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順應人性為原則,修養大智若愚的智慧

道德經:以順應人性為原則,修養大智若愚的智慧。

道德經:以順應人性為原則,修養大智若愚的智慧

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和人性去對抗;而人生真正的聰明,就是順應人性,以人性來成就自我。

大智若愚就是順應人性,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姿態放低的時候,使對方顯得高大一些,把自己居於“和氣收斂”之位,別人就更願意與你相處,就會認為你親切可靠,從而恭敬於你。

而反之,一個人時刻的處於高調的狀態,他引來的是別人的反感,是別人的排斥,禍患也因此而來。

而這背後的一切,都是在以人性為根源向外驅動的展現。

因為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沒有人願意比自己更優秀,因為人心有嫉妒心、有排他性,而“大智若愚”就是適應人性最好的一個智慧和策略。

道德經:以順應人性為原則,修養大智若愚的智慧

孔子在年輕的時候,有一次走到老子面前,跟老子請教學問。

這個時候談到一個問題,就是怎麼為人處事?老子說了這樣一句話:“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一個做生意的人最擅長做生意的,就會把珍貴的寶物隱藏起來,不會輕易的讓別人看到,一個有修養,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會在表面表現的平和一些,愚笨一些。

這就是老子對於一個人處事之道闡述的智慧,而在《道德經》之中也闡述了同樣的智慧: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之人會把個人處於眾人之下,思想清明而深邃,施惠萬物像天一樣,言談恪守信用,從政善於治理,辦事善於發揮特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因為有不爭謙虛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道德經:以順應人性為原則,修養大智若愚的智慧

人的過失與禍患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就是從背道而行的行徑之中,無論這個人性格如何,能力如何,當他的行為背離了道之後,他的人生就會因此出現禍患。

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當你具備寬廣的品德、謙虛的德行、與世無爭的情操與寬厚誠實的作風,這些接近於大道品質的德行之後,自然能諸事必順,因為順應的是人性,順應的是天道規律。

古代有一個人,身逢亂世之時,五進五出仕途生涯,在入世和出世的兩種狀態下自如切換,並且保得自身平安,這個人就叫李泌。

玄宗天寶年間,隱居嵩山的李泌上書玄宗議論時政,頗受到重視,卻遭到楊國忠的嫉妒被貶,於是索性隱居名山修身養性。

後來肅宗繼位之後,李泌就跟在肅宗身邊出謀劃策,誰知道卻遭到崔圓、李輔國的猜忌,收復京師之後,他為了躲避災禍,看到大局已定,便功成身退到衡山修道。

後來代宗一繼位,又強行將李泌召回京師,任命他為翰林學士,當時的權臣元載,又把他作為朝中潛在的威脅,尋找莫須有的理由將李泌逐出,後來元載卻被誅殺,而李泌又被召回,這一次又受到了重臣常袞的排斥,再次離京,而到了建中年間的時候,身處危難的德宗又把李泌招到身邊。

道德經:以順應人性為原則,修養大智若愚的智慧

李泌的一生就是五進五出仕途生涯,而他則在五進五出,並且不斷受人詬病和排擠的狀態時,還能保得自身,正是源於他適當收斂,謙虛柔弱的處事智慧。能夠在身居高位的時候以謙虛平和對待萬物,全身而退,沒有絲毫留戀,這其中蘊含的處事哲學更是我們值得借鑑的做人智慧。

《菜根譚》之中說:立身如果不能站在高位,就如同在灰塵中抖動衣服一樣,毫無作用;處事如果不退一步著想,就好像飛蛾撲火一樣自取滅亡。

一個人無論有多麼聰明,他的能力都無法和人性對抗,而違揹人性作出的舉動都會給自己帶來障礙,所以為人處事最佳的姿態,就是順應人性。

所以拋開自己的處世陋習,以適應人性為原則,低調處事才能保得自己平安,並且給自己帶來福氣。

道德經:以順應人性為原則,修養大智若愚的智慧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