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的?

瑪法蓮


我來說兩句吧,這個可以說是網絡當紅語錄之一了,凡是遇到超越自己理解範圍的看法或者觀點,同學們都會使用這句話,看起逼格很高,其實土得掉渣。

這句話初看概念一大堆,還有層級邏輯遞進聯繫,甚是有意義。其實根本連概念都理不清楚,把這些認知論出現的時間和因果都搞錯了。


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主要存在三種認知論,它們在各自的體系內自洽,完整的解釋著世界。並沒有上下、高低、強弱之分。

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宗教

世界的本源是物質-哲學

F=ma-科學

宗教、哲學、科學都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人類認知宇宙萬物的鑰匙。互相各自自洽,誰喜歡哪種就用哪種。只是別搞混淆就成,前一句說耶穌,後一句就別整相對論,那就是邏輯體系混亂,說出來的話,等於神棍了。

而這三者,以哲學出現時間最早。以哲學思辯為基礎,才形成嚴密體系的宗教。而在數學得到發展後,和哲學融合,誕生了科學。所以根本不存在,誰是誰盡頭。但是它們都可以歸根於哲學,哲學是人類認知論的起源。


學過邏輯思維的同學,應該可以理解我的觀點。三種觀點我都接觸和學習過,我個人偏向於科學認知論。


貓先生內涵科普


關於“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我現在暫時只能理解到第一部分。

其實這句話的第一部分只要是讀過高中的同學都是應該能理解的,那個時候的物理老師經常強調的就是,數學和物理是相輔相成的,只要你的數學學的好,那麼物理成績也不會太差;並且在我大學進入數學專業之後,學習物理時老師也經常提到,因為你們學的是數學專業,所以物理上的很多知識點以及計算等等你們都應該可以當我的老師了,所以我就不詳細講了。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物理和數學確實不能分割,物理學到極致就是數學。

但後面兩部分我認為確實比較難以理解,但相對來說第二部分可能還稍微好一點,因為數學上的很多證明都是邏輯關係,而邏輯與哲學有聯繫,所以說數學的盡頭是哲學未必有錯;但最後一部分卻是無從考證,雖然從牛頓愛因斯坦的個人事蹟表明,或許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但真實性到底如何,卻是沒人能夠證實得了的。

因此這句話的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確實可以證明,但後面兩部分的說法正確與否,確是有待商榷了。你認為呢?


詩經夭夭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很常見,被許多人用來產生一種雲山霧罩的感覺(這是它的主要作用),但實際上是錯誤的。首先,神學是完全錯誤的,這一點是大多數科學家的共識。

1.\t物理和數學的關係

物理和數學,它們有個本質性的區別:物理是經驗性的真理體系,可以被實驗推翻;數學是先驗的真理體系,不可能被實驗推翻。數學最明顯的本質,就是它是一種先驗的真理體系,不是經驗科學。

從傳統上講,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自希臘時代就難以分割開。牛頓和他的同時代的人從不將數學和物理學進行明顯的區分,他們稱自己為自然哲學家,對數學、物理學和哲學世界都充滿了興趣。

在18世紀到19世紀,數學和物理學之間有著大量的交流,高斯、黎曼和龐加萊都認為,物理是新數學的重要源泉,而數學則是物理學的語言。

但在龐加萊和愛因斯坦之後,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急轉彎”。在過去的七八十年間,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之間很少出現真正的溝通,即使有也非常非常少見。

數學家忙於研究N維空間的拓撲結構,開發新的學科,如代數拓撲學。物理學的現狀表明,物理學愈發展就愈數學化,數學成為物理學收斂的中心,物質世界的影子。物理學理論的應用要藉助數學工具,數學實際上是將抽象的物理理論同具體的工程應用聯繫起來的橋樑。

2.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數學之於哲學,看似風牛馬不相及,數學的邏輯與概念,為人類提供了通往終極奧義的方法。華羅庚說,“新的數學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決數學問題本身更重要。”或許這就是數學的意義,提出問題勝過解決問題,具備數學的思維,比擁有數學的結論更重要。

阿基米德、畢達哥拉斯、笛卡爾、高斯、牛頓,………。他們都是震古爍今的大數學家,同時,他們也是大名鼎鼎的大哲學家!—— 數學的終極是哲學!

3.哲學和科學的關係

宗教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科學。霍金特別強調:“哲學是不是靠譜,也需要科學實踐來驗證。”科學是獲得可靠知識的最佳手段,哲學可以用來過嘴癮,宗教可以用來騙錢。所謂科學的盡頭是宗教,是傳教者的騙術;所謂科學的盡頭是哲學,是不懂哲學的人的臆語。有的大科學家愛談哲學,是為了過嘴癮,不必當真。其實,宗教的盡頭是滅亡,哲學的盡頭是科學化,變得靠譜一些,科學沒有盡頭,永遠是青春期。

可以用一張圖來表示知識的結構:兩個同心圓,內圈內部表示科學,兩圈之間表示哲學,外圈之外表示未知領域,這兩個圈有些模糊,而且不斷向外擴大。不斷有些哲學問題上升為科學問題,而隨著知識範圍的擴大又不斷產生新的科學和哲學問題。

但我們可以聽一下另一種聲音,愛因斯坦與牛頓,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為什麼在他們晚年時,都轉向對“神”的探索?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在中國文化史上,商、周時期的中國人,尚未產生長生不死的神仙觀念,也未有佛教宣導的輪迴轉世的思想;但是,當時的人們,已經認為人死後會變成鬼,並且生前的身份會在陰間延續。因此,他們認為人死後的靈魂,依然繼續關心影響人世之事;這導致占卜的流行,且有了陪葬的觀念。事實上,在先秦時期,中國文化中,人死後為“歸”,意為迴歸;有“天神、地袛、人歸”的說法。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是世人敬仰的大師。愛因斯坦思維敏捷深邃,思路廣泛無所不及,他曾研究過《大藏經》、《易經》等,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提到《易經》,他知道科學是有侷限的,並寫道:“如果有一個能夠應對現代科學需求,並能和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學科的話,那麼這一學科唯一的就是佛學。”

這種哲學思想,與莊子在《齊物論》中論述的核心思想頗有相似。莊子有所謂“齊萬物”之說,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沒有差別;“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如果從靜止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以宇宙時間的尺度來衡量,就不足為奇了,滄海與桑田多次變換,天與地從前曾是混沌未開,又有何高下與尊卑?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尤其最後一句很有爭議性,同時也說明智慧生命最大的魅力在於學習、認知和成長;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物理”是屬於具體的學科,研究的對象是“物”,通過有形的實物來探索它背後無形的運行法則,“哲學”是屬於抽象的學科,它是超越實物的的一種合乎邏輯的推理,而“神學”是超驗的,它超越了邏輯和我們已有的一切體驗,它不屬於任何一門學科,但卻吸引著各類學科來試圖揭開它的奧秘。

所以從神學到哲學,再到包括數學、物理學在內的現代科學,這是一個梯次排列,如果把它們比作金字塔的話,神學就是塔尖,哲學是仰望塔尖的塔身,而科學,則是企圖登上塔尖的塔基。

“神學”的另一種理解

《易經》裡面講“陰陽不測之謂神”,這是中國文化對“神”的詮釋,如果真談“神學”,就要撇開宗教那一套,從文化的角度來重新界定,我們研究“神學”,不是為了神化某個人,或者某股勢力,更不是為了獲得任何世俗利益,而是為了探索宇宙的源頭,找到人生的真諦。

這是研究“神學”最根本的定位,有了這個定位,我們就可以擺脫一切干擾,清清淨淨的思考到底什麼是“神”。既然“陰陽不測之謂神”,那麼這就說明,“神”是超越了陰陽變化的,通俗的講,它比陰陽的級別高,陰陽制約不了它,也解釋不了它。

而我們所認知到的一切有形世界,則完全在陰陽的籠罩之下,包括我們研究“神”所有的輔助工具,也都在陰陽的範圍之內,所以我們至今得不出“神”的正確答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們可以把“神”當作一股無形的能量,這股無形的能量演化出了有形的世界,這個世界中就有我們的存在,我們的作用,是本能的使這股能量不停的運轉下去,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本能,是因為我們生命的神奇,追根溯源,這同樣也屬於“神學”的範圍,生命——神——宇宙,構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哲學”實際上是對本能的思考

我們本能的推動了一股神奇的力量,讓一個個有形的世界輪轉不息,但我們對此卻毫無察覺,反而把除“我”之外的這個世界稱為“客觀”,認為它的運轉與我們毫無關係,然後又好奇的去觀察自己的作品,並企圖弄清它的來龍去脈和作者,這既是諷刺,也是“哲學”。


哲學是對神學的猜想,這種猜想雖然合乎邏輯,但不一定合乎真相,這就象是臺灣那位學者黃世聰的邏輯推理一樣,因為大陸的經濟不景氣,老百姓連榨菜都吃不起了,所以導致榨菜股票下跌。這個推理完全合乎邏輯,但又完全不合乎真相,這就是邏輯的另一面,很多時候,它會讓我們理直氣壯的肯定自己的錯誤。

由此我們知道,哲學的推理未必可靠,但沒辦法,我們目前確實找不到更好的方法,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我們需要哲學探索的那些問題的答案,比如宇宙是怎麼產生的?我們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出生以前它在哪裡?死了以後它又去了哪裡?等等,我們需要這些答案,但又沒有比哲學更好的方法,所以即使它極有可能是錯的,我們也需要有它來做精神寄託。

“科學”證明的是哲學裡正確的那部分

與神學、哲學相比,科學現在來看要顯得務實的多,但最初也是從天文學開始的,而天文學正是探索哲學的第一步,為了追求天文學的精度,就需數學,需要設計一系列的工具,在這個過程中,一切工具偶然出現了方便人類生活的其它價值,這時才一步步的歪打正著的走向了現代科學的方向。

比如上面談到的數學,最早就是輔助天文學的,計算天體的位置、運行軌跡和週期等等,後來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還有現在很多家用電器,象微波爐、淨水器等,最初的設計方向也是服務於航天,後來才慢慢的轉到了民用。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神學是“神”一樣的存在,不管我們知不知道,它都在那裡,哲學是對神學的邏輯猜想,科學則是對哲學猜想的具體驗證,在這個過程中,科學產生的附屬物有一部分能意外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這一部分意外被及時的捕捉到,形成了科學針對現實生活應用的另一個體系。

總結

我們一直認為科學是為生活服務的,這個觀點不能說錯,但卻不是科學的本意,事實證明,科學雖然給我們提供了生活便利,但我們的物質需要一旦被滿足以後,還是會回到靈魂深處最初關心的那些問題,這就充分說明,我們理解的科學概念,只是它原本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它主幹衍生出來的一些枝葉。


以上只是人個觀點,歡迎討論,不喜勿拍!


澡雪堂主談國學


前三句我覺得問題不大,我相信大家雖然有各種的理解,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所有爭議肯定就是在第四句“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類似的還有“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其實這句話一定意義上也是正確的。

為什麼呢,因為神學是哲學中最偷懶的一派。

最偷懶,於是最簡單粗暴,解釋東西比其它方法要容易得多。

例如,量子理論到了研究的深處,開始出現各種哲學思考。例如波爾有這樣的觀點:物理學不告訴我們世界是什麼,而是告訴我們關於世界我們能夠談論什麼。這意味著關於世界的本質我們不能在當前的物理學中找到答案,換言之,是陷入了一個哲學困境。而關於疊加態的思考則已經完完全全向哲學領域加速跑。

可惜的是,經典哲學有時候比科學還燒腦,人類歷史上最聰明的一群人都發瘋了。於是,一不做二不休,神學出場。

這個“盡頭”是什麼呢?

簡單粗暴——宇宙怎麼生成的?上帝造的。引力哪來的?上帝設的。量子理論怎麼這麼多隨機性?上帝讓你們別那麼嚴肅擲個骰子玩多好。

以上。


瞎搞學教授


《人類簡史》一書有個基本觀點,人區別於動物最大的特徵就是"想象",遠古時期最先出現的"圖騰"、“祭祀”、"巫師"等事物無不體現出想象的力量,於是神學就此誕生,究其本質就是為滿足人們的"想象"。最初神學為了解釋一切,所以把一切都交給了神,但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社會有更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現實的需要讓人類有了思辯能力和理性思維,哲學由此誕生。

哲學是什麼?就是愛智慧,我相信最初的哲學思考者應該都是神學者,正是他們的對理性的追求讓哲學得以產生,哲學就是對一切理性認知的起點,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以及最近兩百年才從哲學分離出來的心理學,這就是人類理性知識樹啊!

千百年來,神學還是那個神學,手法只有先知的斷言,非理性牽強推斷,不具有現世的可驗性,那些具有現世可驗性的東西早已變成了哲學旗下的事物,哲學已然茁壯成長成為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而且依然生機勃勃!

哲學終極三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想這也是神學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哲學還是神學都是人類求知的結果,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點吧!

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重要,提出問題本身就是思考,能激發更多人的思考,感謝筆者的提問!



耿耿sys


宇宙萬物井然有序,細胞分子原子電子夸克量子精美神奇,顯明天理精深。科學家只能發現粒子與各樣規律,並應用於生產活動中。沒有一位偉大科學家能創造自然規律。

一堆磚頭與鋼鐵怎麼爆炸也不能成房子飛機,必須有人設計建造並維護。宇宙浩瀚無垠,各門學科發展到今天,仍如聰明的嬰幼只能爬行太陽系,宇宙必有設計者創造者還要有維護者上帝。聖父上帝設計者聖子主耶穌創造者與聖靈三位一體共同創造宇宙萬物,聖父聖子聖靈至今維護著宇宙萬物秩序。

若沒有上帝,人類才真正生在地上如孤兒。外太空飛來一個直徑一公里殞石,海嘯地震火山將吞滅地球所有生命。沒有上帝才是真正可怕的!

我們所有文化的源頭與智慧來自於太初大道之始之母,全知全智全能的上帝。宇宙的真理就是主耶穌。聖經文化超越東西方古今所有文化百分之百準確,1817個預言僅剩不足50個未臨到。

主耶穌說:"我必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父做工到如今。"



用戶谷中的百合花


物極必反。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神學的盡頭又是物理……如環無端,窮則返本。

當代物理學已經墮落成應用數學,數學已經墮落成形而上學,哲學墮落成變態狂想,神學則墮落成為普世雞湯。

大家都忘記了孔子的謙抑原則:形而下能解釋的就別扯到形而上,引用騰格爾能說清楚的就別引用黑格爾。

為達相同目的,引用理論的層級越低的人,德性越高。而萬物歸於有德,是自然的法則,追捧沒有德性的才智之士,只會給共同體帶來災難。

當務之急是讓理論從觀測的主人重新成為觀測的僕人,讓“文質再復”進入一個新的循環。

——子不曰乎:未知生,焉知死【先進11:11】;又曰:天何言哉!【陽貨17:19】


循天法常


這就是一些民科 一些孤芳自賞偽知識分子的胡說八道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胡扯 物理的基礎是數學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胡扯 數學中理論數學的工具🧰中的利器是哲學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胡扯 哲學與神學都是人類不同階段認識世界的基礎,哲學在發展 神學已經隨著科學的發展停滯不前 發展緩慢嘍。


tony1226


數理化不分家,文史哲不分家是因為它們基礎的表達方式有很強的共通性。物理、化學領域的研究都需要大量數據及計算來支撐和求證;文史哲政則都需要以文字表述為基礎。按照我們一般的印象,物理和化學這樣的學科很重視實驗數據和過硬的“物證”來證明其理論的準確。無奈人類雖然進步神速但是可掌握的對客觀實在的改變/加工/操作能力確實很有限,況且有些理論就是思維實驗中推導出來的,所以一旦進入人們暫且無法掌握的過於廣闊或微觀的領域(比如量子)就必須依賴數據建模,依賴拓卜推論等手段,慢慢的,其“模樣”就不是人們概念裡熟知的物理了。但無論如何其最初的想法及最終的求證目標還是屬於本學科(物理)領域。量子力學再怎麼神奇揭示的也是物理方面的數據,說量子力學證明大乘佛教理論的無非是教內兄弟自證其教,尋找新時代的理論支持。仔細看他們的論斷基本都是浮於表面,直觀聯想,很不嚴謹。數學的盡頭是哲學也是一樣。數學是大自然的語言不假,也可以為某些哲學理論提供數據上的支持,但其本身追求和研究的目標並不是哲學。牛頓那本著作起的名字很好《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數學是原理,哲學是“愛.智慧”是對終極問題的探究,是統攝性學科,接受來自各個一線學科的理論/數據/原理支持。它需要的,理性思維和感性頓悟皆有,所以它並不是什麼學科的“盡頭”。

至於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無非是涉及到大家關注的各個領域萬法歸宗的“第一推動”問題。顯示了人們對天地之間無盡奧妙的讚歎和敬畏。個人認為它只是一種感性的表達或者說一個以目前水平無力解答的暫時性的推定。畢竟對於物質不滅,能量守恆,不斷轉換變化的自然界是不是需要“第一推動”本身就是很有爭議的話題。而且這種宗教味道十足的說法對無神論者、懷疑論者等群體真的影響不大。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在不同學科間爭論某個學科到什麼階段發展不下去,必然進入某個新的學科,然後盡頭又是其他領域……沒什麼意義。如果非要在這幾個學科間找出想通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它們統稱“學問”,都需要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去探索和實踐。

這個問題確實不太好闡述,筆下愚鈍,大家擔待,各位有何高見,在下也洗耳恭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