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在文博會上

朔州展館展出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展品

使朔州有了溫度

回顧《朔州故事》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晉北道情

右玉道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泛指流行於山西北部道情繫統的劇種。在左雲、右玉一帶的叫“右玉道情”。音樂兼用【山坡羊】、【油葫蘆】等曲牌以及七字句、十字句的板腔,伴奏以漁鼓、簡板、笛子、四胡為主。傳統劇目有《湘子傳》、《李翠蓮》等,大部帶有較多宗教色彩。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梨花情韻

應縣美酒梨花春,享譽中外,閃耀著應縣文化的燦爛光輝。

舉杯邀月,把酒問天。何精工之釀造,蘊醇化於千年?原夫萃華於五谷,承秘於二賢。故素抱古風之韻,盪開典雅之鮮。況餐元氣而長存,詎非聖也;感佛教之久化,善莫匹焉。美哉!養生之液,即興之瀾。倬應州之勝,耀日月而屹乾。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踩高蹺

踩高蹺,是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我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霸王鞭

霸王鞭又稱“花棍”,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是一種融音樂、舞蹈、健身為一體的民間藝術。據說,這種藝術形式最早興起於秦朝末年項羽的軍營中。將士們打了勝仗後,便歡欣鼓舞地跳起來,唱起來。一些士卒用木棍或竹棍一人單打或兩人對打,還有的多人一起打。項羽就是西楚霸王,後來就把這種打棍的舞蹈形式叫作“霸王鞭”。這種舞蹈傳到民間,逐漸成為人們慶賀豐收、歡度佳節以及自娛自樂的歌舞形式。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朔州大秧歌

朔州大秧歌是流行於山西朔州、山陰、平魯、應縣、左雲等地的傳統戲曲劇種。地方特色濃郁,藝術魅力獨特,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在省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是塞北戲曲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代表劇目《泥窯》1990年進京在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彙報演出,獲得較高評價。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沙棘紅了

朔州四大植物特產,右玉沙棘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沙棘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營養成分,食用後可以提高免疫力,還能抗衰老,其也被譽為“神奇之果”。

生就遠山宿天涯,刺身紅果嵌枝杈。

朔風蕭瑟珠砂豔,猶是深冬雪中花。

似春瘦,醉秋華,更比香冷臘梅雅。

勿需修行遮瑜疵,功在荒原固衍沙。
舞動金沙灘

在山西省懷仁市雁門關外金沙灘古戰場一帶傳承著一種民間文化藝術扭秧歌。據當地老人講,扭秧歌流傳在明朝年間。當年明朝皇帝為了讓普天下同慶盛世,在每年正月裡每家出一個文藝節目。但這一令下,給當地老百姓出了道難題。這時懷仁市金沙灘鎮周家窯村一名姓周的長者把自家的男女老少同堂三代組織起來拿上吃飯用的鍋碗瓢盆,掃帚等在正月十五那天在街上演出,結果很受歡迎。漸漸地這一表演形式就變成了當地百姓的一個快樂圖騰。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朔州賽戲

賽戲是一種曾流傳於山西、河北、內蒙古、陝西的古老劇種,是融民間祭祀與地方戲曲於一體的,具有濃郁邊塞地方特色的傳統文藝形式,賽戲形成於宋金時期,由於其歷史久遠,在戲曲界有“活化石”之稱。在中國戲曲史、民俗史等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1960年,在晉北地區文藝匯演中,朔縣賽戲班演出了《孟良盜骨》,之後賽戲絕跡於舞臺。2007年,朔州大秧歌劇團曾做嘗試性恢復演出並錄像。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耍孩兒獅子洞

耍孩兒又稱咳咳腔,是山西晉北地區觀眾所喜歡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它源於桑乾河中游,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觀眾喜愛。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已有耍孩兒的班社活動,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之前。耍孩兒是祖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被專家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朔州扇鼓

扇鼓,又稱太平鼓,起源於漢代,是一種群眾性很強的自娛性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扇鼓是中國北方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亦神亦俗的中國民間藝術形式,也是一種古老的音樂文化。於每年廟會、節慶和農閒期間進行,目的是“求福勸善,祈求豐收”。朔州的扇鼓表演最早也是用於祭祀活動,叫“喜樂”,後來經人改編,從中摘錄部分選段演變成現在的扇鼓。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朔州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一般在街頭、廣場、院落表演,故又稱土攤秧歌,是流傳在朔州地區的傳統民間舞蹈,尤以朔城區、平魯區最盛行,流傳也比較廣,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踢鼓秧歌的音樂以鼓、鑼、釵為主,配以嗩吶、長號,奏起大小得勝和將軍令曲牌,浩瀚奔放,顯示出了塞外之強悍氣勢。在表演時,常以兩踢鼓引路,每一踢鼓後,跟一拉花。拉花一手持扇,一手持彩巾,舞姿滑稽,變化多端,有時還和觀眾鬥趣。隊形有時成“一”字長蛇陣。或二縱隊相併而行,或四縱隊對陣而行,或穿插以各種陣式進行。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朔州喜樂

朔州喜樂也叫朔州扇鼓是流行於朔州一帶的民間歌舞曲藝形式。是黃河系列文化與邊塞地方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古老儺文化的遺存。2006年,“朔州喜樂”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項目。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文博會上的朔州故事


攝影:李小龍

監製:張日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