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才是北京保衛戰最大的功臣,後世為何忽略他只重視於謙?

紅星照耀神州


我不知道題主憑什麼認為朱祁鈺是最大功臣的。但我知道,他在北京保衛戰中的表現,已經得到了回報。



事實上,在北京保衛戰的時候,朱祁鈺就是個象徵——“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大家推他來做皇帝。但是這位二十多歲的青年自己並不願意,再三推辭——廢話,國都快亡了,讓他去當皇帝,十這八九會背上“亡國之君”的千古罵名,換了我也不願意。

推他上位的是眾大臣,主持保衛戰的是眾大臣。于謙是群臣之首,能力與品質都非常突出。而朱祁鈺,從哪一個方面來看,從哪一本史料的記載中,都找不到他有任何實質性措施。


但是,北京保衛戰之後,朱祁鈺坐穩了天子之位。一年後朱祁鎮回國,直接被囚禁在“南宮”之中。八年後也是因為朱祁鈺病重,朱祁鎮才有機會“奪門”復位。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朱祁鈺沒有由於北京保衛戰而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如果沒有得到群臣的支持,如果還僅僅是一個象徵、一個傀儡,他怎麼有能力囚禁前任皇帝達八年之久?

他的帝位,得於“臨危受命”。他的權力,也得於“臨危受命”。是時勢造就了他,而不是他造就了時勢。


棲鴻看紅樓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景泰帝朱祁鈺可以說明朝歷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是力挽狂瀾勵精圖治的中興明君,可惜因為他對哥哥朱祁鎮心慈手軟,最終被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推翻殺害,朱祁鈺的歷史功績也被朱祁鎮貶低。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鼓動下,親率五十萬精銳大軍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

因為明英宗朱祁鎮與大太監王振瞎指揮,土木堡之戰明朝遭遇歷史上最大的慘敗,二十萬明軍戰死,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

當時明朝京師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

朱祁鈺臨危不亂,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

正因為朱祁鈺的傑出表現,被大臣們的擁戴為皇帝。

十月十三日,也先率主力軍攻擊德勝門,景泰帝朱祁鈺派遣大將石亨率火器營、神機營埋伏在德勝門外的兩排民房屋頂之上,派遣少量的騎兵佯裝撤退,誘敵深入。也先果然中計,派數萬騎兵追擊,等到瓦剌騎兵進入埋伏圈後,明軍的火器營和神機營火器齊發,火箭弓弩萬箭齊發,也先的弟弟等將領都被射殺,瓦剌軍死傷慘重。

也先此時發現德勝門明軍有重兵把守,立刻命令大軍轉向攻擊西直門。

景泰帝朱祁鈺派都督孫鏜率軍出城列陣迎戰,打敗了也先的先頭部隊,等到也先後續部隊趕到,城上守軍開始發揮大炮的作用,炮轟也先大軍的後續部隊,經過激戰,瓦剌軍除了徒增傷亡,連北京城的城牆都沒摸著。

十月十四日,瓦剌軍又改進攻彰義門。景泰帝朱祁鈺讓守軍在城門外堵塞街道,同時讓火器營,埋伏城外,讓騎兵列隊於城門外迎敵。等到瓦剌大軍行至彰義門街道前,火器營的短槍、火箭、弓箭齊射。城下的騎兵主動出擊拼殺,兩邊很有默契的配合殺敵,很快就打退了瓦剌軍的進攻。

瓦剌軍在士氣低落、糧草被切斷、援軍的達到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情況下,也先率決定於十五日夜,挾持英宗離開北京,率軍從紫荊關撤退。

景泰帝朱祁鈺發現瓦剌軍撤退後,立即派石亨等大將率軍追擊,同時集中神機營和大炮在瓦剌軍撤退的道路上進行射擊轟炸,炸死瓦剌軍一萬餘人。明軍分多路追擊,在清風店追上瓦剌軍,經過血戰打敗瓦剌軍,其他的各路的瓦剌軍見也先撤退了,也開始紛紛北逃,也先於二十二日遣使來北京和談,主動向明朝稱臣。至此北京保衛戰以明軍的勝利而結束。

景泰帝朱祁鈺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擊退瓦剌的入侵,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推動明朝政治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一代明君。


景泰帝朱祁鈺的具體功績有

一、 招賢納士,穩定時局

由於連年的征戰和瓦剌的劫掠,在加上內地的水患,全國災區連連,饑民遍地,朱祁鈺針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採取了積極措施,鞏固大明江山。政治上景泰帝朱祁鈺廣開言路 ,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局面,重用賢臣,吏治為之一新。

二、勵精圖治,改革軍隊

軍事上,景泰帝朱祁鈺對於瓦剌的進攻趨勢,採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於謙等人的協助下,籌集糧草,厲兵秣馬。 重新組織新的戍軍,先從所剩的部隊選拔10萬名戰士,並把他們組成五個團營;景泰三年(1452年),戍軍的兵力增加了5萬人,並被改組成10個團營。在徵募戍軍的過程中朱祁鈺還徹底改組了京師衛戍部隊的指揮機構。

總之,朱祁鈺建立了統一指揮制度,並且加強了京師武將監督戍軍的作用。 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景泰二年(1451年),朱祁鈺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大同,薊州三地軍屯復墾。景泰三年(1452年),每年兩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聯合核查團營人數,防止官兵吃空額。景泰七年(1456年),命兵部武庫司設立“準樣圖”,明朝武器製造和發放有了標準管理。同時還清理了一批違法軍官。

三、勤政愛民,發展經濟

經濟上景泰帝朱祁鈺採取了舒恕的政策,對受災嚴重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負,並且賑濟災民,安撫流民。 厲行節儉,減免宮廷開支,停止各類採辦,又下詔天下巡撫署理各省農桑事務,傾力發展經濟。

四、修復堤壩,治理水患

景泰帝朱祁鈺還派官員治理河患,消除水災,徐有貞在景泰四年(1453年)提出了一份治水的詳細計劃,他被任命為僉都御史,被景泰帝派去進行修復工作。僱了5.8萬名勞工勞動500天以上,一條几乎長達100英里的河渠被鑿成,這樣,黃河的河水就可引入大清河,進而通過濟南府入海。為了保存大運河,沿運河建成幾個集水池和水庫,它們裝有新式的水閘,以維持正常的供水。組成一個灌溉體系,使山東北部約200萬英畝的土地到到水源。整個體系在景泰六年(1455年)完成,並取得完全的成功。

五、制定《寰宇通志》

景泰五年(1454年)七月﹐朱祁鈺遣進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國各地﹐博採有關輿地事蹟﹐又命陳循﹑高谷﹑王文等總裁根據永樂年間集錄的地理之類的書籍、資料,編輯整理成書,至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書成,名《寰宇通志》。朱祁鈺親自作序,頒行天下。全書共一百一十九卷,分兩京、用布政司,司下轄府州縣,再分別立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勝、風俗、土產、古蹟、人物等三十門。系明代地方總志。

六、景泰藍的盛行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景泰帝朱祁鈺定年號為“景泰”,當下“景泰藍”中“景泰”之內涵,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概念,而被賦予更多美好的意味,如和諧、友誼、和平、繁榮、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

七、拒絕也先稱帝,消除瓦剌威脅

景泰四年十月,瓦剌首領也先遣使嚮明廷告知自己即位,並致書景泰帝說:“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盡有其國土、人民、傳國玉寶。宜順天道,遣使臣和好,庶兩家共享太平。”

也先以此說明他已重建元朝,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認。也先在準備即帝位前夕時還欲以良馬、貂鼠皮、玉石等,嚮明廷換取“黃紫大紅織金九龍緞匹、黃紅綵緞衣服、金壺、金碗”等元朝皇帝御用之物,作為稱帝時之用。

也先竟然堂而皇之的寫信告訴景泰帝朱祁鈺他掌握了傳國玉璽要登基成為元朝皇帝,景泰帝朱祁鈺當然是拒不承認也先為元朝可汗,回書中稱作瓦刺可汗。


失去明朝支持的也先內憂外患,景泰六年(1455年),阿剌知院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殺身亡。韃靼部的孛來又殺了阿剌知院,奪去了也先的母親和妻子,以及他的玉璽。也先去世後瓦剌逐漸衰微,不再對明朝構成威脅。

由於景泰帝朱祁鈺的勵精圖治,短短數年就使明朝挽回了頹勢,國勢蒸蒸日上,當時的朝鮮、越南、泰國、琉球等國紛紛來北京嚮明朝進貢。

所謂“壞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好人九九八十一難才能成佛”,人們對朱祁鎮與朱祁鈺的評價就可以體現這一點。

朱祁鎮開明代宦官專權的惡例,是苟且偷生配合瓦剌做“帶路黨”的漢奸皇帝,是讓明朝遭遇奇恥大辱的罪人,朱祁鈺是力挽狂瀾挽救明朝勵精圖治的中興明君,在朱祁鈺接朱祁鎮回國做太上皇把他軟禁在南宮,並廢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以後,輿論與人心反而同情罪人朱祁鎮,指責明君朱祁鈺,可見好人難做,人們總是苛求好人而寬容惡人。 因為人心同情罪人朱祁鎮而苛求明君朱祁鈺最終導致奪門之變的發生。

朱祁鎮復位以後,撕破溫情脈脈的面紗,派太監蔣安等人把挽救明朝接他回國的唯一弟弟明代宗朱祁鈺活活勒死並廢除皇帝身份,廢除朱祁鈺已經死去的皇后與皇太子的身份,把朱祁鈺的嬪妃唐貴妃等人殺死殉葬。朱祁鎮還恩將仇報大肆屠殺力主迎他回國的于謙等忠臣。

一代中興明君景泰帝朱祁鈺年僅29歲風華正茂,就被恩將仇報的昏君朱祁鎮派太監殺害,不能不說是大明王朝的巨大損失與千古悲劇。

對於景泰帝朱祁鈺的悲劇,民族英雄于謙難辭其咎,景泰帝朱祁鈺當初不同意接被瓦剌俘虜的罪人朱祁鎮回國,是于謙信誓旦旦打包票保證朱祁鈺的皇位,心慈手軟的朱祁鈺才幾次派使者去瓦剌接哥哥朱祁鎮回國做太上皇。

奪門之變的時候,景泰帝朱祁鈺病重,奸臣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一夥勾結孫太后趁機擁立朱祁鎮發動政變,作為大忠臣的于謙卻袖手旁觀聽之任之,于謙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既不鎮壓奸黨叛亂,又不派人告知景泰帝朱祁鈺並保護朱祁鈺的人生安全,可以說朱祁鈺無愧於于謙,而於謙有愧於朱祁鈺。

因此後世史家只歌頌忠臣于謙的赤膽忠心捨生取義而忽視明君朱祁鈺的力挽狂瀾勵精圖治是明顯有失偏頗的。


厚德載物49847


朱祁鈺作為王爺和新立的帝王身披堅執銳,率領騎兵衝鋒在前,與瓦剌聯軍血戰六十餘場,以少勝多,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在北京保衛戰中戰功赫赫威望前所未有,其功績和氣勢一點也不亞於朱瞻基的喜峰口之戰和朱棣的遠征斡難河畔,于謙是個文官只是在後面指揮並未衝鋒陷陣,朱祁鈺的功勞比于謙要大。此外,朱祁鈺在位六年期間,提拔了許多英才,把天下治理的物阜民豐,其文治武功遠遠勝過嬌生慣養長大的敗家子二流子朱祁鎮。朱祁鈺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繼位於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為大明續命200年,彌補了朱祁鎮的錯誤,避免了第二次靖康之恥,朱祁鈺的皇位是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打下來的人心所向,得位很正,且把國家治理的物阜民豐,朱祁鈺發善心用重金三百萬兩金銀贖回朱祁鎮,朱祁鎮回來就陰謀弒君篡位殺了朱祁鈺,鳩佔鵲巢,典型的劣幣逐良幣沒有底線導致歷史倒退,敗壞了社會風氣人心渙散導致大明由盛轉衰。


紅星照耀神州


大家好,我是瓊林玉質。

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了解朱祁鈺和于謙。土木堡之變後,北方邊防徹底崩潰,在此情況下朱祁鈺被以于謙為首的大臣提議緊急立為皇帝。一年後,瓦剌送還朱祁鎮,朱祁鈺為保帝位將朱祁鎮幽禁。八年後,朱祁鎮復位,為正其復位之名只得殺死於謙。

我認為于謙被推崇而朱祁鈺不被重視有以下原因。

第一: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後被立為皇帝,無論其是否願意,在大多數人看來他的確是最大利益獲得者。從這一角度看來朱祁鈺在北京保衛戰之中的功勞難免會打折扣。

第二:于謙確實是北京保衛戰的最大功臣。土木堡之變後,有人提議南遷以避敵鋒芒,而於謙力主堅決抵抗,並且主持了北京保衛戰。于謙的實際功勞比朱祁鈺大。

第三:在世人看來二人目的不同。朱祁鈺作為皇帝,他抵抗瓦剌在世人看來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而於謙則是不記生死,在朱祁鎮太子年幼的情況下,建議立朱祁鈺併力主抗戰,他為的是明室基業和黎民百姓。

第四:朱祁鎮極其後世繼承者的態度。朱祁鎮在朱祁鈺死後將其降為藩王,以藩王之禮入葬。可見朱祁鎮對朱祁鈺持否定態度。雖然朱祁鎮冤死於謙,但不久朱祁鎮就得知真相,其後明憲宗為期平反並恢復其官職,明孝宗又為其加諡號。因此于謙得以恢復名譽,為後世所傳頌。


瓊林玉質說歷史


大家好,我是夏目愛看書,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可以說在北京保衛戰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就是于謙和朱祁鈺,朱祁鈺作為郕王在大明王朝崩倒之際力挽狂瀾,這場戰爭的勝利延續了明朝一百多年的穩定統治,朱祁鈺本人也是一位賢明的皇帝。我們在《大明風華》可以看到,一方面是於少保的運籌帷幄,一方面就是朱祁鈺的衝鋒陷陣穩定軍心。那麼為什麼後世只讚揚于謙而忽略朱祁鈺呢?

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

明宣宗死後兒子朱祁鎮繼位,年少輕狂看到瓦剌部多次襲擾明朝的疆土,於是率兵鎮壓。但是由於天逢大雨而且聽信宦官太監王振的騙人至此改道,導致受到瓦剌部突襲,最後戰敗被俘。明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潰敗,也是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的戰爭。可以說是大明的恥辱一戰,這次戰爭大名的精銳盡喪,皇帝被俘虜,大明處於危在旦夕的時刻。瓦剌部大有挾天子以令大明投降的趨勢,率兵直驅京師,由於朱祁鎮御駕親征的時候抽空了京師的防護,大明的京師處於危難的時刻。

此時朝中大臣舉起不定每天都在開朝會,商量是要南遷到南京還是在北京進行抵抗。其中於謙據理力爭,覺得皇陵,宗廟都在北京,同時引經據典總結宋朝滅亡的歷史,主張南遷就是亡國之論。最後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決定堅守北京城,與瓦剌死戰到底,同時國賴長君,此時的郕王朱祁鈺就被于謙推上了皇位,朱祁鎮被封為太上皇。正統十四年朱祁鈺從監國轉變為景泰皇帝,于謙任兵部尚書。這樣就挫敗了也先妄圖挾天子來奪取大明勝利的果實,也先率兵直接攻打北京。于謙石亨等人拼死守衛德勝門,瓦剌軍打敗隨後轉攻西直門也失敗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當時北京城共計兩萬士兵,而瓦剌共計二十萬大軍,這場戰鬥的勝利可以說是挽回了明朝的頹勢。

朱祁鈺的功績

朱祁鈺是明宣宗的兒子,但是由於母親的地位不高被封為郕王,他的人生本來和皇帝毫無關係,但是由於自己的哥哥也就是明英宗土木堡被俘虜,在於謙的推舉之下成為皇帝,但是這位皇帝真的做的比哥哥明白。

1.剷除閹黨,土木堡之變最大的罪臣就是宦官王振,正統皇帝時期王振因為深受皇帝喜歡就大肆的認乾兒子,斂財,對於朝堂之上不聽自己話的人就排擠,聽自己話的人就到皇帝那邊去舉薦。所以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後,之前壓抑很久的大臣義憤填膺出手打死了王振的餘黨馬順以及外甥王山。朱祁鈺認為王振發現的過錯足以誅九族,所以對於這些動手的人就不追究了,這樣一來朝廷內部的閹黨基本被肅清。

2.重用於謙等人,主張守衛北京。相比於哥哥朱祁鎮而言朱祁鈺擁有血性。在也先率領瓦剌部進攻北京城的時候,朱祁鈺身先士卒率兵出擊,與瓦剌聯軍血站六十多場。極大地提高了明軍士兵的士氣,這也是明軍可以以少敵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3.嚴令把守北京城的九門,同時向邊關下達命令,如果也先想要利用朱祁鎮來訛錢最後又來攻打大明一律不得答應。徹底的瓦解瓦剌人藉機訛詐的陰謀。主動出擊,反其道而行,在城外擺開陣勢帶頭衝鋒擊潰對方的士氣。

4.在位期間,政治清明提拔了很多英才,使得國家穩定物阜民豐,可以說是穩定了明朝的頹勢,這樣的功績和自己的哥哥比起來可以說是相當優秀。

總結:其實朱祁鈺本人更像是朱瞻基,北京保衛戰中的英勇善戰完全繼承了父親的英魂。但是由於朱祁鈺本人病重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導致皇位丟失。同時對於七年來的圈禁也讓朱祁鎮懷恨在心,所以封了諡號“戾王”。很長時間都沒有被平反,所以說在歷史上對於朱祁鈺的評價遠低於于謙。

歷史本來就是勝利者寫的,明英宗復辟之後大量的詆譭朱祁鈺,這也就導致了朱祁鈺的功績一點一點被人們所遺忘,只記得那個北京保衛戰的于謙。可憐我朱祁鈺啊!


夏目愛看書


朱祁鈺本來只是個富貴王爺,沒什麼歷練,登基時年紀也不大,要說一開始就有多麼強的能力那是不太可能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安定人心,不瞎出主意,所以主要功勞歸主政大臣于謙沒什麼毛病。

而且他後面的皇帝為了自己的合法性也不會去吹捧他,反而於謙作為忠臣可以作為表率,可以大肆宣傳。


飛機路過2015


個人感覺:一,當時情況,朱是既得利益,於是為國為民。

二,後朱失位,失去話語權,不具備歷史事實的陳述資格。

三,朱之得位,必竟不正,是權益之計,不為後世統治集團所提倡。

四,揚于謙功勞,反而肯定並鼓勵文官集團忠君愛民的愚忠思想,也是歷史記錄者們所需要!


豬頭的月亮


北京保衛戰時,朱祁鈺的身份是皇帝,既然他是皇帝,他自然不會是功臣。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尊被俘的明英宗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稱景泰帝。北京保衛戰期間,朱祁鈺的身份是大明皇帝,不是大明郕王。北京保衛戰的實際實施者是于謙,且他後來被明英宗誅殺,無過而死,讓人同情萬分,因此大家記住了于謙!

明英宗被俘後,瓦剌咄咄逼人,一時之間,朝野震驚,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戶準備轉移財產,個別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而對危局,大明朝臣齊聚一堂,商討應對之策,由孫太后壓陣,監國朱祁鈺主持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對策。部分大臣要求南遷以避刀兵,于謙堅持固守北京,絕不後退。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已死,他的支持者錦衣衛指揮馬順、外甥王山被大臣們當廷擊殺。最終大將要求朱祁鈺即皇帝位,固守北京,保護大明江山。

經孫太后同意,群臣勸進,朱祁鈺即皇帝位,史稱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即位後,大規模的清洗行動展開,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一時間大快人心。朱祁鈺登基之後,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藉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瓦剌氣急敗壞之下,集結重兵,分兵三路攻伐大明。朱祁鈺任於謙為兵部尚書,敕令于謙提督各營軍馬,節制全國軍政,將國政委于于謙。瓦剌大軍兵臨城下,于謙率眾擊敵,重創瓦剌軍,也先戰敗而逃,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

朱祁鈺知人善任,在外依靠于謙,在內信任興安,不近聲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是英明之主。明朝將明英宗迎回了北京後,朱祁鈺隨即把哥哥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在中國歷史上,漢族的皇帝被俘後不附帶任何屈辱的條件就被放回來,這還是第一次。朱祁鈺雖然嚴防哥哥復位,但終究帝王之心不足,沒有將哥哥及侄子誅殺,如果他像李世民、趙光義、朱棣學習,那麼就沒有後來的奪門之變了。


大秦鐵鷹劍士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其兄是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部也先所擄,也先挾英宗進攻北京,當時,明廷外有強敵朝內無主,侍郎于謙從國家大局出發,力排眾議,主張立英宗弟弟朱祁鈺繼位以杜絕也先的要挾,並極力組織北京保衛戰。按照封建法統,繼承大統者根本輪不到朱祁鈺,因為英宗還有太子朱見深。所以擁立朱祁鈺之功非常巨大,如果不是于謙力排眾議,朱祁鈺也只是一藩王而已,談何功勞?再者,于謙既有擁立之功,後來英宗通過“奪門之變”成功復辟,第一件事是把于謙抄斬,愛國志士為此喋血京門,死的好不悽慘!還有于謙的詩歌《石灰吟》歷來為人所推崇,所以後世人們認為“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首功當推于謙一點也不奇怪。


啄木鳥405


統治階級需要忠臣,而不需要臨時繼位的明君,不然難道鼓勵其他人,代替自己臨時繼位也能成為明君的意思嗎。所以宣揚于謙對於他們作用更大。當然後世非正統繼位的不也平反代宗嗎。不過歷史總是公正的,現代人不也給予了代宗公平的評價了,于謙是名臣忠誠,明代宗也是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