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李世民在玄武门败给李建成的话,唐朝还会不会有盛世呢?你怎么看?

熊熊讲历史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虽说历史已成定局,但我们还可以去想像。我觉得,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败给李建成的话,由李建成担任第二任唐朝皇帝的话,唐朝依然会有盛世。

一方面是因为那时大势所趋,天下百姓迫切的希望过上安稳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建成的才能并不比世民弱。

也正是因为他不弱,所以李世民别无他法,通过正常途径根本竞争不过他,才会直接从肉体上将其毁灭!不这样做的话,这一场“皇位之争”李世民无法取胜。

只能说既生瑜何生亮,李家兄弟任意一个都非常出色,足以担当起大唐盛世的重任。

我们可以从各方面将两人做一个对比。

军事上,虽然李世民以战功闻名于世,但其实李建成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很强。

建成是长子,李世民还只能跟随父亲的时候,他已经可以独当一面,被李渊派往河东结交各路英雄才俊,在那些人心中有很高的声望。

最初招募士兵时,李渊派这兄弟俩同去,建成为主世民为辅,刚招来的士兵没什么军容军纪,建成立下军法整顿三军,很快就把他们训练得有模有样,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之后在攻取长安的战役中又立下大功,那时李世民还归他节制;

后来李世民征讨刘黑闼时,让刘黑闼逃到了山东,勾结突厥军作乱,还是李建成带着李元吉率军去征,这才斩了刘黑闼平定山东,差点打到了突厥。当时突厥的各位首领,服的是建成而不是世民。

也就是说,只要给建成机会,世民能打的战他也能打!可惜后来李渊非要他留在长安,说他是国之储君身份贵重,不能再轻易外出打战了。

李渊是非常喜爱李建成的,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喜爱,让建成错失了建立战功的机会,造成了最终的局面。

政事上,当李世民四处征战的时候,李建成已经开始治事理事了,李渊几乎把所有事情都交给他处理。

他重视人才,薛万彻、冯立、王珪以及后来倍受李世民信任的魏征都是他招揽的。

在此特别说一句薛万彻,得知建成被杀后,薛万彻带着一票东宫属官杀向秦王府,差点把李世民给杀了。而后来李世民还是重用他,心胸也算是宽广了。

另外,打战时讲究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哪来的?自然是后方的建成提供的。世民能立下不世之功,与建成的后勤补给是分不开的,倘若后勤有一点跟不上,世民也不能这么顺利。只是人们只能直观的看到世民又打了胜战,却看不到背后的功臣建成。

国家初立,万物待兴。建成禅精竭力,协助李渊制定了唐朝第一部完善的法律《武德律》,为后来的盛世打下基础。

按照惯例,通过不正当手段登上皇位的皇帝,理所当然的要抹黑身份更为正统的那一位,李世民也不例外,可就算是这样,有意讨好他的大臣们也找不出建成在处理朝政上的错误。

可以说政事上建成比世民更占优势,因为世民大部分时间在打战,而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

人品上,孝敬长辈,关爱弟弟妹妹。

李元吉因为长得丑,也不大聪明,被李渊夫妇所嫌弃,也是他从小就照顾关爱着,所以元吉一直是他的死忠粉,为了他总是和世民做对。。。。。。不得不说元吉就是个猪队友,除了拖后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而当时各大势力、文武百官,对于李建成都是非常认可的。

总之,如果建成当政,盛世一定也会来临,说不定还会更好!

【我是一粒沙,喜欢的话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大家都错了!很多回答根本就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失败和李建成完全掌控政权根本就是两回事。

第一,玄武门兵变中,李建成连射三箭,李世民毫毛未伤,李建成就这么菜,三箭连李世民坐骑都射不准吗?李元吉曾用弓勒住李世民,他为什么不用刀剑砍杀,而要抱上去用弓肋住李世民呢?因为他们想平息兵变,或者是只想保命,并无杀心。

第二,这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已经制定了完全的战略决策,那就是鱼死网破,斩草除根,假使李渊不识趣,结果也不会好到那里去。而李建成并没有制定对李世民的战略对策,甚至在命悬一线时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三,所以,李世民的当机立断、心狠手辣要甩李建成兄弟几条街,纵然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失败,李建成也很难向自己老爹开刀,结果就是李渊继续执政,这就会造成对李世民不可能斩草除根,毕竟兄弟相残与爷爷杀孙是两码事。

第四,以李世民的性格和他的心思缜密,必然对善后做出安排。他策划实施的玄武门兵变只带少数亲兵,有很大的冒险性,不可能对善后没有安排,而人才济济、兵多将广的天策府也必不可能坐以待毙,定会拥立幼主起事。

第五,那么将会是什么结果呢?李世民的天策府利益集团与李建成的太子利益集团不可避免将有一场血战,唐朝分裂,生灵涂炭,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当然,老百姓才不在乎那个狗日的当皇帝,他们要的是温饱与平安,不过他们真的是无能为力。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只要对比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才干就可以了,不过话说这李建成的确死得有点冤,玄武门之变时他才38岁,而且五个小孩一个都不剩,全部都被斩草除根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李世民的确算是心狠手辣了。

可是要说在个人才干上,我反而更看好李建成,虽然李世民已经创造了一个开元盛世,但是也许李建成当了皇帝,这个盛世也许可以更加辉煌。

先看李建成这个人吧,李建成和李世民可以说在才干上都是半斤八两的,李渊的确是生了两个好儿子,然而李世民在军事上立下的功劳的确更多,而李建成则是在政治上对李渊的帮助很大,因为不可否认的是,唐朝大半个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即便我们说李建成有才华也无法掩盖这个事实啊。

但是在帮助他爹打江山的时候,一个左军统帅,一个右军统帅,你说分出个高低这怎么分。

在处理刘黑闼这件事上,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李建成的才能,刘黑闼之所以找事,其实也是因为李世民在河北和山东地区的高压政策所导致,所以李建成平定刘黑闼也是给李世民擦了屁股,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李建成并没有用武力去征服,反而是采用了平事先平心的政策,所以在处理刘黑闼这个问题上,李建成也是充分展现出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我感觉这一点是李世民做不到的,也是李世民这个个性所做不到的。

两个人其实相比起来,李建成的心眼要比李世民多得多,话说李渊也不是傻子,所以他选李建成为继承人能没有原因么?我觉得绝对不是,其实在他心里自然就明白李建成比李世民在心计上更适合当好这个皇帝。不过谁都没成想李世民实在是太阴了,竟然杀兄弑父,一般人哪能做得出来?但是偏偏李世民就能,这也是他人生难以消除的污点。

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也许会比李世民更加出色,因为首先从政治才能上来说,李建成就比李世民要强很多。


凡尘了事



手机用户5974070381


现在很多小说,演义,影视剧都把李建成描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其实真实的李建成不是这样的。李渊太原起兵后,打的第一个胜仗,就是李建成率兵攻打西河。李建成治军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而且还能和兵土同甘共苦,深得将士和百姓的拥护。唐朝建立后,身为太子,自然不能经常出征作战,军功远不及李世民显赫。但他协助李渊处理朝政,对治下的百姓实行怀柔安抚政策,推进了唐朝的统一。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他帐下的许多谋臣猛将,比如魏征,李纲,王珪等都成为“贞观”名臣。如果他能够登顶的话,看他从前的才德气质,相信他会是一个很好的皇帝。

然而,假设在“玄武门政变”中,李建成战胜了李世民,他也不一定能顺利当上皇帝,別忘了还有一个齐王李元吉,生在帝王之家的李元吉肯定非常想当皇帝,而李元吉本就是一个生性残忍之人,他也曾多次劝说李建成将李世民杀掉,也许他就是想借太子之手除掉李世民,自己再找机会除去太子,取而代之。据《资治通鉴》记载,齐王府的扩军薛实曾经对李元吉表示过:“齐王的名字合起来是一个唐字”,李元吉听后非常高兴道:“但诛秦王,取东宫如反掌尔”。可见李元吉也早己心怀不轨。


冷暖自知274497472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就说说我的看法。

假设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中获胜,我认为大唐不会有盛世。

首先得承认,大唐的江山有一多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李世民部下大多是忠勇之士,而大唐开国的勇兵悍将也基本都是李世民部下,而李建成就不行了,假设李建成干掉了李世民,那么李建成可能没有李世民的手段和心胸去拉拢人心,那么李世民的部下如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人的下场很可能是被杀或者逃亡,这样一来唐朝开国的实力就将大打折扣。

其次,我认为唐朝建国时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当时突厥虎视眈眈并多次犯境,而当时李世民都只能委屈求全,如果李世民死了,那肯定不会有日后生擒颉利可汗了,而李建成当皇帝面对突厥犯境将束手无策,因为那时李靖李绩等很可能会被杀或逃亡,李建成部下没有能征善战的悍将。

另外李建成如果当皇帝,那最多只能自保,也肯定不会远征高丽,那么高丽在过几十年就会成气候了,到那时突厥高丽在加上西部的吐蕃都将成为大唐的劲敌,而这样的复杂的国际形势只有能征善战的李世民能应对,而李建成根本不行。

最后说,如果玄武门之变李建成真的获胜,那大唐就会和大宋差不多,那样中国将四面受敌,那就别说盛世了,那中国历史就不知走向何处了。

历史证明,李世民不愧是千古一帝,当时大唐东有高丽,西有吐蕃北有突厥,南有南诏等,可以说这都是敌人,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李世民都能应付自如,而且大唐在和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大战中不落下风,这和李世民的英明是分不开的,要不然李世民也不能入毛泽东的法眼,李世民真的不愧是千古一帝。

李建成输的不冤,后世无需为李建成鸣冤。


天宇的文史情怀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假设也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非要假设,那中国的整个历史都会改变,而不是唐朝会不会盛。假设成立的话,不会有唐太宗、也不会有后来的李治、武则天、唐明皇……

唐朝的兴盛,不全是李世民的功劳,还有一个历史前进的过程,发展的必然规律。即时不是唐,也会有其他朝代出现。

唐朝取代隋,虽然也是靠武力解决的,但是,总体的军事破坏力小很多。在加上当时属于农耕文化,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远没有工业化时期大,只要土地还在,人口还在,就有机会用几年的时间恢复生产。

另外,在隋时期,中国的封建集权制政治体系结构已经趋于稳定,而且,在隋时期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速度也很快。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事件,科举制度和京杭大运河。这两个事件对社会人才的汲取以及生产力的促进都是巨大的。这也给唐朝的兴盛起到了一定的奠基。

不否认李世民是一代英主,李建成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弱。不管是谁,都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只是在进程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同罢了。


Cubiz老徐


影响不大,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李建成,只要长点心不作死,盛世已然是大势所趋。


唐承隋业

我们在谈到唐朝时,总会习惯将其与前一个短命王朝隋朝相关联,称之为“隋唐”。事实上,唐朝与隋朝也的确渊源颇深,因为其背后的统治势力都是新兴崛起的——关陇集团。而且两朝皇帝都沾亲带故的,如下图:


“关陇集团”顾名思义,关是指的关中地区,陇是如今甘肃的简称,所以关陇集团就是指这一地区的豪门和军事势力。

北魏初期的首都在今山西大同,为了拱卫首都安全,北魏便让鲜卑贵族和一部分是汉族豪强在河北和内蒙古交界处建立军事力量。此后,这部分人胡汉通婚,基本完成汉化。

到西魏时,在这一军事力量的基础上设置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这二十位帝国元勋不仅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因而形成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

所以历史上就有唐朝继承的是隋朝基业这一说,都是自家人中换了个皇帝而已。

隋朝把脏活累活都干差不多了

隋朝不仅将北方的成熟政权高句丽耗了个半死,只留了一口气吊着命,同时隋炀帝还拓宽修建了京杭大运河,为中原王朝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累活、脏活都被隋朝干的差不多了,老百姓而也折腾的够呛,该砸的都砸了,该毁的也都毁差不多了。人心私齐,都准备踏踏实实做事情了。这基本上满足了一个王朝掘地的大部分条件。


所以说,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李建成,只要长点心不作死,盛世已然是大势所趋。


船夫聊名著


先说结论,要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败给李建成,唐朝肯定会有盛世,而且在后世的皇位继承问题上,还会减少很多麻烦!

在军事方面,李建成的能力并不比李世民差,甚至还略占上风。早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李建成就是唐军的左军统帅,和李世民的右军统帅地位相当。这也说明李渊对李建成的能力也是认可的。而李建成也不负众望,率领军队立下了不少战功,而且最先率军攻入了隋朝的都城——大兴。

不过,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太子一般都是留在皇帝身边,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很少会带兵出去打仗。正因如此,李建成更多时候都是驻守长安,而李世民经常外出打仗,这就导致了在战功方面,李建成就越来越比不上李世民了,但也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军事才能。

在政治方面,李建成礼贤下士,善于笼络人才。他在晋阳兵变之前就结交天下的能人志士,为自己服务。在建唐之后更是招揽了很多能臣为他出谋献策,比如魏征、王蛙、韦挺等人,都颇具韬略。在镇压刘黑闼时,李建成采纳魏征的建议,政治诱导和军事打击双管齐下,轻松搞定刘黑闼。这也显示出李建成天才般的政治手腕。

在历史规律方面,封建社会向来都是分合相间。在大一统王朝的前三代帝王中,出现盛世的局面几乎是必然现象。比如汉初的文景之治、明初的永乐盛世、清初的康雍乾盛世等等。经过长期战乱,大量人口死亡或流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新的王朝建立之后,为了维护统治,往往会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盛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此外,李世民通过政变得到皇位,成了唐朝后世子孙的一个坏榜样。自李世民起,之后唐朝的政权传承,几乎都没有和平交接过,历代太子不是被废就是被杀,几乎没有能安稳继位的,最后坐上皇位的基本都是靠宫廷政变。比如李世民还在位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就学习老爹好榜样,一个谋反一个夺嫡。这种现象直到一百多年以后的肃宗时期,才得以停止。

当然,李世民也具备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强烈的上进心:因为得位不正,他主观上更加勤奋,更想做出政绩让质疑他的人闭嘴。这方面与后来的朱棣、赵光义等人,也有着相似之处!


熊熊讲历史


在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一个比较深刻的道理。从客观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我们应该知道“历史既不容许假设,也没有如何如果可言”。


但任何历史又都躲不开后人的评说。


如果从这角度去分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失败之后的唐朝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朝代的发展和兴衰,其实与很多主观与客观因素都有关系。一旦玄武门之变失败,李建成顺理成章的成为唐朝皇帝,结果只能有两个一是他未必就不如李世民,二是唐朝也有可能像隋朝一样“二世”而亡。

要想分析李建成当皇帝之后的唐朝,是否还会出现大唐盛世,就应该从多方面、多较多去分析。首先从唐朝统治者的性格来看,秦王李世民做事的风格既有客观冷静的一面,同时也有雷厉风行、杀伐决断的一面。


而李建成自知综合能力不如秦王,他的储君之位是按照“立嫡不立长”的汉族传统定下来的。尤其是在反隋战争中,李建成虽然也偶有战功,但是相比较于李世民来讲,还是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看,即使李建成能够荣登大宝,唐朝也未必会出现盛世景象。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或许李建成会有更加独特的治国思想,并将大唐带上一条更加繁荣的快车道。但历史就是历史不可能有假设和如果出现,即使我们相信李建成称帝,并且也相信会出现大唐盛世的局面,但是这种假设其实意义真的不大。


李世民的性格以及做事态度,其实完全可以决定玄武门之变的成败。相信大家都一定认可,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一定会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双方的军事力量,做出一番比较明确的分析和考量。

因为从古至今发动政变的最终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失败之后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另一个就是成功之后高枕无忧于庙堂之上。假设李世民玄武门政变失败,他的最终结果也会像其兄长李建成一样。

结 语

但历史的天平总是会偏向有准备的人,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政变,并且通过这次政变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这种看似不人道的做法,却恰恰为唐朝的快速发展,以及后期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必然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