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距離勝利有多近?

勇往直前80973


二戰德國距離勝利有多近?從莫斯科的嚴冬,到“胎死腹中”的核武器每一個都給人感覺德國距離勝利都只是差那麼“臨門一腳”,但其實在我看來,德國的勝利遠在天邊!

二戰前期的德國是很厲害的,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但我們來看一下這種“厲害”建立在哪種條件上,是德國在一戰被制裁之後保存的僅有的十萬“精銳陸軍”以及在嚴苛訓練之下走上戰場的德國軍人“活力滿滿”的情況下的。

在這些經過多年訓練的“老兵”參加之下,德國閃擊了波蘭,一個月拿下了法國,在歐洲大陸上馳騁的都是德國的裝甲鐵騎,最後英國憑藉著一個英吉利海峽擋住了德國陸軍。

被擋住的德國也沒有放棄,而是制定了“海獅”計劃派了兩百架轟炸機再加上六百架戰鬥機護航的隊伍,企圖一舉將英國打懵。

但英國畢竟是老牌強國,雷達比德國的好上不少,迅速擊潰了“海獅計劃”,閃擊戰變成了持久戰。

而海軍登陸作戰的話,德國海軍也完全不是英國的對手,畢竟,美德雖然是後起之秀,但並不意味著英法就開始衰敗,只是發展速度沒有美德迅速,雙方的差距都是“你這裡比我強,我那裡也比你強”於是德英之間就陷入了僵持。

沒有“如果”的互不侵犯條約被撕毀

德國入侵蘇聯一直被人看做是德國二戰失敗的根源,如果德國不去招惹蘇聯,那麼一定會取得勝利?但在我看來,德國進攻蘇聯是完全正確的,只是時間上把控的不太好,被意大利拖了後腿。

我們將蘇聯的“發家史”拿出來看的話就會發現,那就是一個赤裸裸的“吞併,合併,同化”的領土擴大史,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蘇聯也一直堅信德國的注意力在英國,“大清洗”也變得愈演愈烈。

我覺得如果當時德國的注意力真的完全在英國的話,英國也一定會派出“大使”前往蘇聯接洽,商談“東西夾擊”對抗蘇聯的方法。

以當時德國納粹對猶太人做的事情,和歐洲大陸已經被德國佔領的事實,我相信蘇聯也會迫不及待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從東線進攻德國,提前結束德國的不正義戰爭,然後將德國的技術,工廠,專家全部帶回國內“改造”

所以,當時的德蘇之間必有一戰,希特勒撕毀條約沒有錯,局勢判斷正確罷了,斯大林撕毀條約更沒有錯,畢竟“納粹殘暴,怒而伐之”

至於很多人提起的德國“核武器”計劃在我看來,對於戰爭結果的改變也不大,德國也像是很多人說的那樣,很早就開始了核武器的研究,德國將其稱之為“鈾工程”(德語:Uranprojekt)

但大家可能都沉迷在美國空投“小男孩”的威武中了,但我們來看一下美國為了“小男孩”投入了什麼吧!

花費25億美元,投入三年時間(本土完全安全),消耗六十萬人力,這些是直接投入,還有被德國逼進美國的愛因斯坦等一眾科學家

而德國這個時候正在測試V2導彈,考慮到但是德國的國力,至少也要停止一些重要項目才可以上馬核武器項目,而被德國製作出來的原子彈也只會變成“核地雷”,因為初代核武器體積巨大,美國的第一批核武器就重達五噸,需要軍艦拉。

所以,即使研製出來了核武器,但因為德國沒有相對應的投放工具,只能成為一個大號“地雷”,那我們來參考一下“小男孩”造成的破壞吧

廣島和長崎兩顆原子彈總共造成了二十來萬人的傷亡,絕大部分還都是無防護的平民,而當時的蘇聯有670萬軍人,西線盟軍500萬軍人,這對於殺紅眼的同盟國來講,只會更加激起復仇的慾望。

所以,德國即使在閃電戰的作用下贏得了不少勝利,但對於同盟國的重壓和軸心國拖後腿的作戰下也會最終獨木難支,輸掉戰爭,德國從來距離勝利都是“我看見山了”

我是三書青史,為你帶來正宗歷史,歡迎關注。


三書青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希特勒在自殺前,對部下說:勝利一度離我們很近,唾手可得。

希特勒並沒有瞎說。

當時希特勒入侵蘇聯,曾經有著非常好的機遇。

在莫斯科會戰,德軍一直佔據上風。

當時德軍進攻部隊高達170萬人,裝備13500門火炮,1170輛坦克,615架飛機。

蘇軍因為一連串的損失,此時只有110萬人,7652門火炮,774輛坦克,1000餘架飛機。



然而,蘇軍採用了正確的戰略,開始堅決防禦。

以10月為例,僅僅數日之內,莫斯科方面組織了25個工人營,12萬人的民兵師,169個巷戰小組,發動60萬人圍繞莫斯科城修築起三道防禦工事,其中婦女的數量佔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僅婦女兒童就構築了700公里反坦克塹壕,挖掘了300多萬立方米的泥土,修築了3800餘個臨時和固定火力點。

德軍全力進攻,然而傷亡很大,進展緩慢。

此時,老天也幫助了蘇聯人。

11月開始,莫斯科開始出現暴雪天氣,野外積雪厚達1米。

德軍沒有在嚴寒條件下作戰的經驗,一時間部隊的進攻速度嚴重減慢,還出現大量的凍傷凍死。因為嚴寒的減員,和戰鬥傷亡差不多。


即便如此,11月德軍中央集團軍群51個師仍然在全面攻擊。

此時蘇軍實力仍然是較弱的,如果全面防守未必堅持得住。

然而就在德軍全面攻擊的時候,蘇軍突然出人預料的發動反擊。

德軍倉促中招架不住,敗退下去。

此次戰機失去後,蘇軍開始源源不斷的增援。德軍隨後又有突破,但實力已經無法吃掉莫斯科的蘇軍重兵集團。

由此,莫斯科戰役失敗了。

當然如果德軍能夠擊中更強的軍力,或者妥善準備冬季作戰的補給和裝備,就很有可能獲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



蘇聯如果在莫斯科會戰中失敗,又會損失一百萬以上的軍隊,更導致莫斯科以西所有地區崩盤。

隨後德軍只要穩住局勢,向南進攻,佔領斯大林格勒地區,進而突入高加索,就會徹底切斷蘇軍的石油來源。

那麼,丟棄了歐洲部分,沒有石油的蘇軍,恐怕只有簽訂投降條約一條路了。

此時日本很可能來撿便宜,同時攻打蘇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

那麼,最終蘇聯就會淪落為西伯利亞地方政府。



蘇聯覆滅以後,德國等於獨霸了歐洲。

整個歐洲的實力,當然不懼怕美國,更別說英國!


薩沙


二戰時期,德國只要打敗了蘇聯,那麼世界上就沒有任何國家可以阻攔住德國陸軍。說到德國的失敗,還是在於德國希特勒的自大。希特勒認為只要集中150萬大軍,便能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消滅蘇軍,從而攻佔莫斯科讓蘇聯投降。



正是由於如此想法,德軍根本就沒有準備過冬的裝備。那一天冬天無比寒冷,德軍只能穿著單薄衣服過冬。即使如此,希特勒依舊不下達撤退命令。他在不停的敦促攻佔莫斯科,絲毫沒有明白前方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面對德軍巨大的威脅,斯大林沒有選擇撤退。而是選擇坐鎮莫斯科,這也是他高明之處。斯大林的絲毫不退,給予蘇軍莫大的信心。

倘若希特勒沒有輕敵,莫斯科被德軍佔領,接著蘇聯投降,那麼整個歐洲就會完全被德軍佔領。然後再回過頭集中力量對付英國,英國顯然不是德國的對手。在此之後,聯合日本法西斯對美作戰,那麼世界是怎樣還真的難說。


麥地傳奇


可以肯定的說,德國距離勝利,很遠,很遠。

一:從經濟實力分析

1938年,德國開始吞併奧地利等地區,那麼當時的主要列強經濟實力如何呢?(佔全球gdp百分比例)

美國:28;蘇聯:18

德國:13;英國:9

法國:5;日本:4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德國可以打敗法國,英國,但是打蘇聯就非常吃力了,打美國更加不可能勝利,美國國力是德國2倍多。

二:從人口因素

1939年

英國人口4600萬,法國人口4200萬。 蘇聯人口1.51億,美國人口1.31億,日本人口7900萬,德國7200萬-8000萬,從中可以看出德國比英國和法國都多,但比美國和蘇聯少,人口甚至只有蘇聯的一半。1:1條件下,德國是打不過美國和蘇聯的。



三:從各國面積看,不算殖民地(平方公里)

德國:37萬,蘇聯:2200萬

美國:930萬,英國:30多萬

法國:50多萬

從中可見德國的面積很小,戰略縱深優勢太小,是打不起持久戰的

四:從軍事實力看

德國巔峰時期1600萬,

蘇聯巔峰時期1200萬

美國巔峰時期2000萬

英國、法國都在幾百萬左右,從軍隊人數看,德國可以碾壓英國和法國,但是打蘇聯優勢不大,甚至很吃力,至於打美國,基本沒什麼勝算,更何況美國和歐洲之間還有大西洋。至於各國的各種武器裝備,相差不是不大,因為他們都是列強,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前期,已經打了很多次戰爭,彼此實力相差不是特別大,可以忽略不計。

從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德國的綜合實力比英國、法國強,略優蘇聯,但比美國差很多,所以,德國可以擊敗英國法國,會和蘇聯膠著,會被美國擊敗,如果遇到英法美蘇群毆德國,德國必敗無疑,事實結果也是如此。



愛我中華權哥


二戰德國離最終勝利就像隔著英吉利海峽,始終無法跨越!

用後世人的眼光來看這場戰爭,德國犯了三個致命失誤:一小瞧了英國人的抵抗決心,二低估了蘇聯紅軍,三高估了自己。咱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一、小瞧英國

40天滅亡法國,讓希特勒自信到以為很快就能讓英國退出戰爭,如果是張伯倫時代,面對鋪天蓋地的德國空軍,英國很可能會跟德國和談,但是希特勒偏偏遇上了抽著雪茄的丘吉爾。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溫斯頓.丘吉爾



英國在丘吉爾的領導下頑強抵抗,不論是大不列顛的空戰還是德國的狼群封鎖戰術都被英國硬抗了過去。這讓德國在無法迫使英國投降的情況下,開啟了兩線作戰,失敗早已埋下伏筆!

希特勒轟炸英國時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沒能解決英國的雷達戰;二是沒有繼續轟炸英國飛機場和指揮中心,轉而去轟炸倫敦。



二、低估蘇聯

1939年底爆發的蘇芬戰爭,蘇軍的“拙劣表演”,讓希特勒認為蘇軍內部已經腐朽、戰鬥力低下。

我們只需要踢開門,裡面腐爛的結構就會垮掉——阿道夫希特勒

在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前,德軍對蘇聯軍事實力進行過評估。德軍認為蘇聯紅軍有6000架飛機,10000輛坦克;而實際上蘇軍飛機超過15000架,坦克超過25000輛。德軍的評估遠遠小於蘇聯的實際軍力,在開戰之前德軍就沒弄清楚對手的實力。



1941年6月22日,德軍全面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三路大軍齊出。作戰初期德軍勢如破竹,一路呈現碾壓的態勢。開戰頭半年,蘇聯紅軍損失就超過400萬人,這種鉅額損失擱在誰身上都得完犢子,可是這對蘇聯來說只傷筋不動骨。蘇聯有約2億人口,兵力充沛,有廣袤的土地,極大的戰略縱深,充足的戰略資源,戰爭潛力非常恐怖。四年衛國戰爭蘇聯動員了超過3000萬人,僅在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到1942年4月底就動員了超過1500萬人。而反觀德軍,縱觀整個蘇德戰線,德軍一線作戰部隊總數從沒有超過350萬人(不包括僕從國)。蘇聯相對德軍擁有巨大的兵力優勢,可以用人海戰術不計成本的消耗德軍。



從裝備情報上看,德軍在戰爭發動前,居然不知道蘇聯有T34這樣一款神器,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失誤。T34能對三號、四號坦克形成巨大優勢。在虎式跟豹式未出來以前,德國的坦克正面剛不過蘇軍的T34,更讓德軍絕望的是在1942年T34年產量超過1.2萬輛。而等到德軍緊急趕製的虎Ⅰ坦克參戰時,時間已經到了1942年的12月份,德軍在戰場上的形式已經發生逆轉,最關鍵的虎式坦克月產量僅有25輛,完全跟不上前線的消耗。

可以說希特勒大大的低估了蘇聯的實力。

三、高估自己

整個二戰,德國幾乎以一己之力挑戰整個歐洲列強,所謂雙拳難敵四手,他太膨脹了!



咱們通過數據對比一下,以1940年為例:德國經濟總量561億美金,人口7000萬(包括奧地利和捷克),面積55萬平方公里,鋼產量2100多萬噸;蘇聯經濟433美金,人口1.91億(包括波蘭),面積2200多萬平方公里,鋼產量1800多萬噸;美國經濟總量1000億,人口1.3億,面積930萬平方公里,鋼產量6000多萬噸。整個二戰德國生產了4.6萬輛坦克,美國生產了8.8萬輛坦克,蘇聯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其中有7萬多輛被摧毀。如果德國有7萬輛坦克被摧毀,它能生產回來嗎!怪就怪德國的空軍是一支戰術空軍,缺乏遠程戰略轟炸機,沒能力對蘇聯後方的工業造成毀滅性打擊,這也說明希特勒並沒有認清自身的實力。



二戰德軍能夠縱橫歐洲,主要依靠超前的戰術理念——閃電戰。蘇德戰爭初期,德軍運用“閃電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然而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深入,戰線逐漸拉長,後勤補給跟不上,前方的裝甲部隊往往要在原地等待三四天,後方的石油以及步兵師才能跟上來。閃電戰沒有石油怎麼行,裝甲部隊沒有步兵配合怎麼玩!顯然戰線越長,“閃電戰”越乏力。很多人說二戰德軍已經實現機械化,實際上德軍達到機械化的僅僅是擔任“閃電戰”的裝甲部隊,後方的步兵師還都是“騾馬化”。可想而知,這行軍的速度。如果遇上蘇聯的雨季,那漫長的戰線就成了德軍無法跨越的洪溝,大後方的物資遙不可及。再加上斯大林在西線實行焦土政策,能帶走的帶走、帶不走的通通焚燒,不聽從的直接槍斃。德軍很難再從佔領地獲得一絲補給,“閃電戰”已經名存實亡。德軍最大的戰術優勢已經終結,進入持久戰的德軍必輸。



所以二戰德國離勝利遙不可及,就如那無法跨越的英吉利海峽一樣遙遠!

我是鐵血軍史1927,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歡迎補充!同時歡迎各位戰友關注我!


鐵血戰史1927


德國不可能打贏二戰,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德國距離勝利要多近有多遠。

很多對二戰有一些瞭解的朋友,都會好奇當初德國的錯誤決定:如果敦刻爾克的時候堅持進攻呢?如果在攻打蘇聯之前先登陸英國呢?如果提前在蘇聯入冬之前準備棉衣呢?如果希特勒集中力量進攻莫斯科呢?如果德軍提前在諾曼底部署防禦呢?這些選擇如果選對了,德國能不能打贏二戰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希特勒就算這些決定都做對了,德國也還是不可能打贏二戰。

很多朋友想的都是,德國二戰戰敗,是不是因為運氣太差,做了太多錯誤決定呢?

其實你反過來想想,德國能把戰局擴大到二戰那個規模,不是因為德國運氣太差,恰恰是因為德國運氣太好!

如果在希特勒剛剛崛起的時候,英法就按照巴黎條約的規定嚴格打壓德國的話,希特勒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如果在希特勒吞併蘇臺德和其他鄰國的時候,英法不是採取綏靖政策而是堅決打擊德國,德國也是沒有機會的。

如果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英法沒有打一場“靜坐戰爭”,而是主動給希特勒一記背刺,德國也是沒有機會的。

如果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斯大林沒有出現戰略誤判,過晚估計希特勒進攻的事件的話,早早進行全面總動員,蘇聯根本不會給德國留下一點機會。

德軍能夠在二戰中把戰爭擴大到整個歐洲,一次次的軍事冒險能夠成功,主要是拜盟軍陣營一次次的優柔寡斷和戰略誤判所賜。如果盟軍陣營能夠一直對局勢有著清醒的判斷,德國根本不可能撐到1945年!



但是我們還是要討論上面的幾個問題,如果希特勒幾次判斷都準了,德國能贏嗎?

德軍在敦刻爾克堅持進攻的話,英國會投降嗎?

答案是否定的,丘吉爾後來所說的“如果敦刻爾克的人沒撤回來,我們只能用童子軍保衛英國”,這句話更多是對自己功勞的吹噓,敦刻爾克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重要。

實際上,僅僅是英國,就在二戰中前後動員了超過一千萬人,巔峰時期在役兵力超過六百萬人,而敦刻爾克的英軍,只有三十多萬人而已。

對於當時尚未完成動員的英國來說,敦刻爾克很重要,但是對於整個戰局而言,敦刻爾克還沒有重要到影響大趨勢的地步。尤其是丘吉爾抵抗意志非常堅決,敦刻爾克的英軍就算被全殲了,英國也不可能投降。

如果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先登陸英國呢?

這個不是希特勒做不做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於德國來說,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英吉利海峽雖然不寬,但也還是要坐船的。而德國想要登陸英國,缺乏最重要的工具——海軍!

德國並非沒有海軍,而是德國海軍跟英國海軍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整個二戰中,德國海軍一直被人嘲笑為“存在艦隊”,它的意義就只是存在在港口裡。曾經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一出海就被英軍圍毆擊沉,德國戰艦在二戰中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只能靠潛艇刷一刷戰績。

而潛艇顯然是不能幫助陸軍登陸的,希特勒曾經想要用空軍消滅英國海軍,但在空戰中證明沒有戰略空軍的德國完全做不到,所以德國想要登陸英國是不可能的。

如果德軍集中力量進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國給士兵配發棉衣呢?

客觀的講,德國的颱風計劃和巴巴羅薩計劃,從戰術上看,的確是非常優秀的。各種機動穿插,包抄圍殲,的確是戰術傑作。

但德軍的錯誤在於,過於高估了自己的戰鬥力,過於低估蘇聯的戰鬥力,也過於高估的蘇聯境內的交通條件。

德國的進攻計劃基於一個設想:開戰六到八週,蘇聯就會喪失大規模抵抗的能力,所以德軍的後勤部門也只做了這樣的計劃。他們根本沒想到後面會發生什麼。

希特勒沒想到蘇聯會死不投降,於是戰線越拉越長,而蘇聯境內的交通條件又非常差,德國的補給部隊還是騾馬化部隊,到莫斯科保衛戰時期,德軍已經完全供給不了前線部隊了。

蘇聯入冬時,德國並不是沒有棉衣,對於一個如此富裕的國家,準備幾百萬件棉衣不算什麼。但前線糟糕的後勤讓德軍根本無法把這些棉衣發到每個士兵手裡。

整個1941年的冬天,德軍的非戰鬥減員也只有十萬人左右,對於前線幾百萬德軍來說,這個損失並不算傷筋動骨。冬天對戰事有影響,但並沒有到決定勝負的程度。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堅定的戰鬥意志拯救了莫斯科,德國就是準備棉衣也沒用,就是集中進攻莫斯科也沒用!





如果德軍提前在諾曼底部署防禦呢?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雖然德軍將領們都認為盟軍會在加萊登陸。但希特勒本人卻以一種驚人的直覺,認為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不過他後來沒有扭過將領們的觀點,導致德國沒有把防禦重點放在諾曼底。

但是諾曼底登陸時,德國已經完全沒有了制空權,沒有制空權的德軍,就算是重點防禦諾曼底,在給盟軍更多殺傷之外,真的能夠組織盟軍登陸嗎?要知道,在登陸當天,除了奧馬哈海灘之外,其他海灘的盟軍傷亡都非常少,幾十幾百人而已。

在退一步說,就算盟軍諾曼底登陸失敗了,也只不過是盟軍不能在1944年6月登陸而已。難道盟軍就從此老老實實當乖孩子了?盟軍早晚要在西線登陸,隨著德國在東線節節敗退,滅亡是早晚的事,時間問題而已。

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說到底就是德國實力跟盟軍陣營差距太大!

在二戰剛開始的時候,各國的GDP是這樣的:

德國 561億美元 八千萬人口

蘇聯 433億美元 一億兩千萬人口

英國 380億美元 本土四千萬人口

法國 390億美元 人口近五千萬

美國 超兩千億美元 人口超過一億三千萬

從這些硬實力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德國除了對法國和英國略有優勢外,對蘇美並沒有什麼優勢。

而且德國雖然從GDP上看優於蘇聯,但由於體制問題,蘇聯的動員能力和集中生產能力遠遠強於德國,希特勒由於是民選政府,一直不敢總動員,到1943年才開始總動員,導致德國的生產力一直遠遜於蘇聯。至於美國這個怪獸,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從實力上講,英、法、蘇、美,單獨拿出來哪個,都可以跟德國打一個風生水起。如果只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單挑的話,德國還有勝利的希望,可是加上蘇聯美國兩個怪獸,還四個一起打,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回來了。

如果說德國唯一的希望,大概是提前搞出原子彈吧,可是德國沒有戰略投送能力,能不能嚇住盟軍也很難說哦~


小約翰


這個勝利的標準很難確定。

如果單從爭脫凡爾賽條約,德國復仇的角度講,1940年7月,德國已經接近勝利。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英國龜縮回本土,希特勒成為除蘇聯以外的歐洲大陸的主宰者。這個時侯,如果希特勒就此收手,不再進攻蘇聯,他也就勝利了。


在那時,歐洲與世界的格局,就如同現在這樣:德國主導歐陸,英國退歐,蘇聯在歐洲東部發展,呈三足鼎立之勢。美國呢?就沒有現在這樣強勢了。這樣一來,希特勒就接近勝利。

有人說,資本不會讓希特勒這樣幹,資本是要掙錢的。這是一定的。在當時,希特勒已經整合了歐洲工業,除本土工業外,法國工業,捷克工業均被希特勒配置。羅馬尼亞的石油,瑞典的鐵礦石,波蘭的糧食均可為德國服務,德國的市場已經相當可觀,德國資本有利潤可賺。

況且,當時德國與蘇聯還在進行經濟貿易,優勢互補。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在蘇德經濟交流的基礎上,美國也只好選擇與德國貿易。憑藉當時德國超強的工業製造能力,科研水平,軍事力量,世界各國能奈德國何?

就只剩下英國,也被德國打得殘破不堪,被摒棄於德國主導的歐洲經濟體以外,翻不了大船。

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從希特勒貿然進攻蘇聯那一天起,他就不再是離勝利越走越近,而是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

第一、希特勒個人對蘇聯的刻骨仇恨

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我的奮鬥】,表達了他對蘇聯的仇恨。他進攻蘇聯是必然的。

不但如此,希特勒還宣揚人種優越論,把德國以外的其他人種視為劣等人種,加以岐視。對於斯拉夫人與猶太人更是充滿仇恨。

他屠殺600萬猶太人,在被佔蘇聯國土上實施罪惡的政委計劃,倒行逆施,激起了全世界公憤。這使希特勒處於全世界人民的包圍中,使蘇聯得道多助,聯合美,英,中等國建立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擊敗希特勒。

第二、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慫恿的結果

反蘇仇蘇是英法等國傳統的事業。即使英國被德國胖揍,龜縮回本土,也沒忘記這項工作。

邱吉爾同樣也是製造謠言的高手。他一面散佈謠言,說蘇聯制定了大雷雨計劃,要進攻德國,挑動德國進攻蘇聯。一面又向蘇聯傳遞情報,說德國要進攻蘇聯。搞得斯大林對英國很不感冒。

1941年6月22曰,希特勒突襲蘇聯,邱吉爾長長出了口氣,英國搭救了。因此說,外界挑動,也是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催命鬼。

自從希特勒進攻蘇聯那天起,他就與勝利無望了。

有時侯可以這樣說,打敗自已的也許就是自己。

衝動是魔鬼就從這裡傳出的。

陽城導航


二戰初期的的德國是十分厲害的,德國憑藉自己精良的武器裝備,強大的軍事力量,士兵們高昂的鬥志等因素,在一個多月就讓歐洲強國“法國”投降。其實,德國贏得最終勝利只差那麼一點點,差就差在和軸心國盟友的交流上。


德國的軸心國盟友之一意大利。意大利墨索里尼經歷戰爭慘敗之後想要征服希臘,而這時需要德國的幫助。於是德國參與了並無意義的戰鬥中。並且由於和意大利的戰略不統一,導致德國本可以在1941年的冬季前佔領莫斯科的計劃沒有實現,相反,對蘇聯的進攻拖延了2個月的時間。日本也是軸心國。而當時日本不顧一切想要偷襲珍珠港,並且根本就沒有與德國進行商量,最終把戰爭潛力巨大的美國也給牽扯了進來,從此徹底改面了盟國與軸心國的實力對比。強硬的日本沒有答應美國的條件,也沒有選擇繼續拖延,致使美國立馬對德國進行宣戰,並且表示全力支持蘇聯和英國。

其實,當時德國在研製原子彈,但是由於盟國一些事情的干預,導致原子彈沒有首先研製出來。如果德國當時研製出了原子彈,那麼憑藉希特勒的性格,他一定會去使用它,並且使用在英國或者蘇聯的身上,這樣就十分有可能逼迫他們投降,那麼二戰的結局就會不一樣。

戰爭的勝利不單單是靠軍事武器,同樣,也需要憑藉強大的後勤,而這正是德國的劣勢所在。同時,由於它與軸心國的牽扯,致使沒能取得二戰的最終勝利。


利刃號


德國人確實離勝利只有一步……emmm……或許兩步,也可能三步之遙吧,總之就是差這麼點。

德國的第一個失誤,就是敦刻爾克了,放走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也遲滯了德國陸軍的進攻節奏,而且也沒能以此圍城打援,消耗英國人,這就有點悲劇了。

第二個失誤,就是在進攻英國的時候,沒有一個好的計劃就貿然行動,結果大大消耗了自己的實力,很多人認為二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或者是莫斯科,但我一直認為,不列顛空戰才是真正的二戰轉折點,如果希特勒的手下還有眼光長遠的將領,他們就應該告訴希特勒,戰爭已經輸了。

如果當時希特勒消滅了敦刻爾克的33萬人,以德軍當時的實力,複製克里特島空降,問題不大,此時的德國空降兵還是巔峰,克里特島之後才下滑的。

至於攻打蘇聯,時機和戰略問題都不大,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保障不足,包括士兵的冬裝、機油等等,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攻打戰略縱深這麼大的國家,就算不阻攔讓你開著坦克跑,你還得用多長時間才能跑遍東西縱橫的距離,更不要說在作戰時期了,日本打中國為什麼敢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因為中國當時的軍隊素質跟日本不在一個檔次,而希特勒敢打蘇聯,我認為很大一個因素是大清洗,另一個新區是蘇芬戰爭。

如果說此時德國人已經清醒,那麼德國人至少在諾曼底還有一博之力,可惜,又被盟軍耍了。

所以你說德國人離勝利有多遠,嗯沒錯就是這麼遠。




語文老師28


德國勝利就算了,但由幾個關鍵時刻決策上的失誤,也許能改變點局勢

1、西線掃平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沒有錯,但是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撤退時突然陸軍停止進攻,這是一大失誤。到了英軍主力撤回本土之後,想再打敗他們是不可能的,空軍有先進的噴火式戰鬥機,而且英軍的雷達是全世界最先機的,海軍就跟不用說了,德國沒有機會打贏這次空戰

2、不知道希特勒為什麼不派大軍攻佔土耳其,從而往中東方向進攻,再往南進攻埃及,或者再往東可以進攻印度,同時小日本可以從馬來西亞、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一路往西,和德國夾擊印度。如果軸心國能拿下中東、印度和埃及,那麼對英國的打擊是很大的,因為哪些地方是英軍的主要補給,英軍佔領這些地方,資源可以源源不斷的從印度,沿著印度洋、蘇伊士運河、地中海運輸到英國本土,而軸心國就是缺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