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成功董卓失敗,差距在哪,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董卓這個人非常不簡單,不是一個嗜殺暴虐就能概括的。

他嗜殺,但為什麼沒殺袁紹;他殘暴,但為什麼留著王允。

除了已經勢同水火的對手被董卓咔嚓了,董卓真得沒殺多少大臣。至於殺沒殺百姓、殺多少百姓,這個就只能是著史的文人說了算了。

但必須得擺清楚一個問題,就是:董卓跑到洛陽幹什麼去了?

他不是去單純輸出暴力、搞破壞的,而是要重建秩序、當大官的。

如果是這個目的,那麼董卓的手段就不能只是殺人,因為殺人重建不了秩序,只能越來越壞。

1.宦官與外戚之後的東漢朝堂

東漢中期以後,朝堂就一直被兩股勢力把持著:一個是宦官勢力,一個是外戚勢力。

換個小皇帝,就得起來一撥外戚,用外戚幹掉宦官;等皇帝長大了,又得啟用一撥宦官,用宦官幹外戚。

當然還有一股勢力,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紹他們一家,這群士大夫集團,或者說進入中央朝廷的豪門集團。但是,他們左右不了政局,都是牆頭蘆葦,那邊風硬就跟著一起倒。

但是,宦官和外戚這兩股勢力,誰也消滅不了誰,因為皇帝都需要。

大將軍何進掌權,要消滅宦官,但是他那個當太后的妹妹卻死活不同意。有人說這女人真傻,被宦官的甜言蜜語給迷惑了、把哥哥給坑死了。

但是,仔細想想,她這個太后帶著一個小皇帝之所以說了算,得依靠誰?就得靠宦官,宦官跟外戚搞平衡,她這個太后才能繼續當。否則,沒了宦官制約,大將軍何進想當皇帝,誰能攔得住,能指望滿朝的士大夫嗎?

然而,這時候東漢出了個袁紹。

這傢伙是真有本事。袁紹的站位肯定是士大夫和豪族們,因為這夥人被壓制了好多年。所以,他就鼓動大將軍何進殺宦官,結果宦官把何進幹掉了;然後,袁紹趁勢,一舉幹掉了宦官。

這時候的大漢朝堂出現了權力真空。

因為固有的兩股勢力,外戚和宦官全沒了。所以,未來的模式就應該偏向袁紹他們,就是豪族不僅控制地方,而且還要控制中央。

但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董卓這個大軍閥突然來了。董卓來幹嘛?

2.董卓最先開啟了尊天子以令諸侯的模式

董卓絕對不是來洛陽殺人玩的,他是要趁著權力真空搶權力的。

那他該怎麼搶呢?

你就看董卓進了洛陽後乾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吧:換皇帝。

為啥換皇帝?

因為董卓要當權臣,在外戚和宦官之外開啟一個權臣模式。而值得他效仿的就是西漢的大權臣霍光。

董卓的人生目標就是如此,他沒有奢望篡位當皇帝。原因就是時勢真得不允許,朝堂上的其他勢力,誰會鳥他這個西涼土鱉軍閥。

所以,董卓就確定了奪權方略,一定要把自己跟皇帝捆綁到一起,否則,別想鬥過朝堂上的士大夫,更別說地方上的刺史郡守了。

而且,董卓還非要換個好皇帝,就是跟皇帝一起並肩戰鬥。

漢少帝劉辯一直寄養在道觀,因為漢朝皇室子嗣老夭折,所以就把他放到道觀裡寄養了。於是,這個小皇帝沒見過啥世面,見到董卓的時候連句整話都說不清楚。

而一直在宮中教養的漢獻帝劉協卻落落大方,一下就讓董卓看上了。所以,董卓認為漢獻帝更合適,這個聰明孩子肯定是個英明皇帝。

實際上,漢獻帝真得很聰明,只是時代沒有給他機會。

如果董卓真得能夠獨攬超綱,那麼他肯定找一個傻皇帝,而不能找一個聰明皇帝。

所以,從換皇帝這件事情上看,董卓來洛陽就是想當權臣,而且他這個權臣還得找一個像樣點兒的皇帝,跟他並肩戰鬥。

因此,董卓想做的也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尊天子以令諸侯,甚至在之前還得先令朝臣。

3.董卓為什麼沒有成功

董卓其實很努力,從他對待袁紹這個人就能看出來。

袁紹跟董卓在朝堂上懟著幹,就差拔刀子決鬥了,但是董卓沒有殺他。因為董卓不能得罪朝堂權貴,也就是豪族們。

袁紹生氣逃跑了,就是辭官不幹了,沒法跟董卓共事。董卓是咋辦的?追著袁紹封了一個渤海太守。意思是你袁紹在朝廷沒法跟我共事,不要緊,你去地方當個太守總行了吧,也算高官。而且,不僅封了袁紹,他還把曹操給提拔了。對於少年才俊,董卓還是非常看重的,而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支持。

你們這些人啥也別說了,我當個權臣,然後你們也能當大官,利益只能多、不能少。

但是,朝堂大臣和地方諸侯的答覆卻是不行,我們就是要把你趕下臺。

然後就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後董卓開啟了暴力流血模式,那就幹吧,已經沒啥好說的了。

地方諸侯不承認董卓把持朝堂,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個是袁紹這個人太厲害,在朝廷把外戚給玩死了、把宦官給屠沒了,到了地方還能折騰個十八諸侯聯軍。

另一個是董卓崛起的太突然,根本就沒給朝堂和地方諸侯以適應的時間,突然就爆發了,那就只能是眾矢之的了。

再一個就是董卓後期的決策全是敗筆。殺了漢少帝,這罪名實在太大,就是大家都反你、你也不能殺皇帝玩。還有就是一把火燒了洛陽,跑到長安,這就等於把自己鎖死在關中了。

如果董卓就是跟十八路諸侯硬剛,把持著皇帝和朝廷、坐擁大漢政治中心洛陽,他也不是沒有希望。

但是,他跑了。然後,天下就是徹底亂了。

4.曹操為什麼就成功了

曹操是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軍事上卻是攻戰殺伐,他可比董卓可狠辣多了。

曹操挾天子的時候,天下諸侯服他了嗎?

繼續不服,甚至比不服董卓還不服他曹孟德。

但是,曹操就是能夠做到臉比城牆厚、心比煤球黑,你們愛認不認,反正我的聖旨該頒就頒,就不信給你封官、你不要。

實際上,董卓把持朝堂的時候,也能詔令天下,要不袁紹的渤海太守怎麼當上的。

挾天子只是政治優勢,關鍵還是得實力說了算,該打的時候就得打。

天下九州曹得其六,可不是曹操挾天子給挾出來的,那可都是曹孟德一寸土地一寸土地給打下來的。

所以,曹操挾天子也沒人服,但是他就是把持著這個政治優勢,一直走到了最後。

就這一點來說,董卓不如曹操。

當不了權臣,他就不戰鬥了,放棄政治中心、退回關中,自己把自己鎖了起來。實際上,董卓的優勢要比曹操大得多,只不過是他自己主動放棄了。


減水書生


董卓是挾天子,但沒怎麼令諸侯;曹操一開始並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奉主上以從民望”,後來演變成攜天子以令諸侯了。


就算董卓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曹操成功、董卓為什麼失敗呢?筆者淺析如下:

一、對朝廷的政局來說,董卓是亂政者,曹操是治亂者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外戚受到排擠,黨錮之禍上演得很激烈。其實就是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對權力的爭奪。宦官集團以十常侍為代表,外戚集團以大將軍何進為代表。

何進為了誅殺十常侍,聽從長了一個豬腦子的豬隊友袁紹的建議,請董卓帶領兇悍的西涼兵入京,想借助外力除掉宦官集團。不想做事不密,計劃洩漏,董卓還沒進京,何進的豬腦袋就被宦官砍下了。

董卓已經來了,不管何進死不死,都要進京的,藉著為何進報仇的名義,誅殺了宦官集團,並挾持了少帝劉辯。

為了顯示出董卓同志的至高無上權威,董卓又擅行廢立,廢了少帝劉辯為弘農王並派人殺之,立陳留王劉協為帝,這就是漢獻帝,以便自己更好地控制朝政。

董卓任命自己為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果僅僅如此,董卓大不了是個“權臣”。

然而,董卓全面掌控京師後,血液中的“獸性”一面就暴發出來。隨意殺人、奸宿深宮、甚至把老百姓的頭砍下來冒充賊人,把民間婦女搶來給西涼軍當小妾……種種獸行,惹得朝政大亂,天下人都起兵討伐董卓。

曹操為了討伐董卓,散家財,招義兵,率先舉起討董大旗,天下諸侯響應。雖然討董最終失敗,但也挫傷了董卓的銳氣,逼得董卓遷都長安。這位董太師,臨走時還不忘禍害天下,把洛陽燒了,把皇陵挖了,把陵墓中的隨葬品搶了,生怕天下人恨他輕了!

而曹操迎奉天子於許都時,拜董卓亂政所賜,天下諸侯各自為政,互相攻伐,民不聊生。天下百姓渴望漢室正常,早日結束亂世。曹操奉天子以順民望,幫助漢獻帝東征西討,努力想把傾覆的朝綱正過來。

在這治亂的過程中,才逐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

但董卓把一個正常的朝政搞亂,不得不說這是他失敗的第一個原因。而曹操要把董卓搞亂的朝政恢復正常,既順應天意,也順應民意,成功也是必然的。

二、對漢帝的生活來說,董卓是破壞者,曹操是拯救者

不管是漢少帝還是漢獻帝,本來過著正常的錦衣玉食般的生活。何進也好,十常侍也罷,誰把持朝政,至少皇帝的正常生活沒受什麼影響。

但董卓亂政以後,天下大亂,皇帝的生活也受到影響。少帝劉辯直接被殺了,漢獻帝也顛沛流離。先是從洛陽遷到長安,一路顛簸。後又從長安逃到弘農、再逃到洛陽。再一次顛簸。

更悲慘的是,到了洛陽,竟然連一間完整的宮殿都沒有,這些本來皇帝起居辦公的房子都被董卓這個破壞分子燒成瓦礫。

漢獻帝沒辦法,只能借住在已故的宦官趙忠的家裡。在人家住宿和辦公。辦公時上朝的地方都沒有,上朝時官員們都站在瓦礫和荊棘叢中。

最悲慘的是,地方官都擁兵自立,割據分裂,停止向朝廷上交貢賦,導致漢獻帝君臣沒有吃的。官員們都自己出去找吃的,找不到就餓死,甚至有的官員被兵士殺死,整個大漢朝廷整得跟“丐幫”似的。

《後漢書孝獻帝紀》: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採穭,或飢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

在飢寒交迫的時候,曹操來了,他把漢獻帝及文武官員遷到許昌當“國寶”保護起來,安排舒適的房屋居住,供給可口的湯飯及溫暖的棉被。可以說,在漢獻帝最困難的時候,是曹操拯救了他。

董卓是大漢天子美好生活的破壞者,曹操是落泊中的皇帝的拯救者,對漢獻帝來說,曹操有“活命”之恩。活過來的漢獻帝對曹操恩賞有加,同時,也願意放權給曹操行政,這樣,曹操的成功率自然大增。

三、對天下的諸侯來說,董卓製造割據,曹操消滅割據

董卓亂政,其實大漢朝廷的管理中樞已經癱瘓,大漢王朝對各地方長官已經失去了控制,不受制約的地方長官們野心膨脹,紛紛割據自立。

對他們來說,董卓亂政正是給了他們割據自立、稱王稱霸的機會。照理說,他們應該感謝董卓,但如果真的感謝董卓,那在輿論上就成亂臣賊子了。為了與董卓劃清界限,這幫割據的地方諸侯還要假模假樣地發起討伐董卓的戰爭,讓他們的割據顯得更正義一點。這是典型的“既要放‘煙花’又要立牌坊”!

地方軍閥割據自立,為了搶地盤,發展自己的勢力,為將來稱王稱帝作準備,所以難免就互相攻伐,再次對整個社會造成大破壞。

軍閥要割據,曹操也是軍閥,他也是先割據然後再消滅割據。

而要消滅割據,沒有比“恢復大漢天下的秩序”更好的藉口了。

所以曹操就由“奉主上以從民望”,演變會成“奉天子以令不臣”,對不臣服、不歸附大漢王朝或曹操集團的割據勢力,曹操一次又一次地興兵討伐。先後消滅了袁紹、袁術、呂布、張繡、陶謙、張邈等割據勢力,並於公元207年統一北方。隨後又降服了荊州,赤壁之戰後又消滅馬超、韓遂集團,遼東公孫氏也歸順,烏丸也平定。十分天下,被曹操平定了80%。曹操在《述志令》裡就表達了他消滅割據的業績:

《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述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割據就是分裂,分裂是不得人心的。董卓製造分裂,當然不得人心,他的挾天子無法令諸侯,所以最終失敗。

而曹操雖然挾天子令諸侯,但他的目的是使天下統一,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所以他的挾天子令諸侯能取得成功。歸根到底,還是人心向背!

四、對天下的百姓來說,董卓製造亂世,曹操統一亂世

董卓亂政制造的是亂世,亂世裡最苦的是老百姓!

兵火過處,一切都很難留存,房屋被焚、糧食被搶、牲口被殺、男人被抓、婦女被辱,甚至經常出現大規模的屠城現象。

整個三國出現的各種所謂的英雄、梟雄、奸雄,除了劉備,其它人幾乎都有屠城記錄。

董卓製造的亂世,讓百姓流離失所,他的失敗成為必然。

諷刺的是,曹操為了結束亂世,統一亂世,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不服的,就用天子詔進行征伐,對不服其武力威服的州郡,往往會進行屠城。

《後漢書·劉虞公公孫瓚陶謙列傳》:“初,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曹操為了給他父親報仇,竟然屠殺了徐州地區數十萬人!

戰亂加屠城,使得漢末人口銳減。據統計,東漢桓帝時全國人口有5000萬,到三國結束,西晉統一時統計的人口只有1600萬,3400萬人死於兵災。

曹操的名詩《蒿里行》用詩句記述了兵災導致的人間慘禍:

《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製造這種人間慘禍的董卓失敗是必然的,而以結束亂世為目標的曹操雖然僥倖成功,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都說春秋無義戰,我看三國也無義戰!

五、對挾持者身份來說,董卓客場作戰,曹操主場作戰

董卓和曹操,雖然都是挾持天子者,但因為董卓是客場作戰,曹操是主場作戰,曹操明顯比董卓佔有優勢。

董卓本來是長駐涼州,他帶領精兵來到洛陽,後來遷到長安。不管是洛陽還是長安,都是董卓的客場。因為洛陽和長安,董卓沒有根基,文武百官懾於董卓的武力,表面服從,心裡反感甚至憎恨。京師的民眾也對董卓的殘暴行為十分反感或憎恨。因為這個因素,董卓在京師的統治其實是建立在沙灘上的樓閣。倒塌是必然的!

王允公然在董卓的眼皮底下,結連李肅、策反呂布,最終借呂布之手把董卓刺死。這就是根基不穩帶來的必然失敗結果。

而曹操把漢獻帝迎來許都。許都是曹操的地盤,曹操在這裡是主場作戰。文武百官大多數都換成了曹操的心腹,或者是支持曹操的人。而許都因為曹操苦心經營,民心歸附。因此,曹操在許都的統治根基非常紮實,許都的一切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漢獻帝就如同如來佛手掌中的孫悟空,怎麼也飛不出去。

因為許都是曹操的根據地,哪怕是曹操外出征伐。留守許都的荀彧、程昱等人都會把許都治理得井井有條,漢獻帝就像籠中鳥一樣,永遠也飛不出許昌。

而即使發生衣帶詔事件,由於曹操主場作戰,同樣輕鬆破解,不僅沒有傷到曹操,而且還讓曹操進一步肅清反曹勢力,穩固了曹操的統治。

1800年前的人可能不一定知道什麼叫主場、什麼叫客場,但根據地總是知道的!在自己的根據地上做事,就是佔有地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董卓入京,固然有點天時優勢,但是沒有地利、更沒有人和,失敗就是一個必然結果!

綜上,董卓和曹操,雖然都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由於董卓是朝政的亂政者、漢帝生活的破壞者、分裂割據及亂世的製造者,逆潮流而動加上客場作戰,最終必然失敗!

而曹操是治亂者、漢獻帝的拯救者、割據和亂世的消滅者,順應了民望及潮流,再加上主場作戰,因此是最後的成功者!


一葉碧雲


無論是曹操還是董卓,都不能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他們對待傀儡天子的態度,也就決定了二人不同的命運。

先說曹操。儘管世人都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來定義他對漢獻帝的態度,但是他自己那邊卻並非這麼認為。在毛玠的定義裡,這種做法叫作“奉天子以令不臣”。

“奉天子以令不臣”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看起來句式好像差不多,但是其內核卻差之遠矣。前者是將天子放在一個尊崇的地位,誰敢不臣服於天子就收拾誰;後者則是挾天子自重,皇帝不過是自己手裡的一個橡皮圖章,來達到自己“令諸侯”的目的罷了。

毫無疑問,“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站位更高,也更能吸引人才,會最大程度上團結政治盟友。而“挾天子以令諸侯”則很明顯更像是個政治陰謀集團,光在法統上聽起來就矮了一層。

同時必須承認的是,曹操對漢獻帝確實是相當客氣的,起碼一開始剛把他接到許昌的時候是如此。而在這面漢室的大旗下,被感召而來的人才也逐漸被曹操以各種方式轉換成了自己的人,最後成了自己幕府裡的一份子。

轉過臉來再看董卓,你就會發現董太師真的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本來是被袁紹請過來鋤奸的他,自己最後變成了最奸的那個人。根本原因,就在他完全無視遊戲規則;他做的,連“挾天子以令諸侯”都談不上。天子在他手裡,簡直就是個玩偶。

董卓進京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廢了漢少帝劉辯,換成他看的更順眼的劉協上臺做皇帝。光擅行廢立之事這一條,就可以引起天下之怒;而後他又大肆屠戮官員、遷都、縱容手下大肆劫掠,這就真的成了眾矢之的,為關東那些想要討伐他的諸侯們奉上了口實。

最後的結果,就是董卓自己被愛將呂布刺殺,但是由他開啟的亂世卻再也不會停止。這一場大分裂、大變亂,就連曹操也沒法收拾;直到400年後的楊堅來將天下徹底重新收拾了一遍,才終於重歸一統。

順便再補充一點——三百五十年後,中國的北方又重新出現了類似的場景:北魏末年,由六鎮之亂導致爾朱榮坐大,從而進入洛陽;結果過於跋扈的爾朱榮被北魏皇帝親手誅殺,最後北朝也分裂成了東西兩部分,先後出現了兩個“曹操”——高歡和宇文泰。

歷史的巧合還是必然,諸位心裡自有計較。



青言論史


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而董卓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且不久就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后,專斷朝政,殺害忠良。弄得天怒人怨。因此曹操成功,董卓失敗。


週上暉


這是一道純純的政治題。

天子,是個人,更是一個政權的化身。

挾天子以令諸侯,成敗的關鍵,不在是否挾,而挾的好壞,即執政的好壞。

董卓的失敗,在於不懂政治,不懂順應民意,不懂團結士族,等到軍事力量不足於鎮壓反對勢力時,就滅亡了。

曹操的成功,在於懂政治,他在軍事力量薄弱時,懂得向袁紹服軟,懂得廣求人才,懂得爭取民心,懂得糾正時弊。

董卓是個野心家和投機家,而曹操是個政治家。

這就是成敗的分水嶺。


蕭十三郎說三國


在歷史上,雖然曹操和董卓看似做法相似,而且他們最終所挾天子都是漢獻帝,實則形似而神不似。除了他們二人在性格上的各種不同因素所導致的結果外,其中最大的一個區別點關鍵在於他們二人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事方式上大有不同。

▲ 董卓與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獻帝

曹操與漢獻帝:先“施恩天子”收穫民心支持 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雖然說最終的方式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曹操的做法卻是先施恩於天子獲得民心,而後才逐步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何況,曹操雖有篡位之心,但最終卻未做出篡位之實。

曹操對漢獻帝的態度是,先救了漢獻帝,而後依然扶持漢獻帝繼續做皇帝。而後,曹操做事的特點是,雖然將漢獻帝留在身邊,名為保護王駕,但是他常常在做事的時候自做主張,根本不用請示漢獻帝的意見。

這對外造成的誤解是,曹操一直是在給漢獻帝辦事,因此對於曹操曹丞相下令傳達的事情,下面眾人基本異議不大。因為他們會覺得曹操的意思也是漢獻帝的意思。只是覺得曹操過於強勢,但護主衷心可嘉,大家自然也沒有覺得和有必要集中起來聯手反抗曹操。反而令人覺得漢獻帝無能,整日是在靠著曹操過活。

▲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終成其大業

在歷史上,曾經還上演過這麼一出。這件事發生在孫權向曹操稱臣之後,孫權曾經勸說曹操可取代漢朝自立大魏皇帝,而曹操居然將孫權給自己寫的書信展示群臣,然後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這時候,曹操手下的臣子們也藉此機會向曹操同樣勸進。但是,此時的曹操依然表示出不願廢漢獻帝而自立的情節。他居然說出了這麼一句: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其實意思已是十分明瞭,此說法即表了自己對漢室的忠心,但也不絕對否定自己就一定不會取而代之,只要漢室不對他做出過份的事的話。

此舉足見曹操有著過人智慧的高明之處。既能洞察天下人心,還能給自己留足十分後路。兩頭都落好,兩頭都不得罪,但都沒有人能將他奈何,而且實際生殺大權一人獨攬。

董卓與漢獻帝:先“戮舊帝”後“挾新帝” 倒行逆施人神共憤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董卓是如何處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的。

話說董卓進京以後的做法是隻逞武力而不用智慧,他在京城做下那些燒殺劫掠的事情暫且不說,僅在對處理皇帝的態度上,頃刻間就引起朝野上下,人神共憤,最後群起而欲剿滅之。

▲ 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終為眾人所滅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董卓的進京原本是大將軍何進私下請來幫助誅滅“宦官集團”專權的十常侍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董卓剛入京非但沒有履行護駕的義務,反而在執掌朝政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後改立其弟陳留王為漢獻帝,而後又派人將弘農王母子毒害。之後,董卓自稱為太師,“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攝政。

▲ 漢少帝劉辯與漢獻帝劉協

而此時,董卓看似和曹操一樣,最終的目的都是達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董卓洙殺舊帝的暴行令朝野上下人神憤慨,人人皆欲將其除之而後快。畢竟,這時候,忠於漢室的肱骨之臣還有大把,董卓這麼做顯然是將自己陷入眾矢之地。

當然,這時候的曹操也是因此離董卓而去,最後逃到陳留:

“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最後,董卓遭司徒王允以義女貂蟬為誘餌巧設“反間計”,挑撥董卓與義子呂布之間的關係,而令呂布殺死董卓。

後於初平三年(192年),驕橫不可一世的董卓終為呂布所斬殺。

▲ 董卓亡於義子呂布戟下

曹操與董卓:技出同源果不同 最大懸殊在“善用其心”

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上,董卓看起來似乎也是和曹操做了同樣的事,而且挾持的皇帝都是漢獻帝,但結局曹操成功董卓失敗,卻是在所難免,原因在於,因為曹操“挾天子”先施恩後挾,先得人心後順理成章令成其所願,而董卓則倒行逆施,先戮舊主後挾新主,大逆不道大失人心迫其所願,自然難以滿願,最終終被眾人所設“美人計”而剿滅。

▲ 董卓戲貂蟬 中“美人計”為眾人剿滅

結語:

曹操與董卓,從他們二人對待漢獻帝的方式來看,兩人都堪稱“奸黨”,表面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曹操卻可以成為“一代奸雄”,董卓充其量只能稱為“亂黨專政”,這樣的歷史刻畫,嚴格與他們二人個人智慧是分不開的,曹操善察人心善於謀略,而董卓只盲從武力,一個是歷史上出了名的軍事家,一個是歷史上出了名的莽夫。



淳幀通安


中國古代是一個重道義而輕法制的時代,任何人只要站在道義的制高點,就會變得理直氣壯,義正言辭。歷代君王為了王朝的統治穩定,都會讓“忠君”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那個時代,對君王的不忠,會被認為是反社會,反人類的,將會受到整個社會的唾棄,並給與最嚴厲的懲罰。所以,無論是誰要想站在道義制高點,就必須靠近皇權,利用皇權下的“忠君”思想來偽裝自己的個人利益。三國時期的董卓和曹操都想利用“挾天子”之便,使自己站在道義制高點,以達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這兩個人的結果卻大相徑庭,一個成為身死名敗的國賊,一個成為了曹魏政權得奠基者。那麼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呢?下邊我們來一一探討。

董卓沒資格“挾天子以令諸侯”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好結羌人,武藝高強,力大無窮,可以在騎馬飛馳時左右開弓,打仗也有勇有謀。大將軍何進採用袁紹的“召四方猛將入京”的計策以想通過武力,威逼何太后放棄對宦官的保護。由於自己疏忽防範,在董卓進京之前何進就被宦官殺害了,洛陽京城陷入一片混亂。袁紹等士人集團正忙於誅殺宦官,誰知軍人出身的董卓卻背後捅刀子,很快的控制了洛陽的軍隊,並開始掌管朝政。以袁紹為首的士人集團本以為在這場鬥爭中外戚和宦官雙雙被消滅,該輪到士人掌權了,可誰知卻給一介武夫董卓作了嫁衣,士人集團自然是心生怨恨。令士人集團更不滿的是,董卓竟然為了一己之私擅自廢立皇帝。在古代廢立皇帝可是最大的無道,就是像霍光、伊尹這樣受眾人擁戴的賢相,要想廢立皇帝也是非常謹慎的。董卓一介武夫,沒有任何資歷和威望,也沒給朝廷立下過汗馬功勞,憑著一時的僥倖掌管了朝政,哪有資格廢立皇帝?

其實董卓廢立皇帝也是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如果繼續讓劉辯在位,按照東漢之前的慣例,就得由何太后主政,而且何氏外戚在朝中的勢力根深蒂固。反觀支持劉協即位的董氏外戚早已被何進剷除,在朝中沒有什麼勢力。再加上董卓強行認了董太后這個親戚,董太后不在了,自己代表董氏外戚掌權也就合情合理。董卓和董太后雖然都姓董,但要扯上親戚那怎麼也得再往上倒騰五百年。董卓要的就是一個藉口,是不是真有這個親戚並不重要。

士人無法接受一個武夫獨掌朝綱

董卓作為一介武夫知道自己是無法治理國家的,他要想迅速建立起東漢王朝的新秩序,就必須拉攏士人集團為其服務,所以董卓掌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受到過黨錮之禍的士人平反,讓士人集團走出了黨錮之禍的陰影。在人才選拔上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只要是名士,董卓一概給予高官厚祿。其中荀爽、陳紀、蔡邕等名士都被迅速提拔到朝廷的重要崗位,尤其是號稱“荀氏八龍”的荀爽(荀彧的叔叔)。從開始被徵召到位列三公,前後才九十三日,真是火箭般的速度。但是,士人集團根本不買董卓的賬,在當時以門第出身為背景的士人圈子裡,他們認為董卓出身低微,根本就沒有資格掌管朝廷,而且董卓縱容手下在京城燒殺搶掠,這也是與士人集團標榜的“以德服人”相違背,所以,朝廷內部的士人想要扳倒他,外部的士人公開反抗他。

曹操比董卓更受士人青睞

曹操雖然出身宦官之家,但是在祖父曹騰時期就開始與士族集團靠攏,曹騰就曾多次參與到營救士人的行動中,經曹騰舉薦為官的名士就有虞放、邊韶、張溫、張奐等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了東漢時期出類拔萃的人物。到了曹操這一代,也是極力向士族靠攏,在曹操任洛陽北都尉時,就棒殺了當時的大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這件事在士人集團裡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使得士人集團對這位宦官之後刮目相看。曹操與當時的很多名士許劭、橋玄等人相處的關係都不錯。通過曹氏家族三代人的努力,曹操與士族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使得曹操舉兵以後很快就在身邊凝聚了一批頂尖士族人才。曹操處理問題的方式完全是站在士族的立場,這一點他比董卓更容易讓士人接受。

董卓是在毀掉東漢王朝,曹操卻深藏不漏

董卓進京前,雖然洛陽京城內部權力爭鬥異常激烈,但是整個大漢天下並沒有亂,而董卓進京後擅自廢立皇帝,使得大漢王朝顏面掃地,各地諸侯開始以反董卓的名義公開反抗中央號令,士人集團認為天下大亂的始作俑者是董卓,自然是對他怨恨交加。反觀曹操,是在大漢王朝快要崩塌的時候,主動迎奉天子以安天下,從這方面來講,董卓是亂漢的國賊,曹操是扶漢的功臣,受到士人擁戴也是理所當然的。

董卓死後,天子流離失所,被西涼軍閥你爭我搶,日子過的慘不忍睹。各地諸侯只在乎攻城略地,沒人在乎天子的死活。曹操在士人集團的擁戴下迎奉天子到許都,對內立宗廟,安社稷,對外征討不服從中央號令的諸侯,才使得苟延殘喘的東漢王朝才有了那麼一絲尊嚴。

董卓野心太大,想一蹴而就,但是其能力不足以滿足巨大的野心。結果步子邁得太大,把自己給扯爬下了。曹操懂得循序漸進,穩紮穩打,在自己實力不足時絕不會表現出任何野心,最終經過了兩代人的努力才成功篡漢。

另外曹操個人能力和魅力上也比董卓強,董卓一介武夫做事講究雷厲風行,任何事情都是獨自決斷,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曹操有什麼重大決策都是和士人們商量著來,做對了功勞歸別人,做錯了責任自己攬。董卓習慣燒殺搶掠,生性殘暴,動不動就殺人,是典型的掠奪性政權,等到掠無可掠的時候,這個政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而曹操每攻下城池,安民保境,修耕植,蓄軍資,屬於建設性政權。亂世之中雖說仰仗的是武力,但是如果沒有一個持續穩定的後勤補給,掠奪性政權如果沒有成功轉變成建設性政權,早晚會被人吞併。

董卓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條政治路線成功的必要條件就是,大漢天子仍然要有威嚴,天下士人依然繼續擁戴。而董卓自從擅自廢立皇帝那一刻起,就讓東漢王朝的威嚴喪失殆盡,天子沒有了威嚴,又怎麼能夠“以令諸侯”呢?所以,各地諸侯反叛他,天下士人拒絕他。這恐怕是董卓到死也沒有想明白的問題。


龍舞


之所以把曹操也稱作漢賊,就是把曹操看作與董卓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從形式上看,曹操與董卓的確相同,但根本而言,還是不一樣的。

至於說曹操成功,董卓失敗,這個說法很不確切。如果董卓心眼再多點,不被王允利用呂布把他殺死,從董卓個人角度來看,也是很成功的。但這與“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沒有多少關係的。

拋開個人成敗不說,看一下二者的區別吧。

第一,董卓入京之時,漢朝廷還是天下之主,中央政權還是完整存在的。

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僅是專權跋扈,作惡多端,最嚴重的問題在於廢少帝立獻帝,最後把少帝殺死,招致天人共怒。

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獻帝已經成為天下的棄主,漢室已經名存實亡。如果曹操不奉迎天子,也不會有人去責備他。反倒是奉迎天子後,一些野心家趁機詆譭,並以討伐曹操的名義,打出匡扶漢室的旗號,收買人心。

曹操不奉迎天子,董承之輩沒有能力廢獻帝立新君,獻帝的生命恐怕是安全的,但起碼的生活卻沒有著落。最大的可能就是河東太守張楊奉迎天子,但其勢力太弱,並不能保障獻帝的安全。最後的結局,獻帝恐怕會落到袁紹手中。

如果獻帝在袁紹手裡,應該不會好於曹操。

第二,最根本的區別還在於,董卓立獻帝的目的,就是看一下大臣們的態度,他早晚會稱帝的。

之所以天下諸侯一起討伐董卓,不僅在於董卓作惡多端,而且天下還尊獻帝為共主。

曹操奉迎天子時,漢室已經名存實亡,這時候曹操站出來,是忠義之舉。而且曹操自始至終尊奉漢室,沒有自立稱帝。

雖然董卓也沒有稱帝,跟曹操還是不同。是由於董卓很快被殺,沒有等到稱帝的機會,否則,董卓恐怕就廢掉獻帝自立了。

朝代的世襲罔替是不可能改變的歷史規律,沒有一個腐敗王朝的滅亡,就不可能有一個新王朝的誕生。不能因為曹魏代替了漢室,就詬病曹操,把曹操看作是董卓一類的逆臣賊子,這不公允。曹操奉迎天子,還是正能量的體現。

第三,董卓除了剪除異己,搜刮財富之外,對於朝政和社會無任何作為。

而曹操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採取了有效的措施,對社會和歷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第四,“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而言,都是以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但區別就在於號令天下做了何事。

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睿為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關東諸侯討伐董卓,劉表就沒有參與。但劉表單騎赴任,坐鎮荊州十幾年,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對於朝廷和當地百姓來說,都是有益的。

但這並不能說明董卓此舉,就對朝廷、社會做出了貢獻。根本而言,董卓是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即便他做了皇帝,也需要有人去替他鎮守四方。

這也是曹操經常採用的套路,以天子的名義封賞天下,但都明白是個套路而已。曹操就以天子的名義拜劉備為左將軍、豫州牧、宜城亭侯,但劉備也並不買賬。

地方諸侯出爾反爾,也是因為沒有實質性的作用,無非都想借此擴充自己的實力罷了。

因此,董卓與曹操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還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從是維護國家統一還是在分裂國家來看,董卓的行為是邪惡的,曹操的行為是進步的,這或許是董卓與曹操根本不同所在。至於成功與失敗,自有後人評說。


豹眼看歷史


曹操畢竟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雖然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但表面上非常尊重漢獻帝,該盡的禮數從不含糊,甚至把女兒嫁給漢獻帝,故在某些方面是籠絡了一些人心的。而董卓則是典型的亂臣,其肆意妄為,不僅公開汙辱漢獻帝,把漢獻帝的後宮當成自已的後宮,為人所不齒,人心盡喪,即便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無人響應!


深深的海詳6207


答:曹操和董卓相比,兩個人都是挾天子以令不臣,但是時空不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

董卓當時進京是為了平叛。當時的東漢末代的勢力還存在很強大,董卓做了時代的破壞者,所以呢,他也付出了代駕。十八路諸侯起兵反董卓,是聚集在大漢的旗幟之下。這對於董卓來說是不利的。

第二董卓在朝廷內部展開的大規模的屠殺,從本質上上終結了東漢王朝也為曹操篡奪權力製造了基礎。

第三 董卓的軍事實力不足以壓制整改東方諸侯,所以他會失敗、。失敗之後又帶著文武百官逃難這又一次將漢王朝的管轄權給破壞掉 。所以董卓的最後是失敗的。

那麼我們看曹操。

曹操做了幾個事情

1.尊王。繼續打著漢朝的旗幟去消滅地方諸侯。這個時候諸侯都在相互廝殺並不會因為,朝廷去打某個諸侯而其他諸侯協防。這一點讓曹操擁有了時間差和信息優勢。分而殲滅最終統一了北方。

2.扶植勢力。曹操在奪權的道路上是小步快跑模式。,通過階段性的鬥爭逐步將漢臣收回自己管理這個很重要。沒有了漢臣的支持,漢獻帝就是一個渣渣和木偶一樣。自然實現了號令天下的局面。

3.軍事打擊力度強勁。消滅主要的幾個競爭對手通過的手段都是通過在道義上的制高點進行批判。然後使用自己的文宣策略讓對方無力反駁,最後通過軍事打擊完成目標。曹操的做法比較務實也是有效。最終就形成這樣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