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汉高祖刘邦的形象总是被文人墨客们淹没在英雄盖世的项羽身后,似乎这个出身市井的布衣天子,不是真正的英雄。而那个出生在将门的西楚霸王项羽,却永远占据着英雄的头衔。英雄也分为个人英雄和救国救民之英雄,项羽虽然结束了秦的统治,但同时他也制造了另一个乱世,并没有救万民出水火。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而汉高祖刘邦结束秦末的乱世,给天下百姓安定祥和的国家环境,这难道不是最伟大的英雄人物吗?有人问英雄盖世的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市井出身的刘邦,其实答案不言自明,英雄不论出处,因为项羽输给了比他更伟大的英雄,只有这样一个原因。

纳谏迁都:有娄敬的直谏,有张良的智慧,但最终依靠的是刘邦的判断和决策。

楚汉相争,汉王刘邦以洛阳为大本营、前线的供给基地。汉军依托成皋、荥阳一带的山势,阻挡西楚霸王项羽西进,所以楚汉相争的主战场就在成皋、荥阳地区,史称成皋之战。楚汉两军对峙近三年之久,这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消耗战,汉王刘邦在前线亲自坐镇指挥,洛阳也成了刘邦的行宫,洛阳是东周的都城,地理位置对于刘邦十分有利。公元前202年,汉王战胜项羽,刘邦继皇帝位,洛阳成为了汉朝的都城。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史记·高祖本纪》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洛阳成为西汉都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刘邦起名兵于丰、沛,功臣宿将大多是家乡人,他们很满意刘邦把洛阳作为都城,离家乡又近。而张良等大臣却认为汉朝以武力夺取天下,六国旧贵族在秦末又一度起来造反称王。汉高祖刘邦为了打败项羽,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封英布为淮南王,封张耳为赵王,封韩王信为韩王,封臧荼为燕王,这些诸侯王都可以理解为刘邦的合伙人,他们有钱、有地盘、有兵权,对西汉的统治是极大的威胁,西汉政权还没有得到巩固。因此,需要选择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作为国都,这对巩固西汉政权有利。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而洛阳处于四战之地,不利于居高临下震慑诸侯,综合考虑最佳的选择是定都关中。项羽退出关中,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刘邦取胜则因为有关中做为根本。张良虽不敢说是帝王师,但刘邦对他言听计从,张良极有智慧谋略,总是抓住时机,说出自己的意见,往往能够左右刘邦的想法。但张良又不想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因为他想明哲保身,不想招致丰、沛功臣集团的妒忌。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这时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齐人刘敬,他原名娄敬,是一个普通的布衣之士,他被征发到陇西服兵役,路过洛阳,娄敬是一个有远见的平民,他认为西汉应当定都关中,占有地利上的优势。对于娄敬而言,这既是进言立功的机会,也是一个臣民应当做的事情,将好建议奉献国家。娄敬找到同乡虞将军,要他帮忙引荐去见刘邦。虞将军认为娄敬说的有道理,但他看娄敬衣衫褴褛,怕他被刘邦所忽视,因此拿出朝衣给娄敬穿。娄敬说我还是老样子,娄敬要以布衣之士的身份见皇帝,认为这样做,更能引起皇帝刘邦的注意和重视。

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原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虞将军于是向高祖刘邦做了汇报,这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国家大事。汉高祖刘邦立刻召见了娄敬,想听听他的说法,娄敬对汉高祖说:“关中地形险固,且八百里秦川又是粮食基地,因此被称为天府,这是上天赐给陛下的礼物,陛下一定要把都城建在关中!”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邦把这个课题交给了群臣讨论,群臣绝大多数都是山东人,他们不愿意西迁,纷纷提出反对意见。说什么洛阳有险可守,东周数百年建都历史悠久等等原因。而且洛阳在天下之中,全国各地进京、纳贡赋的道路均等。这些都有道理,但国家安危才是最大道理,周朝以德治天下,秦汉以力治天下,需要有力的地形险阻,不然随时有被倾覆的危险。洛阳是个四战之地,四周几乎无险可守,从地形上来说,无法与关中相比,高祖刘邦认为娄敬说的与群臣争的都有道理,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

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史记·高祖本纪》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汉高祖刘邦在这个时候就去问张良,张良见时机已经成熟,他分析利弊支持娄敬。汉高祖当天就下令停止争论,立即迁都关中。汉高祖接受正确意见,总是雷厉风行,也就是突出的决策能力,这也正是他取胜之道的原因之一。

於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高祖迁都关中以后,认为最初建议的是娄敬,于是赐他姓刘,史称刘敬。古代皇帝赐同姓是莫大的荣誉,娄敬欣然接受。

和亲求安:为了安定边境,面对气势汹汹的匈奴,刘邦在舍得之间做出了选择。

刘敬,还完成了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促成了大汉和匈奴之间的和亲。和亲是指两个政权之间通过联姻建立一种外交关系,从字面上讲和亲就是和平共处、结为姻亲,实际情况复杂的多。中国古代的和亲始于西汉,终于清代。汉唐时代的和亲最为重要、也最有特色。西汉昭君出塞,唐代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汉初,首议和亲之人就是刘敬。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公元前200年,刘邦因为没有听从刘敬的建议,贸然与匈奴开战,在平城被匈奴大军包围了七天七夜,差一点全军覆没。汉高祖刘邦不愧为一代开国英主,他用兵匈奴失败后,虚心向刘敬请教安定边境的政策。

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柰何?”——《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敬对刘邦说:“天下刚刚平定,士兵精疲力竭,目前汉朝没有能力征服匈奴。至于匈奴方面,冒顿单于杀父自立,又纳父妾为妻,这说明他是一个不讲礼义的人。给匈奴人讲礼仪,他们听不进,用武力又不能征服,讲礼仪又听不进去,只有用另外的办法。”汉高祖刘邦说:“爱卿快讲,有什么好的办法。”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刘敬说:“陛下用美人计突围,臣从中得到了启发,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冒顿单于和他的子孙永远做汉朝的晚辈为臣子,这样边境安定两国和好,只怕陛下做不到。”汉高祖刘邦说:“果真可以使两国和好,又有什么不能做的,请告诉我怎么个做法?”

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敬说:“陛下如果把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多送陪嫁礼物,公主必定成为王后。这样冒顿单于就是汉朝的女婿,女婿的儿子长大成为单于,就是汉朝的外孙。哪有女婿、外孙,和岳父、外祖父做对的道理。匈奴人都十分喜欢汉朝的货物,每年派遣使者,带上厚礼慰问女婿、外孙,再晓之以礼仪,这样才可能奏效。”汉高祖刘邦说:“这是个好办法,为了国家安定,我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决定派长公主和亲。

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柰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只生有一女一男。一女即长公主,一男及后来的汉惠帝。吕后反对长公主和亲,日夜啼哭,说:“陛下只有一女,怎么舍得抛弃到匈奴去,陛下不能与大臣另谋良策吗?”刘邦没有办法又找刘敬商议:“吕后不让长公主和亲怎么办?”刘敬想了想说:“就让宗室女过继给陛下,冒充公主和亲也是使得的,当然亲密程度就要差一些。”刘邦就找了本家女子,认作自己的干女儿,号称长公主出嫁匈奴。刘敬被任命为和亲使者,刘敬肩负使命,同时有探匈奴虚实的重任。

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彊,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原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後,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彊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馀万口。——《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敬从匈奴回来之后告诉刘邦,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迁都关中,但关中距离匈奴很近,匈奴人的骑兵一夜之间便可以奇袭关中,虽然关中土地肥沃,但经历了秦末乱世之后,关中地方人口太少,因此应该将原来六国的贵族,和地方豪强迁移到关中地区,以充实人口。这样一来,可以达到三个目的:第一可以充实关中人口,肥沃的土地有人耕种;第二增加防备的力量,用来抵御北方匈奴人的侵袭;第三如果东方有变,可以用来应付东方六国旧势力反叛。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汉匈和亲以后,边境得到了相对的安定,但匈奴仍然时常侵扰。汉武帝继位后,大规模反击匈奴,和亲中断,匈奴战败退出漠南。汉宣帝时,呼韩耶单于朝汉,汉匈恢复和亲。从此直到清代,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和亲连绵不断,成为处理睦邻关系或臣属关系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之间以和亲关系处于民族纠纷大多获得良好效果。刘敬开创的汉匈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对于推动民族友好合作与融合都有积极的意义。

兴汉用能:兼容并包,与天下人共利,知人善任,与楚霸王争锋。

接下来的一个故事,则说明了汉高祖能够击败项羽一统天下的原因。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隆重的庆功宴,庆祝汉朝胜利。高祖说:“列位不许隐瞒,都要讲真话,项羽为什么能够被我击败呢?”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王陵和高起说:“陛下喜欢侮辱人,项羽宽而爱人,但是陛下攻城略地后,肯把攻下的城邑分封给攻占城邑的人,能与天下的人共同分利。项羽也嫉贤妒能,有人立了功,项羽便加以杀害,凡是有才干的人都受到项羽的猜忌,诸将打了胜仗,项羽不给奖励,攻占了城邑,项羽不给分封,这是项羽丢失天下的原因。”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刘邦听了之后,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到运筹用谋,在帐篷中策划就能决胜千里之外问题,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物资、不绝粮道,我不住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朕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这三人,这才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但他还不能信用,这就是项羽所以丢失天下的原因。”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从《史记》入手,看英雄刘邦三事:纳谏迁都、和亲求安、兴汉用能

汉初三杰,张良是大谋略家,萧何是大政治家,韩信是大军事家,他们都是人中之杰各有所长,刘邦依靠他们的帮助,才创建了西汉王朝。刘邦一介布衣,因他得贤用贤,善于知人善任,张良、萧何、韩信三人都是兼备智仁勇的全才,而每个人又有所侧重,高祖刘邦能够兼容并包,和天下人共利,从而使自己成为兼具大智大勇大仁的人,从而无敌于天下。项羽不是输给了市井小人,而是输给了比自己杰出的刘邦,仅此而已。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