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後,獲勝的日本是否也精疲力盡了,或是也算慘勝?

于帥歷史與詩歌


甲午戰爭對日方來講,是一場舉全力,賭國運的全面戰爭,戰後確實精疲力竭了,沒有能力再繼續打下去,但結局是大勝,不是慘勝。

理由如下:

一是日方高度重視

這場戰爭,上至明治天皇,下到日本普通民眾都非常重視和關注。比如,明治天皇,儘管他說過,“此非朕之戰爭,乃大臣之戰爭”,說明發動甲午戰爭“非其本意”,但戰爭一旦開始,他就重視起來了,不但搞各種祭祀活動,還親自隨大本營從京城到廣島,並住在大本營廣島總部的二樓,身著軍裝,親自過問和指導這場戰爭。普通民眾,在各種媒體報刊的鼓動之下,紛紛動員和支持家人上前線,併發起各種聲勢浩大的聲援活動。由此可見,日本是用盡了全力,思想和行動上都高度重視。

日本明治天皇


二是舉全國之兵力

自1883年開始,日本陸軍利用擴軍費將6個鎮臺改組成6個師團,並將近衛兵編為近衛師團,這樣組成7個野戰師團,戰時兵力約為20萬人。甲午戰爭中,陸軍派出了第一軍:三師團、五師團;第二軍:第一師團、第二師團、第六師團。1895年4月,為準備直隸平原決戰,又將近衛師團和第四師團悉數派出。這樣可以說,日本幾乎把全部的兵力投送到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本土已處於完全無兵把守的狀態。

山縣有朋率領的第一軍


大山岩率領的第二軍

軍費投入巨大

甲午戰爭期間,日本臨時軍費特別結算中的支出額為:陸軍省1.645億、海軍省3596萬日元,合計2.0048億日元;戰前的1890年日本的軍費為2045萬日元、1892年則達到3455萬日元、1893年度軍費開支為8452萬日元。為了籌措這些鉅額軍費,日本政府在國內發行了1.5575億日元的公債。這些費用加在一起,可是當時日本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倍。這真是一場豪賭。

《馬關條約》簽訂後,因無力再戰,只能還遼

在1895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之後的第6天,俄、法、德三國駐日本公使拜訪了日本外務省次官林董,要求其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佔領。我們知道,在此時,沙俄已加強了太平洋艦隊的力量;英國的“中國艦隊”也增派了萬噸級主力軍艦。從本意來講,日本是極不情願歸還遼東半島的,但不歸還,就意味著必須與包括英、俄在內的西方列強開戰,日本已把全部兵力投放出去了,本土已無兵守衛,肯定不能再打了,也無力再打了。再戰不但此次戰爭的成果保不住,本土也危險了。所以,沒有辦法只能還遼,可謂是無奈之舉,並且這個消息對國民進行了封鎖。

日清《馬關條約》談判圖



綜上所述,甲午戰爭後,獲勝的日本已是精疲力盡了,但其及時還遼,保住了戰果,避免了與多國為敵,實在是無奈之舉。


止戈軍是我


對於日本來說,在整個甲午戰爭結束後是否國內的國力已出現精疲力盡的局勢,個人認為恐怕還暫且未到達那個地步。因為日本對於發動這場戰爭已蓄謀已久,準備充分,且在戰場上的優勢也更傾向於日本,所以在甲午海戰或是整個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國內還談不上精疲力盡。

至於說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是不是以慘勝而告終,個人認為也並不是,倒是對於中國來說才是以慘敗而告終。因為不管是日本陸軍還是日本海軍,在整個甲午戰爭中面對中國陸軍還是中國海軍來說,在戰場上都呈現出一種壓制性的優勢。不管是在朝鮮戰場還是在旅順、威海衛戰場,清朝陸軍都呈現出兵敗如山倒、節節敗退的趨勢,而北洋水師雖說跟日本海軍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海戰以及一次軍港保衛戰,但不管是在哪一場戰爭中,北洋水師的戰果都是以慘敗而告終,以至於最後整個北洋水師在李鴻章的“禦敵保船”方針之下,被日本陸海軍聯合圍困在了威海衛軍港之中,成了日軍手裡的甕中之鱉,最終全軍覆滅於威海衛。


所以對於日本來說,在甲午戰爭中是談不上精疲力盡與慘勝的,因為他們都是有備而來。

  • 日本國內的戰前準備

對於北洋水師來說,自1876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清政府向英國、德國購買了大大小小几十艘軍艦,增強了中國海軍的實力。但是自從北洋水師1888年正式成軍以後,清政府就覺得北洋水師的實力已經足夠拱衛海防、威震海疆,便就不再購買外洋軍火、船炮,以至於北洋水師在成軍之後未曾增添過一船一炮。(僅僅調入一艘國產自制的平遠艦)



再反觀日本對於海軍的發展,當中國從德國購買了兩艘“定遠級”鐵甲艦之後,日本政府就迅速在1886年6月發行了1700萬日圓的海軍公債,並以打擊“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為目標,打造了日本海軍當中的“三景艦”——“松島”、“嚴島”、“橋立”,其中前二者均在法國建造,後者則由日本國內的橫須賀造船廠建造。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在英國訂購的兩艘排水量均為3700噸的快速巡洋艦“浪速”、“高千穗”也均以建成,並作為主力軍艦被編入艦隊。

但是,再看此時的清政府,既沒有自己造大型軍艦的意思,也沒有想購買外國先進軍艦的想法。當然,同時期清政府的船政局的實力以及落後於日本造船廠的實力,也造不出航速快、防護性能佳的大型軍艦。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大佐又擬定了《征討清國策》,計劃在1892年之前完成對華作戰的準備。同年三月,日本明治天皇又下達諭令從日本皇室內庫撥款30萬日圓,作為海防補助費,全國的百姓和富豪也紛紛為擴充日本海軍而捐款,到了九月底,捐款總額更是高達103.8萬日圓,而以上的這些資金也全部被用於擴充海軍軍備。

1888年至1890年期間,日本政府更是實施購買和自造了“千代田”、“吉野”、“秋津洲”、“八重山”等艦,尤其是這其中從英國購入的“吉野”號,憑藉著自己航速和速射炮的優勢,在黃海海戰中給予了北洋水師各艦艇致命性的打擊,也擊沉了鄧世昌所管帶的“致遠”艦。

所以說,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後並不是精疲力盡,相反地是清政府才處於一個精疲力盡的狀態之下。

  • 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是慘勝?

1895年2月14日,威海衛港內北洋水師被圍困的局勢已經無非扭轉,丁汝昌、劉步蟾、楊用霖等一些高級將領相繼自殺之後,威海衛水陸營務處提調牛昶昞宣佈投降,並赴日艦與伊東祐亨簽署了投降書,交出了威海衛投降名冊。

2月17日上午,日本聯合艦隊耀武揚威地開進了威海衛軍港內,此時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倖免於難的“鎮遠”、“濟遠”、“平遠”、“廣丙”、“鎮中”、“鎮邊”、“鎮東”、“鎮西”、“鎮南”、“鎮北”等艦紛紛被日軍作為戰利品收繳。下午,北洋水師的“康濟”號練習艦在被日軍解除武裝卸下炮械之後,運載著丁汝昌、劉步蟾等將領的靈柩以及被遣返的中外官員,緩緩地駛出了劉公島的鐵碼頭。


至此,清政府苦心經營二十多年的北洋艦隊也就此全軍覆滅,斥巨資修建的旅順軍港和威海衛海軍基地也就此拱手相讓給了日本人,而這整個甲午海戰之中日本主力軍艦則是一艘沒有被擊沉。日軍自甲午戰後更是在劉公島盤踞了三年之久,此戰之後,日本也隨即在亞洲崛起,更是奠定了其在世界舞臺上崛起的基礎。

在中日兩國簽署了《馬關條約》之後,日本更是從清政府那獲取了巨大的利益。獲取戰爭賠償二億兩白銀、遼東半島贖金三千萬兩白銀,從中國手中奪取了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逼迫清政府放棄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承認朝鮮獨立,強行對日本開放與其他歐美列強相同的通商口岸。


而在這一系列的戰爭賠償之中,又有絕大一部分的賠款被日本用於軍隊的擴張,因此也為之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與其說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慘勝,還倒不如說日本在整場戰爭“大獲全勝”。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文|宇澤歷史


宇澤歷史


甲午戰爭和後來日俄戰爭的情況完全不同,日俄戰爭結束時,日本可謂是精疲力竭,而甲午戰爭結束時,實際上日本是躊躇滿志、士飽馬騰。

所謂的“甲午戰爭日本已經打不下去了”“日本快破產了”“如果不籤條約,日本政府就倒臺了”等等說法,其實只是我們阿Q式的自欺欺人的胡思亂想。真實的歷史中,當甲午戰爭進行到1895年3月時,真正打不下去的是清王朝,而日本的戰爭潛力還有很大很大。

以1895年3月前為例:清政府主力的海軍北洋海軍已經在2月14號全軍覆沒,渤海門戶洞開;清政府主力的淮軍早在朝鮮戰場和鴨綠江防禦戰中損失殆盡,後期徵調的湘軍和關外八旗練軍等部,則在田莊臺、牛莊之戰潰不成軍,事實上清政府已經沒有可用的具有戰鬥力的陸軍部隊。

而在日本方面,日本聯合艦隊至1895年3月,幾乎未損失一艦,實力滿滿;日本陸軍則擁有7個師團總計20餘萬兵力,其中僅僅只向中國戰場投入了4個師團而已,就這4個師團已經把清王朝攪合到快要趴下的程度。

在當時,日本大本營正在籌備甲午戰爭的終極決戰,即目標為奪取北京的直隸平原之戰,為此,日本最精銳的近衛師團也將啟用,共計將投入4至6個師團的兵力,組成徵清軍,在渤海灣內的北戴河一線登陸,進而奪取天津、直撲北京。

此時,李鴻章赴日議和,日本內閣伊藤博文等文官,力主儘早結束戰爭,促成了馬關條約的簽署。而箭在弦上的直隸平原決戰就此取消,也因此,日本軍方對文官政府的決策存在著極大的不滿。

所以,甲午戰爭對於日本而言,是大勝,但不算全勝。至於慘勝,則根本是無來由的糊塗話。


海研會


個人覺得是完勝,我們來分析下以下兩點就夠了

清朝投入了63萬軍隊,日本48萬,清折了4萬人+整個北洋艦隊,這個數字有點龐大;而另一邊的日本可以說是獲得很大的勝利,官方記載總共才傷亡了1412個人+一搜巡洋艦,另外瘟疫折了一萬人左右,真讓人吃驚!一比較下來,中國可以說是損失慘重。

我們從戰爭成果來看,大家都學過歷史課本的我們就不說了,那叫一個多啊,上億的賠款,臺灣還整沒了!這難道不叫滿載而歸?

非得說他們精疲力盡的話,那也是他們在努力發展國運,學習西方工業文明的路上精疲力盡,這時候需要更多的資源和金錢來繼續精疲力盡,打清政府可是樂此不彼,精神煥發!!!


逍遙湖畔崽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損失了李鴻章的北洋艦隊與淮軍,但沒有一個省會城市陷落,其實並沒有傷及元氣。要知道鴉片戰爭中國丟失了廣州、福州等東南沿海多個省會城市,甚至英軍攻入天津、兵臨南京。如果中國象亞歷山大抗擊拿破崙那樣決不投降,日本也難以為繼。


一梭煙雨江湖行


我是愛吃炸醬麵的獨愛炸醬麵,我來回答

寫作不易,請加關注,歡迎討論,歡迎評論,歡迎轉發

1895年清日兩國爆發甲午戰爭,最終以清朝失敗告終,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辦工廠,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朝鮮獨立。


按照當時的歷史情況,日本準備這場戰爭最少30年了,日本全國上下,上至天皇,下至普通百姓全都在勒緊褲腰帶整軍備戰,最艱難的時候為了購買吉野號快速戰艦,甚至天皇每天都只吃一頓飯。反觀同時期的清朝,戶部大臣翁同龢因與李鴻章的私人矛盾常年拖欠北洋水師軍餉,多年沒有添加更換新的戰艦,甚至連彈藥都無法保證;滿清又對李鴻章和其北洋艦隊處處提防;滿朝上下都在為慈禧60大壽做準備;且對日本發起的戰爭一點準備都沒有,倉促應戰。


日本艦隊與北洋水師之間的大戰最終以為日本艦隊完勝而告終。有人說日本是以弱勝強,偷襲的手。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當時兩國海軍實力對比早已經反轉,清朝北洋水師早已經不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六了,而日本艦隊今年來連續補充了“吉野”、“高千惠”、“秋津洲”、“浪速”等新型軍艦,海軍實力早已超過清朝。李鴻章正式知道這點才一直消極避戰,尋求依託岸防火炮,防守反擊。事實證明日本艦隊基本沒什麼大損失就打敗了北洋艦隊。所以不能說慘勝,而是完勝。


在海軍方面戰敗後,陸軍自然不是日本的對手了。


但要說當時的清朝一點辦法也沒有了,在我看來也是騙人的,當時的清朝比日本幅員大了多少倍,戰爭潛力,國力更是小小日本沒法比的。(清朝有錢,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賠償1890萬兩白銀、1860年賠償英法1300萬兩、1895年賠償日本兩億三千萬兩、1900年賠償11國本,息9.82億兩)而日本為了這場戰爭已經榨乾了最後一滴血,這點從日本大本營指揮部發給前線部隊的電報就可以看出,“希望諸君儘快與清朝北洋艦隊決戰”,當時的日本已經基本拿下朝鮮,按照正常情況應該是讓日本艦隊拖住北洋水師,讓其無法騰出手來解決朝鮮問題,給日本佔領穩定朝鮮爭取時間。事出反常必有妖,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國內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全憑一口氣撐著,這口氣就是打敗清朝拿到賠款。

清朝當時只要不慫,重新組織軍隊防守本土,朝鮮丟就丟了,無傷大雅,和日本僵持數月,日本就會自我崩潰。可惜慈禧嚇破了膽,滿清的大人們也嚇破了膽,讓日本拿到了鉅額賠款,緩過了這口氣,日本正是靠著這筆鉅額賠款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埋下了被日本侵略的禍根。


獨愛炸醬麵


首先更正一下,不是甲午海戰後,而是在整個甲午戰爭的後期階段,日本確實是國力耗盡,精疲力竭了。



甲午戰爭打到最後階段的時候,日本的戰力、財力已經達到了枯竭狀態。自從準備與中國決死一戰開始,以明治天皇帶頭每天少吃一頓飯為榜樣、日本全國儉省節約而儲備的戰爭資源,實際上已經消耗精光了。



為了繼續支撐戰爭,日本政府開始加重對日本民眾的剝削,沉重的負擔使日本人民更加苦不堪言。1894年末,日本就有多起農民為抗稅、抗徵收而發動的暴動。此時,日本國內形勢已經不允許日本政府繼續進行長期的戰爭行為了。

其實,中國只要堅持抵抗,日本雖然在戰場上佔著優勢,但還是支撐不了多久的。它很快就會放下身段、拼命求和的。遺憾的是,腐朽的滿清統治者驚慌失措,無心抵抗,甘心賠款割地;以便繼續自己驕奢淫逸的享樂生活。

滿清政府派出的議和大臣李鴻章

《馬關條約》送給日本的鉅額戰爭賠款,以及割讓的臺灣等地的各種資源,迅速彌補了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損耗;並且為日本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使得日本很快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更可恨的是:日本從甲午戰爭中嚐到了甜頭,從此日本更加堅定了侵略中國的野心,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創傷至今尚未得到癒合。


惰性人兒


當時老外有句話清朝與日本的戰爭,清朝即使再敗幾場都能敗贏,這場戰爭雖然清軍不斷的喪師失地但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只是清朝貴族階層不想打了,繼續打下去必然發動漢族勢力給予漢族大地主大官僚更大的權力。而這場戰爭本身就是滿族權貴為消李鴻章等漢族勢力而擴大的,李鴻章是反對開戰的


孤單男銀


甲午海戰,有人說日本是以弱勝強,其實,這是一個騙局,日本海軍當時的實力是清軍無法相比的。

1894年9月17日,大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後一次蒸汽機艦隊海戰在黃海打響。交戰的雙方為大清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交戰的結果為北洋艦隊5艘軍艦沉沒,日本聯合艦隊5艘重傷,失去戰鬥力。這場海戰便是甲午戰爭中著名的黃海海戰,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之時的實力如何?日本聯合艦隊又是憑藉什麼敢於挑戰自己曾經的老師中國呢?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國門洞開。1853年,佩裡叩關,日本也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被迫打開國門。遭受到西方侵略的中日兩國都認識到,必須要擁有自己的堅船利炮,才能保衛國家。於是中日兩國開始著手建設自己的近代海軍。


(日本從英國採購的吉野號巡洋艦)

看一個國家的海軍實力如何,首先看海軍主力艦的情況。日本聯合艦隊在甲午戰爭之時的主力艦分為二等戰艦、二等海防艦、防護巡洋艦、裝甲巡洋艦、魚類巡洋艦和老式巡洋艦五種類型,總共16艘,多為英法等海軍強國建造,其中最為先進的是日本從英國購買的吉野號防護巡洋艦。

但日本聯合艦隊並沒有類似於北洋艦隊定遠、鎮遠這樣的鐵甲艦。在火力方面,日本聯合艦隊在200mm以上的重炮有15門,數量少於整個中國海軍,特別是日本缺少像定遠、鎮遠上的那種305mm的重型艦炮。


但在速射炮和機關炮方面,日本海軍的優勢就比較明顯,特別是帶有帶原始復進機的120毫米炮、150毫米炮,這種先進的速射炮是當時北洋艦隊緊缺的裝備。這種重型速射炮在黃海海戰給北洋艦隊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當然,看一個國家的海軍,不能僅僅看裝備,還要看人員、組織等方面。從總兵力上看,日本聯合艦隊總兵力有6600餘人,遠多於北洋海軍。在中層指揮官方面,同北洋艦隊一樣,多是留學於英國海軍學校。但北洋艦隊的提督丁汝昌卻出身於陸軍,並未接受過系統的海軍理論學習。而聯合艦隊的司令伊東佑亨曾在神戸海軍操練所學習過海軍理論知識,加入海軍後從一名普通的海軍大尉開始,慢慢地升上艦隊司令的位置。

在組織上,日本為了與中國開戰,在日本本土設立了直屬於天皇的作戰大本營,用於調配日本全國的海軍力量。在思想上日本長期對國民灌輸“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海軍下至每一個士兵都有一種隨時準備與中國開戰的準備,反觀北洋艦隊則嚴重缺乏戰爭的思想準備。

(甲午戰爭時日本聯合司令伊東祐亨)

雖然在甲午戰爭前夕,中國海軍世界排名第8,而日本海軍排名第11。從排名上看,日本海軍實力稍弱,但實際上日本海軍的實力在許多方面是強過當時的中國海軍,也正因為這樣,日本才能取得甲午戰爭的勝利。

參考文獻:

關捷:《甲午戰爭前中日海軍力量之對比》


王學松615


當然。殺敵三千,自損八百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