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年輕時身體那麼棒,卻在51歲的時候就死了?

小姐姐講史


俗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在古代平均壽命只有40歲左右的皇帝這一職業中,唐太宗李世民52歲的年紀不能算是一個特別短壽的年紀。但作為歷史上的高危職業,許多皇帝死於非命,這就大大拉低了帝王的平均壽命,一位壽終正寢的皇帝52歲病逝不能說短,但也絕對算不上長壽。

雖然最近出現了許多李世民的負面文章,說他弒殺兄長,屠殺弟弟,逼迫父皇,霸佔弟媳。誠然,作為千古一帝,這是他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但天下以有能者居之,這對百姓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先不討論其品行,最起碼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對得起國家,也對得起人民。

至於說李世民為何只活到了52歲,我們不妨從他的生平來判斷一二。

早年的戎馬生涯影響很大

瞭解體育的朋友都知道,一個運動員在退役之後多飽受傷病帶來的痛苦。我們不能說他們年輕時的身體不好,只是人在年輕的時候很多病症都體現不出來,等到人過40,年輕時欠下的“債”都會上門催討。

據《舊唐書》記載,李世民從16歲就投身到軍旅,早年跟隨隋煬帝在雁門關一代討伐匈奴人,後來隋末大亂,他力勸李淵起兵爭奪天下,從晉陽起義的時候,李世民不過19歲。

雖然為了證明自己後來繼位的合法性,李世民修改了不少歷史事實,刻意貶低李淵與李建成的功績,暗指自己才是大唐的奠基人,雖有誇大不實之處,但總體上來說,李世民的南征北戰確實讓李淵省了不少勁。

毛主席曾親自評價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可見,李世民的軍事才能並非浪得虛名。先後消滅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勢力,完全算得上李淵手下的第一悍將。

從16歲帶兵到最後一次貞觀19年以47歲的年紀親征高句麗,說李世民是馬上皇帝絲毫不為過。並且根據《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並不是站在大後方指揮,而是身先士卒的衝殺:

敵人矢下如雨,太宗為流矢所中,拔而復戰,衝突其陣。

要不是後來身體條件不再允許,我想征討薛延陀的時候李世民也會御駕親征,要是他再多活幾年,高句麗說不準就不用留給李治來收拾了。

注:韓製高句麗全勝時期地圖

常年的征戰以及受過的大大小小的創傷一定程度上確實讓太宗晚年身體漸漸變差,這也成為他“英年早逝”的一個主因。

晚年痴迷於長生丹藥

和大多帝王一樣,李世民也是普通人,到了晚年也有了驕傲自滿的心態,失去了年輕時的進取心與包容心。並且隨著年紀的增大,他也有了怕死的念頭,他不想失去他親手創造的繁華盛世,於是開始痴迷於方術,和秦皇漢武一樣,追求長生不老之術。

可丹藥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其中包含著鉛之類的重金屬對人體的傷害很大,不但無法長壽,反而會損壞身體。在李世民臨死前的一年,他把太子李治叫到了身邊,把自己的過失列了出來,並且告訴他一定不要像自己一樣,要學古代賢哲,做一名曠世聖君。

李世民這樣說道:自己痴迷於宮廷樓閣,愛好錦衣玉食,喜歡聲色犬馬,使得天下百姓背上了沉重的負擔。這些過失他讓李治牢牢記在心裡,只是不知道他有沒有意識到術士的丹藥對他產生的不可逆轉的災難。

皇位的困擾和身後事的擔憂

在太宗的晚年,常常被噩夢圍繞,幾十年來,玄武門之變一直是他的一塊心病,他開始擔心自己死後史官會如何評價他的所作所為。

人越老就越會懷舊,在夢中,他常常夢到建成和元吉向他索命,因此常常夜半而醒。無風不起浪,正因為晚年李世民在這一問題上的困擾,才有了後世關於秦瓊和尉遲恭為他守門的傳說。

如果說李世民內疚的心態有些牽強,那麼在自己繼承人的問題上的確讓他操碎了心。

李世民的長孫皇后一共生有3個兒子,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在太宗晚年,李承乾與李泰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漸漸水火不容,大有演變成下一場“玄武門之變”的跡象。

太子李承乾面對弟弟李泰的步步緊逼和太宗對他的些許不滿,於是破釜沉舟,奮力一搏。他糾結了漢王李元昌和侯君集等人試圖發動宮變逼李世民退位,但最後事情敗露,被李世民貶到了黔州。

不過與哥哥鬧得不可開交的李泰也沒有好到哪去,趁著大哥被廢,他瘋狂向太宗獻媚,並且許諾自己一旦繼承皇位將來會殺掉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李世民細思極恐,認為李泰喪盡天良的做法實在不是一個仁君所為,因此他也被排除在太子的人選之外。

最後,反倒是不爭不搶、安分守己的幼子李治成了最大的贏家,但選擇李治,實在是李世民的無奈之舉,他知道李治生性懦弱,魄力不足,但此時已經不允許他再有任何改變了。

晚年的李世民面對奪嫡之爭,兩個心愛的兒子一個被廢一個被支走,本來對於一個老父親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再聯想到自己的帝國還不知被懦弱的李治帶向何方,巨大的心理壓力一直伴隨著他人生的後幾年,如此一來,也確實折了他不少的陽壽。


小小嬴政


李世民是51歲時去世的,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是因病去世。為何年輕時候龍精虎猛的李世民,到了51歲就病死了呢。其實原因還是很簡單的,總結一下就是積勞成疾,而且李世民家族可能有遺傳病。

李世民曾經不止一次當著群臣的面,提到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包括為了打仗,很少準時吃飯,一天一頓飯很常見,經常肚子都餓的受不了還沒時間吃。熬夜也更是家常便飯,經常幾天都不睡覺。有時候終於打完一場仗,大冬天累的直接倒在雪地裡就睡著了,有很多時候更騎在馬背上就睡著。

我們都知道唐朝的江山幾乎有一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曾在詔書裡說自己“以戰會為俎豆,以干戈為章服”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自己以戰爭為糧食,以武器為衣服,幾乎沒有放鬆的時候。

有時候連日作戰,盔甲都不能脫,汗水加上血水捂到裡面是非常難受的,身上長蝨子是常有的小事,有些人甚至都長某種蟲子了,可見當時條件有多麼艱苦。

我們現在經常可以看到有人996加班熬夜過勞死的新聞,這樣操勞其實是很傷身體的。年輕時候可能不明顯,但是到了中年以後,這麼積累的損傷就會慢慢的顯現出來。

另外唐朝的很多記錄中還提到了一件事情,唐朝的多位皇帝都有“氣疾”、“風疾”之類的疾病。根據各種線索推斷,這很可能是一種心腦血管系統的疾病,這方面的有些疾病確實是會遺傳的。

李世民在48歲的時候,終於被祖傳的風疾和氣疾給找上門了,先是請假休息了大半年。第二年再次犯病,直接跑到終南山裡養病去了。後來因為泡溫泉能夠緩解,就直接住到了驪山溫泉,並寫了一篇《溫泉銘》記錄了這件事情,裡面就提到了這麼一句:

“朕以憂勞積慮,風疾屢嬰”

可見李世民也是知道自己的病根是源自哪裡。

除了年輕時候因為打仗而操勞拼命,即使後來他當了皇帝,為了政事還是非常辛勞,幾乎能跟勞模朱元璋比了。

《新唐書》《貞觀政要》等史書裡都記載有,李世民處理政事到很晚,經常三更天(也就是半夜11點以後)才睡覺,而天剛矇矇亮就又得上朝。

現在為了健康,醫生都是建議一天至少要睡8個小時,而李世民是很少有這樣的時候的。

相比之下,他的父親李淵就很瀟灑了。當初起兵打仗的時候讓兒子衝殺在前。被迫退位當了太上皇以後,又整天享樂,該吃吃該睡睡,吃得好喝的好又玩的好,所以活到了69歲高齡。


漂浮菌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不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形同開國之君。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文治武功都非常了得,開創了貞觀之治,堪稱千古一帝。

唐太宗是唐朝的開國功臣,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朝建立後,他受封秦王,後來發動玄武門之變,逼父親李淵退位,自己登上帝位。李世民在位23年,表現非常不錯,絕對是明君的典範,虛心納諫、發展民生、平定外患。

至於他為什麼51歲就死,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晚年沉迷酒色

唐太宗晚年貪圖享樂,好色無度,蒐羅各類美女充實自己的後宮。早在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就曾殺了弟弟後,然後把貌美如花的弟媳納入後宮。

而等長孫皇后死後,唐太宗對女色的需求更旺盛了。唐太宗命人常年在外給自己尋找美女,凡是有點姿色的,都被送入唐太宗的後宮。

唐太宗晚年喜歡宴飲,好酒無度。甚至出現了宮中宴飲數日不歇的情況,可見唐太宗對酒喜歡到什麼程度。

這樣一個沉迷酒色的皇帝,身體早就被酒色掏空了。身體狀況自然不好。

迷戀道術

晚年的唐太宗,非常迷信道術,特別是對長生不老這樣的道術非常迷戀,可以說,唐太宗晚年非常怕死,總想著如何長生不老。

唐太宗因為迷戀道術,還讓道士在宮中修煉丹藥供他服食。他吃了很多帶汞的“仙丹”,導致他身體每況愈下,50歲出頭就去世了。

年輕時南征北戰,透支了生命

李世民早年跟著父親李淵南征北戰,打了不少硬仗。而打仗是需要透支生命的,就像現在許多運動員一樣,年輕時活力四射,到了中晚年身體就不行了。李世民也是如此。

二十年三月,庚午詔曰:“朕粵自眇年,時逢道喪,懷生之類,盡塗原野。是用痛心疾首,攘袂救焚,以戰會為俎豆,以干戈為章服。夕不遑息,寧濟四方;飢不及餐,推移一紀……而皇太子治,令德遠彰,所有機務可令斷決。百辟卿士,咸宜受其節度。朕當親調五藥,暫屏萬幾三數月間。”——《冊府元龜·儲宮部·監國》

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出,李世民早在年輕時,身體狀況就有點小問題。如失眠、食慾不佳等等。但總體身體狀況良好。

李世民年輕時,長期的南征北戰而透支了他的身體,留下了一些後遺症,到了中晚年的時候,病症開始出現,他的身體狀況明顯下降,從而影響了壽命。


袁衛宇


李世民51歲就死也算正常,大凡當皇帝的長命的也不多。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誰能英雄!更何況是佔有弟媳,還跟弟媳生孩子的李世民!既使是晚年他還選美,武則天是否被其臨幸過也無人可知,倒也說明唐朝的亂倫和開放!沒有貶低貞觀之治太平盛世的意思!李世民在唐建國之時也立下漢馬功勞,出生入死征戰各方,打戰謀劃不是是過家家,肯定付出心血!不論腦力和身體上,對他的壽命也有影響。他皇位的竊取也需花心計和動腦筋,而且取得皇位後估計也不會十分安寧!想長命肯定增加難度,而且子女也不肖也會讓他煩腦,對壽命也有影響。還有李世民吃丹藥,不知丹藥有毒否,或許被慢性中毒而死也有可能!所以李世民51歲死亡不奇怪!

當然貞觀年間形成的大平盛世,也不會輕而得來,需要他付出心血也會對他身體有形響。





用戶9152409209700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開創了“貞觀之治”,被稱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應該是一位長壽的帝王,但事實是李世民只活了51歲(虛歲52)就駕崩了,令人扼腕嘆息。

李世民一代英主,為何年僅半百就撒手人寰?

史料記載李世民因病去世,但沒說是什麼病,這就為後世留下無限遐想。

部分史料記載李世民為求長生不老,吃了一個天竺方士煉製的丹藥,這種丹藥含有劇毒,李世民服用後才暴病而亡。

但這種說法缺乏足夠證據,史學界還是以李世民正常病死為主流觀點,而身為官二代兼皇二代,生活無憂的李世民為何51歲病亡?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歷代皇帝中屈指可數,毛主席認為李世民是最擅長打仗的皇帝。李世民不僅精通戰部署和戰役指揮,自身武力值也相當強悍,並且喜歡親力親為,甚至帶頭衝鋒陷陣,為李唐建立和統一天下立下社稷第一功。可以說,李世民的半輩子都是在戎馬倥傯中度過的,長期艱鉅繁重的軍事生涯摧殘了李世民的身體健康,導致他身體早衰。

李世民雖然不是沉迷酒色的皇帝,但他登基以後,坐擁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他活了51歲,卻至少擁有14個兒子、20個女兒,既反映出李世民的生育能力,也側面反映出李世民在女色方面不是一個善於剋制的皇帝。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甚至把自己的弟媳、齊王李元吉的老婆據為己有,還讓她為自己生了一個兒子——曹王李明。

另外,李世民是一個以勤政著稱的皇帝,為了天下大治,他日夜操勞,宵衣旰食,處理軍國大事,關心天下百姓,這些都消耗著他的精力,透支著他的身體健康。

綜合上述種種因素,李世民過了盛年以後,身體健康已大不如前,加上50歲對男性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坎,很容易突發疾病,而李世民沒有逃過這個坎,最終留下遺憾。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簡單來說,李世民後來身體不行了唄。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同時也是唐朝建立及統一過程中的大功臣。但這位皇帝卻只活了52歲,這個壽命在那個時代不算太低,但也不算高,尤其是跟他同時代的功臣們比起來,李世民差的太遠了。單拿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們的平均壽命是65歲,其中還有數位突出表現者,如李靖79,唐儉78,李勣76,尉遲敬德74,房玄齡70,李世民妥妥地英年早逝。

李世民的壽命為何遠低於同時代的文臣武將,這個問題得從三方面分析。

第一是戰鬥舊傷

李世民極具軍事才華,一生中勝多敗少,但不論是勝還是敗,打仗不是過家家,不能像推積木般橫推,是要拿人命去拼的。

或許你會說李世民是統帥,只是坐在後方指揮,壓根沒有親臨一線,死的都是手下人,哪會受什麼傷啊?這是天大的誤會,李世民既是名帥,也是猛將,年輕時非常愛拼命,甚至敢拿自己當誘餌引誘敵軍。

李世民16歲即入軍旅,參與救援在雁門被突厥包圍的隋煬帝。之後隨李淵進攻起義軍歷山飛時,李淵陷入包圍,李世民“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

從這短短几句記載中,就能夠看出李世民的猛將屬性,而這種衝鋒陷陣的場景,以後還出現過很多次。

霍邑之戰,18歲的李世民被箭射中後發怒殺出一條血路。

太宗與軍頭段志玄躍馬先登,深入賊陣。敵人矢下如雨,太宗為流矢所中,拔而復戰,衝突其陣。後憤氣彌厲,手殺數十人,兩刃盡缺,血流入袖,灑而復戰。——《資治通鑑》

像這種戰陣負傷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影響,像李世民手下的猛將秦瓊,經常幹這種衝鋒陷陣的事,屢受重傷,貞觀年間就因身體原因退出軍界,一直養病養到貞觀十二年(638年)病逝。李世民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四十歲後舊傷復發,身體狀況就很堪憂了。

除了衝鋒陷陣以外,影響將帥健康的還有飲食作息的不規律。飲食作息不規律會導致健康問題是共識,而打仗不是打群架,約好時間地點幹一架就完事了,為了奪取勝利,什麼急行軍、夜襲之類的招數都得使出來,參戰將士常年都是不規律生活的,尤其是主帥,畢竟士兵可以輪換作戰,主帥卻要一直指揮。

在形勢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將士吃飯睡覺都有可能成為敵軍突擊的大好時機,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就是趁著竇建德士兵喝水的功夫突擊的。

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兵士飢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斂退。太宗曰:"可擊矣!"親率輕騎追而誘之,眾繼至。建德回師而陣,未及整列,太宗先登擊之,所向皆靡。······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揮幡而入,直突出其陣後,張我旗幟。賊顧見之,大潰。追奔三十里,斬首三千餘級,虜其眾五萬,生擒建德於陣。——《舊唐書·太宗本紀》

長期飲食作息不規律對人的腸胃是有很大損傷的,到了貞觀年間,李世民就患上了一種叫做“氣痢”的消化道疾病,還給《本草綱目》貢獻了一個病例。

頌曰:按《唐太宗實錄》雲,貞觀中,上以氣痢久未痊,服名醫藥不應,因詔訪求其方。有衛士進黃牛乳煎蓽茇方,御用有效。——《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四卷·蓽茇條》

《太平廣記》對此事記載得更詳細,記載衛士名叫張寶藏,也曾患過此病(估計他也是在戰爭中落下的毛病),吃藥吃好了,就把藥房進獻給李世民。李世民一試有效,打算升張寶藏為五品官,魏徵不同意,君臣一陣拌嘴,張寶藏反而當上了從三品的鴻臚卿。

第二是政務操勞

李世民接手的大唐王朝可不是和平盛世,而是大亂之後的民生凋敝,外加強敵環伺,李世民剛上位就跟東突厥簽訂渭水之盟。這還是李世民努力的結果,如果當時東突厥進攻長安,李世民能不能以少勝多還是未知數。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仍然締造了為後世稱道的貞觀之治,貞觀君臣為此付出了多少辛苦,恐怕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

貞觀三年,太宗謂司空裴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朕總粘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朕懷也。”——《貞觀政要·卷二·論求諫》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夜恆思百姓間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養百姓以否。故於屏風上錄其姓名,坐臥恆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於名下。朕居深宮之中,視聽不能及遠,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輩實治亂所繫,尤須得人。”——《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把大臣的建議貼在寢室的牆上,出入觀看,三更方寢;將各州都督、刺史的名字和事蹟寫在屏風上,坐臥恆看,夜半不寐。為了當好這個皇帝,李世民可是把自己熬成了實打實的工作狂。

即便到了貞觀後期,李世民也保持了類似的作風,之所以說是類似,是因為天下承平以後,李世民的確沒有像貞觀初年那麼拼了,所以魏徵給他上了《十漸不克終疏》提醒,老闆要保持啊,持續懈怠你就成了昏君了。

第三是憂心家事

自古帝王家都缺少溫情,到李世民這也不例外,無論是父母兄弟還是子女,都沒少讓他鬱悶。當然,父兄這方面是相互的,李世民本人也沒少讓李淵和李建成鬱悶。

二十出頭的李世民南征北戰,在外面自然是威風凜凜,可回家就被老爹的小老婆欺負,還要應付朝堂上的明刀暗箭,心情可想而知,據他自己所說,那是氣的想吐血。

李世民最終用鮮血掩蓋了上一代以及他這一代人的矛盾,但到了他晚年,下一代人的事又冒出來了。

長子李承乾,原本被李世民寄予了厚望,但李承乾搞同性戀、刺殺老師、玩Cosplay、打獵還把腿給摔折了,李世民對他的失望值與日俱增,直到李承乾謀反,失望值達到頂峰。李承乾這麼冒險,原因跟李世民類似,後邊有個李泰搶著呢,李世民算是切身體會到了李淵當年的感受,併為此拋開李泰,選擇了嫡三子李治。

李世民還白髮人送黑髮人,送的是他的愛女晉陽公主,晉陽公主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皇帝親自撫養的公主,可見李世民對她的疼愛。她的去世對李世民造成巨大打擊,李世民為此“三旬不常膳,日數十哀,因以癯羸”。

除了家庭鬧心,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相繼離世,無疑也是一種打擊。李世民是皇帝,但也是一個人,感情肯定是有的,他還弄了個凌煙閣懷念功臣呢。

第四是家族因素

對比起來,李世民的境遇並非獨有,那些比他長壽的大臣有武將(出生入死),也有文臣(操勞國事),李世民雖然操心得比他們多,但壽命少了太多,這就跟基因扯上關係了。

李世民晚年飽受“氣疾”和“風疾”的折磨,這兩種病不少唐朝皇帝都有,許多學者認為它們很有可能是心腦血管一類的家族遺傳病。對比之下,李靖家的基因就好太多,他的弟弟李客師活過了90,李靖79恐怕還是被戰爭折了壽。

隨著病情的深重,李世民病急亂投醫,開始吃丹藥。我們並不清楚他是不是因此而死,但丹藥這玩意富含重金屬物質,要說對健康沒影響是假的。可以李世民當時的身體狀況,就算不吃丹藥,恐怕也只是在病痛折磨下多活幾年罷了,丹藥只是起了個加速作用。


平沙趣說歷史


1.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扒一扒唐太宗李世民在晚年的“黑歷史”了,他晚年生活腐化娶了14歲的武媚娘不說,根據正史和野史記載還有兩大業餘愛好,分別是封建迷信和吃“不老丹藥”。具體說來:

△劇照:唐太宗李世民

2.

  • 一是大搞封建迷信活動,導致自己精神上神經叨叨,可能出了心理疾病。

在貞觀二十二年時,長安城多次白天可見太白星,一個普通的天體運行現象,把李世民愁壞了,太史算了一卦,說是“女主昌盛“,李世民又聽說民間流傳甚廣的《秘記》一書上說:唐三代之後,便有女主武王代天下。這可嚇到了他,為此他查了各位將軍的“戶口”,偏偏李君羨這個“左武衛將軍”,小名還叫“五娘”,李世民也不分由說,李君羨先被貶後被殺,稀裡糊塗的去見了閻王。

△劇照:李君羨
  • 二是身體不適亂服丹藥。

貞觀二十一年時,李世民就得了中風(腦血栓),行動不方便,三天上一次朝。他因此迷戀上了方士的靈丹妙藥,妄想長生不老。在貞觀二十一年時,王玄策一人滅印度,得勝歸來帶回來一個印度和尚,叫做那羅彌娑婆。這個和尚對李世民吹噓自己已經活到了200歲,深懂長生不老之法,李世民派人山珍海味伺候著,讓這和尚煉製丹藥。等到貞觀二十三年時,和尚說丹藥已成,獻給了李世民。李世民毫不猶豫的把丹藥吃了下去,結果七竅流血而亡。當然此處為野史,是否是吃了印度神藥而亡不得知,但李世民有亂吃藥的愛好不假。

△現代印度和尚照片

3.綜上,李世民上半輩子戎馬沙場,在戰場上建功立業,身體應該和武將一樣;下半輩子勤於政務,可能忘記鍛鍊身體,終於得了腦血栓(中風),精神狀態還不太好,再加上他亂吃保健藥(丹藥),最終剛剛51歲便撒手人寰。

文\\燕山史話


參考文獻:《唐太宗英年早逝之謎》 淑媛

關注燕山史話,分享更多歷史知識和故事。

燕山史話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歷史上一位相對比較偉大的皇帝,他也是讓唐朝的經濟達到了高潮和持續的繁榮發展。唐朝的江山有一大半都是靠著李世民所打下來的,李世民在位期間,他重用人才,完善了唐朝的制度,並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人給與李世民的評價: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一直在歷代皇帝中都是頂尖。

但是為什麼李世民五十歲就死了呢?

首先古代的皇帝他們的平均壽命是在39歲左右,所以李世民活到了51歲在皇帝中已經算是高齡了,但是對於我們現在而言50歲不過是中年而已,那是因為什麼讓李世民50歲就去世呢?



原因一:我們都知道唐朝的天下基本上一半是由李世民四處征戰所打下來的,他從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久經沙場,所以他在戰場上留下了許多的傷,這樣年復一年,舊傷也會變本加厲,可能是讓李世民去世的原因。

原因二:從秦始皇開始,每個皇帝的晚年都是在追求著長生不老,李世民也不列外,所以他服用著大量的丹藥,那種丹藥哪有可以長生不老的,而且是藥三分毒,也讓李世民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垮。

原因三:晚年的李世民憂心忡忡,他遇上太多的煩心事。太子李承乾謀反,侯君集等大將被牽涉其中。而且李世民幾次親征高句麗都是以失敗告終,所以晚年的李世民過度的操心也導致自己的身體變差。

李世民一生可以說東征西討,玄武門的政變,帶領唐朝繁榮富強,經歷過各種的大風大浪,最後死去也可以流芳百世。


司徒歷史


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唐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唐王朝的第二任帝王,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公元626年——649年在位,共執政23年。

李世民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均可圈可點,是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的有為帝王。據史料記載,青年時代的李世民眼界開闊,意志堅強,性格豪邁剛烈,遇事肯動腦筋、勤于思考,而且他頭腦冷靜、處置果敢決絕,一旦認準,從不患得患失,猶疑不決。這些性格特點,使李世民在青年時代就展露出出眾的才華。

雄才大略,屢建奇功

李世民是晉陽起兵的重要角色。在之後削平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世民東征西討,南攻北伐,立下了卓著功績。

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使他的威望與日俱增,權力也隨之擴大,軍事與政治地位都在迅速增長。史載,他不但手握重兵,還擔任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使他在李氏兄弟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且在唐王朝上層統治集團內部也位高權重,影響力很大。在長期征戰中,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在麾下網羅了大批謀臣猛將,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隨著權力的增長,他逐漸野心流露,開始覬覦太子之位。唐王朝統一全國後,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圖謀變得愈發強烈與迫切,遂與太子李建成勢同水火,兄弟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無法調和。

兄弟鬩牆,同室操戈

《舊唐書》記載,大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悍將尉遲敬德、侯君集和謀士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親信的協助下,在皇宮北側的玄武門設下伏兵,乘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上朝無備,悍然發動政變,一舉誅殺了建成和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淵將皇位繼承權授予世民。

兩個月後,李淵被迫退位做“太上皇”,將帝位“禪讓”給李世民。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九歲的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他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改次年年號為貞觀,從此他開始了全新的政治生涯。

虛心納諫,招募英才

唐太宗儘管得位不正,但上位後的他接受尉遲敬德提出的“殺人太多,不利於天下安定”的建議,採取了寬仁安撫的策略,將願意歸順的故太子東宮僚屬一併任用,緩和了李唐上層統治集團內部錯綜複雜的矛盾。

在穩定局勢的同時,他還廣納人才,廣開言路,組建了以溫彥博、王珪、魏徵、侯君集、戴胄等人組成的宰相班底。這些人有些是秦王府的舊屬,有些是李建成的東府集團成員。通過領導層的改革,李世民夯實了自己的帝位,而且為進一步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貞觀大治,海晏河清

在進行政治和法治建設的同時,唐太宗又致力於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他反對奢靡,力倡節儉,並以身作則。在唐太宗的身體力行下,貞觀早期,官場上逐漸形成了一種戒奢崇儉的良好風氣,出現了一批清廉自許,寒素清白、政治作風清新出名的大臣,譬如名相魏徵,為官一世,家中樸實無華,連間正廳屋都沒有。這種節儉風氣的盛行,加上李世民推行輕徭薄賦,與民生息之策,同時大力興修水利,使唐朝的社會經濟得以快速恢復、發展。

之後,飽經戰亂的唐朝民眾逐漸安居樂業,社會秩序迅速得到恢復。到貞觀中期,唐朝國力達到了繁盛的階段,以往四處流亡的災民不見了,出現了牛馬布野、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昇平景象,唐太宗滅掉了屢屢寇邊的東突厥,統一了北部邊境,收復了陰山至大漠的廣袤區域,被西域諸國尊稱為“天可汗”,一時間,萬國來朝,盛況空前,貞觀之治成為被歷朝歷代稱頌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以卓越的文治武功,被史家譽為“文武全才之千古一帝”。

英明一世,糊塗一時

李世明乃一世英主,具有“洞察秋毫,審時度勢”的超凡本領,但他“聰明一世,懵懂一時”,尤其到了晚年,在立儲一事上屢屢失誤,立一個壞一個。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儲被廢后,他為立儲一事搞得舉棋不定、焦頭爛額。李治、李恪都是他的皇子,為人行事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史載,李恪精於騎射,文武兼具,“其母乃隋煬帝之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李世民認為李恪文韜武略俱佳,性格果決,很像自己,心裡很喜歡他。《舊唐書》載,李世民經常對親信大臣說:“吾於恪不欲常見之?但今早有定分,使外做藩屛,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之憂矣 ”。可見他對李恪期望之高。


嫡三子(皇九子)李治性格仁善 ,但為人軟弱,缺乏主見,沒有成為雄主的資質與才略,恐怕難以挑起江山社稷之重任。對這一點,李世民看得很清楚。因此,李世民準備廢黜李治,改立庶出的李恪為太子。但李治的舅父長孫無忌在朝中頗有勢力,他極力為外甥爭位並保駕護航,李世民不得不做出讓步,只好放棄了改立太子計劃,仍以李治為太子,殊不知為後來"武氏篡唐"留下了重重隱患......

明君晚年 ,痴迷丹藥

李世民薨逝後,李治即位,即唐高宗,封武則天為皇后 。李治身體羸弱,逐漸不理朝政,導致武則天權欲勃發,獨斷專權,宮中將她和高宗並稱“二聖”。李治病死後,武則天接連廢黜了唐中宗、唐睿宗兩個李唐皇帝,後自稱“神聖皇帝”,改唐國號為周。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帝王。造成這種動盪局面的禍首是被稱為“朽物”的高宗李治。假如當初李世民果斷廢掉李治,改立李恪為太子,或許就不會有“則天亂唐”事件發生了。

年輕時的李世民,雄姿英發,精力旺盛,到了暮年,由於疾病纏身,久治不愈,加上立太子不如意,心情晦暗,遂產生了藉助道家法術、祈求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的迷信思想,於是痴迷道士以及中天竺(古印度)方士煉製的“延年”金石丹藥。史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因服食丹藥過量,中毒(按今天的觀點屬重金屬中毒)暴亡,年僅52歲。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答:一個人的壽數,不一定由年輕時的身體狀況決定的。

舉個例子,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幼時體弱多病,少年患上肺結核,青年患上抑鬱症,醫生猜測說他活不過35歲。但是,他是在2017年1月14日去世的,享年112歲,可謂高壽!

而看長壽界中超過百歲以上的壽星,幾乎很少看到有過職業運動員生涯的人。

也無怪乎民間有這樣一條怪諺:“兔子亂跑白費勁,烏龜不動活千年。”

迷信和遵奉這條怪論的人,會說生命在於靜養,在於不動;快動、猛動,會過早消費了生命,減短了壽數。

人和烏龜不是同一物種,二者沒有可比性,人或真的不動或少動,也不見得一定長壽。

總之,長壽的奧秘,就目前而言,還沒有人真正探究得出。

李世民年輕時身體的確是很棒,但像趙匡胤、皇太極等人,年輕時身體條件也不比他差,也同樣死得很早。

有人說,趙匡胤可能是他的弟弟趙光義殺的,他短命,與壽命無關。

但是,趙匡胤年輕時在周世宗手下為將,打仗很猛,經常有單騎闖陣、陣前捉將的壯舉,他死時,才49歲,就算真的是他弟弟在“斧影燭光”中將他殺害,也證明他是病得很嚴重了,否則,斷不至於這樣毫無還手之力被人殺害。

接替努爾哈赤汗位的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極。

至於皇太極,相關史書記載,他比乃父比努爾哈赤長得更高大、更魁梧,能披重甲、開硬弓,臂力過人,武勇出眾,縱馬馳射,從不疲倦。

清代雍正年間進士阮葵生所著《茶餘客話》卷一《清帝甲弓》記載,瀋陽實勝寺收藏有一張皇太極用過的弓,矢長四尺餘,世間罕有人能開弓。而皇太極當年卻馳騎於馬上,運用自如。

皇太極在一次圍獵中,就用這張弓連續發矢,多有矢箭洞貫兩隻黃羊,臂力驚人。

就是這樣一位身軀魁梧、體魄雄壯的超級猛攻人,一生基本無病無災,卻在51歲的年紀上突然暴崩。

相對皇太極來說,李世民在48歲的時候,就開始飽受疾病折磨了。

為了醫治風疾,他甚至不得不擱下政事,跑到終南山裡養病,後來又住進了驪山溫泉。

這還宵是最要命的,直接讓他提前去向閻羅王報到的,是他迷上了長生不老之術,大量服食丹藥,身體中毒日深,最終暴亡。

從這一點上說,李世民與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頗為相似。

拓跋珪也是一代開國之君,年輕時的身體素質可能比李世民還要好,但中年就迷上了服食丹藥,最終在38歲暴斃。

當然,也有人說,李世民的短壽,可能跟他年輕時太拼,積勞成疾有關。

但是,比較一下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宋武帝劉裕、明太祖朱元璋這些人,打仗又何嘗不拼?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還十幾年如一日地旰食宵衣,都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但都獲得了正常人的壽命。

所以說,長壽的奧秘,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