能容忍第三帝國的命運受制於蘇聯的援助。


希特勒將種族主義和麥金德陸權理論融合在一起,制定了納粹德國擴張的戰略。希特勒的戰略計劃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整合大德意志,具體是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這一步已經通過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完成。希特勒的第二步計劃就是佔領東歐。為了佔領東歐,德國需要消滅蘇聯,而要消滅蘇聯,德國必須先打敗歐洲大陸上的最大敵人法國,並且把英國趕出大陸。計劃的第三步是消滅蘇聯之後,利用東歐的資源,再回頭跟英國和美國長期作戰,爭霸全球。

二、希特勒認為消滅蘇聯可以迫使英國妥協

法國投降之後,希特勒想當然的認為英國也會跟著妥協。然而事與願違,英國內閣經過三天的激烈爭論,最終決定抵抗到底。

得知英國拒絕求和,希特勒立即下令準備入侵英國本土。入侵英國本土需要實施大規模的渡海作戰,德國為此制定了“海獅計劃”。但德國海軍力量很弱,空軍也不敵英國。短期內,德軍不僅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德國的很多港口還遭到了英國空軍轟炸,甚至連柏林都遭遇空襲。“海獅行動”最終被無限期擱置了。

希特勒本來希望意大利進攻埃及,佔領中東地區,這樣可以削弱英國。但是墨索里尼有自己的野心,他要建立一個地中海帝國。由於之前希特勒總是瞞著意大利採取行動,比如吞併奧地利,使得墨索里尼顏面受損。墨索里尼產生了報復心理,他想證明自己。意大利也瞞著德國去進攻希臘,結果遭到慘敗。進攻希臘,分散了軸心國的力量,導致意大利喪失了在北非的優勢,也就失去了削弱英國的機會。

希特勒認為,英國之所以還在堅持抵抗,除了美國提供的援助,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蘇聯的存在。在戰爭爆發前,蘇聯就一直想跟英法建立聯盟,一起遏制德國。法國投降之後,英國也確實對蘇聯寄予厚望,當蘇德戰爭爆發時,丘吉爾第一時間就宣佈對蘇聯提供援助。因此,希特勒認為,如果擊敗蘇聯,控制了整個歐洲大陸的資源,就可以迫使英國妥協。

三、納粹德國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蘇聯

在1937年至1938年的大清洗中,蘇聯紅軍損失慘重,2萬多名經驗豐富的指揮員慘遭處決,101名元帥有91名被處決。大清洗幾乎完全摧毀了蘇聯紅軍的指揮體系,新提拔的軍官無論是作戰經驗還是理論都很匱乏。大清洗的惡果直接體現在蘇芬戰爭中,上百萬蘇聯紅軍,傷亡幾十萬人,最終也沒有打敗芬蘭。最後芬蘭支撐不下去了,主動求和,戰爭才得以終結。

大清洗之後的蘇聯紅軍非常虛弱。當時德軍高層普遍認為蘇聯已經不堪一擊。德軍在西線取得的巨大勝利,更是讓希特勒及德國將領產生了幻覺,他們認為德軍是戰無不勝的。應該趁軍隊處於巔峰狀態時立即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如果拖延下去,讓蘇聯有時間恢復軍力,戰鬥將會陷入不利。

法國戰敗後,蘇聯開始拼命擴軍,但是時間緊迫,蘇聯覺得至少要到1942年夏天紅軍才能準備好。斯大林認為沒有準備好,他害怕刺激德國,不敢讓蘇聯紅軍進入戰備狀態。

斯大林還認為英法之前對德國的綏靖政策,是禍水東引。蘇聯當時被資本主義國家敵視,對西方國家從骨子裡是不信任的。當英國發出警告德國即將進攻蘇聯時,斯大林第一反應是西方在挑撥蘇聯和德國的關係。

蘇聯的集權制度使得斯大林的決策很難受到其他人影響,而斯大林本人的多疑,則讓他連自己的情報機構都不信任。綜合這些因素的影響,斯大林最終拒絕相信各方面提供的情報,也沒有積極防備。蘇聯這種一邊擴軍,一邊又疏於防範的狀態,又使希特勒深信,必須儘快進攻蘇聯。

德國是否還有其他選擇呢?比如能否待著不動。理論上來說有,但是獨裁體制決定了,即使有其他意見,也不可能被採納。整個德國已經被納粹綁上了戰車,而戰車一旦開動,就無法停下來了。


江蝶夢


您都說了,“橫掃西歐”,除了制空權搞不定海峽過不去的英國,已經都橫掃完了,再要攫取更多資源必然要東進蘇聯呀。不離開跟英國死磕有好處麼?更根本的理由是,蘇德之間矛盾不可調和。同英國一樣,蘇聯並不樂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西歐出現。斯大林壓根兒也沒打算和希特勒“白頭偕老”,之前之所以和德國沆瀣一氣,是打算禍水西引,坐山觀虎鬥,而坐山觀虎鬥的初衷是等二虎一死一傷或兩敗俱傷後一網打盡,結果出乎意料之外,一虎輕鬆完勝(當時還沒有美國參戰的明確徵兆,英國雖能自保也是無還手之力了),這個時候與其讓惡虎養足精神來吃作壁上觀者,還不如趁著惡虎疲勞先下手為強。這個時候蘇聯西部集結了那麼龐大的兵力可不見得是簡單打算被動防禦的,一旦英德媾和甚或發生無敵艦隊那樣的敗績,蘇聯很可能不給德國消化吸收西歐的時間,而是在德國背後發起突然攻擊。希特勒顧慮這一點,所以就要對蘇聯發起先發制人的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