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90後普遍不願在所在鄉鎮甚至所在縣城務工?

懂會計金融的風水師


因為是鄉鎮.縣城…

就算是華溪.大寨.小崗村…

就算是.民族特權自治鄉鎮…

就算是.百強縣.文明縣…

村就是村.鄉鎮就是鄉鎮.縣城就是縣城…

老鼠洞住不下牧羊犬…

狗籠子喂不了巡山虎…

一套宅子容不下幾代人和諧共生…

三分田也結不出您想吃的瓜果蔬菜.稻麥高粱.更放不了牧.飼不了禽…

祝您新年快樂…

祝您平安吉祥…

祝您健康好運…

祝您闔家幸福…

農村不是有學校.通電.有電視嘛…

不是有規模示意.產業標準.地方級別簡述嘛…

祝您生活美滿.和諧.開心.如意.富庶…


赤子心願


九零後的孩子大半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又在蜜罐里長大的,耳濡目染的都是都市生活,高樓大廈,洋房別墅,所以他們又怎麼願意去基層呢?

1.這說明我的教育有誤區,缺乏對年輕一代吃苦教育。

2.我們的宣傳有誤區,影視給人的都是豪華奢侈的生活。

3.我們的工資福利沒有向基層傾斜,如果基層工作收入高於城市,結果自然不一樣。


一犁膏雨


90後的年輕人趁著年輕。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再說現在農村縣城也沒有他們可以乾的好工作。

90後的孩子富生富長。花錢大手大腳,農村縣城可能沒有高工資。就像我們這裡。最高工資不到3000元。工作辛苦十個小時。他們在外面輕鬆的就是五六千元。有加班的拿七八千元,有技術的一個月都過萬。在老家隨便也掙不了這麼多錢。


Mexi楊美香


對於這個問題,作為90後,很有發言權;就拿我來說吧,原因有很多,總得來講,有那麼幾點。也許和你有點相似。

外地上學

由於上完初中就到外地上大專了,幾乎沒有在縣城待過,僅有的初中三年光景,也沒有過多的瞭解和熟悉本縣城。反而在外地上學時候,剛剛成年,就開始進去社會了,有不少的機會接觸當地的社會文化氛圍,直到慢慢習慣融入那裡。


觀念推動

從小家長都會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記得老爸說:“好好學習,去外面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要不然就回來翻土拉頭子(種地)”。有這樣的思想“鞭策”著你,無形中離開老家在外面混的思想一點一點融入到血液之中,不得不承認它在我做出人生抉擇的時候,它起到了作用。


社會文化氛圍改變

在我們村裡最後一批也就是年紀最小的真正意義上的農民是1970年到1980年之間的一些人,他們雖然“老農民”形象有點出入,但是,他們依然從事地地道道農民所從事的勞作。

1980年之後的年輕人,正好趕上改革開放大潮,自然而然當起了打工仔,打工妹,即便剛開始打工比種地賺的錢並不高多少,但是最起碼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靠天吃飯。



到我們90後這一代人的時候,正好趕上互聯網興起,智能時代逐漸滲透到生活中,各種新鮮的東西,從一線城市流行到三四線城市基本就卡住了,各種社交軟件,新興智能產品和新的觀念不偏不正砸到在城市上學的我,既然“上了船”,沒有那麼容易再“下船”了。相信在前幾年很多90後00後春節回到農村老家,沒有無線網沒有各種聊天軟件,購物軟件娛樂軟件等等的陪伴,那個年就像缺點什麼似的。



以上就是我結合自身的親身經歷,分析出來的原因,不知道有多少90後有同樣的感覺?我老家河南項城市農村,雖然有這麼多原因讓我留在了城市,但是,我依然深深地熱愛這自己的故土!(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硯風烙畫畫廊


沒有願意和不願意,現在我國的教育水平較過去有了質的飛躍,孩子們的文化水平和學習成績也很高,考上外地大學的學生比較多,就讀學校所在地的各方面信息掌握的比較多,大學畢業往往就在當地找工作了。相對本地信息就有點陌生了。在本地讀書的學生畢業後,一般就在本地找工作了。


美麗鄉村風光無限


工資待遇不高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