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羞辱紀曉嵐,紀昀一句話,短短16字,為何讓老太監羞愧自盡?

x819969731


紀曉嵐老家是河北滄州的,他一生博覽群書,天生的好腦子,被稱為“神童”,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超級學霸級人物,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一生給雍正和乾隆打工。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紀曉嵐可是風流倜儻,英俊瀟灑。但是歷史很忠實地描述了他相貌及特點,他個子不高、醜陋近視、尖嘴猴腮、毒舌、頭油牙黃、大結巴,還手不離菸袋。他嗜肉如命,頓頓不能離開肉。《嘯亭雜錄》等記載說,他一天十斤肉,配以茶水,不吃米和麵食,以肉當飯,是個奇人。這也許是古代肉綠色環保吧,要不非得高血壓、血脂稠不可,他還竟然活了82歲。紀曉嵐還是個大色皮,愛泡妞,他至少有1個老婆7個小妾,65歲還娶個15歲的小妾。紀曉嵐至少8個配偶,這是考古學家掘墓得出的結論。



就這樣一個結巴,之所以被稱為鐵齒銅牙,主要因為他嘴巴毒:

宮裡一個老太監早就看紀曉嵐很有意思,特別是他那個齷蹉樣,讓人忍俊不禁。於是就找了個機會想當眾逗逗他。有一天,他看到紀曉嵐身穿冬天的長袍,手拿摺扇,鼻涕流淌,就計從心來,他不愧是跟乾隆混日子的人,竟脫口而出了一副對聯,:

“小翰林穿冬衣執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這太監再受薰陶,在紀曉嵐面前也有點班門弄斧,他這對聯就是想讓大家笑話紀曉嵐,大冬天扇扇子——自做瀟灑,穿冬衣搖夏扇——不知冷熱,是個傻子。其實在當時文人拿扇子也只是個行頭,目的顯示瀟灑風雅,在有一種文人風。“一部《春秋》曾讀否?”這明明在嘲笑紀曉嵐是否讀過四書五經裡的《春秋》。

紀曉嵐側耳聽出這老太監的口音不是本地的,稍加分辨推斷出,這老頭肯定是個南方人,於是他用挑釁的目光看著這太監,嬉笑道:

“老太監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紀曉嵐用“東南西北”對“春夏秋冬”,這老太監一聽,戳到了自己的痛處,頓時滿臉通紅,捶胸頓足憤憤而去。周圍的人頓時掀起嬉笑的浪潮,老太監羞憤難當,一生的忌諱被人嘲笑,他乾脆扯了條白綾自盡了。



太監受辱自盡只是個傳說,紀曉嵐嘴賤卻是確定無疑的。他身邊的人除了皇帝幾乎都受他奚落,從他的發小到同窗再到同事等等。他小時候還差點奚落知府。有一次他和小夥伴玩球,球跑,滾到知府腳下。小夥伴一鬨而散,他徑直走向知府討要。知府出聯說,對出就給,知府出聯說:“童子六七人,獨汝狡。”

紀曉嵐對:“太守二千石,唯公……”省略一個字,可褒可貶。可以是“貪”,也可以是“廉”還可以填別的損字。那知府只好把球還給了紀曉嵐,不再招惹他。

紀曉嵐的一生,在才華和學術上比較突出,他被公認為,文學泰斗,一代文學宗師大文豪。

一次,俄國使臣在朝廷上傲慢的提出一上聯:我俄人,騎奇馬,張長弓,單戈成戰;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要求清廷在七日內回覆。明顯俄國佬不把大清放在眼裡。

紀曉嵐稍加思索,霸地氣說,何須七日!他當即回覆到:爾你人,襲龍衣.偽為人,合手即拿;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在邊! 朝堂一片叫好,那俄國人無言以對,低下頭逃也似的離開了。

紀曉嵐在官品留下汙點,是他的好文采救了他,最後壽終正寢。有一次,一個剛上任的兩淮鹽運官吏,因索賄無果,他羨慕嫉妒恨地告了上任貪汙受賄挪用公款。乾隆大怒把被告投入監獄,並堅決認定歷任都有腐敗行為,結果也把紀曉嵐早已退休的親家爹(兩淮鹽運史盧見曾)投入大牢待審。紀曉嵐用把一些茶葉和鹽密封起來差人送到親家的家裡。這個密信讓他們最終領悟出,出大事了!“鹽案查(茶)封”。他們立刻把東西轉移,等到乾隆下手時,為時已晚。但最終還是查出報信之人紀曉嵐,罰他貶戍烏魯木齊約兩年半的時間。乾隆念及他文采出眾,於1770年把他呼召回宮。


小姐姐講史


紀曉嵐是清朝的一個大才子,他編纂了《四庫全書》。

這樣的一個才子,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當然有很多了。而且很多關於他的趣事,都被他給記錄在了,他著寫的《閱微草堂筆記》當中了。

我們列幾個趣事來說一下。

先說題目上說的這件事,那時候紀曉嵐剛中進士,被提拔到皇宮做官不久。

有一個太監早就聽說過紀曉嵐的大名了。但是,一直沒有見到過紀曉嵐本人。

正好那一天,那個仰慕紀曉嵐的老太監,見到了紀曉嵐。

不過這個老太監,也是很有學問的一個人,他就想考考紀曉嵐,所以,他就出了一個如下的對子:

小翰林,穿冬衣,戴夏帽,一部春秋曾讀否。

那時候正好是冬天,紀曉嵐是個文人,沒事就拿著一把扇子到處亂逛。所以,老太監就靈機一動,把紀曉嵐當時的狀態,給描寫了下來。

紀曉嵐那可是學富五車的人,他怎麼可能被一個太監給難住呢?

所以,紀曉嵐張口就來。

老太監,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麼?

不得不說紀曉嵐的對子,對的很工整,太監的上聯,出了一個春夏秋冬。

紀曉嵐給對出來了是一個東西南北。但是,紀曉嵐對的真的是夠損人的。

要不說紀曉嵐的人緣不好呀,當年他被乾隆給貶到新疆的時候,據說沒有一個人給他求情的, 所以,紀曉嵐就是壞在了一張嘴上。

再說一個關於紀曉嵐小時候的事情,話說紀曉嵐小的時候,他就很機靈。

也就是在他六、七歲的時候,他和夥伴一起踢球。

他們踢著踢著,就把球給踢到了,正好路過他們踢球,現場的縣官的腳下。

其他的小朋友一看,他們踢到了縣官,然後紛紛的嚇跑了。

唯有紀曉嵐沒有跑,他走到了縣官面前,去討要這個球了。

縣官也聽說過紀曉嵐的大名,所以,他就想考考紀曉嵐,若是紀曉嵐答出來,他就會給紀曉嵐球,答不出來,那就只能沒收了。

縣官出的對子是:兒童六七人,唯汝狡。

沒想到紀曉嵐張口就來:太守兩千石,唯您...。

然後紀曉嵐不說了,縣官納悶了,說你最後一個字還沒說出來,到底是什麼呀?

紀曉嵐說,您若是給我球我就說,唯您賢。您若是要不給我球,我就說唯您貪。

縣官一看,如此機靈的紀曉嵐,他當然把球還給紀曉嵐了。

你看小小的紀曉嵐,是不是就能把對聯,對的很工整了。

當然了關於紀曉嵐的這種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漢史趣聞


羽評郡主課堂開課啦!

一天,紀曉嵐急著去見皇帝,在路上,他被幾個太監攔住,要他講個笑話。

紀曉嵐邊走邊說“很久以前,有一個皇帝,他身邊有一個太監,太監能夠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紀曉嵐停下來繼續走,小太監很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問:“太監下面呢?”紀曉嵐笑著說:“太監下面沒有了”。

小太監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太監,老監長很有學問,他認為紀曉嵐太無禮,決定懲罰他,於是出了上聯,告訴小太監。小太監再次遇到紀曉嵐,便說:“紀學士是個有才華的人,我有一副對聯“三才天地人”,請幫我把這副對聯配對出來。

紀曉嵐謙虛地說:“過獎了”,接著說:“四季夏秋冬”。

老太監又問:“四季是春、夏、秋、冬,為什麼沒有春呢?”

紀曉嵐看了看太監的下半身,故意笑了笑,“春沒了”。

未曾想自己又被紀曉嵐給戲耍了,小太監告訴老太監,老太監決定親自前往,扳回一局。

這次,紀曉嵐在南書房值班,老太監走到紀曉嵐面前,上下打量了一番,發現紀曉嵐個子很高,長得又帥又漂亮,不像人們說的那樣滑稽可笑,但看到他穿著皮袍,手裡拿著一把摺扇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是當時文人的一種優雅,很多學者都是這樣的。

但在冬天,他手中的扇子卻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想到這一點很有趣。

他嘲笑紀曉嵐,用南方口音說:“小翰林,穿冬衣,捧夏扇,一部春秋曾談否?”

紀曉嵐看了下自己的著裝打扮,怪不得老太監會這樣出上聯,但他常常取笑別人,怎麼可能讓別人戲耍?

於是決定嘲笑一番,便說出了下聯:“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麼?”

對聯是對的比較公整,也正是這16個字,老太監聽後非常慚愧,回到住處便自盡了。

之所以會自盡,這也不無道理,其實明清時期皇宮內有很多太監,一般都是小時候送去的,但是真正自願前去的又有多少,那時候本來就重男輕女,如果不是家境貧寒,連口飽飯都吃不上,誰會去閹割自己,做太監?

古時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他們這樣做本就違背了自己的意願,再加上閹割之後,自己做什麼都沒有信心,雖說宮內其他人不會當面嘲笑,但是他們心裡始終有遺憾,而紀曉嵐又當面嘲笑愚弄幾次,老太監氣不過,這本就是自己的生理缺陷,還被你拿來開玩笑,這哪裡受得了?

加上老太監可能自尊心強,一時想不開,自盡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這些都是野史,都是一些名人典故,無非就是想要突出紀曉嵐才高八斗,像紀曉嵐對對聯的典故可以說已經很多了,所以大家都只當是看個故事,不用計較。


貓眼觀史


紀曉嵐(1724~1805),乾隆時期的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河北獻縣人。

其實不用我多介紹,親們對紀曉嵐比我懂得都多,電視劇《鐵齒鋼牙紀曉嵐》太深入人心了,劇中紀大煙袋與和珅鬥智鬥嘴的橋段令人捧腹。講真老紀就是乾隆時期的“段子手”。

當然戲說不能當歷史看待。真實歷史上老紀與和珅交集並不多。

老紀、和紳二人年紀相差26歲,紀曉嵐中進士進入乾隆的“圈子”時,除了“玩文字”別無所長,於是被乾隆外放地方為官,出任地方上的“教育部長”。




老紀外放為官後,和珅這才嶄露頭角,隨後火箭式上升,後來居上,和珅的仕途令老紀望塵莫及。

真實歷史上的紀曉嵐並不受乾隆的寵信,相反有點嫌棄他。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紀曉嵐不修私德和官德。比如,紀曉嵐是個縱慾狂。

紀文達公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臥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引自《蟲鳴漫錄》

如此看來老紀就是典型的“一日七次郎”。私生活暫且不說,做官時他也不檢點,曾被乾隆處理過。




這是乾隆三十三年的事了。老紀的親家盧見曾從前曾任兩淮鹽運使,到70歲時退休了。

但是盧見曾沒有平穩落地,有官員揭發他在任期間貪汙,造成了江淮鹽業財政虧空,朝廷要派“檢查組”去查賬。

當時紀曉嵐是乾隆的“秘書”,他得知了這件事,想通知親家,意思是讓他趕緊把貪汙的錢補上。

紀曉嵐不敢明目張膽的寫信通知親家,通風報信是犯法,是要受大清律法制裁的。當時又沒有手機、電報等先進通信工具,怎麼辦呢?

老紀不愧為一甲進士出身,他靈機一動,用空白信封裝了一點鹽和茶葉,然後派人送給了親家。



盧見曾受到信後感到莫名其妙,自己在房間研究了半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親家通知我,意思是:“鹽引虧空,立案偵查(茶)。盧見曾連夜把貪汙的錢退了回去。

儘管老紀和盧見曾做得天衣無縫,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沒過多久事洩,老紀被罷官發配新疆勞動改造三年。親家盧見曾也得到了應有懲罰。

事後乾隆感慨道:“老紀把點子用歪了,否則這是個治國之才,可惜了!”

乾隆說的沒錯,紀曉嵐才華沒得說,可謂“學富五車,滿腹錦繡文章”。但沒有用到治國之策上,他沒有和珅的能力為國開源財路。他只會嘴尖舌利諷刺人。



比如他曾經用16個字諷刺老太監,結果老太監不堪其辱上吊自盡了。活活逼死了一條人命。

其實太監才是社會底層人,想想看,有錢的人家誰送兒子去宮中伺候人呢?況且還要把“雞雞”切掉。

紀曉嵐沒有同情心也就罷了,不應該拿著人的缺陷開涮!這件事情是這樣的:

紀曉嵐經常去宮中和乾隆吟詩作賦,久而久之就和太監們混熟了,雙方都開些玩笑。

有一次,一個小太監攔住剛要進門的老紀,出了一個對子:“三元解、會、狀”。對老紀開玩笑說:“答對下聯就放你進去”。



原來小太監想長點知識,求老紀對下聯。

(古代的連中“三元”指的是:解元、會元、狀元,三者都得了第一),所以小太監說出了上聯:三元解、會、狀。

老紀嘿嘿壞笑一聲,隨口對出下聯:“四季夏、秋、冬”。說罷紀曉嵐就要進去。

小太監聽了下聯覺得有毛病,於是攔著老紀說:“不對啊,四季咋沒春呢?老紀壞笑著說道:“沒雞雞哪來的春啊?小太監被羞的無地自容。

小太監吃了啞巴虧,回去給師傅老太監講了這件事。老太監說,看我的,我把春、夏、秋、冬四季都說全,看他如何對?



老太監想為徒弟出口氣,於是攔住了紀曉嵐,非要讓他對下聯。

老太監馬上說出了上聯: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當時紀曉嵐是翰林學士,老太監把“春、夏、秋、冬”都說全了。本意想難一難老紀。

誰知紀曉嵐又一次嘿嘿一笑,張口對出:“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紀曉嵐用東、西、南、北對仗上聯的春、夏、秋、冬,同時用“東西”代表老太監褲襠裡沒有的“雞雞”,確有一語雙關之妙,但意思太邪惡了。

老紀可是得意了,老太監為徒弟沒掙得面子,反而被一頓奚落,回去想不開就自縊而亡了。

結語:紀曉嵐不把文采用在安邦治國之上,不為振興大清建言建策,反而用來諷刺挖苦身體有殘疾的底層人,我覺得這不是光彩的事。


秉燭讀春秋


那可不是短短几個字就讓那老太監無地自容、羞愧難當了,人家紀曉嵐可是學富五車的翰林大學士,即便知識領域再不濟,對個內涵深意的對子自然也是不在話下的。別說是一個老太監了,哪怕是乾隆帝也不過如此,但是如果真的是乾隆爺突然給紀曉嵐出個對子的話,紀曉嵐是不會變著法兒的諷刺他的。

關於題目中紀曉嵐和老太監的“對對子”故事其實在清朝正史上是無從考證的,這個故事來源於清朝民間的“雜流野史”,也是人們飯後閒聊之時的滑稽笑話。那我們也當一次趣味野史的觀眾,去了解一下紀曉嵐和大太監的故事吧!

話說乾隆年間冬天的一天,紀曉嵐進宮面聖彙報完今年科舉瑣事後,便閒來無事,隨手拿著一把常年隨手攜帶著的大蒲扇扇來扇去,在寒風凜冽的冬日裡,紀曉嵐這一“棉衣輕扇”,好不涼爽!紀曉嵐只顧著抬頭欣賞宮中美景,卻沒注意迎面徑直走過來一雙鬢斑白的老公公來。

這老公公早已聽過紀曉嵐才華橫溢的名號了,老公公心中想著:如今正好有幸識得此人,不如讓老朽親自來“以對使他一他”。於是老公公面對著近在眼前的紀曉嵐便脫口而出:“小翰林,穿冬衣,執夏扇,一部春秋可讀否?”紀曉嵐先是一懵,心中想著“哎,你個老太監,就憑你這點兒墨水兒還想諷刺我?”於是紀曉嵐思索幾秒,抬頭問道:“敢問公公,您可是南方人?”

老公公一聽:“回紀大人的話,老奴正是南方人。”

誰曾想到,紀曉嵐迅速對答道:“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話一出口,紀曉嵐先是忍不住失聲笑了出來,只見對面的老公公被紀曉嵐的這16個字氣的夠嗆,簡直是聽了紀曉嵐的對答之後氣不打一出來,瞪大眼珠快步消失在了紀曉嵐眼界之內。不得不說,一個太監敢於面對學富五車的紀曉嵐也是一種勇氣,與此同時也是自討沒趣的一種表現,但是幾百年來卻給人們留下了無窮的趣味兒。


紀曉嵐的智慧在當時可以說是少有人能及的!這可不是憑空捏造的假象,單單憑藉紀曉嵐的才華,就可以從主管編撰《四庫全書》這一史學鉅著上看得出來,其實如果紀曉嵐能夠將著自己過人的智慧用在政治上,而不是空有一身斐然文采,白白浪費在了別的事兒上,那麼紀曉嵐是肯定會有一番政治作為的。但也正是紀曉嵐沒有和珅那樣的阿諛奉承,沒有劉羅鍋那樣的心存政治,紀曉嵐只顧著整天自己的樂在逍遙!

也正是紀曉嵐沒有什麼太大的政治抱負,這其實也在極大程度上阻滯了紀曉嵐的升遷之路,一直沒能獲得乾隆的重用。說白了,紀曉嵐就是乾隆養在身邊的一個文伶罷了。


小鎮月明


小翰林,穿冬衣,執夏扇,一部春秋可讀否? 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這是老太監和紀曉嵐對對聯把人懟死的野史故事。

在清朝,紀曉嵐作為大臣,每次見乾隆都要給太監賄賂,十分煩人。這一日紀曉嵐想要好好戲弄一下這個看門的小太監。

紀曉嵐故意說,今天沒有帶門包,能不能講故事抵償。小太監同意了,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故事多了去了,張口變來,巴拉巴拉巴拉,一通講下來,小太監十分興奮。講到關節之處,紀曉嵐不講了!小太監急的趕緊問“下面怎麼了?”紀曉嵐說“下面沒有了!”小太監問“為啥沒有了?”紀曉嵐說,你問問你師父就知道了。

(後來,人們把連載小說斷更的情況,一律叫做太監小說了)

小太監問師傅去,為什麼下面沒有了?老太監惱羞成怒,把小太監摁在地上打了一頓!

老太監吃了虧,經過精心準備高人指點,想出一個對對聯戲弄紀曉嵐的高招。

紀曉嵐一向以諸葛孔明這樣的智者自居,及時到了冬天也是羽扇綸巾,風度翩翩。老太監當著眾人的面對紀曉嵐說“小翰林,穿冬衣,執夏扇,一部春秋可讀否?”

紀曉嵐是翰林出身,冷板凳做到40多歲才焐熱,老太監那這件事開涮,把紀曉嵐的臉打得生疼!這個對聯最難的地方是春夏秋冬四字,必須對仗,難度不小。如果對不上來,是不是連春秋這樣的入門書都沒有讀通呢?羽扇綸巾的行頭不就成了純粹的裝13了嗎?

紀曉嵐不愧是風流才子,對出了下聯:

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小翰林對老總管,春夏秋冬,正好對上東南西北,四季對四方,十分工整。最關鍵的是,“下面沒有了”的舊事重提,讓老太監再一次受到了一萬點的傷害。

老太監當眾受到侮辱,顏面掃地,生了一肚子悶氣,再加上年老體衰,不久後就死了。人們都說老太監是被紀曉嵐氣死的。

傳來傳去的,居然傳成了老太監羞憤自盡。其實當時全國2億多人,對對聯對不過紀曉嵐的最起碼有2億,老太監實在沒有理由羞憤自盡。

老太監這種行為,屬於典型的關公門前耍大刀。關羽的手下敗將那麼多,也沒有見那個打了敗仗就自殺的啊!

我們最熟悉的對對聯把人對死的,應該是《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和參謀將軍對的對聯了。

參謀將軍出的題是數字對聯,唐伯虎對的雖不十分工整,卻也表現出凌厲的反擊:

參謀:一鄉二里共三夫子不識四書五經六義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膽
華安:十室九貧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毫四釐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參謀第二個對聯是直接宣戰,唐伯虎依舊小心應對:

參謀:圖畫裡,龍不吟虎不嘯,小小書僮可笑可笑
華安:棋盤裡,車無輪馬無韁,叫聲將軍提防提防

參謀放出大招,疊詞聯,唐伯虎輕鬆應對

參謀: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洽洽
華安:雨雨風風花花葉葉年年暮暮朝朝

參謀又是奇招,拆字聯,這種經常用來行酒令,唐伯虎對的八目共賞有點牽強了,意境還是不錯的。

參謀:十口心思,思君思國思社稷
華安:八目共賞,賞花賞月賞秋香

參謀終於惱羞成怒,破口大罵,唐伯虎更是毫不留情

參謀:我上等威風,顯現一身虎膽
華安:你下流卑賤,露出半個龜頭

參謀罵的更兇,最後兩幅對聯,據說只有粵語能解開:

參謀:你家墳頭來種樹
華安:汝家澡盆雜配魚

廣東的小夥伴,給解釋一下都是什麼意思?

參謀:魚肥果熟入我肚
華安:你老孃來親下廚


歷史知事


誰要想用對對子來羞辱紀大煙袋,那不是廁所裡打燈籠——找屎(死)嗎?

紀曉嵐是著名的才子,性格恢諧,尤其喜歡對對子。 他小時候熟讀詩書,記憶力很強,他的老師曾以杜甫《兵車行》中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出聯考他,他以李商隱《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對,天衣無縫,工整貼切,老師也不得不佩服他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老紀:

紀曉嵐那年進京趕考,看見京城熱愛熱鬧,光當鋪都佔了一條街,他隨口吟出一句上聯: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下聯被卡住了,怎麼也對不上。後來返鄉路過通州,靈機一動,想到了下聯: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此聯對仗工整,絕妙之極。 有一年夏天,老紀陪皇上賞花,乾隆見池中荷花初放,出了個上聯:

"池中蓮藕,攥紅拳打誰?"

紀曉嵐不慌不忙,指著邊的蓖麻答道:

"岸上蓖麻,伸綠掌要啥?"。

乾隆拍手稱奇。 有一位脾氣不好醫生某日為紀曉嵐看病,醫生說,我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診費全免,對不上就雙倍診金。紀曉嵐點頭應允。

醫生上聯為:

"膏可吃,藥可吃,膏藥不可吃"。

老紀不假思索對出下聯:

"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

這幅對聯一語雙關,把醫生弄了個大紅臉。 乾隆五十大壽的時候,滿朝官員都準備了豐富的壽禮,想博乾隆的一笑,換來大好前程。


但是,紀曉嵐啥都沒送,只寫了一副祝壽對聯。

上聯是:四萬裡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裡;下聯對:五十年聖壽,自前茲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是個好大喜工的主,他缺啥?缺的就是讓他爽到心底的馬屁!乾隆一看此對,心裡是樂開了花,認為這是50最好的壽禮,對老紀是大加誇獎。

乾隆身邊有個老太監,看到皇上誇獎老紀,心裡不服。老太監平日裡侍侯乾隆,也耳濡目染,多少有點墨水,就想找機會壓一壓紀曉嵐。

那年紀曉嵐在修《四庫全書》,老太監奉命來檢查,看到臘月寒裡紀曉嵐雖然穿著棉衣,但忙得滿頭是汗,手裡拿著一把扇子不停的扇。


老太監見此情景,靈機一動,操著濃濃的南方口音,對著紀曉嵐呤出了一個上聯:

“小書生,穿冬衣,執夏扇,一本《春秋》曾讀否?”

這上聯就是指名道姓的挑釁,滿滿的輕蔑之意。紀曉嵐心裡跟明鏡似的,抬頭看了看老太監,回道:

“老太監,生南方,走北地,那個“東西”還在乎?”

太監一聽臉色就變了,這是赤裸裸的打臉啊!臉上青一陣紅一陣的,又發作不得,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

老太監偷雞不成蝕把米,本想羞辱一下紀曉嵐,沒想到反被羞辱,自感無臉見人,回來不久就氣急攻心,翹了辮子了。也有人說是羞愧難當自殺的。

紀曉嵐一生急智百出,出盡風頭,但也為自己的小聰明吃過虧。那年紀曉嵐的親家盧見曾在兩淮鹽運使任上被人揭發貪汙,皇帝準備派人去查。

老紀得知消息後想給親家通風報信,又不想留下把柄,就想了一個聰明的辦法,用一個空信封裡裝了一些鹽和茶葉,送到江南。


盧見曾仔細揣摩,終於明白了其中含義。急忙把貪汙的洞填上,但是最後還是被查出來了。紀曉嵐也因通風報信被髮配到新疆。

這封信是什麼意思?鹽和茶代表朝廷要要查(茶)鹽案了。 雖然紀曉嵐很聰明,乾隆也喜歡他,但只是把他當作一個開心果罷了。

乾隆曾對紀罵道:

“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只有小聰明的紀曉嵐,哪裡會明白自己在乾隆心中真實的地位呢?


剛日讀史


紀昀,字曉嵐,清朝著名的大才子,曾經擔任《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其文學才華為世人所歎服。

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紀曉嵐有才,卻也不免有些恃才傲物。

有一年夏天,連續陰雨,宮殿內外都頗為潮溼悶熱。等天氣終於放晴了,負責文集典冊的眾官吏紛紛將殿內的藏書搬出去晾曬。唯獨紀曉嵐,裸著上身,躺在椅子上,拿著蒲扇曬肚皮。

其他人一看,很奇怪,就過去問,你為什麼不曬書,反倒是自己在這曬起太陽了。紀昀答道:“吾曬吾之腹稿!”這自誇的,有點顯擺的意味了。紀昀的意思就是說自己飽讀詩書,腹中墨水多,所以,曬曬肚皮就可以了。

紀昀的這種行為,就不免讓人略生厭惡之感了。再加上紀昀還喜歡跟人開玩笑,特別是喜歡諷刺別人的缺點。滿朝的文武大臣,多數都被他戲弄侮辱過。所以,多有看不慣紀昀,想捉弄紀昀的人。

紀昀經常戲弄別人的缺點,他自己當然也有缺點了。

紀昀素來不喜歡吃五穀等素食,而是比較喜歡吃肉,而且每頓都能吃數斤。肉中所含的卡路里自然比米麵多很多。紀昀吃完了肉,就像能量十足的小馬達,需要將多餘的能量釋放出去。

紀昀因此也頗為好色,據說每天早起上朝前、下朝後、中午、黃昏、睡前均需行房,否則,就會“膚欲裂,而筋欲抽”。據說有一次,為了編纂《四庫全書》,數日在宮內當值,竟然到了“兩睛暴赤,顴紅如火”的地步。最後,還是乾隆賞賜了兩位宮女伴宿,才幫紀昀解決了問題。

而在平時呢,紀昀為了解決燥熱問題,哪怕是大冬天穿著棉襖,也是扇不離手。

有一次,紀昀急著進宮,被幾個小太監攔住,非讓紀昀講笑話給他們聽,才肯放紀昀過去。

紀昀見狀,妝模作樣的說:“從前呀,有一位皇上,他身邊有一位相貌堂堂、聰明睿智、武功高強的太監……”紀昀說完“太監”二字就停下了。

小太監著急聽下文呀,就問:“下面呢?”紀昀壞笑道:“沒了,沒了啊!太監哪有下面呀!”然後得意洋洋的走了。

這件事後來就被太監總管知道了,於是就想回擊一下紀曉嵐。

這位太監總管就藉故來到了紀昀編纂《四庫全書》的南書房。時值隆冬,而紀昀卻還手握一把扇子。太監總管一看,就想借機嘲諷一下紀昀。他就走上前去,上下打量了一下紀昀,操著濃重的南方口音頗為得意的說到:“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紀昀一聽,立刻明白了,向來恃才傲物的他自然不會甘落下風,被人侮辱,於是隨口道:“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麼?”

原本太監總管是想借機諷刺一下紀昀的,結果又被紀昀揭了自己的短處。太監總管羞憤之下,就要撞柱自盡,幸好被旁邊的小太監給拉住了。

紀曉嵐,因為這種事情,得罪人不少。但是,他卻不敢輕易得罪三個人,一個就是乾隆,一句話就可以辦了他。另外一個是對他有恩的劉統勳之子劉墉。還有一個,就是位高權重,頗受乾隆寵信的和珅。

紀曉嵐跟和珅,可以說是忘年交,根本不想影視劇中那種,天天鬥來鬥去的。和珅大多數時間,都是紀曉嵐的直接上司,紀曉嵐是萬萬不敢得罪的。而乾隆時期,大興文字獄,紀昀也只有附和的份。這也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眾多編纂官,後來都因為文字獄獲罪,難得善終,而紀曉嵐雖遭數次牽連,卻都可以逢凶化吉,最終得以頤享天年的原因。

紀曉嵐可以肆無忌憚的嘲笑太監們的身體缺陷,但在封建統治的高壓之下,他又何嘗不是一位思想被閹割了的“太監”呢。


奕天讀歷史


關於紀曉嵐和太監的故事主要流傳於民間,非常幽默風趣。

據說紀曉嵐剛入選翰林院的時候,開始為期三年的庶吉士之路。在翰林院,紀曉嵐非常好學,人緣也很好,他還經常去拜訪他的老師劉統勳,也就是劉墉的父親。也就是因為紀曉嵐人緣好,為人隨和,於是經常有人和他開玩笑。

有一次,有位老太監看到紀曉嵐大冬天穿著棉衣還拿把摺扇,感覺他的書生氣有點傻,便出一對聯想奚落一番紀曉嵐。老太監給紀曉嵐出了上聯:“小書生,穿冬衣,執夏扇,一本《春秋》曾讀否?”紀曉嵐看著眼前這位老太監,心想你今天是不是吃得太飽了?我的玩笑你也敢開?他知道這太監來自南方,於是便隨口對了下聯:“老太監,生南方,走北地,那個‘東西’還在乎?”老太監被氣得鬍子都要長出來了,不過也不敢說什麼,畢竟是自找的,只能灰溜溜的回去看《春秋》了。

這是紀曉嵐與太監互相傷害的故事,其實文人最討厭的就是別人說自己心無點墨,太監暗諷紀曉嵐有沒有看過《春秋》的那一刻,文人的傲氣已經被激化成了怒氣,於是也挑太監的短處來嘲諷,最後是兩敗俱傷。不過紀曉嵐拿太監開玩笑不是一次二次了,一般太監沒惹他,他也會拿太監來耍樂。

有一次,紀曉嵐給一幫太監講故事,他說:“從前啊,有一個太監……”

然後他就不說話了,太監們急得開始鬧起來,一個勁地催紀曉嵐說:“下面呢?下面怎樣了?”

紀曉嵐樂呵呵的說:“下面沒有啦!”

等周圍的太監明白過來的時候,一個個黑著臉看著紀曉嵐,紀曉嵐倒像沒事人一樣哈哈大笑。

紀曉嵐就是這麼一位幽默詼諧的人,他不但拿太監開玩笑,就連朝中的官員也經常被他戲耍。《雨窗消意錄》對紀曉嵐的評價是“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魯迅也認為他“處世貴寬”,可見紀曉嵐是一位樂觀派。

不過太監也是苦命的人,都是窮人家的孩子沒有辦法了才去做太監,不但要飽受身心上的痛苦,老年後更是非常淒涼和悲慘。我們看末代皇帝溥儀在大清滅亡後,從一位皇帝成為平民的過程覺得有點心酸,其實末代太監比他要苦千百倍。如今太監已經成為過去,也在歷史中成為笑話的素材,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拿太監的缺陷來開玩笑,對於他們來說應該是最痛心的打擊了。


水煮汗青


乾隆年間的紀曉嵐,可以說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不但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愛,乃至身邊的同僚,都對他有一種不知不覺的敬畏,包括他的下屬,至三教九流,大多與他有談不完的話題。他的聰明智慧和他的果敢和他的詼諧給後世留下好多忘不掉的精彩話題。(紀曉嵐~影視資料圖片)

如果說到紀曉嵐與太監開玩笑,那是常事,因為紀曉嵐經常上朝面見皇上,少不了與太監打交道,所以宮內太監與紀曉嵐廝混得特別熟悉,笑話也一大堆,單獨說16個字一個笑話不敢肯定,但是短平快的笑話還是有的。

一日乾隆帝單獨急招紀曉嵐進宮面見,十萬火急!

紀曉嵐得到太監傳來的旨意,一刻不敢停留,急忙向內宮奔去,因為平常紀曉嵐滿腹笑話,寂寞乏味的宮內太監只要見到紀曉嵐必定不饒他,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講一個笑話再走,可今日不行,乾隆帝急招!

宮門口這三個太監,見了紀曉嵐,紀大人豈能放過,定要他講個笑話再走,紀曉嵐擺脫不掉,沒辦法急忙說道:

從前吧;有三個人……

紀曉嵐說罷這幾個字,急向大內奔去,可太監扯住他就是不放;

紀大人,這三個人怎麼了?下邊兒呢?

太監纏住紀曉嵐就是不放,一定要想知道這三個人怎麼了?紀曉嵐無奈的隱忍著笑說:

這三個人下邊兒沒了……

無腦太監還是揪住紀曉嵐不放;不是說好了,從前有三個人嗎?紀曉嵐扔個包袱說:

去問你師傅去,你師傅知道下邊兒哪兒去了!

小太監就想知道這三個人下邊兒的意思,無奈,晚上問他師傅;白天紀大人講個故事說從前有三個人,下邊就沒了,,,

師傅就罵小太監說:你下邊還有嗎?

不知道這是幾個字?
(紀曉嵐~影視資料)

在清朝歷史上的乾隆年間,關於紀曉嵐的故事太多太多,這是悟空問答提出的一個小笑話,說給朋友們來看,開心了,點個小小的讚美,本人感激不盡。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