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合肥要叫合肥?合肥未來可以發展的更好嗎?

分恩


  (南淝河圖片)

  說到合肥之名稱的由來就不能不說到肥水。肥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後分二支,一支東下經城南繞到東關,稱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後,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經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即發生在此。“合肥”一名的由來,應指來自埠湖的施水,至合肥後,與逍遙津、金斗河、南淝河渚水相繼匯合而言。

  合肥之名見於史書為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轄合肥等縣。可見合肥得名還應早於此。

  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廢合肥侯國,恢復合肥縣。三國時期,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

  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為南豫州南·汝陰郡的郡治之地。至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之地。從此,合肥縣之名就固定下來未再改過。

  雖然合肥是一座兩千多年的古城,但由於歷史上戰亂頻繁,近代又遭日本侵略者入侵,所以合肥城市發展緩慢,到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合肥解放時,只有五萬人口和五平方公里面積,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蹟較少。解放後,在合肥縣東部劃出一部分土地成立肥東縣,在西南部劃出一部分土地成立肥西縣,並在原合肥縣城設立合肥市,直到1952年才定為安徽省省會。

  

  (巢湖圖片)

  合肥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地處長江、淮河之間,在我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安徽省的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隨著一條條高速公路和京滬、京福、寧西、合寧、合武高鐵的建成,合肥已成為全省及華東地區重要交通樞紐城市。

  

  (長江中路圖片)

  

  (五里墩立交橋圖片)

  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合肥市已有常住人口779萬人。2016年省會GDP合肥排在第十位,達到6000億元,已超過西安市。作為一個安徽人,應該對合肥的發展感到自豪和幸福。

  

  (淮河路步行街圖片)

  合肥擁有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又是我國汽車工業、家用電器,機器製造等工業集中產地。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合肥市在294個城市中綜合排名第15位,是最具潛力的二線城市之一。

  

  (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駐地科學島圖片)

  前兩年巢湖市已劃給合肥市管轄,合肥市環抱巢湖,向巢湖方向發展建設,如今的濱湖新城變成如詩如畫般的宜居的好地方。

  

  (濱湖新城圖片)


合肥本地


“合肥”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司馬遷《史記·貨值列傳》:“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也有關於合肥的記載:“施合於肥,故曰合肥。”

我常行走於江淮之間,對這裡的地理形勝有所觀察,並且查閱過一些歷史地理資料。我認為《史記》和《水經注》的記載,是符合實際的。

合肥地處江淮分水嶺,也就是說,合肥恰好處在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界線上。在這個分界線上有兩條河,一條蜿蜒向南,如今我們稱之為南淝河,流入長江;一條曲折向北,如今我們稱之為東淝河,流入淮河。而合肥正是這兩條淝河之源。《爾雅》有言:“歸異同出曰肥。”

我們都知道京杭大運河是連接南北的,同樣,這兩條淝河呢,在安徽省境內,也是連接南北的。因此,合肥自古商業茂盛,同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目前,安徽省正在實施一項叫做引江濟淮的工程。這一工程,不只是南水北調,更在於綠色交通的便利。我也到這項工程的建設工地參觀過。

因此,合肥具有南北融匯的屬性。關於合肥的未來發展問題,我們必須從這個角度進行思考。合肥的發展,不僅要充分利用物資上南北匯聚的特點,而且在思維上要充分體現包容、聚會、融合的方式。從這樣的思路從發,合肥的發展將會更加科學,更加快捷。

最後要說明一點,合肥的“肥”,與南淝河、東淝河的“淝”,屬於漢字通假現象,不必細究。


鬱津裡


我是安徽人,在合肥市上的大學,我的嫡親又在合肥,每年都要往返合肥多次,對合肥市很關心,對合肥市的歷史文化多少有些瞭解。


(南淝河圖片)

說到合肥之名稱的由來就不能不說到肥水。肥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後分二支,一支東下經城南繞到東關,稱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後,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經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即發生在此。“合肥”一名的由來,應指來自埠湖的施水,至合肥後,與逍遙津、金斗河、南淝河渚水相繼匯合而言。

合肥之名見於史書為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轄合肥等縣。可見合肥得名還應早於此。

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廢合肥侯國,恢復合肥縣。三國時期,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

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為南豫州南·汝陰郡的郡治之地。至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之地。從此,合肥縣之名就固定下來未再改過。

雖然合肥是一座兩千多年的古城,但由於歷史上戰亂頻繁,近代又遭日本侵略者入侵,所以合肥城市發展緩慢,到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合肥解放時,只有五萬人口和五平方公里面積,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蹟較少。解放後,在合肥縣東部劃出一部分土地成立肥東縣,在西南部劃出一部分土地成立肥西縣,並在原合肥縣城設立合肥市,直到1952年才定為安徽省省會。


(巢湖圖片)

合肥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地處長江、淮河之間,在我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安徽省的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隨著一條條高速公路和京滬、京福、寧西、合寧、合武高鐵的建成,合肥已成為全省及華東地區重要交通樞紐城市。


(長江中路圖片)


(五里墩立交橋圖片)

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合肥市已有常住人口779萬人。2016年省會GDP合肥排在第十位,達到6000億元,已超過西安市。作為一個安徽人,應該對合肥的發展感到自豪和幸福。


(淮河路步行街圖片)

合肥擁有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又是我國汽車工業、家用電器,機器製造等工業集中產地。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合肥市在294個城市中綜合排名第15位,是最具潛力的二線城市之一。


(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駐地科學島圖片)


前兩年巢湖市已劃給合肥市管轄,合肥市環抱巢湖,向巢湖方向發展建設,如今的濱湖新城變成如詩如畫般的宜居的好地方。

(濱湖新城圖片)


百花亭雜談


這位同志,合肥這個名字確實有點土氣,你看人成都,西安,南京,一聽就像省會的名字,合肥叫著不夠響亮。筆者一直比較喜歡用廬州稱做合肥。要不安徽人許嵩唱的那首歌怎麼叫《廬州月》,不叫合肥月呢?哈哈,開個玩笑,言歸正傳。


<strong>

作為一名歷史學研究者,筆者先和你說合肥的由來。合肥在古代是一個縣,最早是漢代設立的。

酈道元雲:按水派別無合注之理,“蓋夏水暴長,施合於肥,故日合肥。”

這裡施和肥值得是南淝河和東淝河。

合肥不用廬州這個稱謂是有原因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廬州府是隋朝才有的,而合肥漢代就有了。用廬州好像顯得合肥不夠歷史悠久,畢竟人家張遼三國的時候就威震合肥逍遙津了。第二個原因是廬州中國還有個瀘州老窖。堂堂一大省會城市怎搞能和酒城撞名呢?不過筆者想說啊,徽州,廬州真的都比合肥好聽啊,寫出來也不好看。

江湖傳言當年是要本想設安慶為安徽省會的,建國後毛主席考慮到安徽省會的選擇時說“合肥好,居皖之中,可為省會”。一句話才有了今天的大合肥。

好啦!現在再來回答你的第二個問題。合肥以後未來發展的前景。一個城市的能否發展的好,植根於它的歷史,著眼當下的政策。筆者很看好合肥未來的發展。

第一,合肥歷史上號稱“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就在這塊,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旅遊資源槓槓地。大將周瑜就是合肥的,黑炭包拯也是合肥的。

第二,合肥現在學校太多了,好學校更多。外號科教名城。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牛的很。而且安徽省政府對合肥大力扶持,集合全省之力發展合肥。現在的合肥和十年前的模樣真的不可同日而語。筆者上大學那年,合肥濱湖破爛不堪。政府決定建立濱湖新區,現在的濱湖乾淨美麗,還有國家級濱湖森林公園。你們感受到合肥的變化了嗎?你們覺得合肥以後可以發展好嗎?歡迎留言區評論!一起說說你對合肥的感受!


<strong>


<strong>


文史工作坊


合肥坐擁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巍峨秀麗、白鷺雲集的紫蓬山橫貫其間,擁有名揚世界的中國科技大學,科教實力雄厚,是一座風景優美、充滿魅力的城市。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東漢末年合肥屬於淮南郡,三國時合肥成為揚州治所,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裡。明清時合肥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合肥解放後由縣設市,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2011年8月,地級巢湖市拆分,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2018年9月,在第十五屆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標準論壇期間,合肥市被授牌成為“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







省會合肥是科技之都,中國最大的家電產業基地、國家3個重點科教城市之一、國際科技聯盟會員城市,也是量子通信京滬幹線的樞紐,八縱八橫”的高鐵佈局以“米字型”確定合肥變成聯通中東部的重量級樞紐。進而讓安徽成為最大贏家擁有人工智能、科大訊飛語音、量子通信,託卡馬克人造小太陽等技術,擁有江淮汽車、美菱、揚子、榮事達、合力叉車、聯合利華等品牌。而合肥作為我國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合肥擁有4個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或與北京8個國家實驗室、5個大科學裝置不相上下,利技實力雄厚,匯聚世界頂尖人才,擁有完善的科研教育體系。



合肥位於江淮平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自古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湧現出了包拯、周瑜、范增、李鴻章、馮玉祥、段祺瑞、孫立人、張治中、劉銘傳、楊振寧等名人。合肥是一座實力雄厚、充滿活為的城市。合肥大蜀山,是世界上距離城市中心最近的死火山,位於合肥的安徽廣播電視臺中心大樓是亞洲最大演播廳。經過合肥的京滬量子幹線是全球首個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




合肥都市圈位於長江中下游沿江長三角西端,包括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蕪湖市、馬鞍山市、桐城市(縣級市)。合肥都市圈是以合肥為中心,打造合滁寧、合蕪馬、合淮、合六、合安宜產業發展帶,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產業鏈合作體系,推動圈內城市合作構建高水平、多功能、國際化的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際化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戰略定位為:構建以合肥為中心,安徽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都市圈。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以新型顯示、集成電路、軟件、量子通信、雲計算、大數據、電子專用設備、數字音視頻等為重點,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中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新型都市圈。





2014年安徽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正式加入了長三角城市群,安徽的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2015年12月3日,長江三角洲地區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合肥舉行,合肥作為皖江城市帶的龍頭大力發展白色家電與智能語音產業,大力發揮產業承接轉移的作用。安徽合肥從融入長三角到成為長三角三省一市協同發展的I型大城市,正日益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員,繼而迎來了大發展時代。




2019年5月12至13日,2019中國長三角青商高峰論壇在合肥成功舉辦。同時,首批長三角地區青年企業家產業協作共同體正式成立。開幕式上,滬蘇浙皖四地團委簽訂《三省一市團委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據悉,首批產業協作共同體分為人工智能、雲計算、新能源光伏、大數據4個類別,分別由滬蘇浙皖四地青年企業家協會中的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合肥日益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員,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了長三角的弄潮兒與長三角城市群冉冉升起的新星,並且合肥贏得了新的發展機遇。





合肥是科技之都、中國聲谷,也是大湖名城、創新高地,這座城市正在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後起之秀。我相信合肥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潛川翰墨俠客行


提起安徽省會合肥大家都不陌生,這個萌萌噠的名字讓人一下就記住,很難忘記。合肥在漢武帝時曾經是個小縣城,如今卻成為安徽省會。

合肥位於安徽省中部,長江淮河之間,境內有我國第五大淡水湖巢湖,通過巢湖可連通長江,地理位置優越,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我國著名學府中科大就位於合肥市,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尖端的科技人才。

合肥古稱廬州,有比較悠久的歷史,源起於周朝時期周武王分封在此的廬國,都城就在今天的合肥,不過後來被楚國所滅。“廬”是什麼意思呢?和“巢”一樣,是住所、居所的意思,像茅廬、草廬、愛巢。

在周朝之前,在合肥以及巢湖一帶有個古國叫有巢國,也叫巢國,勢力挺大。商朝取代夏朝後,夏桀被流放於此。周朝時期巢國被征服,為了更好地控制,遂將巢國一分為二,廬國就是其中之一。實際上廬州出現得並沒那麼早,最初叫合州,隋朝時期才改名為廬州。

有個比較好玩的關於合肥的歇後語:兩個胖子(打一地名)。在現代人眼中,“肥”並不是個代指美好事物的字眼,而是眾美女避之不及的。很多人可能以為,合肥這個簡單直白又很接地氣的名字,一定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合肥也是個古地名,出現的時間可比廬州還要早。

合肥在漢武帝時期就早已出現了,不過是以合肥縣的縣名出現的。合肥位於江淮之間,軍事戰略要地,曹魏和東吳之間在合肥一帶掐架掐了30多年。三國時期曹魏和東吳之間的爆發的合肥之戰,是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孫權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城,守將張遼等人只有七八千士兵,怎麼辦?正常情況下,沒有任何勝算,但是張遼卻顯示出他智勇過人的一面。率八百勇士給孫權來了個下馬威,大大地提高了士氣。孫權屢攻不下,只好退兵,而張遼卻抓住戰機主動出擊,結果負責斷後的孫權差點被打崩了,死裡逃生。張遼一戰威震逍遙津,打出三國名將之威。

“合肥”這麼一個聽起來“土裡土氣”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關於合肥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安徽境內的淝河分為東、西、南、北四條,其中東淝河和南淝河在淮河以南,南淝河古稱施水,在肥東的施口注入巢湖。東淝河古稱肥水,向北入瓦埠湖,進而入淮。施水和肥水相距不遠,夏天漲水的時候,施水就會和肥水匯合,《水經注》對此有記載,認為“合肥”因此而來。

另外,古代的“肥”字和今天的意思可不一樣,而是指“歸異出同”。唐朝時期,有人探究合肥的命名,認為東淝河和南淝河系出同源,本是一條河,發源於雞鳴山,後一分為二,一條流入巢湖,一條流入淮河。兩淝河歸異出同,因此叫“合肥”。

古代以山川湖泊等地理特徵命名的例子不在少數。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至於是哪種恐怕只有當時為合肥縣命名的人才知道。

合肥之名已經存在兩千多年,雖然最初只是一個小縣城,但是如今卻成為安徽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2011年縣級巢湖市以及原巢湖市廬江縣劃入合肥市以後,合肥的面積更大了,達到約11445平方千米。合肥的經濟發展更是強勁,被稱為“IC之都”,2017年GDP達到七千多億,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省會城市。


地圖帝


下面就來吹一吹合肥!

合肥曾用名:廬州,廬陽。

正確的讀寫應該是合淝。關鍵字有:◇東淝河◇南淝河◇淝水之戰◇淝上人家等。

合肥是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

當稱廬州和廬陽等名稱時,是古戰場,兵家必爭之地。

當改名合肥,又賦予這座城市年輕活力與魅力。

淝去三點水,合淝改合肥,是建國後國家實行簡體字改革,改委會小組討論認為合淝是個年輕省會城市,決定安徽省會(安慶+徽州)乾脆叫合肥,那年代,人吃不飽,多瘦弱型,對肥字不牴觸不反感,反而覺得改成合肥更有意義。合肥,字看習慣,人住久了也就覺得親切沒什麼不好,如深圳原來是個村莊,經濟發達後怎麼都好道理一樣!

合肥未來的發展可能是最不可思議,左腳站在長三角城市,右腳又跨在長江中部城市當中,這是合肥新賦予的含義,綽號霸都。


合肥真正崛起是2011年開始,把整個巢湖圈起來抱湖發展!這不知道誰想出來規劃的,牛逼簡直!幫大家深挖分析!試想一下,關於江湖上傳說的事,有江湖的地方一定有人。一座普通大城市的建立不一定需要江湖,長遠來看超大城市是一定要有水資源的。君不見北京最終發展方向去雄安找蘆葦蕩了?作為中國人類居住環境最為密集之地五大江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與巢湖),唯有巢湖歸屬一座城市做內湖,這座城市便是合肥,地處華東地區、江淮之間,總面積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2023年規劃中將歷史古都壽州和山水之秀舒城納入囊中!屆時,一座超特大城市所有屬性都初見雛形,歷史旅遊文化底蘊有了,科技創新工業製造有了,人口面積交通區位有了!



合肥巢湖在中國版圖就是真正意義的“心臟”部位,大家看圖,覺得象嗎?有人把中國版圖比喻雞的圖形,奧妙之處在於那心臟位置也正好在此!



合肥視源


南淝水與北淝水交匯的地方! 匯合點在逍遙津,所以稱合淝,後省去三點水。其是合肥原名叫廬州,自秦置縣,我認為更好聽,直到明清還一直叫廬州府,屬於府治行政機構,相當於現在的計劃單列市(合肥現在也是計劃單列市),但因為從解放後一直叫合肥,後來四川有個瀘州,於是地級市不能重名、諧音,所以改不回廬州了,很遺憾。

合肥,是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合肥地名,文字記載始見於司馬遷著《史記》,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地名的來歷,緣由淝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施合於肥,故曰合肥”。

合肥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又名“廬陽”,境內名勝古蹟眾多,如包公祠、李鴻章故居、吳王遺蹤等。合肥還誕生了周瑜、包拯、李鴻章等一批歷史名人。

合肥古稱廬州、廬陽,是安徽省省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億人淨水


合肥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合肥之名出現在史書上已有2000多年。

  合肥之名的由來歷史上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因水得名。

  因水得名

  在“中國合肥”門戶網站的歷史文化板塊上有合肥地名的由來一文,文中指出,歷史上“合肥”名稱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也就是說,合肥因“南淝河與東淝河在此交匯”而得名。這只是其中一種說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裡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原合肥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葛政對合肥之名的由來也有過考證,其文章目前仍刊載在合肥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的網站上。

  葛政指出,合肥地名的由來不得不提肥水。肥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里的紫蓬山,出山後分二支,一支東下經城南繞到東關,稱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後,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斗河(今淮河路一帶,目前已消失),另一支向北經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即發生在此。按《爾雅》釋義:“歸異出同”曰肥,這是肥水得名的依據。“合肥”一名的由來,應指施水(即今天的南淝河),至合肥後與逍遙津、金斗河諸水相繼匯合而言。

  另根據老合肥人的說法,合肥之名的由來,一種說法是兩水交匯之地,另一種說法則是四水交匯即施水與金斗河、逍遙津、東淝河在這裡相交。故而得名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我是安徽合肥人,這個問題在我小的時候我就想知道,以前總是以為合肥之所以叫做合肥是因為在肥東縣與肥西縣之間,所以叫做合肥,當然這是錯誤的說法,相信有不少人也是這麼覺得,今天就為大家說一下合肥的由來。

合肥”地名的由來 ,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裡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 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這是第二種說法。

南淝水與北淝水交匯的地方! 匯合點在逍遙津,所以稱合淝,後省去三點水。其是合肥原名叫廬州,自秦置縣,我認為更好聽,直到明清還一直叫廬州府,屬於府治行政機構,相當於現在的計劃單列市(合肥現在也是計劃單列市),但因為從解放後一直叫合肥,後來四川有個瀘州,於是地級市不能重名、諧音,所以改不回廬州了。



合肥還有別名為霸都。網友對合肥的尊稱,最早是因為一個叫“合肥中部硬吃”的吧友在華吧寫了一篇《中國城市發展大會》的帖子,首次提出了“霸都“這個名字,然後這個名字就漸漸的被人熟知並使用。合,兼併天下之意。肥,海納百川之實。合肥二字頗為霸氣,故稱之為霸都。

網絡小說《太合天》中國城市發展大會首次把合肥叫霸都,然後網友傳開了。貼吧專用,特指合肥,取獨霸神州之意,百度貼吧——“霸都吧”。由於安徽近年來只求省會自身發展而忽略省內其他地市發展,霸佔資源,頗有合而肥之意味,也被其他省市笑稱為霸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