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期,面对兵临城下的邓艾,假如刘禅坚守待援,有没有可能得救?

司马公昭


大概率刘禅会得救。

邓艾到达成都城下的是一支孤军,出发前大概3万人,加上在穿过七百时无人区时损失了一些人,在绵竹与诸葛瞻战斗损失了一些人,邓艾到达成都城下,也不过2万人左右。

当时汉中的汉、乐二城仍在蜀汉手中,仍在负隅顽抗,每城尚有数千士兵,而魏国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率一万人包围了汉城和乐城,魏国伐蜀主帅钟会率领魏国主力约13万人被姜维率领的5万蜀汉主力挡在剑阁,进退不得。



钟会率领的魏国主力部队,短时间内无法攻克姜维的防线,而且由于粮道拉长,后勤运输补给不顺畅,钟会已有退兵打算。

蜀汉除了北部汉中沦陷,其它地方均在蜀汉手中掌握。

也就是说能够威胁到刘禅的,只有邓艾的2万孤军。成都南边有霍戈镇守的南中六郡,已经准备好发兵北上救援成都,只等刘禅一声令下。成都的西边还有郫县及汶山郡五县,尚有兵力可调用。成都的东边,有罗宪镇守的江州,成都的北边,重镇雒城尚在蜀汉手中。



刘禅最快的方法,就是分别调动南中的霍戈北上,及西边郫县、汶山郡五县的军队一起到成都与邓艾军决战,邓艾军是孤军,又没有粮食补给,只能速战,而不能持久,只要姜维、张冀、廖化等挡住钟会的大军,邓艾军迟早是要失败的。

成都城高粮足,当年刘璋尚能坚守一年之久,刘禅只要固守待援,邓艾并没有太多的办法,况且邓艾又是深入敌后,得不到蜀地当地百姓的支持,怎么会不失败呢?



成都城中尚有蜀军近万人,刘禅只要拒不出战,邓艾又能有什么办法。刘禅主要的问题是蜀汉内部的投降派,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土豪强大多主张投降,刘禅必须想办法搞定这些投降,比如杀了谯周,杜绝投降,加强防守,增加蜀法军民抵抗信心,那么邓艾就不攻自破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就算刘禅想坚守待援,首先他得有兵坚守啊。

在刘禅投降时蜀汉还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看看数量不少,不过成都城里和周围可没多少人了。在刘禅投降时,蜀汉的主力由姜维统带从剑阁赶回成都,这支蜀军有四五万人,但是钟会的大军紧随其后而来。此外汉中的汉、乐二城各有蜀军五千,被钟会派兵包围,这样算起来,钟会这里就牵制了差不多五六万蜀军,而且这部分蜀军长期处于对魏的一线,是蜀军里比较精锐的部队。

其他的四五万蜀军则是驻守蜀汉内部各地,比如永安的罗宪就有士兵两千,这些蜀军很多都是州郡兵,战斗力较之姜维所部要逊色不少。但是最重要的是,此时成都周围的蜀军应该已经不多了。

就在邓艾偷越阴平,攻克江油以后,刘禅命诸葛瞻“督诸军”前往迎敌,结果绵竹战败,诸葛瞻战死,“众皆离散”。诸葛瞻所统帅的蜀军,只能是成都和周围当时能集结起来的部队,到他战败的时候,成都附近蜀军已经所剩不多。而在南中等地虽然还有蜀军,不过在魏军刚刚入侵时,霍弋曾经提出率军增援成都,刘禅认为不需要,加以拒绝,仓促之间南中的蜀军无法赶来。而姜维的部队此时被钟会缠住,也不可能赶来,所以短时间内,成都是等不到救兵的。

也正因为如此,刘禅开始犹豫的并非是在成都抵抗,而是“犹疑於入南”,逃往南中而已。谯周劝他投降也是说南方“远夷之地”,经常叛乱,不能作为抵抗魏国的基地,刘禅才作罢,决定投降。

所以刘禅真的不肯投降,他的选择也是逃往南中,而不是在成都死守。当然他连这么点勇气也没有,最后选择了投降。


不沉的经远


我认为如果刘禅不投降,坚守待援的话,最终能够得救。



魏军虽然十多万大军来势汹汹,但是姜维早有对策,姜维自知不能与其硬碰硬,下令大军退守剑阁,依山傍险进行死守。显然姜维的策略是有作用的,钟会、邓艾大军与蜀军在剑阁僵持不下,托的魏军几乎要放弃。

魏军此次出征的目的只是想转化朝廷的内部矛盾,并没有想一举攻下蜀国,作为统帅的钟会认为目的已经达到,而且确实蜀国之地易守难攻,决定引军北还。可是邓艾不死心,想要最后一搏,出奇兵走小路,一路上凿山,搭桥,困难重重,最后终于来到了蜀国的都城。

可是人虽然到了,但是战斗力并没有那么高,奇袭必然不能携带太多粮草和攻城装备,当时邓艾的军队干粮所剩不多,就连邓艾自己都感叹有可能被活活饿死。再加上连日来的奔袭,士兵减员严重,战斗力也急剧下降,如此疲惫的军队有什么可怕的呢?


假如刘禅坚守待援,城中物资充足,况且城中还有军队,一方面可以派出军队攻打邓艾,不求全歼,至少可以持续降低魏军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姜维必定会引军来救,到时候两面合围,邓艾军队只有死路一条。只可惜刘禅选了下下策,最终落得个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


四马奔程


  

  邓艾能够兵临成都城下,一方面是出奇策,绕开了蜀汉军队主力,另一方面,也是蜀汉早已经国力空虚,内部凝聚力丧失,故此邓艾才会一路突进,兵至成都城下。

  当时的成都虽然没有大军驻守,但是还有十万百姓。邓艾孤军深入,难以持久。古代攻城十分艰难,十分之一兵力就足以坚守。如果刘禅严令死守,有很大几率熬死邓艾。

  不过,即便刘禅坚守成都,熬得邓艾粮近,蜀汉就能逃过灭国的危机吗?

   大军前线,姜维的主力被钟会大军牵制,根本无力回援。东吴的援军只会趁火打劫,根本无心共同抗敌。

  故此,刘禅即便坚守,也只不过是将蜀汉国运延长数月,顶多数年而已。

  但是,在初期征伐失败之后,司马昭为了建立功勋必起更多兵马,对蜀汉采取更强烈,更残酷的政策。到那时,即便要投降,保不齐也要亡国灭家。

  在诸葛瞻战败自杀后,蜀汉内部已经分裂。许多人并不愿意给蜀汉政权陪葬。诸葛瞻的死,象征着蜀汉政权的核心势力荆州集团的覆灭。没有荆州集团的支持,蜀汉难以支撑。

  故此刘禅早早投降,也算是识时务之俊杰,如此也可以避免老百姓做无谓的牺牲。


叶之秋


竟然抛给了我一个历史问题,本人也是个历史迷,就来说说见解。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古人都有一句话: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些大势是不可阻挡的。

魏国邓艾几千兵士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蜀国刘禅在征求了多方意见之后决定投降。即使等待抵抗,也不可能得救,南方的霍俊之子霍弋曾要派兵救援,但是因为之前刘禅听信黄皓谗言,最终不及救援,同理,被迫害的姜维屯田,且被钟会牵制在剑阁。

就算几路大军来成都救援,蜀国也必将灭亡。原因有四。

第一,成都益州派早对荆州派系不满,坚决主张投降,这要怪诸葛亮,他没有刘备那样的用人气魄和策略,重用马谡、廖立等荆州籍的文臣武将,打压蜀川籍的人才,如李严、孟达等。益州派“早有异心”。

第二,连年北伐,致当时的蜀国国力严重衰弱,民生凋敝,府库空虚,民心尽失,并非小说中说的人人爱戴诸葛亮。


第三,蜀国小朝廷人心涣散,奸臣当道,有时候往往一个人就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比如任用宦官黄皓,打压忠臣等。在朝大臣只能自保。

第三,即使这次侥幸等到大军救援,也只是苟延残喘,蜀国无大将之才,经济、军事远不及魏国,甚至东吴,大势已去,为了百姓和各方的利益,投降是唯一的出路。


言说科技




刘禅不投降蜀汉能否得救?

蜀汉后期,刘禅听信谗言,宠幸黄皓,黄皓独揽朝政,大肆铲除异己,忠臣良将大多被陷害,就连姜维也到沓中屯田,躲避黄皓锋芒,蜀汉由此走向衰落。公元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邓艾率领三万人,由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姜维,诸葛绪率领三万人马,由祁山向武街、阴平切断姜维的退路,钟会亲率主力大军十余万,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三个方向进攻汉中。



然而邓艾想出奇谋,从阴平小道攻取绵竹地区,并在此斩杀诸葛瞻父子,兵临成都。刘禅自觉大势已去,率蜀中文武百官投降邓艾,蜀国灭亡。假如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刘禅坚守待援,蜀国还有希望吗,笔者认为,蜀国也必然会灭亡,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蜀汉已经日薄西山,人心不齐,无力再战。诸葛亮先后六伐中原,基本都是无功而返,劳民伤财,损耗巨大,蜀国自已经之战以来已经是民贫国困,人丁稀少,诸葛亮北伐又让蜀汉雪上加霜。诸葛亮死后,姜维掌握军政大权,又先后进行了九次北伐,把蜀国的国力已经掏空殆尽,可以说司马昭伐蜀之时,蜀国再也没有像样的军事人才和能征善战的武将,更没有人力无力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



再者蜀汉人心不齐。刘备所带领的荆州军已经消耗殆尽,此时在没有什么势力能和益州军团抗衡,而益州人大多不愿意为蜀汉做牺牲品,他们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已经深恶痛绝,因此益州人士十分厌战,大多都要求投降,刘禅虽为一国之君,但却没有人拥护,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失去民心的刘禅再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魏军兵峰正盛,所向披靡,蜀军根本无法抵挡。先说姜维,他是蜀国唯一能征善战的将军,但姜维改变了汉中的防守战略,没有在险要的关隘布置重兵,而是企图把魏军引入汉中复地决战,因此在钟会十万大军进攻汉时,在秦岭天险并没有遇到抵抗,钟会大军直扑汉中,姜维兵微将寡,根本无力抵抗。最主要是姜维把主要兵力都放在沓中,虽然姜维绕过诸葛绪的防线,但军队却被阻挡在剑阁,汉中已经失守,姜维已经被钟会死死缠住,根本不可能回援成都。



能够救援刘禅的只有南方的几个藩王,但他们也是各怀鬼胎,并不是齐心协力,行军速度也不快,最主要的是军队也就几万人,要解成都之围,也基本上不可能。城内的几万守军,都基本是益州本土人士,不愿再战,更不愿为蜀汉为刘禅流血牺牲了。基本上可以说刘禅已经没有可用之兵。



再次刘禅昏弱无能,根本不是邓艾的对手。刘禅已经很多年没有管理朝政,有的官员很多年都没有见过刘禅,比如刘禅的弟弟刘永就是这样,宦官黄皓独揽朝政,只会阿谀谄媚,奉迎讨好,铲除异己,就连邓艾兵临城下,百官们也是被蒙在鼓里,再加上刘禅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更不可能指挥作战,成都的守卫也只是一个摆设。



假使能抵挡邓艾,钟会大军一到,成都也必然不保,因此蜀国此时已经腐朽不堪,根本无力再战。总而言之,即使刘禅不投降,也没有可能得救,蜀国也会快速灭亡,最主要的是,魏军一但攻克城池,刘禅必将粉身碎骨,因此刘禅选择投降也是明智之举。

你是如何看待刘禅不战而降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有句俗语,叫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蜀汉被钟会、邓艾、诸葛绪大军一击而灭,就是因为刘禅这个“熊主”。

如果在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坚守待援,蜀汉虽然改变不了最终灭亡的结局,但是单从这次魏国攻打蜀国的战役来看,蜀、吴联军击退魏国大军的进攻,取得防守战的胜利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我们来看一下刘禅投降前的形势,就可以明了这场仗如果蜀军拼了,能不能赢。

魏军主力被拒剑阁

魏国进攻的兵力有十八万之众,全部被从沓中且战且退,一步一步退回到剑阁的姜维据之于剑阁天险之外。由于魏军远征,又不能拿下剑阁,钟会当时已经开始召集众将商议退兵的事情了。

这时候邓艾献了偷渡阴平的奇策,如果邓艾偷袭失败,钟会必然退兵。

魏军不足一万偷渡阴平小道

由于阴平小道路长道险,运粮困难,大军是无法顺利通行的。因此邓艾仅率不足万人的精兵,带了干粮从七百里小路,直奔川中平原。在粮食将要耗尽,前无道路之计,“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试想,以这种方式行进的魏军,有马匹么?有重型攻城武器么?结果,“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马邈跟刘禅就是一路货色呀,邓艾军队这才一步登天,得到了补给修整,战败了前来迎击的诸葛瞻。

经过绵竹一战,邓艾的军队必然减员,因为诸葛瞻大军并非一触即溃,而是先胜后败。邓艾补充的兵力都是原蜀国的军队,只要刘禅有决心,邓艾想用一两,或者两三万军队攻取成都?简直是天方夜谭。

支援成都的援军马上就到

姜维守剑阁,会和了廖化、张翼、董厥等支援汉中的军队。按照史书的记载,姜维坚守剑阁时的蜀军有四五万人之众,姜维自己率两万精兵驰援成都,留下两三万继续拒守剑阁,学当年郝昭数千军队在陈仓关外阻挡诸葛亮十余万大军就可以了。坚决不能让钟会大军进入川中平原,这是必须保证的。

除了姜维援救成都的军队,驻永安的阎宇也已经率军赶往成都,同时,东吴也派出了丁封、孙异率领吴军驰援成都。

成都城内禁尉军总是有的,还可以发动百姓一起守城。只要刘禅肯动员,坚守一段时间总是可以的。待到援军到来,邓艾军必全军覆没。

到时候,提着邓艾的人头,扔给还在剑阁外坚持的钟会,魏军自然会退去,说不定蜀军还可以趁势夺回汉中失地。

“奇谋、奇谋、奇谋”,诸葛亮就是不相信奇迹,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结果大志未靖;刘禅也不相信奇迹,投降了邓艾,蜀国亡了;唯独邓艾相信奇迹,走过了七百里险道,攻取了成都。

蜀国无奇才,再加上庸主,这么快就亡了,也是历史的必然吧。


奕天读历史


诚邀,如题。小编觉得刘禅如能坚持还是能够解一时之危的。

首先,刘禅还有兵力。

成都毕竟是蜀汉的国都,怎么都会有兵马驻守,实际上据三国志记载,当时成都城中尚有兵马数万,粮草充足,成都作为西南重镇,城墙高约6尺,宽约5丈,坚固无比,如若刘禅坚持抵抗撑几个月还是不成问题的。

其二,邓艾是孤军深入

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很久,魏军粮草不足,所以才让邓艾率领3万精兵偷渡阴平,奇袭成都。不得不说这是一步险棋,一来邓艾只有3万人,二来邓艾轻装简行,根本没有后勤供给,刘禅能够坚持3个月,魏军三天也受不了。粮草不足,魏军只能退去,不然会陷入成都城内蜀军和其他援军的反包围,有的看官会问了。姜维被钟会拖在汉中,哪里来的其他援军呢?

这就是最后一个原因,东吴援军正在赶来。

孙休虽然是暴君,但是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懂的。根据《三国志孙休传》及《三国志霍戈传》注引《襄阳记》记载,魏蜀交战,蜀汉向东吴求援后,孙休命令吴将丁奉进攻寿春,丁封、孙异救蜀,留平、施绩驻南郡为机动。所以只要刘禅坚持,曹魏自己必定会召回钟会的18万大军以御敌东吴,孙休本以为刘禅再窝囊,也能撑的过几个月吧,没想到刘禅居然投降了.......

其实天下统一的是历史潮流。刘备夷陵大败之后,蜀汉一直处于弱势,生产力不足,诸葛亮和姜维多次北伐劳民伤财,耗尽蜀汉国力;而魏国地广兵多、国力雄厚、统一是迟早的事情。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蜀国必败,

看我道来,第一,姜维年年北线,搞得民不聊生,朝内反对之声多有,只是怕姜维威力不敢多言,第二,邓艾军事能力超强,偷渡阴平,蜀兵感觉是不可能之事,而邓艾做到了,战斗力碾压蜀兵,绵竹一战,蜀兵大败,连擎天柱诸葛亮家也灭亡,蜀兵已无斗志,到达成都是虽说人数不多也大约一万多人,成都守兵也不多一两万人,可是这些人无斗志,即使一战也不会拼死守城,说不定益州人士鼓动,会发生兵变,刘禅也会身死,既使不死,蜀兵很可能私自开门投降,到时刘禅也只有投降,

第三,南投霍峻,太远,霍峻救援也远,等不到救兵,可能成都已失陷,关健是蜀兵已沒战斗意志了,可以推断,魏兵一攻城,蜀兵坚守不了投降,因为魏兵只有拚死,置之死地而后生,蜀兵选择较多,所以不会拼死,蜀国必败


十八星座


先分享观点,笔者认为,刘禅如果坚守待援不仅可以得救而且可以全歼邓艾!

魏国出动18万兵力兵分三路由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别统领,钟会一路是主力,一共12万走大路从汉中直接扣开蜀国北大门,诸葛绪作为偏师一支配合主力作战。邓艾独自领兵3万从陇西攻击沓中,牵制蜀国大将军姜维这一战略兵团。

钟会所部魏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占领汉中,但是又被巍峨雄壮的剑阁关挡住。不仅如此,在沓中的姜维也迅速回师东进并击败诸葛绪,抢在钟会之前进入剑阁,而蜀汉内地的援军也全部到达剑阁。这样一来,如果三路魏军想要从大路深入蜀汉腹地,就必须首先通过剑阁。而现在蜀军主力云集剑阁,显然不仅仅只是为了坚守,而是准备依托天险在这里与魏军大战一场。而魏军十几万大军深入山川险地,距离始发地——关中相距千里,庞大的后勤补给仅仅靠金牛道上几个搭在峭壁上的栈道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魏军要么迅速攻克剑阁,全歼蜀军主力,然后直下成都。要么是出奇制胜,趁着蜀军主力聚集在剑阁,成都空虚之际,出奇兵拿下成都,摘取蜀汉心脏。但前提都是必须速战速决!

但是现在剑阁这蜀汉第一天险云集了蜀军大部分主力,又是头号战将姜维统帅,短期内想从这里突破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便侥幸攻克剑阁,那么姜维依然可以退守雒城,当年刘备图川曾在这里与刘璋所部大战一年多,还搭上了副军师庞统的性命,险些功亏一篑。因此,魏军就只能从另一条被蜀军忽视的天险——阴平道突击成都,至于能不能成功就看上帝的意思了!

邓艾亲率本部三万人从汉中德阳亭进入阴平道,开始了一场死亡之行。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高山密林悬崖峭壁之间穿行20多天,行程700多里。好在没有遇见蜀军阻挡,成功的绕过了蜀军重兵布防的剑阁、雒城,进入成都平原,而且打败了从成都北上的蜀将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

此时蜀汉心脏虽然受到直接威胁,但是自战争开始蜀国就进行了总动员和积极的外交活动。蜀国南方的建宁郡太守霍弋已经率南方军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北上增援,北面姜维如果率军南下,眨眼功夫就能到达。成都城内的军民也完全有坚守城池的实力,周围多数城池依然在顽强坚守,国外吴国的援军也在昼夜兼程开进之中。所以邓艾虽然兵临成都,实际上也陷入了重重的战略包围之中,可以百战百胜,却不敢战败1次。

因此,刘禅如果率军民坚持,那么魏国这次伐蜀行动只能是在付出重大的伤亡后以失败告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