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的?

玛法莲


我来说两句吧,这个可以说是网络当红语录之一了,凡是遇到超越自己理解范围的看法或者观点,同学们都会使用这句话,看起逼格很高,其实土得掉渣。

这句话初看概念一大堆,还有层级逻辑递进联系,甚是有意义。其实根本连概念都理不清楚,把这些认知论出现的时间和因果都搞错了。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主要存在三种认知论,它们在各自的体系内自洽,完整的解释着世界。并没有上下、高低、强弱之分。

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宗教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哲学

F=ma-科学

宗教、哲学、科学都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人类认知宇宙万物的钥匙。互相各自自洽,谁喜欢哪种就用哪种。只是别搞混淆就成,前一句说耶稣,后一句就别整相对论,那就是逻辑体系混乱,说出来的话,等于神棍了。

而这三者,以哲学出现时间最早。以哲学思辩为基础,才形成严密体系的宗教。而在数学得到发展后,和哲学融合,诞生了科学。所以根本不存在,谁是谁尽头。但是它们都可以归根于哲学,哲学是人类认知论的起源。


学过逻辑思维的同学,应该可以理解我的观点。三种观点我都接触和学习过,我个人偏向于科学认知论。


猫先生内涵科普


关于“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我现在暂时只能理解到第一部分。

其实这句话的第一部分只要是读过高中的同学都是应该能理解的,那个时候的物理老师经常强调的就是,数学和物理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你的数学学的好,那么物理成绩也不会太差;并且在我大学进入数学专业之后,学习物理时老师也经常提到,因为你们学的是数学专业,所以物理上的很多知识点以及计算等等你们都应该可以当我的老师了,所以我就不详细讲了。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物理和数学确实不能分割,物理学到极致就是数学。

但后面两部分我认为确实比较难以理解,但相对来说第二部分可能还稍微好一点,因为数学上的很多证明都是逻辑关系,而逻辑与哲学有联系,所以说数学的尽头是哲学未必有错;但最后一部分却是无从考证,虽然从牛顿爱因斯坦的个人事迹表明,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但真实性到底如何,却是没人能够证实得了的。

因此这句话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确实可以证明,但后面两部分的说法正确与否,确是有待商榷了。你认为呢?


诗经夭夭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很常见,被许多人用来产生一种云山雾罩的感觉(这是它的主要作用),但实际上是错误的。首先,神学是完全错误的,这一点是大多数科学家的共识。

1.\t物理和数学的关系

物理和数学,它们有个本质性的区别:物理是经验性的真理体系,可以被实验推翻;数学是先验的真理体系,不可能被实验推翻。数学最明显的本质,就是它是一种先验的真理体系,不是经验科学。

从传统上讲,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自希腊时代就难以分割开。牛顿和他的同时代的人从不将数学和物理学进行明显的区分,他们称自己为自然哲学家,对数学、物理学和哲学世界都充满了兴趣。

在18世纪到19世纪,数学和物理学之间有着大量的交流,高斯、黎曼和庞加莱都认为,物理是新数学的重要源泉,而数学则是物理学的语言。

但在庞加莱和爱因斯坦之后,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急转弯”。在过去的七八十年间,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之间很少出现真正的沟通,即使有也非常非常少见。

数学家忙于研究N维空间的拓扑结构,开发新的学科,如代数拓扑学。物理学的现状表明,物理学愈发展就愈数学化,数学成为物理学收敛的中心,物质世界的影子。物理学理论的应用要借助数学工具,数学实际上是将抽象的物理理论同具体的工程应用联系起来的桥梁。

2. 数学的尽头是哲学

数学之于哲学,看似风牛马不相及,数学的逻辑与概念,为人类提供了通往终极奥义的方法。华罗庚说,“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或许这就是数学的意义,提出问题胜过解决问题,具备数学的思维,比拥有数学的结论更重要。

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笛卡尔、高斯、牛顿,………。他们都是震古烁今的大数学家,同时,他们也是大名鼎鼎的大哲学家!—— 数学的终极是哲学!

3.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宗教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科学。霍金特别强调:“哲学是不是靠谱,也需要科学实践来验证。”科学是获得可靠知识的最佳手段,哲学可以用来过嘴瘾,宗教可以用来骗钱。所谓科学的尽头是宗教,是传教者的骗术;所谓科学的尽头是哲学,是不懂哲学的人的臆语。有的大科学家爱谈哲学,是为了过嘴瘾,不必当真。其实,宗教的尽头是灭亡,哲学的尽头是科学化,变得靠谱一些,科学没有尽头,永远是青春期。

可以用一张图来表示知识的结构:两个同心圆,内圈内部表示科学,两圈之间表示哲学,外圈之外表示未知领域,这两个圈有些模糊,而且不断向外扩大。不断有些哲学问题上升为科学问题,而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又不断产生新的科学和哲学问题。

但我们可以听一下另一种声音,爱因斯坦与牛顿,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在他们晚年时,都转向对“神”的探索?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商、周时期的中国人,尚未产生长生不死的神仙观念,也未有佛教宣导的轮回转世的思想;但是,当时的人们,已经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并且生前的身份会在阴间延续。因此,他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依然继续关心影响人世之事;这导致占卜的流行,且有了陪葬的观念。事实上,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中,人死后为“归”,意为回归;有“天神、地袛、人归”的说法。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是世人敬仰的大师。爱因斯坦思维敏捷深邃,思路广泛无所不及,他曾研究过《大藏经》、《易经》等,在他的日记里曾三次提到《易经》,他知道科学是有局限的,并写道:“如果有一个能够应对现代科学需求,并能和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如果将来有一个能代替科学学科的话,那么这一学科唯一的就是佛学。”

这种哲学思想,与庄子在《齐物论》中论述的核心思想颇有相似。庄子有所谓“齐万物”之说,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差别;“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如果从静止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以宇宙时间的尺度来衡量,就不足为奇了,沧海与桑田多次变换,天与地从前曾是混沌未开,又有何高下与尊卑?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尤其最后一句很有争议性,同时也说明智慧生命最大的魅力在于学习、认知和成长;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物理”是属于具体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物”,通过有形的实物来探索它背后无形的运行法则,“哲学”是属于抽象的学科,它是超越实物的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推理,而“神学”是超验的,它超越了逻辑和我们已有的一切体验,它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但却吸引着各类学科来试图揭开它的奥秘。

所以从神学到哲学,再到包括数学、物理学在内的现代科学,这是一个梯次排列,如果把它们比作金字塔的话,神学就是塔尖,哲学是仰望塔尖的塔身,而科学,则是企图登上塔尖的塔基。

“神学”的另一种理解

《易经》里面讲“阴阳不测之谓神”,这是中国文化对“神”的诠释,如果真谈“神学”,就要撇开宗教那一套,从文化的角度来重新界定,我们研究“神学”,不是为了神化某个人,或者某股势力,更不是为了获得任何世俗利益,而是为了探索宇宙的源头,找到人生的真谛。

这是研究“神学”最根本的定位,有了这个定位,我们就可以摆脱一切干扰,清清净净的思考到底什么是“神”。既然“阴阳不测之谓神”,那么这就说明,“神”是超越了阴阳变化的,通俗的讲,它比阴阳的级别高,阴阳制约不了它,也解释不了它。

而我们所认知到的一切有形世界,则完全在阴阳的笼罩之下,包括我们研究“神”所有的辅助工具,也都在阴阳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至今得不出“神”的正确答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可以把“神”当作一股无形的能量,这股无形的能量演化出了有形的世界,这个世界中就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作用,是本能的使这股能量不停的运转下去,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本能,是因为我们生命的神奇,追根溯源,这同样也属于“神学”的范围,生命——神——宇宙,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哲学”实际上是对本能的思考

我们本能的推动了一股神奇的力量,让一个个有形的世界轮转不息,但我们对此却毫无察觉,反而把除“我”之外的这个世界称为“客观”,认为它的运转与我们毫无关系,然后又好奇的去观察自己的作品,并企图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这既是讽刺,也是“哲学”。


哲学是对神学的猜想,这种猜想虽然合乎逻辑,但不一定合乎真相,这就象是台湾那位学者黄世聪的逻辑推理一样,因为大陆的经济不景气,老百姓连榨菜都吃不起了,所以导致榨菜股票下跌。这个推理完全合乎逻辑,但又完全不合乎真相,这就是逻辑的另一面,很多时候,它会让我们理直气壮的肯定自己的错误。

由此我们知道,哲学的推理未必可靠,但没办法,我们目前确实找不到更好的方法,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哲学探索的那些问题的答案,比如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出生以前它在哪里?死了以后它又去了哪里?等等,我们需要这些答案,但又没有比哲学更好的方法,所以即使它极有可能是错的,我们也需要有它来做精神寄托。

“科学”证明的是哲学里正确的那部分

与神学、哲学相比,科学现在来看要显得务实的多,但最初也是从天文学开始的,而天文学正是探索哲学的第一步,为了追求天文学的精度,就需数学,需要设计一系列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工具偶然出现了方便人类生活的其它价值,这时才一步步的歪打正着的走向了现代科学的方向。

比如上面谈到的数学,最早就是辅助天文学的,计算天体的位置、运行轨迹和周期等等,后来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还有现在很多家用电器,象微波炉、净水器等,最初的设计方向也是服务于航天,后来才慢慢的转到了民用。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神学是“神”一样的存在,不管我们知不知道,它都在那里,哲学是对神学的逻辑猜想,科学则是对哲学猜想的具体验证,在这个过程中,科学产生的附属物有一部分能意外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这一部分意外被及时的捕捉到,形成了科学针对现实生活应用的另一个体系。

总结

我们一直认为科学是为生活服务的,这个观点不能说错,但却不是科学的本意,事实证明,科学虽然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便利,但我们的物质需要一旦被满足以后,还是会回到灵魂深处最初关心的那些问题,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理解的科学概念,只是它原本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它主干衍生出来的一些枝叶。


以上只是人个观点,欢迎讨论,不喜勿拍!


澡雪堂主谈国学


前三句我觉得问题不大,我相信大家虽然有各种的理解,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所有争议肯定就是在第四句“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类似的还有“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其实这句话一定意义上也是正确的。

为什么呢,因为神学是哲学中最偷懒的一派。

最偷懒,于是最简单粗暴,解释东西比其它方法要容易得多。

例如,量子理论到了研究的深处,开始出现各种哲学思考。例如波尔有这样的观点: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够谈论什么。这意味着关于世界的本质我们不能在当前的物理学中找到答案,换言之,是陷入了一个哲学困境。而关于叠加态的思考则已经完完全全向哲学领域加速跑。

可惜的是,经典哲学有时候比科学还烧脑,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一群人都发疯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神学出场。

这个“尽头”是什么呢?

简单粗暴——宇宙怎么生成的?上帝造的。引力哪来的?上帝设的。量子理论怎么这么多随机性?上帝让你们别那么严肃掷个骰子玩多好。

以上。


瞎搞学教授


《人类简史》一书有个基本观点,人区别于动物最大的特征就是"想象",远古时期最先出现的"图腾"、“祭祀”、"巫师"等事物无不体现出想象的力量,于是神学就此诞生,究其本质就是为满足人们的"想象"。最初神学为了解释一切,所以把一切都交给了神,但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社会有更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现实的需要让人类有了思辩能力和理性思维,哲学由此诞生。

哲学是什么?就是爱智慧,我相信最初的哲学思考者应该都是神学者,正是他们的对理性的追求让哲学得以产生,哲学就是对一切理性认知的起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最近两百年才从哲学分离出来的心理学,这就是人类理性知识树啊!

千百年来,神学还是那个神学,手法只有先知的断言,非理性牵强推断,不具有现世的可验性,那些具有现世可验性的东西早已变成了哲学旗下的事物,哲学已然茁壮成长成为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而且依然生机勃勃!

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想这也是神学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哲学还是神学都是人类求知的结果,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点吧!

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重要,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思考,能激发更多人的思考,感谢笔者的提问!



耿耿sys


宇宙万物井然有序,细胞分子原子电子夸克量子精美神奇,显明天理精深。科学家只能发现粒子与各样规律,并应用于生产活动中。没有一位伟大科学家能创造自然规律。

一堆砖头与钢铁怎么爆炸也不能成房子飞机,必须有人设计建造并维护。宇宙浩瀚无垠,各门学科发展到今天,仍如聪明的婴幼只能爬行太阳系,宇宙必有设计者创造者还要有维护者上帝。圣父上帝设计者圣子主耶稣创造者与圣灵三位一体共同创造宇宙万物,圣父圣子圣灵至今维护着宇宙万物秩序。

若没有上帝,人类才真正生在地上如孤儿。外太空飞来一个直径一公里殒石,海啸地震火山将吞灭地球所有生命。没有上帝才是真正可怕的!

我们所有文化的源头与智慧来自于太初大道之始之母,全知全智全能的上帝。宇宙的真理就是主耶稣。圣经文化超越东西方古今所有文化百分之百准确,1817个预言仅剩不足50个未临到。

主耶稣说:"我必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父做工到如今。"



用户谷中的百合花


物极必反。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神学的尽头又是物理……如环无端,穷则返本。

当代物理学已经堕落成应用数学,数学已经堕落成形而上学,哲学堕落成变态狂想,神学则堕落成为普世鸡汤。

大家都忘记了孔子的谦抑原则:形而下能解释的就别扯到形而上,引用腾格尔能说清楚的就别引用黑格尔。

为达相同目的,引用理论的层级越低的人,德性越高。而万物归于有德,是自然的法则,追捧没有德性的才智之士,只会给共同体带来灾难。

当务之急是让理论从观测的主人重新成为观测的仆人,让“文质再复”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子不曰乎: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1:11】;又曰:天何言哉!【阳货17:19】


循天法常


这就是一些民科 一些孤芳自赏伪知识分子的胡说八道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 胡扯 物理的基础是数学

数学的尽头是哲学 胡扯 数学中理论数学的工具🧰中的利器是哲学

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胡扯 哲学与神学都是人类不同阶段认识世界的基础,哲学在发展 神学已经随着科学的发展停滞不前 发展缓慢喽。


tony1226


数理化不分家,文史哲不分家是因为它们基础的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共通性。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都需要大量数据及计算来支撑和求证;文史哲政则都需要以文字表述为基础。按照我们一般的印象,物理和化学这样的学科很重视实验数据和过硬的“物证”来证明其理论的准确。无奈人类虽然进步神速但是可掌握的对客观实在的改变/加工/操作能力确实很有限,况且有些理论就是思维实验中推导出来的,所以一旦进入人们暂且无法掌握的过于广阔或微观的领域(比如量子)就必须依赖数据建模,依赖拓卜推论等手段,慢慢的,其“模样”就不是人们概念里熟知的物理了。但无论如何其最初的想法及最终的求证目标还是属于本学科(物理)领域。量子力学再怎么神奇揭示的也是物理方面的数据,说量子力学证明大乘佛教理论的无非是教内兄弟自证其教,寻找新时代的理论支持。仔细看他们的论断基本都是浮于表面,直观联想,很不严谨。数学的尽头是哲学也是一样。数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假,也可以为某些哲学理论提供数据上的支持,但其本身追求和研究的目标并不是哲学。牛顿那本著作起的名字很好《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数学是原理,哲学是“爱.智慧”是对终极问题的探究,是统摄性学科,接受来自各个一线学科的理论/数据/原理支持。它需要的,理性思维和感性顿悟皆有,所以它并不是什么学科的“尽头”。

至于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无非是涉及到大家关注的各个领域万法归宗的“第一推动”问题。显示了人们对天地之间无尽奥妙的赞叹和敬畏。个人认为它只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或者说一个以目前水平无力解答的暂时性的推定。毕竟对于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不断转换变化的自然界是不是需要“第一推动”本身就是很有争议的话题。而且这种宗教味道十足的说法对无神论者、怀疑论者等群体真的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在不同学科间争论某个学科到什么阶段发展不下去,必然进入某个新的学科,然后尽头又是其他领域……没什么意义。如果非要在这几个学科间找出想通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学问”,都需要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去探索和实践。

这个问题确实不太好阐述,笔下愚钝,大家担待,各位有何高见,在下也洗耳恭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