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後,商鞅必須得死嗎?一定得死的那麼慘嗎?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談閒士


這是一道無解的題,商鞅變法越成功,他就必須死得越慘,不存在更好的處理方式!我們發現,自古變法者鮮有好下場,因為法家思想治國,用的是“刀”,傷人是變法的前提,其結果必然被反傷。秦惠文王車裂商鞅並非因私怨,而是商鞅法制的必然結果。

商鞅的結局,才是真的“兔死狗烹”,雖然他改變了歷史走向,創造了歷史新紀元。商鞅走投無路時,曾經感慨自己是“作法自縛”,一點沒錯,商鞅及他的法律,觸動了太多利益階層的底線,包括他自己在內,都是受害者!

那麼,商鞅及商鞅的法,究竟觸動了誰的利益,導致他必須死得那麼慘呢?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

商鞅變法之所以影響深遠,絕不是簡單地修修補補,出幾條惠民政策,為國家增加點稅收,而是從根本上,打翻了自西周以來,一千多年的社會結構,是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

西周以來,中國以宗法制為框架,構建了一個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分層治理結構。分封制就是這種結構的基本表現形式,從天子,到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層階分明,非常穩固。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治理結構受到了嚴重挑戰,天子虛位,卿大夫威脅諸侯,士族反抗卿大夫,導致天下大亂。第一個受害人就是天子,春秋時期禮壞樂崩,天子就基本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第二個受害人就是諸侯,戰國時期卿大夫代政,國君被架空,導致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三桓專權等。

天子受害,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受害,侯國孱弱。天下有識之士都看出了這一點,都試圖通過變法來改變這個現狀。只不過各家變法的方法不同,解決問題的深度不一,效果也就千差萬別。

比如,李悝變法,力足以土地改革,遏制權貴階層;吳起變法以軍事為核心,打擊權貴,此外還有申不害變法等。但是沒有一個變法,像商鞅變法來得那麼徹底,來得那麼轟轟烈烈。

商鞅變法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句話:強化君主獨裁!怎麼做到呢?削弱卿大夫的特殊地位,將王權直接下沉到社會最底層,比如廢除世卿世祿,廢除井田制,實行軍功爵制,實行全員徵稅等等。這個結果,實際上推翻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結構,國家政治結構,從分層治理,變成君主一元制的垂直管理。

無疑,商鞅變法的結果,讓王權獨尊,其他的人都成了“編戶齊民”,所有的利益只為一個人服務:君主!因而,秦國的財富從原來的權貴階層手中,流入國庫,秦國就是這麼強大起來的!

老秦貴族集團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受害者

很顯然,商鞅變法的第一刀,就砍在了秦國舊貴族的身上。他們原本是靠分封制坐享其成的一個特權階級,他們都是國君的宗室子弟,是一群靠分封制坐享其成的蛀蟲。

按照商鞅的法律,從此他們的身份不再是天生的貴族,要想做官,要做大官,就必須建功立業。經濟上,他們也不再享有井田制帶來的餡餅,而是要靠軍功賺取封地,否則就跟老百姓一樣種地納稅。

無疑,這不是傷人,而是要人命!所以,商鞅變法還沒開始,就遭到了激烈的反對。以甘龍、杜摯為首,他們提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通行的禮和法,古來如此,不能輕廢。這句話是歷朝歷代守成者的通用語,看上去冠冕堂皇,像是學術之爭,其實背後是利益。

倘若不是秦孝公做強力後盾,商鞅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也只有秦孝公這樣的有政治遠見,且能與貴族勢力掰手腕的君主,才有可能做得了商鞅的後盾。說白了,商鞅在為秦孝公服務,在為王權革宗族子弟的命!

這就看清楚了,商鞅不是與某個人有矛盾,而是得罪了一個強大的政治利益集團!商鞅與他們的矛盾,也不是一般的矛盾,而是生死之戰!

所以,商鞅的結局從那時候就已經註定,肯定非常慘烈!自古變法者都是如此,變法越成功,變法者死得越慘!

商鞅之法又讓自己站在王權的對立面

既然商鞅變法為了王權,收下商鞅大紅包的秦惠文王,為何不力挺商鞅呢?為何非要做得那麼絕?原因有三個方面。

  • 其一、惠文王新登基,他沒有秦孝公的實力對抗老秦貴族,所以必須與他們妥協。

惠文王不傻,他不可能拿商鞅變法的成果,這個長遠利益做交易,把商鞅扔給老貴族,以私人恩怨化解政治矛盾,對他來說是一筆無本萬利的買賣。

死的是商鞅,妥協的是舊貴族,得利的是惠文王,天底下哪兒找這麼便宜的買賣!

  • 其二、商鞅的法必須永存,商鞅這個人已經無足輕重,這就是變法者的悲哀!

維護變法成果,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拋棄商鞅這個人,也是維護自己的利益,惠文王的選擇一點不用費心思。而且失去價值的商鞅,必須去死,因為他對其餘六國來說,還存在價值,惠文王不可能留下他!

  • 其三、最不可思議的是,商鞅之法讓自己站在了王權的對立面。

商鞅變法就是維護王權的獨裁,但商鞅本人,卻因為變法成功,而位高權重,成為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精神信仰”。這太可怕了,在秦國,無人不知商君,無人不懼商君,那麼,國君何以自處?

商鞅自己也變得很驕橫,把自己推上了火山口。法家不像儒家,儒家講求忠孝,法家講求利益。所以,儒家對君主基本是無公害生物,法家不行,必然成為防範猜忌的對象。

變革把自己變成了君權的對立面,悲哀!

出了秦國之門,商鞅竟然無所投靠

商鞅聞到危險的信號後,第一時間逃離秦國,想回到魏國。結果,目光短淺的魏國,對當年的仇怨不能釋懷,不肯讓商鞅入境,走投無路的商鞅只好回到秦國坐以待斃。

表面上看,魏國做得太狹隘,認識不到商鞅的價值,其實,即便魏國想得到商鞅,有可能嗎?難!

商鞅變法後,秦國已經坐上了世紀快車,魏國及其他諸國,還在分封制的泥淖裡掙扎,與秦國的差距越拉越大。請問,魏國有膽量因為一個商鞅,跟秦國翻臉嗎?商鞅這個燙手的山芋,沒有誰敢接!

其實,戰國末期是法家思想流行的年代,社會上並不缺商鞅這樣的人才。商鞅的成功,除了其個人能力而外,秦孝公的見識和能力,列代國君所營造的社會環境,以及對變法者的支持程度,都是變法成功的必要條件。請問,其它六國誰具備?如故不具備,縱有千百個商鞅,又有何用?縱使商鞅到了魏國,又能怎樣?

所以,離開了秦國這個土壤,商鞅註定是孤獨的,出了秦國的大門,他就是一條沒了水源的魚!

兩大受益人群,不能成為商鞅的後盾

商鞅變法的收益人群,為什麼不站出來力挺商鞅呢?他們在幹什麼?

商鞅變法有兩類人受益,第一類就是國君,前面講過,惠文王雖然受益,但是需要拿商鞅的頭,跟老貴族做交易,對他來說,商鞅是失去價值的人,同時還對他形成了一定的威脅。

第二類收益人群就是平民。平民為何不替商鞅出頭呢?很簡單,平民不是政治勢力,他們在政治生活中,出於支配地位,影響不了上層建築。沒辦法,歷史是人民的,不是階級社會平民的,真正左右歷史大局的還是政治勢力。

另外,老百姓真正有多少人感謝商鞅,恐怕還真不一定。商鞅變法就是雙刃劍,給平民帶來“公平競爭”的政治條件時,也給平民帶來極大的不變,甚至危害。比如連坐制,一家犯法,親鄰牽連;比如嚴刑峻法,稍不留神就跌入法律陷阱,等等。

所以,平民對老百姓既愛又恨,恨要大於愛。人往往就是那樣,得到好處認為是應該的,受到損害就唸念不忘。

即便受惠最大的人群,比如得到軍功爵的人,最應該感恩戴德吧?未見得,因為商鞅之法不能保證你的爵祿是永久飯票,稍不留神就會因犯罪被剝奪爵祿。拼了命換來的飯票,沒吃上幾口,又被找藉口奪了,回過味來才發現:這不分明就是肥皂泡嘛!

奇怪嗎?不奇怪,商鞅本來就不是為了平民才變法!

受惠的國君不能支持商鞅,得利的平民既無力支持商鞅,也沒有充足的理由感謝商鞅,他走投無路不是必然的嗎?

結論

綜上所述,商鞅的慘烈的結果,從他所做的事就已經註定,他做得越成功,與利益階層的矛盾越深,甚至與新的受益人也必然會產生矛盾。一個與整個社會為敵,與所有政治勢力為敵的人,他的下場悲慘,有什麼好奇怪的?逃不掉的!

這就是法家思想的必然歸宿,商鞅能改變歷史,卻無力改變新老利益集團對他的聯合打擊。商鞅如此,吳起如此,李斯如此,韓非亦如此!


尋根拜祖


先說一個大家都喜聞樂見的說法: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失去背後最大的靠山。在變法中失去了最大利益的秦國老氏族階層,開始反撲;弔唁秦孝公的其他六國使者對繼位的秦惠文王嬴駟也集體施加壓力,要求處死商鞅。(畢竟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引起了六國的害怕)

加上秦惠文王贏駟初登大寶,對這位前朝權臣也心懷忌憚之心。於是嬴駟在與商鞅徹夜交談之後,用商鞅的性命作為維護秦朝新法的交換,平息老氏族的怒火以及日後對六國開戰的藉口。



極其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商鞅對於秦惠王能夠繼續實行他的變法,延續他政治生命的做法表示了贊同與肯定。於是欣然同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換取秦國最大的政治利益,對於怎麼個死法,商鞅並不在意。

秦惠王嬴駟在車裂了商鞅之後,對逼死商鞅的老氏族進行了無情的屠殺,確保了新法的順利持續;對逼死商鞅的其他六國各個出擊,佔領了大片領土,同時處死商鞅,還讓自己的王位更加穩固,而商鞅也通過自己以性命來鐵心護法,在青史上,流芳千古。這是一舉四得的事。



再說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

商鞅為什麼會被車裂(五馬分屍)?因為他造反了。《史記商鞅列傳》中這樣寫得: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這段話說的是:

秦孝公去世後,太子嬴駟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發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鞅離開秦國潛逃到魏國。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而打敗魏軍,拒絕收留他。商君打算到別的國家。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大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還,不行。”於是把商君送回秦國。商君再回到秦國後,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黽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馬分屍示眾,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於是就誅滅了商君全家。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商鞅之死:是以為他起兵謀反。所以是死後被五馬分屍的。秦惠文王也是用依法殺掉商鞅的,因為商鞅犯的是謀反的大罪,這是十惡不赦之罪。被五馬分屍也是為了警示後人,並無任何可以指責之處。


歷史的真相往往就是這麼殘酷。


少校柳下惠


你好,就這個問題我來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需要確定的是:商鞅必死無疑,這是商鞅最終的宿命。

商鞅,作為一代偉大的改革家,他一生都在貫徹“依法治國”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徹底改變了秦國的落後面貌,使秦國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另外,商鞅的法治思想,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時代,同時也影響了中國後世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對秦國來說,商鞅可以說是居功至偉,那為什麼秦惠文王又非要置他與於死地呢?我來說幾個商鞅必死的理由。

秦孝公死後,商鞅已成棄子

商鞅的新法,如廢井田、獎勵軍功、廢除爵位世襲制等措施都大大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一時間商鞅樹敵無數。

在秦孝公毫無保留的支持下,商鞅以殘酷的手段來應對舊貴族的反抗,舊貴族早已對他恨之入骨。一旦商鞅失去秦孝公這個大靠山,舊貴族階級定會狠狠地向他復仇。

新法中的獎勵耕戰雖然對平民百姓有利,但是商鞅的嚴刑峻法卻鼓吹輕罪重罰,特別是“連坐法”的頒佈,使得人人自危,給普通民眾帶來極大的痛苦,導致他們心生恐懼及怨恨。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此時秦國的變法已經持續了十八年,效果早已顯現,新法已深入人心,沒有商鞅,秦國的變法事業也依然會持續下去。

此時,商鞅實際上已成棄子,所有人的矛頭都指向了他。

商鞅的存在威脅到王權

秦孝公為了推行變法,讓商鞅獨掌了秦國的軍政大權,他獨斷專行,權勢滔天。

隨著變法的深入推進, 商鞅也與新法一起逐漸深入到秦國人的心中,甚至有“百姓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君王”的說法。

公元前340年,商鞅打敗魏國,收復河西,商鞅因功被封為商君,有自己的封地及軍隊,儼然成了秦國內部的一個獨立王國。

在秦孝公臨終前,要傳位給商鞅。秦孝公真的是想傳位給商鞅嗎?當然不是,這既是對商鞅的試探,更是對商鞅的警告。

商鞅得意忘形,每次出行的儀仗甚至蓋過了秦惠文王。

可見,商鞅的權勢與地位已經對王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有人就此向秦惠文王進獻讒言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於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這不是好現象,願君上早下決斷。”

這些話說到了秦惠文王的心坎了裡,商鞅的這種“高調”,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君王都不會忍受,正所謂“國無二主”,除掉商鞅,是穩固王權的必然選擇。

殺商鞅是秦惠文王彌合舊貴族與王權裂痕的必然手段。

商鞅的新法雖然使秦國迅速強大,但是新法嚴重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也使得王權與舊貴族之間產生了嚴重的裂痕。

秦孝公自然能夠依靠自己的權威來彌補這道裂痕,但是對於新繼位的秦惠文王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處理不好,有可能引發秦國的內亂。

他必須拿出自己的“投名狀”,安撫舊貴族,彌補他們與王權之間的裂痕。

顯然殺掉商鞅就是最好的“投名狀”。

秦孝公之所以沒有在死前殺掉商鞅,並非是感念他的功勞,也並非是對他的功高蓋主沒有察覺,他是故意要把商鞅留給自己的兒子來處理。

讓自己的兒子來殺掉商鞅,收服舊貴族人心。

可見,商鞅一直都處於秦孝公帝王心術的掌控之中。

後續的事情發展如秦孝公所料,秦惠文王以最殘酷的手段處置了商鞅,成功贏得了各階層的支持,國家的裂痕得到彌補,新法得以保存,秦國也得以繼續興旺發達。

商鞅自己不知進退

在秦孝公去世前的一段時間,有一個叫趙良的人來見商鞅,對他說了一番話,大概有兩點意思:

1、你刑罰嚴酷,搞得所有的國人都怨恨你,

2、你現在的行為高調過了頭,君王已經開始猜忌你了,你現在很危險。

針對這兩點,趙良進一步給出解決意見:

推薦賢才,退還封地,辭官歸隱,才能改變不利的局面。如果還貪圖富貴,獨攬朝政,國人對你的怨恨將會越來越深,一旦君上離開人世,你的末日就來了。

然而,商鞅並沒有聽得進去這個讓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意見,依然我行我素,一副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節奏。

商鞅的結局

商鞅得知秦惠文王派人來捉拿自己,知道自己大禍臨頭,於是趕緊逃走。

當他逃到邊關想要投宿一戶人家時,主人見他沒有憑證,不敢收留他,並且告訴他如果收留沒有憑證的人,按商君之法就會被判“連坐”治罪。

商鞅感嘆:“制定的新法竟然貽害到了這個地步!”

商鞅想逃到魏國,但由於商鞅曾經大破魏軍,俘虜魏國公子昂,魏國拒絕他入境。

商鞅無奈,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組織兵力攻擊秦國華縣,企圖謀反自立。

秦國派兵鎮壓,很快就平定了叛亂,商鞅也在混戰中被殺。

他的屍首被帶回咸陽,秦惠文王又下令將屍首車裂,五馬分屍,其家人也悉數被殺!

一代偉大的改革家最終以悲劇落幕!

我的回答已完畢,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我有觀點


《資治通鑑》關於商鞅之死的記載是這樣的: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以公子虔(曾經被商鞅用刑)為代表的人,向剛剛繼位的秦惠王打報告,說“商君欲反”。

“欲反”,就是說想造反但還沒有實施造反。對於當時商鞅這麼一個執掌權柄、權勢熏天的朝廷重臣,有人狀告說他打算造反。

我們先在秦惠王的角度來看問題:

1、秦惠王剛繼位,還沒有完全掌握權力,國家處於新老交接的過渡地帶。他必須依靠嬴氏宗族來穩定權力、穩定國家。此時,被商鞅壓制、傷害多年的嬴氏宗族馬上跳出來搶權奪班,要求清算商鞅。秦惠王為了平息眾怒、穩定局面、順利完成權力交接,他必須給宗族一個交代,所以殺商鞅是一個不得不做的必選項。

2、秦惠王本身對商鞅也沒有什麼好感。之前,秦惠王作為公子時觸犯了秦法,商鞅作為執法者,沒有處罰儲君秦惠王而對太子師傅公子虔用刑處罰,將另一位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打狗也得看主人,何況秦惠王貴為太子。而變法實施後,商鞅在秦國建立了無與倫比的威望,秦人甚至只知“商君”不知親王,秦孝公在世時對商鞅非常信任,猜忌之心不會影響大局。但是到了新王上位後,如何消除商鞅的影響力、樹立新君的絕對權威是擺在秦惠王案頭的頭等大事。

所以,當秦惠王聽到後他的老師公子虔的報告後,沒有召商鞅進行何時,也沒有進行充分、詳細的調查,直接就“發吏捕之”,表明的就是這麼態度:

殺商鞅,穩宗族,樹權威,保權力,

所以商鞅必死!

此外,《資治通鑑》又借用商鞅門人趙良的話,說出了商鞅的死因:

1、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

起初,商君在秦國做國相時,制訂法律極為嚴酷,他曾親臨渭河處決犯人,血流得河水都變紅了。他任國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

2、今君之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凌轢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者,非所以得人也。

現在再來看您。您起初以結交 主上的寵 幸心腹景監為進身之途,待到掌權執政,就凌辱踐踏貴族大家,殘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杜門不出已經有八年之久。您又殺死祝歡,給公孫賈以刺面的刑罰。《詩經》中說:‘得人心者興旺,失人心者滅亡。’上述幾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

3、君之出也,後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數者,非恃德也。

您的出行,後面尾隨大批車輛甲士,孔武有力的侍衛在身邊護衛,持矛揮戟的武士在車旁疾馳。這些保衛措施缺了一樣,您就絕不出行。《尚書》中說:‘倚仗仁德者昌盛,憑藉暴力者滅亡。’上述的幾件事,可算不上是以德服人。

4、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貪商於之富,寵 秦國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

您的危險處境正像早晨的露水,沒有多少時間了,卻還貪戀商於地方的富庶收入,在秦國獨斷專行,積蓄下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個三長兩短,秦國用來逮捕您的罪名還會少嗎?

上述4點說出了商鞅當時在秦國的尷尬地位,儘管改革讓秦國蒸蒸日上、國力強盛,但是商鞅的所作所為不僅得罪了秦國從上到下各個階層,而且還不知收斂、我所我素。

之所以商鞅還能活著,純粹是政治強人秦孝公在背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寬容。

沒有了秦孝公,商鞅即便不死,也不會有好下場。

而且經過十餘年的變法,新政策已經深入人心,商鞅在與不在已經對新法的執行和落實沒有多大影響。


臣光曰


這題我要反對某位已經認證成為歷史領域的回答者!

不管是什麼秦孝公還是什麼公也好,商鞅必定會死,這是無法改變的。他的死絕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結果!

有些人覺得為什麼你那麼肯定!

首先商鞅變法觸動的是誰的利益!

想都不用想了,是貴族的利益呀!

他要實現他的抱負和理想就得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持,那麼這個人就是秦孝公,(秦孝公的存在只是推遲商鞅的死亡時間)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大刀闊斧的改,然後就割了一大片貴族的“肉”,怎麼辦?商鞅動到他們的底盤上,有什麼辦法呢,君主支持,再怎麼欺負只能忍著唄。

之後秦孝公死了,那幫貴族就想,真是“天賜良機”,好了,這下給他們有了除掉商鞅的機會了

站在人性的角度上,那幫貴族當然是除之而後快了,有什麼刑法樣樣來,最後弄了一個五馬分屍,有多慘那不用說了。

另外!這個問題我得吐槽一下!你以為改G是過家家呀,做任何事都有風險還有要承擔責任,哪那麼容易還有想當然的!

要是那麼容易還奮鬥什麼!還努力什麼,回去自己的世界裡自我麻痺好了!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別小瞧那幫貴族!他們的勢力幾個大家族聯合起來都能改朝換代!而且他們是世襲官位和地位,就是我們常說的“祖宗十八代都是官”,這些貴族一直延續到唐朝!唐高宗大刀闊斧削弱了一半


西柚白糖


秦孝公死後,商鞅必須得死。死的方式有千萬種,車裂而死對比凌遲這類的算是夠痛快的了。

商鞅在進行變法的過程中推行政治與經濟兩方面的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1)“鄉邑聚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2)“官僚制” 廢除世卿世祿,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3)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4)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制。

這幾個措施裡面(1)“鄉邑聚縣”由國家來選拔任命縣令。將政治權利重新收回到中央政權的手裡。(2)廢除了世卿世祿,這些人得同樣通過軍隊立功來獲得權利,原來不曾有的讓他擁有了他感覺很好接受。原本已經擁有了的你讓他重新競爭拿回來。這一點就不太好接受了。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也讓商鞅和各路貴族的矛盾陡然增加,他們不好將矛盾點放到親孝公身上,只好放在商鞅身上了。

經濟方面(1)廢井田、開阡陌、獎耕織。(2)強制分家。此舉大大提高了國民生產積極性。

在國家法令的推行過程中,比較經典的是太子犯法,商鞅大力懲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兩度受罰,鼻子都被割了。可以看得出來政令推行過程中,商鞅到底得罪了多少的王公貴族。這些人有的把怨氣記在了商鞅頭上,有的可能也記到了秦孝公身上。商鞅中間還帶兵攻打了魏國(原來就是魏國人),此舉讓他無退路了。這樣當秦孝公死亡,新主即位,太子老師為代表的貴族就來各種上奏彈劾商鞅。秦惠文王立足未穩,只能通過懲處商鞅來消除貴族的怨氣,但是商鞅權利又很重,不殺他的話又擔心他會反叛之類的。所以只能殺死他。這樣商鞅就徹底為秦王朝流乾了最後一滴血。


李時針的時針


商鞅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對秦國實行變法的。十幾年裡“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冶大治”。

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遷都咸陽,以郡縣劃分行政區域。接著秦國奪取魏國河西之地,使魏國遷都大梁(今開封)。連當時的名存實亡的皇帝周天子也向秦國道賀,秦國之外,已無強國。

秦孝公也兌現對商鞅的承諾,“與之分土”。商鞅被封為大良造,因戰功封於商(今陝西商洛)十五邑,號為商君。巨大的榮譽和權傾朝野,使商鞅進入人生的巔峰。

但是,秦國的強大,並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首先是舊的貴族,變法使他們失去了特權,從而成了商鞅的死敵。

在變法前太子就指責商鞅“新法嚴峻”。按照商鞅的政策,是不允許說新法壞話的。但是太子沒法責罰啊,於是,懲罰落實到了太子兩位師傅頭上。太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了字。

商鞅維護了他的變法,卻得罪了未來的皇帝。有人勸他急流勇退,但到了權力巔峰的商鞅,對平民的生活不感興趣,他放棄了為自己留後路的機會。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繼位史稱“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終於等來了報復的機會,他們告發商鞅謀反,發吏緝拿。商鞅有口難辯,唯有逃亡。

大約一個月後,商鞅逃到函谷關,關守還不知道咸陽的變化,就放了他。但是商鞅因為逃的匆忙,沒有帶驗證身份的證件。而每一家店主都說,是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沒有證件的旅客,店主受連坐之罪。

商鞅嘆曰:“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自己頒佈連坐令,何曾想到自己親陷此令?無奈,商鞅只好回封地,倉促組織一隊人馬,起兵造反,結果很快戰敗。秦惠文王對他實行了嚴酷的車裂之刑,告誡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商鞅變法是孝公支持的,可以說秦孝公給了他最大的機會與舞臺,使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秦孝公去世,他沒有了靠山,而且,得罪了新的秦王和舊的貴族,他只有死了。

商鞅死的慘,是因為他的造反,毋庸置疑是死罪了,至於車裂,秦惠文王主要還是以商鞅之死,震懾民眾。

商鞅想不死,只有在秦孝公在世時,急流勇退,離開秦國。因為他變法已經得罪了太子與舊貴族勢力,他該想到秦惠文王繼位後,舊貴族會報復他。可惜,歷史不能如果。

商鞅的悲劇充滿了歷史的濃重感和宿命感,他執掌秦十九年,才有了秦國的繁榮,才有了秦國的統一大業的基礎,才有了以後歷代王朝沿用秦漢制度與王道並存的治國傳統。而商鞅的死,也是以生命維護了變法的尊嚴。


路遙lgy


不請自來。在當時,惠王嬴駟剛剛即位,六國跟秦國貴族共同逼殺商鞅。此時內憂外患,各種矛盾激化到了頂點,極需要找一個宣洩口,轉移矛盾。而殺死商鞅,平息轉移矛盾確實是當時最快,最好,短期內最有效的辦法。



在當時是階級固化,以血緣決定身份地位的時代。你爸爸是貴族,你一生下來就是貴族,你的子子孫孫都是貴族。你老爸是個養馬的,那麼恭喜你,你也一定是個養馬的,你的子子孫孫也一定是養馬的。窮人永世都不得翻身,而貴族永遠是貴族。

而商鞅變法卻打破了這個階級,使平民百姓,通過軍功,也可以封地,可以封爵,可以封侯。這些東西都從貴族手裡刮過來的,可想而知當時的貴族對商鞅恨到了何種地步,中國人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因為商鞅動的不僅僅是秦國貴族的利益,而是動了整個貴族的利益,為什麼六國跟秦國貴族同仇敵愾,一起逼殺商鞅,也是這個原因。矛盾與仇恨已經大到不可調和了,所以用了當時最殘酷的刑法,車裂,也不足為奇了。

商鞅雖死,但是他的制度還在繼續沿用下去,用孔子的話說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滾滾歷史如長河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的死是必然的!

商鞅主政變法十八年,秦國朝野無不是他提拔的人才,個人對秦國的影響之大前所未有。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新即位的秦惠文君對於商鞅這麼一個功高震主的大臣,心有忌憚在所難免。更何況商鞅是個外臣,自然更加為秦國王室勢力所敵視。加上商鞅行新法,不惜得罪各路權貴,自己樹敵無數,被清洗的命運早已註定。贏駟他個人憎恨商鞅,可對於秦國而言,商鞅之法又不得不繼續。如果要繼續任用商鞅,他可能會陷入巨大的人格分裂之中。而那些被商鞅依法處罰過的秦國貴族,在國內還具有相當大的勢力。秦孝公在的時候還能鎮得住,自己這麼一個少年君主,根基薄弱、無所依仗,如果他們反對自己這個新秦君怕是很難有所作為——甚至命都難保。他必須要爭取這些人的支持——至少不能是反對。這些人的條件不外乎是殺商鞅、廢新法。廢新法當然不可能,能妥協的就是殺商鞅。

其次,他需要給自己立威,在剪除個人威脅的時候也狠狠的警告蠢蠢欲動的貴族勢力。誰具有這樣的震懾效果?當然是商鞅。商鞅是誰?秦國婦孺皆知的新法代言人,帶領秦國富國強兵的能人。

綜合來看,首先商鞅的死是必然的!而且還得死的轟轟烈烈!因為這樣才有震懾力!所以慘遭車裂之刑也就可以理解了!


野史共享


為何別的地方都是人亡政息,獨秦是鞅死後新法繼續?及至孝公死時,秦的變法已基本成功,並且無法逆轉了。因為新法已經嚴重削弱了守舊派(即既得利益集團),而新貴集團己經崛起,比如集功而升的軍人集團,他們會是新法堅定的悍衛者。新王即位,想要廢除新法也不是想廢就能廢,更何況惠文王並不是昏君,商鞅變法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廢法等於自廢武功,秦惠王是不會這麼幹的。

為何商鞅還是必須得死?商鞅變法是對秦從內到外徹底的改革,都知道凡是改革都會涉及到既得利益集團,以商鞅變法的力度,對於既得利益集團更是連根拔出式的摧毀,比如軍功制,升遷以敵人的首級為硬指標,不管你是貴族還是平民一視同仁,這對於世襲貴族階級的打擊可想而知。

新王即位,想要穩住大位,要籠絡新貴集團但又不能把舊貴集團逼得太甚,犧牲商鞅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一則商鞅死順了舊貴集團的氣,二則同時繼續推行新法對新貴集團也有交待。商鞅死,換得秦國的穩定和發展,也就成了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