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哪一個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破壞更大?

騎蝸牛走高速


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為君王考慮提出一個建議,那就是削弱諸侯王勢力,以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但漢景帝操之過急,最終激起了劉氏宗室諸侯王的叛亂。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即位的第三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歷史稱這一次叛亂為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儘管也是一次較大的皇族內亂,但在漢景帝的英明指揮下,再加上樑國的堅守和老將周亞夫的智慧領導,最終中央軍戰勝諸侯國的聯軍取得勝利,只用了三個月時間。

七國之亂對當時的西漢雖然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隨著叛亂的被平定,此前一直威脅中央集權的諸侯王勢力基本被清楚,為後來漢武帝削番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在當時來說,對西漢是一次打擊,但長遠來說是積極的,對西漢王朝後來的盛世形成是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的。


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的一次皇族內亂,幾乎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皇族內亂。起因源於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的弄權干政,這次動亂持續了十六年之久。

八王之亂的最終結果可謂兩敗俱傷,不僅對當時社會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而且使得中原政權勢力大大削弱,並且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五胡亂華及之後中國三百年的動亂不定,中原漢族差點因之而亡族。

八王之亂時,西晉的皇帝是晉惠帝,晉惠帝我們都知道智商不行。所以,這也使得八王之亂轟轟烈烈,對當時社會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八王之亂破壞的不僅僅是西晉,對中原王朝的地位以及漢族的文化等都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壞影響。

所以綜上所述,八王之亂要比七國之亂對社會的影響要壞的多。畢竟七國之亂只持續了三個月,並且中央政權取得了最終勝利。八王之亂持續十六年太久,並且西晉中央最終失敗的一塌糊塗。


貓爺歷史觀


在八王之亂面前,七國之亂的破壞根本不值一提,且七國之亂事實上是利遠大於弊。

現代歷史學家翦伯贊說:“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與中央集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平定以後,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

漢景帝甫一即位,便在御史大夫晁錯建議下實行削藩,這激其了藩王們的不滿。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王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名義公開叛變。事實上,此前各王國與西漢中央就有著巨大矛盾,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起兵叛亂。且弈棋事件中,被時任皇太子的劉啟(即漢景帝)棋盤砸死的劉賢正是吳王劉濞的繼承人。

七國之亂,西漢中央政權獲得了絕對勝利。此次叛亂僅歷時三月,破壞沒有想象中的不大。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這對於此後漢武帝“推恩令”的順利實行也提供了支持,因此西漢更加繁盛。

八王之亂則完全不同了,完完全全的大破壞。司馬統治者昏庸無能、皇族內部的權力鬥爭致使漢民族遭受史無前例的恥辱與殺戮,是黑暗時期。

八王之亂前後歷時十六年,期間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且西晉力量在內鬥中消耗殆盡,已無法處理好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此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不得不說八王之亂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五胡亂華長達123年,也稱之為“永嘉之亂”,另一個名頭“中原陸沉”更是準確表明了此次是漢民族的空前災難。

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

這一時期,大量西北諸胡和北方鮮卑入侵中原,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王導傳》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中原漢族超半數人南逃,規模達數百萬之眾,史稱“衣冠南渡”。

五胡所到之處,屠城掠地,“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數十萬百姓,其繼任者石虎更加殘暴。且羯族滅絕人性,“享受玩樂”完漢族女性後,對其屠宰分食,完全把人當作兩隻腳的牲畜,毫無人性可言,這就是“雙腳羊”的由來。

七國之亂後,西漢帝國國力蒸蒸日上;八王之亂後,漢民族人口急劇下降,“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


谷大粒


西漢七國和西晉八王,雖然都是亂,但兩者性質完全不同

西漢七國之亂實質是討薪要待遇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實行郡縣封國並舉制度,對於劉氏宗親待遇很高,尤其是自己的子嗣,基本都化地盤給他們自治。沒外敵的時候皇帝管郡縣諸王玩封國,有外敵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設想蠻好的

到漢景帝的時,皇帝不幹了,那些諸侯王既不聽調也不聽宣,打仗我上,撿好處你來,怎麼行?所以,一氣之下,漢景帝聽從晁錯建議開始削藩,打算把大漢全都搞成郡縣自己管,那些諸侯王降薪降職……

這麼一來,各大諸侯王不幹了,我不聽你歸不聽,但也不能降我職啊,大不了以後聽你的就是。可漢景帝真的氣壞了,已下定決心……

無奈之下,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王聯合起來要待遇了

討薪要待遇,尤其是自己不佔理,又能翻多大風浪?很快,這支隊伍就被周亞夫給平了

西晉八王之亂實質是奪嫡爭皇位

大約公元299年,西晉皇后賈南風搞死了晉惠帝唯一的太子兒子司馬遹,準備讓自己兒子實際是侄子的韓某某上位。事情沒搞妥當,漏了風聲,以至於大家都知道太子是她殺的,那個韓某某是她外甥

皇帝是個傻子,還絕了嗣,這不就相當於帝位空懸嘛。司馬家的各位王爺興奮了,誰都想要那個位置


首先跳出來的叫司馬倫,司馬懿的兒子,其實賈南風計劃沒有問題,關鍵給她出謀劃策的就是這個司馬倫,與虎謀皮被人算計

有心算無心之下,司馬倫很快掌控中樞洛陽局勢,一舉登基!

可惜,紙包不住火,加上司馬倫僅僅是個宗室王爺,還不是司馬昭一脈,所以諸多司馬王爺並不滿意,帝位憑什麼是你的不是我的?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東海王司馬越,還要司馬睿、司馬×等等諸多王爺,都相繼起兵搶皇位,天下亂起

最終,東海王司馬越笑到了最後

但是,天下打爛內耗光了,以匈奴、羯、羌、鮮卑、氐五胡為首諸多胡族乘勢崛起南下,大戰又起……

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一個是討薪要待遇一個是奪嫡搶天下,自然奪嫡搶天下的八王之亂影響更深,破壞力更大!


靈石蘊珠寶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二者對社會造成的破壞相差甚遠。八王之亂使西晉長期處於宗室內亂之中,朝政混亂,國力衰退,間接導致了五胡亂華,對中華民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反觀七國之亂,聲勢雖然浩大,但很快就被漢景帝平息,皇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因此,從結果而言,七國之亂間接地鞏固了西漢的統治,八王之亂則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七國之亂與八王之亂產生的原因

1、七國之亂

劉邦建立西漢,中央對全國的掌控能力尚弱,鑑於秦朝滅亡時的孤立無援。劉邦便大面積分封劉氏子孫為諸侯王,協助鞏固中央政權。然而事與願違,劉邦死了,分封的諸侯王們卻不斷壯大,對中央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諸侯王們設立了各級官吏,自己鑄造錢幣,統治區域內徵納賦稅。因此,各諸侯國實力不斷壯大。開始的時候,確實對鞏固中央政權有一定的幫助。然而時間久了,強大的實力使諸侯王們野心膨脹,對中央政權產生的離心力,逐漸成為了一種相抗衡的局面。

因此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政策,意圖削弱諸侯國實力。強力的政策引起了相似程度的反彈,吳王劉濞最終帶頭反叛。

2、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產生的原因有一部分和七國之亂相似,那就是分封諸侯王,使諸侯國實力膨脹,並且有自己的軍隊,一旦起兵反叛,必然會威脅到中央的統治地位。況且,西晉從開國之君便盛行腐敗之風,不務正業。皇帝帶領的糜爛風氣,很快在各個階層蔓延。

起步就沒有走好,之後選擇皇位繼承人更是錯上加錯,竟然選了司馬衷這個白痴當皇帝。結果先是楊氏專權,後是賈后亂政。最終引起八王之亂,為了爭奪權力,司馬氏內部進行了一場歷時十六年的自相殘殺。

兩場動亂的不同點

  1. 兩場動亂的發生,基礎同為諸侯國實力的壯大。但西漢七國之亂的直接原因,是漢景帝實行削藩政策。而西晉八王之亂的直接原因是朝廷腐敗,賈后亂政。

  2. 西漢七國之亂髮生時,漢景帝所統治的中央政權,朝局穩定,能征善戰的將領也不少。而西晉八王之亂髮生時,西晉內部已經腐朽糜爛,根本無力對抗諸侯國的反叛。

  3. 七國之亂三個月即被平定,而八王之亂歷時十六年。動亂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了王朝後續的發展。

八王之亂的破壞力遠遠大於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平息後,漢景帝剝奪了諸侯王任免官員的權力,使其不能培植親信。並且將吳、楚、趙、齊四處舊國土地分封給十三個皇子,削弱了單個諸侯國的實力。七國之亂後,諸侯國陸續被削弱,實力上已無法同中央政府抗衡。

漢景帝通過平定七國之亂,不斷消除了外在隱患,還鞏固了中央政權。從某種意義上講,七國之亂實際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八王之亂的影響實在無法估量,十六年的長期內耗,致使北方經濟全面衰退,大批民眾流離失所。最重要的是內亂使司馬氏失去了對西晉的政權控制,各地流民起義不斷,北方夷狄趁機南下,五胡之亂的序幕就此開啟。

永嘉之亂後,西晉變成了東晉,不變的是依然風雨飄搖的政權。司馬氏幾乎無法將朝政把持在自己手中,各種權臣接連把持朝政。

可以看出,八王之亂的影響並不只是那十六年的內耗,更是直接導致了後來一百多年的北方動亂,使中原地區長期處於分裂的局面。這種破壞力,在中華歷史上,都是少有的。


執古論今


西漢七國之亂是漢景帝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而引發的一次諸侯國叛亂。結果叛亂在三個月內就被漢王朝平定,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西晉八王之亂自291年—306年,歷時16年之久,是中國古代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其持續時間之長,對經濟的破環和社會的發展其影響都是巨大的。

司馬氏篡魏建晉之後,就大封同姓為王,晉武帝分封同姓王二十七個,諸王在封國內不僅可以收取租稅,還有官員任免權,並且各國都有衛兵,這就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武帝之後,繼位的惠帝昏愚。趙王司馬倫掌握兵權,遂廢惠帝而自立。於是鎮守許昌的齊王司馬冏,鎮守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鎮守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聯合起兵攻殺司馬倫,迎惠帝復位。這時齊王司馬冏專權,於是河間王司馬顒先是聯合長沙王司馬乂攻殺齊王司馬冏,後又聯合成都王司馬穎攻殺長沙王司馬乂。隨後東海王司馬越合幽、並兩州的兵,打敗了河間王與成都王,於是就弒惠帝而立懷帝,八王之亂告終,東海王司馬越專政。

八王之亂戰場從洛陽、長安延展到黃河南北的廣大地區,戰鬥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地方勢力也乘時而起,造成了秩序的崩潰,後期朝廷已無法掌握全國。戰亂期間,甚至有為一己之私引鮮卑、匈奴、烏桓等少數民族參戰。外族內遷,促成五胡亂華也導致了西晉滅亡,把人們推向了近三百年動亂的深淵,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


博史鑑行


當然是八王之亂對社會的影響破壞更大,最簡單的比對就是七國之亂並未造成西漢王朝的崩潰,而八王之亂造成了西晉王朝國力衰微,造成了西晉王朝無力抵抗五胡力量的破壞,導致西晉王朝滅亡。

更重要的是之後由五胡亂華導致的長達幾百年的中國亂世,可以說最後的亂世局面也與八王之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此可見,八王之亂比七國之亂對社會的影響破壞更大。簡單來看七國之亂及八王之亂的異同,從異同當中其實可以看出八王之亂的影響比七國之亂更大。

七國之亂與八王之亂的相同之處:

七國之亂與八王之亂最大的相同點,都是皇族宗室封王不滿中樞皇權,而引發的地方封王起兵的戰亂。七國之亂是西漢漢景帝時的一次地方諸侯叛亂,由當時劉氏宗親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氏封王,起兵作亂想要對抗中樞。而八王之亂則是由司馬氏宗親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不滿中樞而紛紛起兵搶奪朝政大權。

而另一個相同之處則是兩次叛亂之中,都有外族勢力的參與。劉濞起兵時,除了聯合其他各國封王之外,還派人勸說匈奴、東越、閩越等外族勢力參與,一起參與起兵。劉濞被周亞夫打敗後,退守東越,最終東越王殺死劉濞。再看八王之亂,在這場諸王征伐的最終階段是成都王司馬穎與東海王司馬越的對抗。而司馬穎和司馬越為了最終的勝利,聯合胡族作為自己的助力。司馬穎聯合匈奴和羯族勢力,而司馬越聯合鮮卑、烏桓等胡族勢力,兩方的對峙最終以司馬越和鮮卑一方的勝利為結局。

七國之亂與八王之亂的不同之處:

看完相同之處,在來看存在差別的地方,其實兩者有著很多不同,除了所處的歷史條件迥異之外,這兩場地方封王的叛亂,造成的影響、時間、過程等方面,都有著極大不同。而從這些不同之處中,完全可以看出八王之亂比七國之亂更加對社會造成影響破壞更大。

  • (1)戰亂持續時間不同,八王之亂長達十幾年

從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的過程中看,七國之亂從劉濞聯合其他諸侯起兵,到叛亂平定,只進行了三個月。而八王之亂不同,從司馬亮參與的賈南風亂整開始,這場戰亂就開始,直到最終司馬越戰勝司馬穎,掌控西晉朝政大權,八王之亂持續了整整十六年。雖然在賈南風專政之後中間有八年的安定時期,但其他時間諸王之間互相征伐,戰鬥頻繁,持續時間也很長。

相比七國之亂三個月就被平定,八萬之亂持續長達十幾年的時間,對西晉王朝的社會安定破壞力是極大的。經歷三國亂世之後剛恢復一些的中原王朝,又經歷了八王之亂的十幾年的亂世。

  • (2)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八王之亂對西晉國力消耗巨大

七國之亂結束後,對西漢王朝的影響是十分正面的,雖然經歷短暫的戰爭也有很多傷亡,但在七國之亂後,西漢王朝趁機收回了諸侯王的地方權勢,讓地方封王的地方權力全部收歸中央,這加強了中樞的集權,對於西漢王朝的統治是十分有利的。

而八王之亂後,西晉國力衰微,看之後對於匈奴、羯族的侵犯竟然毫無抵抗力的結局,便知道西晉國力在八王之亂中消耗極大。永嘉之亂時,匈奴、羯族勢力大坡司馬越和王衍所率西晉主力軍隊,最終覆滅了西晉王朝,便能看出當時西晉王朝國力衰弱。

由此可見,七國之亂的影響雖然有,但對王朝的發展是積極的。而八國之亂最終的結局,讓西晉國力消耗一空,無力抵抗胡族對中原王朝的窺伺,最終釀成了五胡亂華覆滅西晉王朝,中華大地重新陷入幾百年亂世的局面。另外,有學者對八王之亂後中國人口進行分析,八王之亂對中國人口的破壞是巨大的。

  • (3)八王之亂對王朝穩定性影響極大

七國之亂最終的結局是皇權一方的軍事力量壓制七國兵力,最終七國之亂得以平定,在這個過程中西漢國力並未有極大破壞,中樞皇權並未受到影響和最終有所衰弱。而八王之亂的參與者是司馬氏宗親,最終的結局是地方封王所掌控的地方力量遭到消耗殆盡,而中樞朝政也因八王交替執政造成了巨大的混亂。西晉當時的皇權被削弱到了極致,即便八王之亂平定後,由東海王司馬越掌控朝政,皇權依舊被壓制嚴重。這其實也與之後西晉王朝被輕易摧毀有著巨大關係。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戰爭持續時間上,還是兩場叛亂造成的最終影響上,以及對於王朝皇權穩定性上,八王之亂的影響都是更具破壞性的。而八王之亂造成對社會影響破壞性更大的原因,有著幾個方面:

  • (1)西漢與西晉對宗親封王的態度不同

西漢時期,是施行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由此來看七國之亂時作亂地區僅為實行分封制的部分,而其餘部分都在西漢皇權掌控之下。並且,從劉濞起兵作亂的緣由看,西漢有心想要削弱地方藩王勢力,在七國之亂之前,便已經有過幾次削藩。由此可知,中樞皇權有心想要削弱地方勢力,七國之亂之所以發生,是在被中樞皇權觸及底線時的一次反抗。因此,在七國之亂髮生之時,中樞能夠有實力做出反抗,並且有著強勢兵力迅速平定封王叛亂。

而看西晉王朝,從司馬炎稱帝后,為了避免曹魏時期曹氏宗親勢力羸弱,而無法對中樞皇權形成拱衛的情況,司馬炎大封天下,並且給予司馬氏宗親極大的地方權及兵權,造成了地方封王及朝中司馬氏宗親有著極大的權力。這就造成了八王之亂時,無論中樞還是地方封王,都參與到了爭奪中樞權柄之中。

而西漢和西晉對於地方封王完全不同的態度,也就造成了最終七國之亂對西漢王朝的穩定性影響不大,而八王之亂對西晉國力和穩定性破壞巨大的原因所在。實在是西晉王朝中,參與作亂的八萬對於西晉王朝影響極大,甚至能夠左右穩定性和朝政走向的程度,由此作亂對於西晉王朝本身來說是消耗巨大的。

  • (2)兩個叛亂所處的時代不同,在王朝不同的態度下,形成完全不同的走向。

看劉濞起兵的經過時,劉濞徵募封國內十四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男子全部入伍,才聯合了二三十萬軍隊,由此可見劉濞當時所統帥的軍隊並非精銳之師。距離西漢王朝確立依舊過去幾十年,並且在漢高祖、漢文帝時便有過對於地方藩王的削權,對於地方藩王的控制也有加強的趨勢。劉邦消滅原本的異姓封王,是對中央集權的一次加強,也是對於地方兵權、地權的一次打擊。及漢景帝繼位後,就使用晁錯的建議極力主張削藩。中樞皇權持續數代對地方藩王進行削弱的態勢來看,西漢時的地方封王能夠擁有的權勢受到的極大的削弱。

而西晉時則不同,距離西晉王朝建立剛過去二十多年,距離西晉統一天下也才僅僅過去十幾年,西晉內部參與平定天下的兵力並未完全馬放南山。並且,司馬炎也並無曹丕所堅持的不設軍隊的認知,而且司馬炎對於地方司馬氏宗親的態度也是放任。由此可知,參與西晉平定天下的司馬氏“八王”手中擁有的兵權,是對中樞皇權穩定的極大威脅。這也造成了,八王之亂時,中樞並無力量可以對抗地方封王力量,引致了更加混亂的八王之亂造成的混亂局面。

  • (3)中樞皇權不振,無法形成對地方的壓制,不能及時治亂

由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髮生時的王朝君主對比,可以看出某些八王之亂影響巨大的端倪。七國之亂時的漢景帝,承接前世高祖、文帝等的功績,自漢文帝時便施行的輕徭薄賦等政策,對於西漢國力恢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漢景帝繼位時,任用晁錯等大臣,勵精圖治,為後世漢武帝盛世打造了基礎。漢景帝面對七國之亂,任用周亞夫等人積極平定,能夠用三個月時間迅速平復戰亂,可見當時西漢中樞皇權較為穩固,這也是能夠迅速治亂的原因所在。

而看八王之亂時,在位皇帝司馬衷,不僅被皇后賈南風挾成傀儡,還在八王之亂後期被各王裹挾。根本無法形成影響西晉王朝走向的影響,對於八王之亂的過程也根本無法形成治亂的功績。與漢景帝能夠有力治亂相比,西晉時司馬衷所代表的西晉皇權,無法形成對於國內戰亂的制止,是八王之亂能夠造成對社會的巨大破壞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處,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破壞更大。


亭安讀書


當然是八王之亂。

七國之亂才持續多久,叛亂從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

而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正因為動亂時間特別長,對國計民生破壞特別大,所以才會有“五胡亂華”


真正鱷魚不哭


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晉朝的八王之亂的破壞程度根本就沒有可比性。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換句話說,七國之亂是一場中央政權消滅地方政權的一次收權行動。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他們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中央政權穩固。所以雖然引起了叛亂,但從影響和覆蓋面上亦或者時間上都很小,很短暫。而八王之亂是從中央政權開始奔潰,之後又影響到了全國。不管是從八王之亂的影響上,還是輻射面積以及持續時間來看。八王之亂危害都要遠超於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歸根結底就是實際上就是一場削藩之舉。從劉邦建立漢朝後,漢朝的一體政治制度全部沿用秦朝制度。劉邦雖然搬用了秦朝的郡縣制,但劉邦同時也在使用分封制。這就導致了地方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遠遠高於郡。而且諸侯王在各自的封地擁有龐大的人口,獨立的軍事力量,而且大權獨攬幾乎可以操縱整個封國都一切事物。這其中也包括自行徵收賦稅、鑄造錢幣等等。這也就等於諸侯國等於是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從劉邦開始就已經在削藩了。只不過劉邦削除的都是異姓王。但劉邦的本家宗室同姓王侯依舊存在。

劉邦時期,各地劉氏諸侯王都得封於劉邦。自然對劉邦言聽計從不敢有絲毫未被但從漢文帝時期開始,由於血脈關係的疏遠,地方諸侯宗室們就不那麼親近中央。而且由於地方諸侯有著相對獨立的權利。這也就導致他們很多人都動起了歪心思。甚至想要造反染指皇權。所以漢朝實際上從漢文帝開始就一直在不停的削弱地方諸侯的實力。到了漢景帝時期,更是開始加大削藩力度。漢景帝就是採取了晁錯的削藩措施開始強硬削藩。漢景帝的削藩自然也引起了地方諸侯的不滿,他們為了保住權利,也就自然會和中央對立。七國之亂正式爆發,但七國之亂表面上看來貌似規模很大。但實際上叛亂的地區都被侷限在某一位置。而且七國之亂只持續了三個月便被撲滅了。所以七國之亂根本上沒有造成什麼太大的損失就已經結束了。影響破壞力十分有限。

八王之亂就不同了。正所謂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八王之亂是由自身內部的權利紛爭所導致的一場權利爭奪戰。晉武帝司馬炎因為晉朝是奪取了曹魏政權所建立的。所以司馬炎害怕日後晉朝也會落個曹魏的下場。所以司馬炎就想到了以宗室來作為屏障保護中央。所以司馬炎開始大肆分封宗室並且加強宗室的權利和實力。晉武帝在分封宗室王時,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卻沒有重視宗室王的勢力過於膨脹所造成的對中央政權的潛在威脅,給叛亂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司馬炎死後把皇位傳位了司馬衷這個歷史上有名的智障皇帝。所以司馬炎死後,晉惠帝無能力治理朝政,皇后賈南風趁機開始干涉朝政。而賈南風奪取朝政控制權自然引來了地方司馬宗室的不滿。所以給藩王也開始起兵爭奪中央大權。雖說說是八王之亂,但實際上造反爭權的藩王遠不止八人。藩王之間互相殺的是你死我活的。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百姓民不聊生。國內經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要知道八王之亂可是持續了十六年。整個十六年間晉朝別說是進步了,國力在極速的衰退。再加上八王為了爭權又引入了胡族介入。這就又導致了後來的五胡亂華。所以說不管從哪一點來看,八國之亂都是中華民族的災難。而七國之亂更像是一場小規模動亂而已。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是中國古代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後爆發的兩次大規模藩王叛亂,其中七國之亂是西漢初期“郡國制”留下的隱患,而八王之亂則是西晉初期“強宗室弱地方”所留下的隱患,那麼這兩次大規模叛亂,哪一個對社會造成的破壞更大呢?

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簡述

要討論這兩次叛亂哪個對社會造成的破壞更大,我們不妨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這兩次叛亂。

1、西漢七國之亂。從楚漢爭霸到建立西漢,劉邦迫於當時的形勢,不得不推行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郡國制”,其中西漢初期一共存在七大異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不僅擁有私人武裝,而且擁有獨立的行政權和經濟權,堪稱國中之國,儼然成為了中央集權的最大障礙。此後,劉邦先後消滅了除長沙王吳芮之外的所有異姓王,繼而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子弟為王,並與群臣定下了“非劉姓不王”的“白馬之盟”,然而隨著“諸呂之亂”的爆發,以及時間的推移,諸侯王與中央朝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於是,漢景帝任用御史大夫晁錯開始削藩,先後削減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的部分封地,然而在削減吳王劉濞的封地時,由於兩人有殺子之仇,吳王劉濞遂與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串通後悍然起兵“清君側”。然而,聲勢浩大的叛亂僅僅持續了三個月,便在梁國的堅守和周亞夫打擊下迅速平息了。

2、西晉八王之亂。司馬炎建立西晉之後,汲取了東漢末年以來的亂世教訓,他認為曹魏之所以滅亡,便是由於宗室實力弱小的原因,於是針對性的大封宗室子弟為王,先後分封了二十七個諸侯王,且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使得這些諸侯王具有了高度的自治權。與此同時,司馬炎為了防止地方坐大,在平定江南之後便將軍權收歸中央,並罷減州郡所領軍隊,結果造成了宗室過強而地方太弱的局面。司馬炎去世之後,司馬衷即位為帝,由於皇后賈南風與外戚楊駿爭權,結果迅速引發西晉宗室的大規模叛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相互攻殺不斷,結果導致中央朝廷持續衰弱,西晉國力損耗殆盡,最終引發了“五胡十六國”的亂局。

從以上不難看出,這兩次大規模的叛亂,雖然都是由宗室藩王引發,但無論是叛亂原因、叛亂過程還是叛亂結果,卻有著顯著的不同。

西晉八王之亂的危害要遠超於西漢七國之亂

其實將兩次叛亂進行橫向對比,便不難發現,西晉八王之亂造成為危害,要遠遠大於西漢七國之亂。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比較:

1、持續時間和影響範圍。西漢七國之亂,不僅持續時間較短,僅僅只有短暫的三個月時間。而從影響範圍來說,雖然參與叛亂的藩王較多,但由於梁王劉武拼死抵抗造反的吳楚主力,使得其勢力始終侷限於吳楚一帶;在齊地,膠西王、膠東王、臨川王圍攻齊都臨淄卻三月不下,只好退回了封國;而在趙地,趙王劉遂壓根就沒能出邯鄲,而匈奴得知吳楚兵敗後,也並未出兵相助。至於西晉八王之亂,不僅持續時間長達十六年,而且直接導致整個中原地區,乃至於長江以南和四川部分地區全部陷入了戰火之中,影響範圍之大可想而知。

2、造成的結果截然相反。西漢七國之亂被平息之後,同姓諸侯王勢力遭受到了致命打擊,漢景帝趁機收回了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並大力推行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計劃,不僅對各大諸侯國進行了拆分,而且通過收回行政權和財政權,以及改革官制等方式,持續削弱各諸侯國實力,為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施行打下了良好基礎,國家就此走向盛世。反觀西晉八王之亂,不僅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更是間接導致了“五胡亂華”的出現,更是就此揭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亂世。

3、對百姓來說差異巨大。西漢的七國之亂由於持續時間較短,影響範圍較小的緣故,對於百姓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加之當時正值“文景之治”,這可是歷史上公認的治世,對於這場規模“浩大”但影響甚小的叛亂,百姓們其實受到的影響並不大。至於八王之亂,由於持續時間較長,加上隨後而來的亂世,百姓們遭受的痛苦簡直不可想象,尤其是對於中原地區的漢人來說,無異於滅頂之災。

綜上所述,西漢七國之亂對於社會的危害相對較小,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對於社會的危害則是無比深遠。


香茗史館


應該是八王之亂產生的破壞更大。

首先,從持續時間來看,七國之亂持續三個月,而八王之亂持續約16年,顯然,八王之亂對民生經濟的消極影響更大;

其次,從結果來看,七國之亂結局完美,漢朝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發展;而八王之亂後,民生經濟受到極大影響,為後續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