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奧斯卡提名影片《婚姻故事》裡,有多少我們的愛與哀愁

這部電影改編自導演諾亞·鮑姆巴赫真實離婚經驗。2005年他和女演員詹妮弗·傑森·李結婚,於2013年離婚。他是個土生土長的紐約人,出生在布魯克林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小說家、母親是《村聲》雜誌的著名評論家。諾亞·鮑姆巴赫1991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進入《紐約客》雜誌當一名通訊員。顯然他繼承了父母的優秀基因和文學才華,他完全有能力通過當編輯或寫作成名。而他卻選擇了另一條比較難的路,做一名電影人。

諾亞·鮑姆巴赫有多種職業身份,編劇和劇作家的身份先於導演的身份。所有他導演的電影都由他執筆編劇,同時他還為其他電影撰寫劇本。這部由斯嘉麗·約翰遜和亞當·德萊弗主演的《婚姻故事》於2019年上映。此片拍攝創作時並非按照一般電影流程,根據劇本和角色來選演員,而是先找好主要演員,包括斯嘉麗·約翰遜、勞拉·鄧恩、亞當·德萊弗,之後再為他們量身打造適合他們的故事劇本。很巧的是,當時找到斯嘉麗·約翰遜時,她正在與二婚丈夫打人生第二次離婚官司。

影片是一場離婚奪子大戰,故事老套並無新意。但上映後卻得到諸多觀影者好評,斬獲不同類別獎項無數。第20屆美國電影學會獎2019 年度佳片、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77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提名、包括第6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冷門佳片提名等。

關於此片,很多影人已經從內容上解讀過,今天我將以《婚姻故事》為例,從電影雙線敘事結構、鏡頭語言的表達,進一步解讀此部電影的內涵與情感價值。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談一下這個故事裡的現實意義和思考。

這部奧斯卡提名影片《婚姻故事》裡,有多少我們的愛與哀愁

01、交叉視角敘事結構:由一連串蒙太奇開場,依次切回呈現兩人給對方寫的“告白信"場面。將“親密”與“對抗”並置,奠定該片挖掘婚姻複雜性的敘事基調

相比本次奧斯卡提名電影《愛爾蘭人》或《好萊塢往事》這類大導演大格局敘事結構,《婚姻故事》的格局相對較小。它聚焦的只是一對普通夫妻離婚的細節。這也是導演兼編劇諾亞·鮑姆巴赫最擅長的手法。

這種敘事結構特點是,愈加凸顯婚姻裡的“我”和“我們”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與矛盾。使得觀影者更加深切體會到婚姻共有的喜怒哀樂。

導演用開場8分鐘左右的蒙太奇,展開妮可和查理甜蜜溫馨的生活片段。突然,鏡頭切入婚姻調解員的辦公室。原來,這一幕“告白信”場面穿插甜蜜生活片段是調解員給兩個人佈置的作業。電影開場短短十幾分鍾,就將一段完美的婚姻,碾個稀巴爛。

導演借妻子妮可的視角,將女主內心獨白映現。女方在婚姻中的被動地位;揭示男方的強勢和自私並對女方職業發展的阻礙。以此讓觀眾看到發展到離婚的緣由。

轉眼導演又站在丈夫查理的視角,洞察男方對妻子起訴離婚之事的各種崩潰反應。刻畫男方在家庭和事業之間的兩難和壓力。以此讓觀眾感受到婚姻中很多東西無法調節的無奈。

起先,二人通過各自律師對薄公堂。法庭之上雙方律師罔顧事實地互潑髒水,芝麻小事都拿出來歪曲為證據。兩個人突然意識到,他們這是在不顧個人名譽和體面在做兩敗俱傷的事。於是,決定公堂之下進行私人對話協商。

兩個人有各自的理想,不同的生活態度。妮可想離開紐約回到洛杉磯發展個人事業;而查理的事業重心一直都在紐約,他不願離開,卻有無法協調妮可心中的需要。久而久之,妮可心中的愛情被兩個人無法調節的張力消磨殆盡。

溝通並不容易,沒成想兩人溝通對話的場面成為婚姻類電影裡面最生猛、最精彩、最真實的“夫妻吵架名場面”之一。從指責到羞辱,再上升到互相人身攻擊。

愛之深恨之切。從相愛到相殺,沒有誰比誰多兇狠,恨是把雙刃劍。當我們噴射出鋒利的話語,去傷害摯愛的人,最先感到痛苦的何嘗不是我們自己呢。

當查理一頓歇斯底里爆發後,哭著跪在地上,說“對不起”時,妮可看到崩潰的查理,大步上前擁他入懷,那一瞬間,無法否定他們仍然相愛的事實。

電影開頭妮可沒念完的“告白信”場面又被切回。“我見到他兩秒後,就愛上了他。我永遠都不會停止愛他,儘管現在已經沒有意義了。”

兩個人仍然彼此愛著,卻無法繼續走下去。《婚姻故事》最使人動容的地方或許就是,在戳穿婚姻中的各種不堪時,也沒有避諱讓我們看到婚姻關係裡的種種羈絆。

妮可得知查理的作品獲獎後,也會衷心地送上祝福;妮可依然會幫助查理修剪頭髮,查理也會在妮可需要時大半夜跑來幫助她。甚至離婚後,看到查理散開的鞋帶,妮可還是會自然地蹲下給他繫好。

《婚姻故事》最突破傳統婚姻敘事的一點是,它告訴你,即使是一段相對成熟的愛,也可能會走向盡頭。影片最後,導演再次強調那2秒鐘的一見鍾情,還有那句:就算愛他已經毫無意義,我今生還是會愛著他。我認為,這就是成年人的生活,成熟的愛。

這部奧斯卡提名影片《婚姻故事》裡,有多少我們的愛與哀愁

02、空間鏡頭語言:討厭洛杉磯的查理,總是聽到別人說,“洛杉磯空間很大”。導演不停的將鏡頭從紐約切換到洛杉磯,又轉回紐約,這種鏡頭語言體現在空間和人物之間的關係上

妮可生長在洛杉磯,陽光明媚、居住空間寬敞的西岸;查理出生在紐約,喜歡昏暗的劇場,逼仄小空間的東岸。紐約部分的畫面色調偏暖色,酒吧、劇院、公寓,三個主場景的光線都很一致的昏暗。映照出查理內心世界的幽深。因著愛情妮可跟隨查理來到紐約生活,兩個人從起初的親密,變得漸漸疏離。

  • 有兩次小角度的仰拍。將妮可和兒子置於對查理的仰視中,象徵著兩人婚姻地位的不對等。
  • 劇場裡,妮可正在表演。舞臺後面屏幕上是妮可情緒激昂的大特寫加獨白,混雜著臺詞和其他演員的雜音,氛圍非常壓抑,根本聽不出妮可在說什麼。象徵的是妮可內心世界不被待見,長久被忽略的訴求,到了即將爆發的邊界。
  • 還是劇場裡,同一場戲。鏡頭從妮可身後滑向觀眾席,妮可按照查理要求的那樣在地上爬行。象徵的是她與查理在工作關係上弱勢地位,還有在婚姻關係中的屈從態度。

比起紐約,洛杉磯的畫面充滿陽光,沒有多少高聳入雲的大廈,生活節奏不像紐約那般緊張。明亮舒適的自然光平鋪直敘。

鏡頭也漸趨穩定,不再對準臉部進行特寫;更多是包羅全身,人物開始變得渺小。象徵了人與空間的矛盾,就像妮可和查理為居住地之爭的第一個矛盾。紐約緊張又窒息,但人的獨立性需求被放大;而洛杉磯空間雖然很大且舒適,通過離婚官司看到人物陷在侷促憂悶的痛苦境地。

兩座城市,兩個空間的差異,正是夫妻二人性格、成長經歷甚至作為人的內核之間巨大不同的具象化表現。

鏡頭停留在紐約,查理的視角和鏡頭視角一致。將妮可放在被觀看、被審視的位置,完全忽略了她作為妻子,作為女人,在這段婚姻裡的自我意志和感受。

而鏡頭跳轉到洛杉磯,妮可與媽媽和妹妹,包括強勢的女律師組成一個以女性為主的視角。鏡頭與她們保持一致,將查理放在被審視的地位。妮可與母親和妹妹唱歌跳舞的家庭聚會,呈現出她內心久違的放鬆與歡愉。這是可以滋養她,使她如魚得水的地方。

女性視角為主的鏡頭語言豐富又柔和,將大部分攻擊性濾掉,離婚大戰中攻訐、醜陋的部分都交由律師代勞。妮可和查理唯一一次,也是撕得最慘烈的一場戲,最終以查理抱住妮可道歉而收場。

影片末尾,長長的林蔭道上,妮可把睡著的兒子交給查理,蹲下身幫查理繫好鬆散的鞋帶,然後轉身上了自己的車。鏡頭上移,出現全片唯一一個全景鏡頭。從男性視角到女性視角,再到全能視角,影片用136分鐘向觀眾呈現了緊湊、細膩、溫情,層次豐富,情緒飽滿的愛的故事。

這部奧斯卡提名影片《婚姻故事》裡,有多少我們的愛與哀愁

03、現實意義與思考:婚姻關係裡個體敘事對親密關係的影響總免不了悲劇色彩,在愛與權力的角逐中誰都不肯鬆開那根唯一的韁繩

愛情最美好的樣子是人生若只如初見。因著相愛兩個人走到一起組建家庭,生兒育女。當初誰都未曾設想過日後的某一天,近在咫尺,卻走不進對方內心的那種孤獨感會席捲整個婚姻生活。有個離婚多年的女友說,離婚後的確感到過孤獨,但比起離婚前跟他在一起的那種劇烈的孤獨相比,現在好過很多。

① 婚姻裡的權力關係:不論我們多不願意承認,婚姻裡沒有完全對等的關係,不是強勢和弱勢組合,也會是偏強或偏弱的關係。

婚姻裡,一旦話語權和主導權明顯偏移某一方的時候,必然出現忽視和壓迫。弱勢方的想法和意願常被忽略,內心的聲音不被聽見。即使強勢方表示理解弱勢方的訴求,卻總是不被重視。這種關係裡面,弱勢方的負面情緒不斷積累,衝向臨界點,此時也慢慢覺醒過來,意識到過去的自己何等盲從,以至於失去自我。

面對強勢方根本意識不到對弱勢方的壓迫,弱勢方想要爭取權益,尋回自我的時候,唯有拔刀相向,刀兵相見。夫妻間的衝突和博弈,目的不是要把婚姻葬送,僅僅是想平衡不平衡的權力關係。

② 婚姻裡的愛恨糾纏:在“我”和“我們”的關係裡,女性的自我非常容易被磨滅,女性所痛恨的並不是對方,是他不願意靠近“我”內心感受的態度

愛情是感性的、短暫且甜蜜的,好似一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美好畫面。一旦跨入婚姻的門檻,難免被柴米油鹽醬醋茶沖淡往日的甘美。我們通過婚姻關係設立“我們”,同時也在裡面堅持著“我”。

因著愛,即使有矛盾兩個人仍然堅持走下去。也因為愛,當心中的感受和想法不被理解和接受的時候,生髮出咬牙切齒的恨意。婚姻的真實不外乎如此,愛著恨著陪你到老。

③婚姻裡的分歧:好的婚姻總能找到解決分歧的最優解,持續好的婚姻是“我們”帶著“我”一起成長

有些老一輩的婚姻沒有愛情作為基礎,有的甚至是盲婚啞嫁。但現實裡很多這樣的夫妻,過得卻很和諧,也不缺少幸福感。這種關係,多是比較平衡的關係,一個願意遷就,另一個願意理解,並且強或弱可以互動交替的結果。

人本質上都是孤獨的、自我的,世上沒有誰可以完完全全理解另一個人,父母、配偶、子女都不可能100%懂你,也不能完全滿足你的期待,這是必然又殘酷的現實。婚姻的實質免不了犧牲和妥協,既然選擇進入婚姻,就要做好相應的準備。設定好底線和共識,降低對彼此的期待,保持獨立性,不依附於對方,才能淡然的面對分歧,和諧共處。

就像本片末尾那個唯一一個全景鏡頭,兩個人從相愛到想殺,經過離婚,關係卻迴歸到一種祥和的平靜,用全景鏡頭為兩個人愛的關係完成閉環。從耳鬢廝磨到怒目相視,再到迴歸理性,體面的相處,何嘗不是婚姻之路一輩子的修行。

這部奧斯卡提名影片《婚姻故事》裡,有多少我們的愛與哀愁

總結一下:

《婚姻故事》開頭以沒有唸完的“告白書”展開敘事,結尾又回到那封沒有唸完的“告白書”。一封愛的告白貫穿影片始終,如同很多婚姻的終結,並非因為不愛,而是進退失據。離婚不是婚姻的對立面,它是婚姻的一部分;它是達摩克里斯之劍,時刻提醒兩個人,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

婚姻柔軟又使人心碎。很多人以為不愛了,許多人決定不再愛了,而事實是婚姻所締結的愛,是一條無法掙脫的線繩。分開的兩個人,僅僅是把愛撤銷意義,將之緊鎖在內心幽暗深處的行為而已。《婚姻故事》不是關於離婚的故事,實則是關於相愛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