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后,商鞅必须得死吗?一定得死的那么惨吗?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谈闲士


这是一道无解的题,商鞅变法越成功,他就必须死得越惨,不存在更好的处理方式!我们发现,自古变法者鲜有好下场,因为法家思想治国,用的是“刀”,伤人是变法的前提,其结果必然被反伤。秦惠文王车裂商鞅并非因私怨,而是商鞅法制的必然结果。

商鞅的结局,才是真的“兔死狗烹”,虽然他改变了历史走向,创造了历史新纪元。商鞅走投无路时,曾经感慨自己是“作法自缚”,一点没错,商鞅及他的法律,触动了太多利益阶层的底线,包括他自己在内,都是受害者!

那么,商鞅及商鞅的法,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导致他必须死得那么惨呢?

商鞅变法到底变了什么?

商鞅变法之所以影响深远,绝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出几条惠民政策,为国家增加点税收,而是从根本上,打翻了自西周以来,一千多年的社会结构,是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

西周以来,中国以宗法制为框架,构建了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分层治理结构。分封制就是这种结构的基本表现形式,从天子,到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层阶分明,非常稳固。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这种治理结构受到了严重挑战,天子虚位,卿大夫威胁诸侯,士族反抗卿大夫,导致天下大乱。第一个受害人就是天子,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天子就基本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第二个受害人就是诸侯,战国时期卿大夫代政,国君被架空,导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三桓专权等。

天子受害,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受害,侯国孱弱。天下有识之士都看出了这一点,都试图通过变法来改变这个现状。只不过各家变法的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深度不一,效果也就千差万别。

比如,李悝变法,力足以土地改革,遏制权贵阶层;吴起变法以军事为核心,打击权贵,此外还有申不害变法等。但是没有一个变法,像商鞅变法来得那么彻底,来得那么轰轰烈烈。

商鞅变法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强化君主独裁!怎么做到呢?削弱卿大夫的特殊地位,将王权直接下沉到社会最底层,比如废除世卿世禄,废除井田制,实行军功爵制,实行全员征税等等。这个结果,实际上推翻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结构,国家政治结构,从分层治理,变成君主一元制的垂直管理。

无疑,商鞅变法的结果,让王权独尊,其他的人都成了“编户齐民”,所有的利益只为一个人服务:君主!因而,秦国的财富从原来的权贵阶层手中,流入国库,秦国就是这么强大起来的!

老秦贵族集团是商鞅变法的最大受害者

很显然,商鞅变法的第一刀,就砍在了秦国旧贵族的身上。他们原本是靠分封制坐享其成的一个特权阶级,他们都是国君的宗室子弟,是一群靠分封制坐享其成的蛀虫。

按照商鞅的法律,从此他们的身份不再是天生的贵族,要想做官,要做大官,就必须建功立业。经济上,他们也不再享有井田制带来的馅饼,而是要靠军功赚取封地,否则就跟老百姓一样种地纳税。

无疑,这不是伤人,而是要人命!所以,商鞅变法还没开始,就遭到了激烈的反对。以甘龙、杜挚为首,他们提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通行的礼和法,古来如此,不能轻废。这句话是历朝历代守成者的通用语,看上去冠冕堂皇,像是学术之争,其实背后是利益。

倘若不是秦孝公做强力后盾,商鞅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也只有秦孝公这样的有政治远见,且能与贵族势力掰手腕的君主,才有可能做得了商鞅的后盾。说白了,商鞅在为秦孝公服务,在为王权革宗族子弟的命!

这就看清楚了,商鞅不是与某个人有矛盾,而是得罪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利益集团!商鞅与他们的矛盾,也不是一般的矛盾,而是生死之战!

所以,商鞅的结局从那时候就已经注定,肯定非常惨烈!自古变法者都是如此,变法越成功,变法者死得越惨!

商鞅之法又让自己站在王权的对立面

既然商鞅变法为了王权,收下商鞅大红包的秦惠文王,为何不力挺商鞅呢?为何非要做得那么绝?原因有三个方面。

  • 其一、惠文王新登基,他没有秦孝公的实力对抗老秦贵族,所以必须与他们妥协。

惠文王不傻,他不可能拿商鞅变法的成果,这个长远利益做交易,把商鞅扔给老贵族,以私人恩怨化解政治矛盾,对他来说是一笔无本万利的买卖。

死的是商鞅,妥协的是旧贵族,得利的是惠文王,天底下哪儿找这么便宜的买卖!

  • 其二、商鞅的法必须永存,商鞅这个人已经无足轻重,这就是变法者的悲哀!

维护变法成果,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抛弃商鞅这个人,也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惠文王的选择一点不用费心思。而且失去价值的商鞅,必须去死,因为他对其余六国来说,还存在价值,惠文王不可能留下他!

  • 其三、最不可思议的是,商鞅之法让自己站在了王权的对立面。

商鞅变法就是维护王权的独裁,但商鞅本人,却因为变法成功,而位高权重,成为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精神信仰”。这太可怕了,在秦国,无人不知商君,无人不惧商君,那么,国君何以自处?

商鞅自己也变得很骄横,把自己推上了火山口。法家不像儒家,儒家讲求忠孝,法家讲求利益。所以,儒家对君主基本是无公害生物,法家不行,必然成为防范猜忌的对象。

变革把自己变成了君权的对立面,悲哀!

出了秦国之门,商鞅竟然无所投靠

商鞅闻到危险的信号后,第一时间逃离秦国,想回到魏国。结果,目光短浅的魏国,对当年的仇怨不能释怀,不肯让商鞅入境,走投无路的商鞅只好回到秦国坐以待毙。

表面上看,魏国做得太狭隘,认识不到商鞅的价值,其实,即便魏国想得到商鞅,有可能吗?难!

商鞅变法后,秦国已经坐上了世纪快车,魏国及其他诸国,还在分封制的泥淖里挣扎,与秦国的差距越拉越大。请问,魏国有胆量因为一个商鞅,跟秦国翻脸吗?商鞅这个烫手的山芋,没有谁敢接!

其实,战国末期是法家思想流行的年代,社会上并不缺商鞅这样的人才。商鞅的成功,除了其个人能力而外,秦孝公的见识和能力,列代国君所营造的社会环境,以及对变法者的支持程度,都是变法成功的必要条件。请问,其它六国谁具备?如故不具备,纵有千百个商鞅,又有何用?纵使商鞅到了魏国,又能怎样?

所以,离开了秦国这个土壤,商鞅注定是孤独的,出了秦国的大门,他就是一条没了水源的鱼!

两大受益人群,不能成为商鞅的后盾

商鞅变法的收益人群,为什么不站出来力挺商鞅呢?他们在干什么?

商鞅变法有两类人受益,第一类就是国君,前面讲过,惠文王虽然受益,但是需要拿商鞅的头,跟老贵族做交易,对他来说,商鞅是失去价值的人,同时还对他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第二类收益人群就是平民。平民为何不替商鞅出头呢?很简单,平民不是政治势力,他们在政治生活中,出于支配地位,影响不了上层建筑。没办法,历史是人民的,不是阶级社会平民的,真正左右历史大局的还是政治势力。

另外,老百姓真正有多少人感谢商鞅,恐怕还真不一定。商鞅变法就是双刃剑,给平民带来“公平竞争”的政治条件时,也给平民带来极大的不变,甚至危害。比如连坐制,一家犯法,亲邻牵连;比如严刑峻法,稍不留神就跌入法律陷阱,等等。

所以,平民对老百姓既爱又恨,恨要大于爱。人往往就是那样,得到好处认为是应该的,受到损害就念念不忘。

即便受惠最大的人群,比如得到军功爵的人,最应该感恩戴德吧?未见得,因为商鞅之法不能保证你的爵禄是永久饭票,稍不留神就会因犯罪被剥夺爵禄。拼了命换来的饭票,没吃上几口,又被找借口夺了,回过味来才发现:这不分明就是肥皂泡嘛!

奇怪吗?不奇怪,商鞅本来就不是为了平民才变法!

受惠的国君不能支持商鞅,得利的平民既无力支持商鞅,也没有充足的理由感谢商鞅,他走投无路不是必然的吗?

结论

综上所述,商鞅的惨烈的结果,从他所做的事就已经注定,他做得越成功,与利益阶层的矛盾越深,甚至与新的受益人也必然会产生矛盾。一个与整个社会为敌,与所有政治势力为敌的人,他的下场悲惨,有什么好奇怪的?逃不掉的!

这就是法家思想的必然归宿,商鞅能改变历史,却无力改变新老利益集团对他的联合打击。商鞅如此,吴起如此,李斯如此,韩非亦如此!


寻根拜祖


先说一个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说法: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背后最大的靠山。在变法中失去了最大利益的秦国老氏族阶层,开始反扑;吊唁秦孝公的其他六国使者对继位的秦惠文王嬴驷也集体施加压力,要求处死商鞅。(毕竟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引起了六国的害怕)

加上秦惠文王赢驷初登大宝,对这位前朝权臣也心怀忌惮之心。于是嬴驷在与商鞅彻夜交谈之后,用商鞅的性命作为维护秦朝新法的交换,平息老氏族的怒火以及日后对六国开战的借口。



极其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商鞅对于秦惠王能够继续实行他的变法,延续他政治生命的做法表示了赞同与肯定。于是欣然同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换取秦国最大的政治利益,对于怎么个死法,商鞅并不在意。

秦惠王嬴驷在车裂了商鞅之后,对逼死商鞅的老氏族进行了无情的屠杀,确保了新法的顺利持续;对逼死商鞅的其他六国各个出击,占领了大片领土,同时处死商鞅,还让自己的王位更加稳固,而商鞅也通过自己以性命来铁心护法,在青史上,流芳千古。这是一举四得的事。



再说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

商鞅为什么会被车裂(五马分尸)?因为他造反了。《史记商鞅列传》中这样写得: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话说的是: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嬴驷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发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鞅离开秦国潜逃到魏国。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打败魏军,拒绝收留他。商君打算到别的国家。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还,不行。”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国。商君再回到秦国后,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秦国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马分尸示众,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于是就诛灭了商君全家。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商鞅之死:是以为他起兵谋反。所以是死后被五马分尸的。秦惠文王也是用依法杀掉商鞅的,因为商鞅犯的是谋反的大罪,这是十恶不赦之罪。被五马分尸也是为了警示后人,并无任何可以指责之处。


历史的真相往往就是这么残酷。


少校柳下惠


你好,就这个问题我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商鞅必死无疑,这是商鞅最终的宿命。

商鞅,作为一代伟大的改革家,他一生都在贯彻“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彻底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使秦国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另外,商鞅的法治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时代,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对秦国来说,商鞅可以说是居功至伟,那为什么秦惠文王又非要置他与于死地呢?我来说几个商鞅必死的理由。

秦孝公死后,商鞅已成弃子

商鞅的新法,如废井田、奖励军功、废除爵位世袭制等措施都大大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一时间商鞅树敌无数。

在秦孝公毫无保留的支持下,商鞅以残酷的手段来应对旧贵族的反抗,旧贵族早已对他恨之入骨。一旦商鞅失去秦孝公这个大靠山,旧贵族阶级定会狠狠地向他复仇。

新法中的奖励耕战虽然对平民百姓有利,但是商鞅的严刑峻法却鼓吹轻罪重罚,特别是“连坐法”的颁布,使得人人自危,给普通民众带来极大的痛苦,导致他们心生恐惧及怨恨。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此时秦国的变法已经持续了十八年,效果早已显现,新法已深入人心,没有商鞅,秦国的变法事业也依然会持续下去。

此时,商鞅实际上已成弃子,所有人的矛头都指向了他。

商鞅的存在威胁到王权

秦孝公为了推行变法,让商鞅独掌了秦国的军政大权,他独断专行,权势滔天。

随着变法的深入推进, 商鞅也与新法一起逐渐深入到秦国人的心中,甚至有“百姓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君王”的说法。

公元前340年,商鞅打败魏国,收复河西,商鞅因功被封为商君,有自己的封地及军队,俨然成了秦国内部的一个独立王国。

在秦孝公临终前,要传位给商鞅。秦孝公真的是想传位给商鞅吗?当然不是,这既是对商鞅的试探,更是对商鞅的警告。

商鞅得意忘形,每次出行的仪仗甚至盖过了秦惠文王。

可见,商鞅的权势与地位已经对王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就此向秦惠文王进献谗言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这不是好现象,愿君上早下决断。”

这些话说到了秦惠文王的心坎了里,商鞅的这种“高调”,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君王都不会忍受,正所谓“国无二主”,除掉商鞅,是稳固王权的必然选择。

杀商鞅是秦惠文王弥合旧贵族与王权裂痕的必然手段。

商鞅的新法虽然使秦国迅速强大,但是新法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也使得王权与旧贵族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裂痕。

秦孝公自然能够依靠自己的权威来弥补这道裂痕,但是对于新继位的秦惠文王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引发秦国的内乱。

他必须拿出自己的“投名状”,安抚旧贵族,弥补他们与王权之间的裂痕。

显然杀掉商鞅就是最好的“投名状”。

秦孝公之所以没有在死前杀掉商鞅,并非是感念他的功劳,也并非是对他的功高盖主没有察觉,他是故意要把商鞅留给自己的儿子来处理。

让自己的儿子来杀掉商鞅,收服旧贵族人心。

可见,商鞅一直都处于秦孝公帝王心术的掌控之中。

后续的事情发展如秦孝公所料,秦惠文王以最残酷的手段处置了商鞅,成功赢得了各阶层的支持,国家的裂痕得到弥补,新法得以保存,秦国也得以继续兴旺发达。

商鞅自己不知进退

在秦孝公去世前的一段时间,有一个叫赵良的人来见商鞅,对他说了一番话,大概有两点意思:

1、你刑罚严酷,搞得所有的国人都怨恨你,

2、你现在的行为高调过了头,君王已经开始猜忌你了,你现在很危险。

针对这两点,赵良进一步给出解决意见:

推荐贤才,退还封地,辞官归隐,才能改变不利的局面。如果还贪图富贵,独揽朝政,国人对你的怨恨将会越来越深,一旦君上离开人世,你的末日就来了。

然而,商鞅并没有听得进去这个让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意见,依然我行我素,一副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节奏。

商鞅的结局

商鞅得知秦惠文王派人来捉拿自己,知道自己大祸临头,于是赶紧逃走。

当他逃到边关想要投宿一户人家时,主人见他没有凭证,不敢收留他,并且告诉他如果收留没有凭证的人,按商君之法就会被判“连坐”治罪。

商鞅感叹:“制定的新法竟然贻害到了这个地步!”

商鞅想逃到魏国,但由于商鞅曾经大破魏军,俘虏魏国公子昂,魏国拒绝他入境。

商鞅无奈,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组织兵力攻击秦国华县,企图谋反自立。

秦国派兵镇压,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商鞅也在混战中被杀。

他的尸首被带回咸阳,秦惠文王又下令将尸首车裂,五马分尸,其家人也悉数被杀!

一代伟大的改革家最终以悲剧落幕!

我的回答已完毕,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我有观点


《资治通鉴》关于商鞅之死的记载是这样的: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以公子虔(曾经被商鞅用刑)为代表的人,向刚刚继位的秦惠王打报告,说“商君欲反”。

“欲反”,就是说想造反但还没有实施造反。对于当时商鞅这么一个执掌权柄、权势熏天的朝廷重臣,有人状告说他打算造反。

我们先在秦惠王的角度来看问题:

1、秦惠王刚继位,还没有完全掌握权力,国家处于新老交接的过渡地带。他必须依靠嬴氏宗族来稳定权力、稳定国家。此时,被商鞅压制、伤害多年的嬴氏宗族马上跳出来抢权夺班,要求清算商鞅。秦惠王为了平息众怒、稳定局面、顺利完成权力交接,他必须给宗族一个交代,所以杀商鞅是一个不得不做的必选项。

2、秦惠王本身对商鞅也没有什么好感。之前,秦惠王作为公子时触犯了秦法,商鞅作为执法者,没有处罚储君秦惠王而对太子师傅公子虔用刑处罚,将另一位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打狗也得看主人,何况秦惠王贵为太子。而变法实施后,商鞅在秦国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威望,秦人甚至只知“商君”不知亲王,秦孝公在世时对商鞅非常信任,猜忌之心不会影响大局。但是到了新王上位后,如何消除商鞅的影响力、树立新君的绝对权威是摆在秦惠王案头的头等大事。

所以,当秦惠王听到后他的老师公子虔的报告后,没有召商鞅进行何时,也没有进行充分、详细的调查,直接就“发吏捕之”,表明的就是这么态度:

杀商鞅,稳宗族,树权威,保权力,

所以商鞅必死!

此外,《资治通鉴》又借用商鞅门人赵良的话,说出了商鞅的死因:

1、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

起初,商君在秦国做国相时,制订法律极为严酷,他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流得河水都变红了。他任国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

2、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

现在再来看您。您起初以结交 主上的宠 幸心腹景监为进身之途,待到掌权执政,就凌辱践踏贵族大家,残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杜门不出已经有八年之久。您又杀死祝欢,给公孙贾以刺面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上述几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

3、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

您的出行,后面尾随大批车辆甲士,孔武有力的侍卫在身边护卫,持矛挥戟的武士在车旁疾驰。这些保卫措施缺了一样,您就绝不出行。《尚书》中说:‘倚仗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灭亡。’上述的几件事,可算不上是以德服人。

4、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 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您的危险处境正像早晨的露水,没有多少时间了,却还贪恋商於地方的富庶收入,在秦国独断专行,积蓄下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个三长两短,秦国用来逮捕您的罪名还会少吗?

上述4点说出了商鞅当时在秦国的尴尬地位,尽管改革让秦国蒸蒸日上、国力强盛,但是商鞅的所作所为不仅得罪了秦国从上到下各个阶层,而且还不知收敛、我所我素。

之所以商鞅还能活着,纯粹是政治强人秦孝公在背后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宽容。

没有了秦孝公,商鞅即便不死,也不会有好下场。

而且经过十余年的变法,新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商鞅在与不在已经对新法的执行和落实没有多大影响。


臣光曰


这题我要反对某位已经认证成为历史领域的回答者!

不管是什么秦孝公还是什么公也好,商鞅必定会死,这是无法改变的。他的死绝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

有些人觉得为什么你那么肯定!

首先商鞅变法触动的是谁的利益!

想都不用想了,是贵族的利益呀!

他要实现他的抱负和理想就得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那么这个人就是秦孝公,(秦孝公的存在只是推迟商鞅的死亡时间)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大刀阔斧的改,然后就割了一大片贵族的“肉”,怎么办?商鞅动到他们的底盘上,有什么办法呢,君主支持,再怎么欺负只能忍着呗。

之后秦孝公死了,那帮贵族就想,真是“天赐良机”,好了,这下给他们有了除掉商鞅的机会了

站在人性的角度上,那帮贵族当然是除之而后快了,有什么刑法样样来,最后弄了一个五马分尸,有多惨那不用说了。

另外!这个问题我得吐槽一下!你以为改G是过家家呀,做任何事都有风险还有要承担责任,哪那么容易还有想当然的!

要是那么容易还奋斗什么!还努力什么,回去自己的世界里自我麻痹好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别小瞧那帮贵族!他们的势力几个大家族联合起来都能改朝换代!而且他们是世袭官位和地位,就是我们常说的“祖宗十八代都是官”,这些贵族一直延续到唐朝!唐高宗大刀阔斧削弱了一半


西柚白糖


秦孝公死后,商鞅必须得死。死的方式有千万种,车裂而死对比凌迟这类的算是够痛快的了。

商鞅在进行变法的过程中推行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1)“乡邑聚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2)“官僚制” 废除世卿世禄,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4)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

这几个措施里面(1)“乡邑聚县”由国家来选拔任命县令。将政治权利重新收回到中央政权的手里。(2)废除了世卿世禄,这些人得同样通过军队立功来获得权利,原来不曾有的让他拥有了他感觉很好接受。原本已经拥有了的你让他重新竞争拿回来。这一点就不太好接受了。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也让商鞅和各路贵族的矛盾陡然增加,他们不好将矛盾点放到亲孝公身上,只好放在商鞅身上了。

经济方面(1)废井田、开阡陌、奖耕织。(2)强制分家。此举大大提高了国民生产积极性。

在国家法令的推行过程中,比较经典的是太子犯法,商鞅大力惩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两度受罚,鼻子都被割了。可以看得出来政令推行过程中,商鞅到底得罪了多少的王公贵族。这些人有的把怨气记在了商鞅头上,有的可能也记到了秦孝公身上。商鞅中间还带兵攻打了魏国(原来就是魏国人),此举让他无退路了。这样当秦孝公死亡,新主即位,太子老师为代表的贵族就来各种上奏弹劾商鞅。秦惠文王立足未稳,只能通过惩处商鞅来消除贵族的怨气,但是商鞅权利又很重,不杀他的话又担心他会反叛之类的。所以只能杀死他。这样商鞅就彻底为秦王朝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李时针的时针


商鞅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对秦国实行变法的。十几年里“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冶大治”。

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迁都咸阳,以郡县划分行政区域。接着秦国夺取魏国河西之地,使魏国迁都大梁(今开封)。连当时的名存实亡的皇帝周天子也向秦国道贺,秦国之外,已无强国。

秦孝公也兑现对商鞅的承诺,“与之分土”。商鞅被封为大良造,因战功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十五邑,号为商君。巨大的荣誉和权倾朝野,使商鞅进入人生的巅峰。

但是,秦国的强大,并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首先是旧的贵族,变法使他们失去了特权,从而成了商鞅的死敌。

在变法前太子就指责商鞅“新法严峻”。按照商鞅的政策,是不允许说新法坏话的。但是太子没法责罚啊,于是,惩罚落实到了太子两位师傅头上。太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

商鞅维护了他的变法,却得罪了未来的皇帝。有人劝他急流勇退,但到了权力巅峰的商鞅,对平民的生活不感兴趣,他放弃了为自己留后路的机会。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史称“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终于等来了报复的机会,他们告发商鞅谋反,发吏缉拿。商鞅有口难辩,唯有逃亡。

大约一个月后,商鞅逃到函谷关,关守还不知道咸阳的变化,就放了他。但是商鞅因为逃的匆忙,没有带验证身份的证件。而每一家店主都说,是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旅客,店主受连坐之罪。

商鞅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自己颁布连坐令,何曾想到自己亲陷此令?无奈,商鞅只好回封地,仓促组织一队人马,起兵造反,结果很快战败。秦惠文王对他实行了严酷的车裂之刑,告诫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商鞅变法是孝公支持的,可以说秦孝公给了他最大的机会与舞台,使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秦孝公去世,他没有了靠山,而且,得罪了新的秦王和旧的贵族,他只有死了。

商鞅死的惨,是因为他的造反,毋庸置疑是死罪了,至于车裂,秦惠文王主要还是以商鞅之死,震慑民众。

商鞅想不死,只有在秦孝公在世时,急流勇退,离开秦国。因为他变法已经得罪了太子与旧贵族势力,他该想到秦惠文王继位后,旧贵族会报复他。可惜,历史不能如果。

商鞅的悲剧充满了历史的浓重感和宿命感,他执掌秦十九年,才有了秦国的繁荣,才有了秦国的统一大业的基础,才有了以后历代王朝沿用秦汉制度与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而商鞅的死,也是以生命维护了变法的尊严。


路遥lgy


不请自来。在当时,惠王嬴驷刚刚即位,六国跟秦国贵族共同逼杀商鞅。此时内忧外患,各种矛盾激化到了顶点,极需要找一个宣泄口,转移矛盾。而杀死商鞅,平息转移矛盾确实是当时最快,最好,短期内最有效的办法。



在当时是阶级固化,以血缘决定身份地位的时代。你爸爸是贵族,你一生下来就是贵族,你的子子孙孙都是贵族。你老爸是个养马的,那么恭喜你,你也一定是个养马的,你的子子孙孙也一定是养马的。穷人永世都不得翻身,而贵族永远是贵族。

而商鞅变法却打破了这个阶级,使平民百姓,通过军功,也可以封地,可以封爵,可以封侯。这些东西都从贵族手里刮过来的,可想而知当时的贵族对商鞅恨到了何种地步,中国人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因为商鞅动的不仅仅是秦国贵族的利益,而是动了整个贵族的利益,为什么六国跟秦国贵族同仇敌忾,一起逼杀商鞅,也是这个原因。矛盾与仇恨已经大到不可调和了,所以用了当时最残酷的刑法,车裂,也不足为奇了。

商鞅虽死,但是他的制度还在继续沿用下去,用孔子的话说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滚滚历史如长河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的死是必然的!

商鞅主政变法十八年,秦国朝野无不是他提拔的人才,个人对秦国的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新即位的秦惠文君对于商鞅这么一个功高震主的大臣,心有忌惮在所难免。更何况商鞅是个外臣,自然更加为秦国王室势力所敌视。加上商鞅行新法,不惜得罪各路权贵,自己树敌无数,被清洗的命运早已注定。赢驷他个人憎恨商鞅,可对于秦国而言,商鞅之法又不得不继续。如果要继续任用商鞅,他可能会陷入巨大的人格分裂之中。而那些被商鞅依法处罚过的秦国贵族,在国内还具有相当大的势力。秦孝公在的时候还能镇得住,自己这么一个少年君主,根基薄弱、无所依仗,如果他们反对自己这个新秦君怕是很难有所作为——甚至命都难保。他必须要争取这些人的支持——至少不能是反对。这些人的条件不外乎是杀商鞅、废新法。废新法当然不可能,能妥协的就是杀商鞅。

其次,他需要给自己立威,在剪除个人威胁的时候也狠狠的警告蠢蠢欲动的贵族势力。谁具有这样的震慑效果?当然是商鞅。商鞅是谁?秦国妇孺皆知的新法代言人,带领秦国富国强兵的能人。

综合来看,首先商鞅的死是必然的!而且还得死的轰轰烈烈!因为这样才有震慑力!所以惨遭车裂之刑也就可以理解了!


野史共享


为何别的地方都是人亡政息,独秦是鞅死后新法继续?及至孝公死时,秦的变法已基本成功,并且无法逆转了。因为新法已经严重削弱了守旧派(即既得利益集团),而新贵集团己经崛起,比如集功而升的军人集团,他们会是新法坚定的悍卫者。新王即位,想要废除新法也不是想废就能废,更何况惠文王并不是昏君,商鞅变法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废法等于自废武功,秦惠王是不会这么干的。

为何商鞅还是必须得死?商鞅变法是对秦从内到外彻底的改革,都知道凡是改革都会涉及到既得利益集团,以商鞅变法的力度,对于既得利益集团更是连根拔出式的摧毁,比如军功制,升迁以敌人的首级为硬指标,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一视同仁,这对于世袭贵族阶级的打击可想而知。

新王即位,想要稳住大位,要笼络新贵集团但又不能把旧贵集团逼得太甚,牺牲商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一则商鞅死顺了旧贵集团的气,二则同时继续推行新法对新贵集团也有交待。商鞅死,换得秦国的稳定和发展,也就成了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