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精髓——“无”和“反”,你怎么看?

水木清华76318705


“无”是道的根本存在方式,“反”是道的运行变化状态及其规则。无是万有之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的循环往复过程就是“反”。

道 恍兮惚兮,无名无状,寂寥虚空,本无其名,强名曰道,即假借之名,姑且名之曰“道”。道体无名无相,空无至虚,实不可言说。但他化生天地万物,成全了有名之万物,有名之万物便是道的体现,因此天地万物无不是道,一枝一叶一瞬间无不是道,此所谓一物一太极,一花一世界之谓也。而一切事物的“有”,全都缘于“无”。

《道德经》第一章被称为老子思想的总纲,他首先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可道之道,可名之名,都不是他要阐述的“道”,他要说的道是虚空却派生天地万物的那个“道”。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里,老子说的很清楚,通过观“有”而知,万物不是“有生有”,而是从“无”中渐次成长之过程;通过观“无”而知,虚无之中,含有造化生物之妙道。“有”与“无”,不能自生,是互生互化的关系,因“无”而生“有”,因“有”以显无。‘无’与‘有’并非分割的两方,而是共同作为万物存在的始源,故云“同出而而异名”。

因此,“无”是道的根本存在状态,它与“有”互化而存在,以自己的存在方式来彰显对方的存在方式,互生互化,生生不息,二者同出于道,”

“反”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全部秘密所在,我们所理解的“道”的全部秘密,他的运行规律与法则,全在一个“反”字上。在40章,老子揭示了道的运行规则和作用方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规则;柔弱,是“道”的作用方式。

因为“道”是不依赖任何外物为生存依据的,他是宇宙万物的唯一,至尊至高无所依,故云“独立不改”;它的运行规则就是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故能生生不息,四时更迭,日月盈仄,春风夏雨。

“反者道之动”简化就是“反动”,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规律都是“反动”的,即反向运动和往返运动。日出月落,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物极必反,这是老子揭示的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问道黄老


道学中的“无”是有形的阴质阳气化后由有形变为无形,而为气态。这种气态是质能复合体,称为气立、根外、负阴(阳在阴下),呈上升状态。对应的“有”是无形的阴质阴气化后由无形变有形体,而为液态或固态。这两种形态都也是质能的复合体,称为神机、根中、抱阳(阳在阴中),呈下降状态。

道学中的“反”是“返”,这是古人以音假借用之。大自然中不停冲和的质和能(阴和阳)在达到它们的终点后,都要返回它们的出处,这样又启动了新的一次质能冲和运动。“反者道之动”。

清轻上浮之气,上升于天以成化万物之能。同时负载阴质(水)上升为云。

浊重下坠之气,下降于地以成生万物之质。同时抱阳能入地,阳能在水中受外热能后,挣脱水的束缚冲出水面上升返回天庭。


汤谷冲霄


《道德经》是一本帝王书,其实就是《导得经》,导的是君子之得和百姓之得,得其所得,才会各安其位。

“无”和“有”其实就是“看不见的存在”和“看得见的存在”。 所谓“反”,就是“返”, 讲的是“无”和“有”的相互转换。我们看不见电磁波,就不能否定电磁波的存在,我们看不见暗物质,就不能否定暗物质对万物的作用力的存在。。。。。。

道德经里的“道经”其实就是“导经”,“德经”就是“得经”。通过“无”和“有”这两种存在并且相互转换的规律,向统治阶级阐述了“众得”,“得众”,“得天下”先后排序。按照这种先后排序去管理天下,就会从“无”到“有”,“反”其道而行之,“有国者”也会沦落到“无国者”。

所谓“经”,就是古时候织布,首先要竖向排列的经纱,没有经纱,纬纱就没法固定上去。所以经纱也叫“导纱”。因此“经” 也是不可更改的,改则“失道”。

织布和织天下一样,必须要分先后,那叫“胸有经纬”,或者叫做经天纬地之才。百姓为天下之“经纱”,不安顿好,百姓就无以齐其家,百姓无以齐其家,就叫“上失天道”,下失黎民,天下必乱。乱后而又安叫做反。

所以“无”和“反”,还真不能算是道德经的精髓,道德经的精髓其实就是:1. “众得”如何去做? 2. “得众”如何去做? 3. “得天下”如何去做?

“道经”只是抛砖,为的是引出“德经”的玉而已。

老子很郁闷,他的理论被当时人不用,所以才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结果现在的人,不但乱解经,还是依然五行我素。

纵观看当今之天下企业,也就是华为一家依据《道德经》做到了:众得、得众、得天下。美国不惜举国家之力对他进行打压,也拿他没辙。所以华为5G横扫天下是必然的,因为他做到了“众得”。美国的打压,反而让他“得众”了,雄霸世界5G市场,得5G世界天下是迟早的事。


妖风肆启


这两个字的确概括出了《道德经》的精髓,道德经算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新高度,在短短五千字里面,老子试图给我们解释这个世界的本源,但是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天花板”,导致老子的这本书玄妙的成分有很多,那么用今天的新思维,来看待《道德经》的精髓,或许会更加的有趣。

下面跟我一起来解读这本“神书”吧!

1、《道德经》精髓之“无”,有何玄妙?

不玩虚的,咱们直接上“硬菜”。

《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面就是道德经的原文,咋一看的话,这道菜的确“硬”,我帮大家“消化”一下。

老子当年,想必也是一个阅历十分丰富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爱思考学习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万事万物,感觉非常玄妙,于是老子也开始思索人类的终极难题——“我到底是从那里来的”或者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但是研究了半天(这个不能怪老子,毕竟当年的科学家或许都不知道地球是个圆的),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他老人家是无法解释的。

但是眼见为实,至少我知道“鸡”是从“鸡蛋”里面出来的,这便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就是现成的东西,我们用的东西,吃的东西,至少都能找到出处吧,这个倒是很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就算是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万物生于有”。

但是老子的高明之处,他发现了“有”来自那里?

这就相当于在构建最基础的世界观,开始探究世界的本源,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喜欢“干”的事情。

老子大概的意思是,现在世界上有的东西,其实都是有来源的,这些东西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但是来自那里,老子回答曰:“无”。

“无”不是说没有的意思,而是指“未知”的意思,就是像假设一个条件,就像当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以太”一样,虽然是未知的,但是作为“圣人”,“俺们也是会归纳猜测的”。

当然上面只是玩笑话,之所以做出这种解释,主要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而“无”这种思想会贯穿《道德经》的全部,能成为《道德经》的灵魂,就是因为当时有很多老子解释不了的东西,只能用“无”这种玄妙的东西来解释。

2、《道德经》精髓之“反”,有何玄妙?

不玩虚的,咱们还是直接上“硬菜”。

《道德经》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有人会说,你这个“硬菜”太“硬”了,但是这也不能怪我,《道德经》本来就十分的短小精悍,别小看上面很少的几个字,却是老子思想的另一个“精髓”。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简单来说,如果人类没见过其他动物,没有拿自己和其他动物对比,估计以为地球上只有自己一种动物,还有你说,某人长得矮,那是因为你和高的人对比之后才能得出结果。

你要是不服,认为自己2米5的身高天下无敌,那是因为你没有去“大人国”,去“大人国”一趟,你就会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挫。

这就是“反”的意思之一,在老子的思想里面,“反”还有另外一种意思。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意思是,人老了,就会死亡“重生”成为婴儿(当时的人认为是有轮回的),水流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再折返回来,树枯了,会有再绿的时候,总之万事万物发展到一定“极限”的时候,就又会重新开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其实,老子的这种“反”的思想,就是现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思维”,就是“矛盾总是在相互对立中转换,也会相互统一”。

总结:

不管怎么说,老子都是在为探究世界做“先锋”,只可惜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所以整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其实就只能这样“玄妙”的解释,只可惜后人把他的著作用来“炼丹修仙”,这完全是人类曲解了老子的意思,如果老子还活着,一定会对炼丹者说:“打死你个龟孙!”


太行山下小小强


生活中的我们因为境界不够,整日财米油盐,大多只专注于“有形之物”,觉得把握世间一切有形的就是王道:钱财、玉石、房产、名车、美女等等,而实际上世间一切“有形”皆来源于“无形”。我们只有把握住万物后面的“无”你才能真正掌握万物的“有”即形。否则对于我们来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切的有形之物都会成为我们的累赘,也是我们无尽烦恼的根源!



老子说的无

从哲学上本体论的角度看,老子说: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一切万物的初始状态,可称之为鸿蒙之气或者说混沌之气,是形成万物的基本粒子,老子那个年代无法用肉眼去观察,故而只能将之称为“无”。

为什么要用无这个字呢?老子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老人家所知的犹如树上叶子是活的,一旦他说出来就成了他掌中的叶子是死的。今天亦是如此,没有什么绝对的,因为说出来写下来就将之固定了,而其实我们说的写的并没有真正认识清楚。一是万物在变二是今天的能力依然有限!这也是在认识世界万物上“无”字的妙用!佛家后来说的“禅可悟不可传”也是这个道理!


社会大学远比校园更能检验一个人的智商与情商也是这个道理,否则社会那么名人传记、那么多成功学,可成功的为什么没有几人呢?

老子说的反

老子主张人应该“行天道”,不走人道,而“反”就是老子告诉我们行天道的具体方法。通俗点说,生活中的我们不论什么事,若从你自身的欲望出发那基本就是“行人道”,若忘了你自己那么你的一切行为基本就是“行天道”。我们可以看出从你的欲望和忘记自身这两个角度出发,你的行为基本是相反的,所以老子讲“道者反之动”。



比如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大道甚夷而人道好径;天道利而不害,人道害而不利;从人自身的角度看,财要多、物要大、人要美且总是没有止境,总之怎么有利于自己怎么来。可老子却说柔弱胜刚强,无有入无间,上善若水善处下!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

先秦其他诸子百家皆是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今天的科学之路则是以“物”为中心,唯独老子是以“世间万物”为参考。我们虽然不能说他的思想是最高明的,但可以明确的是他的思想是力求于在一切问题出现之前去化解他,而不是如其他思想一样是在问题产生以后去解决他,他重在治根其他则是治表。故而他说,关于世间问题最高明的是“治之于未乱,为之于未有”!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我们的社会问题是越来越多即可以看出老子思想是要高出一筹的。今天我们学习老子的思想,要以“无”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如此方可不做万物的奴隶;要以“反”路径走向未来,方可化解人类的问题,以共享美好生活。

欢迎讨论交流!


圣哲同学


无,不是真无,是有的存在之始,只不过,看不到听不到模不到,在表面上被称为无。反,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的统一的矛盾存在与转化,如祸福,△祸之福所伏,福之祸所倚,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问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关于这方面的道理,在人事上多有体现,如阴符经里讲到的恩生害,害生恩,火藏于木,火发必克,奸藏于国,奸发国溃;;有如兵法论述的绝逢生处,置死地复生地,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为此,也引发智者产生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认识和思想。

可见,老子提到的反字,也就是返之意:所谓物极必反,在事物对立转化过程中,包含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像一壶水在加热的条件下,从冷到沸的过程一样。但是应知道,在未全部到达沸点时,从量变同时仍包涵局部的质变,最后就是否定之否定,从有声转入到无声,倏然变成哗的一声沸了,这就是局部质变数量增到一定量,即度的时候,就是到达了老子讲的那个反之义。

……

……


庄宇长春子


无形生有形,是反。道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即复归,返回,也是反。

无和有是对立和统一的,对立在一阴一阳。统一在两者相互转化,本事同根道!反属于道,无和有次之。无和有由于道的作用,两者相互转化,反正好能精美阐述转化,被打破的一瞬间。




今天157400046


《道德经》里这两个字“无,反”,可以称之为精髓。

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道?

《易经》中有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不仅如此,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一 道体虚空,为无。

无,不是没有,是存在。只是,它无声无像无形的方式存在。

二 道是运动的。是向相反方向运动的。

比如:月亮初一到十五的变化,从亏到满。十六圆满时,已经开始亏了,再到三十的亏。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再比如:事物的发展变化,也是从未知一点点的变化到有知,上升到大,大到了顶峰,开始下行进去衰退。

人的生命也如此,幼少壮老一个轮回。

草木一生,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万事万物皆如此。

愿安好。





天山雪莲开满山


无是指事物的起点,即未做任何增减的初始状态。比如,孩子新生,在其人生视角这就是“无”;比如您现在拿这100万打算创业,开始筹备的那个瞬间就是“无”。老子说有无相生,孩子新生,下一秒就要开启人生,创业者下一秒就开创事业,一旦变化就是“有”;孩子张开嘴要吸奶,这是新的“无”,创业者写了份计划,这也是新的“无”。这是“有无”的概念。

反是指事物的运行规律,如前文说的“有无”转换,再说“大小”、“强弱”等等,也都是相对概念。比如大小,三岁孩子和婴儿比一定是大,但其与成人比则一定是小,长大了也发现自己渺小了,这就是大小的“反”。因为我们知道永远会有更大的存在,也永远会有更小的存在,因此大小的“反”是永续的。“强弱”亦是如此。因此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

读者要注意区分道佛的差异,佛家的“空”与道家的“无”是不同的。“空”是无指向性的,而“无”则明确为正向。道家不讲“生灭”,因此“反”也不是讲生命周期的“盛衰”。


为啥名字要求唯一


《道德经》中的“无”是指某无形空间,如思维与个性,故无为而治,是指影响人的思想与个性,而不是看得见的行为,老子指思维影响行为,只要思维改变了,行动自然就随之改变,《佛经》亦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两者相互印证有形与无形之真谛,

《道德经》中的“反”是对无有的解释,是背后的意思,比如一个人的无礼,他的背后是少了恭敬心,无为而治可养其恭敬心,而非要求其行为上有礼,故曰反之道之动!

愿您学习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