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小、不善社交?绕开两种误区,远离“自然缺失症”

小区里两三岁的孩子有七八个,彼此都很熟悉。最近来了一位“新客”女孩,叫默默。特立独行,喜欢抱个洋娃娃,坐在小车里很少下来。

小朋友们好奇地围上去,看着新鲜的面孔,以及默默手里的玩具娃娃。默默突然哭起来,说要回家,好几次露面都是这样。

孩子胆小、不善社交?绕开两种误区,远离“自然缺失症”

夏天的午休时间,楼下空无一人,路宝妈下楼倒垃圾,发现原来我们竟然住同一栋楼。问及“是否刚搬过来”?答“已居住两年”!

两年来,妈妈从来没带默默出来玩过,怕孩子生病、嫌累,担心孩子不合群。路宝妈简直不敢相信,两年没出门?两天都觉得憋得慌!

默默到了上幼儿园年龄,妈妈觉得这样不行,想让孩子适应一下集体生活,因此才带出来玩。看得出来,孩子玩的欲望很强烈,但总是迈不出第一步,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胆小、不善社交?绕开两种误区,远离“自然缺失症”

默默不会分享,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当别的小朋友主动靠近时,默默变得胆小、害羞,这种现象叫做“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是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来的一种现象,指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现实生活中,“自然缺失症”人群已经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

默默的妈妈不善于社交,很少出门,见解影响到了孩子。母女两人长期单独在一起,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足够锻炼,所以便会出现胆小、内向、不善社交。

孩子胆小、不善社交?绕开两种误区,远离“自然缺失症”

导致“自然缺失症”的两种误区

妈妈不善于社交,有时候跟性格有关,还有就是像案例中这位妈妈,过度担心导致不敢出门。

首先,过度“讲卫生”、怕脏,从而把孩子保护起来。

路宝的爷爷就特别“讲究”,每次出门遛娃都随身携带一瓶水,说是要给孩子勤洗手。不让路宝玩滑梯,说“太脏了”;坐跷跷板之前也要把扶手擦一遍。

其实,讲卫生是好习惯,不过没必要太较真儿。不然,孩子像在生活在真空里,以后离开大人、自个儿出去了还怎么生存呢?

理查德·洛夫在他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曾指出,“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

家长因为多虑不让孩子接触自然,导致他们出现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不要剥夺孩子的需求,多提供一些和自然接触的机会。

孩子胆小、不善社交?绕开两种误区,远离“自然缺失症”

其次,妈妈认为没必要出门,在家带娃更方便和轻松。

孩子在外面不老实,跑来跑去,家长需要紧跟着,孩子还不累,大人就先累了。不比在家里,只要把玩耍空间收拾出来,就可以让孩子自己玩,家长做家务或者坐着看电视都行。

带孩子不要妄想轻松,你可以想办法高效带娃,但不要置之不理。这样的孩子变得胆小后,再去弥补更累,不如一开始做好陪伴。

爱默生说过:“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自然对孩子的身心灵都有不同程度的熏陶,孩子在户外更舒适。

孩子胆小、不善社交?绕开两种误区,远离“自然缺失症”

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生来就胆小、不善社交,一般跟父母的教育和抚养方式有关。多带孩子去接触自然、接触人,便可以远离“自然缺失症”。

孩子一路成长,父母一路修行。

关注 ,同行山重水复育儿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