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算不算三国里最聪明的谋士?

那一抹阳光180649461


三国时代谋臣众多,其中贾诩似乎与众人迥然不类,我个人以为,行事低调、偶而露峥嵘的贾诩,或许在治国理政方面并不出众,然其智慧常常可以对事态发展起着立杆见影的作用,所谓“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


在他早年栖身于董卓豺狼之师的时候,明哲保身,没有跟着董卓丧尽民望;而当自己与李傕等凉州众将们即将被朝廷赶尽杀绝时,出于自保,力劝李傕、郭汜等反击长安,一举绝境翻身;而当看到李傕等倒行逆施、势将祸发,又及时抽身离去,依附了张绣;在曹操两次攻打张绣时,贾诩显示出了军事谋略,两次击败之;但局促宛阳,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于是趁曹操面临与袁绍官渡决战之际,贾诩劝说张绣主动投降了曹操,果然得到了不计前嫌的重用;之后,贾诩在曹操的众谋臣中,依然显得卓尔不群,较好地维持了与曹操及众臣间的关系。赤壁之战前,他规劝过曹操不要急于求成;征战关中时,他献计离间关西诸将;这使得曹操对之愈发敬重,在曹操晚年诸子间的储位争夺中,贾诩貌似并不参与,然当曹操征询其意见时,却以袁绍、刘表故事,阐明了自己的态度,促使曹操下定了决心。也为自己在后来魏文帝曹丕继位后,成为百官魁首的荣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贾诩不但是算无遗策的谋略高手,且并不是一味忠心为主的愚忠之士,他善于为自己的利益而审时度势、获得最佳的回报,是一个在乱世中投机获利、人生赢家的典型。就这个层面来说,贾诩还真就算得上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谋士。


史海悠游闾春晖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贾诩是不是三国里最聪明的谋士不好说,但起码是最聪明的谋士之一。

就题主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看法,一起与大家交流。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01

“毒士”贾诩

贾诩少年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的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有张良、陈平的智慧。

贾诩早年被举孝廉为郎,因病辞官。

董卓专权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为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部下辅军。

王允、吕布诛杀董卓之后,要肃清其余党。

李傕等人打算逃走。

贾诩阻止他们,建议说:“不如收敛士卒,带兵杀入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侥幸成功,就尊奉国家,征服天下;如果不行,再逃走不迟。”

李傕等人采纳了贾诩的计谋,杀入长安,击败吕布,诛杀了王允等大臣,控制了朝廷。

一时间,京城血雨腥风,朝野大乱。

贾诩此计过于凶狠,也因此被称作了“毒士”。

汉室唯一复活的希望,也被贾诩这一毒计扼杀在摇篮之中。

虽然贾诩下手是狠了点,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主持朝政的王允身上。

当时的儒学大宗蔡邕,由于听到董卓被杀,轻轻一声叹息,就被王允缉拿下狱,最后死在狱中。

王允如此不能容人,缺乏政治家最起码的妥协与怀柔,必然导致政敌强烈的反弹。

在处理蔡邕一事上,许多大臣都向王允求情,但不允许。而且狂妄地说:“就董卓这样的,我都把他杀啦,我还怕谁啊!”

当初,董卓跟袁绍商量要废掉少帝刘辩,袁绍不赞同,董卓大怒,要杀袁绍。

袁绍说:“天下强大的人,难道就只有你董公一人吗?”说罢,握剑长揖而去。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令王允想不到的是,还有个贾诩,下手比他还狠。

贾诩“毒士"的恶名,也由此得来。

李傕等人以贾诩的功劳欲封其为侯,贾诩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可言?”坚决不接受。

李傕等人又让贾诩做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之长,天下的榜样,我一向没有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图虚荣,但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哪?”

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

李傕等人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忌惮他。

李傕、郭祀、樊稠三人把持朝政,相互猜忌,争权夺利。贾诩每次都以大体责备他们,三人虽然心中不和,但表面还过得去。

献帝东归,贾诩也做了许多协助,也保护了一些大臣。

无奈,汉室太弱,在朝堂上贾诩得不到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又因为名望太低,得不到外部诸侯的拥护。一起起事的李傕等人就是一群兵痞土匪,毫无政治智慧可言。

贾诩也是无力回天。

不久,贾诩之母去世,于是辞掉官职,回家守孝,被拜为光禄大夫。

贾诩不得已而出“毒计”,但还坚守起码的君臣道义,心里还有国家社稷一念,就当时的社会状况而言,也算难能可贵。

贾诩不是圣人,只是高明的谋士,后世不能以大义强求贾诩归隐或者另求明主。

02

张绣谋主

当初,攻入长安的四军阀之一张济,由于势力最弱,在朝廷上没有发言权,只得屯兵在外。

贾诩辗转成为了张济的谋士。

张济由于进攻刘表的地盘抢粮,被流矢射中死亡,其侄子张绣接管了部队。

贾诩劝说张绣依附刘表,与之联合,屯兵宛城,北据曹操。

曹操南征,贾诩劝说张绣投降了曹操。

贾诩代表张绣去曹操处通款,曹操对其十分赏识,就想把他留下来做自己的谋士。

不料贾诩却说:“以前我跟从李傕等人,得罪了天下;现在,我追随张绣,言听计从,不忍心背弃他。”

贾诩既向曹操说明了以前所做的那些事,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现在很懊悔;同时,又表明自己不是那种“有奶便是娘”的见利忘义之徒。

看看贾诩有多么聪明。

之后,由于曹操抢占了张绣的婶婶,张绣一怒之下就反叛啦。

曹操侥幸逃脱,但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士典韦为此战死。

张绣采用贾诩的计谋又两次打败曹操。

贾诩本来是一心要投靠曹操的,可曹操不识货,没有认识到其能力。

贾诩只好再出“毒计”,让曹操付出代价,替自己再做次广告。

投靠一个新东家,不拿出点真本事,是得不到老板青睐的。

贾诩深谙此道,世道如此,也别怪贾诩每次下手太狠。

油不榨不出,大老板油水更大,就得下狠手才行。

第一次下手,差点把献帝办啦;第二次下手,差点让曹操挂啦。

这就是贾诩厉害之处。

03

投靠曹操

官渡之战前夜,袁绍派人到穰城联络张绣欲一起收拾曹操。

袁绍也非等闲之辈,知道贾诩是很角色,不是省油的灯,不敢轻视。专门给贾诩写信示好。

张绣准备答应袁绍,还没等开口,在一旁的贾诩就开腔啦,对使者说:“回去告诉你家主公,连自己的亲兄弟都容纳不下,还能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吗?”

于是,张绣就拒绝啦。

袁绍要下手啦,贾诩看到火候到啦,就对张绣说:“袁绍不能容人,而曹操却不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总之,张绣降了又反,反了又降。张绣是言听计从,贾诩说啥就是啥。

都清楚官渡决战对袁绍和曹操来说,其意义之大。

在这个时候,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真是可遇不可求的时机。

别人不知道,但贾诩知道啊。他等的就是这一天,他知道这一天早晚会到来。

贾诩被称为“军事战略家”,不是浪得虚名。

要卖身自然要找个好人家,想要个好价钱,就必须选择一个好时机。

聪明的贾诩不仅为自己,也为自己的老板一起找了个好归宿。

“毒士”贾诩,又是一句话,把袁绍做掉啦。

试想一下,如果张绣答应袁绍,在官渡最胶着的时候,背后给曹操来一下,恐怕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啦。

曹操尽管反应迟钝了些,但到底还是精明的老板。

张绣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大喜,不喜那是面瘫啊。

曹操亲自接见贾诩,激动地、亲切地握着贾诩的手,语无伦次地说:“使我的信誉扬名天下的人就是你啊”,没好意思说,没想到你小子下手比我还狠啊。

于是,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当时冀州还被袁绍占据,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

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贾诩想,这是曹操叫我再出把力,不把袁绍做掉就没地办公啊,就只能在官渡河边临时凑合啦。

官渡最艰难的时候,曹操想到了撤军。

贾诩一看就急眼啦,心想这不行啊,不把袁绍赶走,我咋去上班啊。

于是,极力劝说曹操顶住,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取胜,是您想顾及周全。只要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

贾诩这顶高帽一戴,曹操又来了精神。

刚好荀彧也力劝曹操坚守,等待时机。

最终幸运女神眷顾了曹操,袁绍被击败啦。

河北平定以后,曹操自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这就不清楚贾诩咋想的啦。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而下。

贾诩劝阻,说应该先安抚百姓,等待时机。

曹操不从,结果赤壁大败而归。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

贾诩建议曹操采用离间计,大败马超、韩遂,平定关中,大胜而归。

试想一下,赤壁之战前,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稳扎稳打,三国的历史又要改写啦。

04

位列三公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尚未确立世子人选。

曹丕问计于贾诩。

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啦。”

曹丕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刻意磨炼自己。

后来,曹操私下询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谈。

曹操问他为何不回答,贾诩说:“我在考虑袁绍和刘表啊。”

曹操哈哈大笑,最终确定曹丕为魏太子。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远,怕曹操猜忌,于是采用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

当时,喜欢谈论天下智谋之士的人,都十分推崇他。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暗中相助之恩,拜其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黄初四年(223年),曹丕首征东吴,问计于贾诩。

贾诩说:“应该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

曹丕不听,结果无功而返。

同年六月,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贾穆袭爵。

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曹丕庙。

纵观贾诩一生,屡出“毒计”,但总能成功实现人生的跨越,实现人生的价值。

更难得的是,贾诩能够平稳着陆,寿终正寝,的确是非常高明,不愧是聪明之士。

为人若此,可谓登峰造极。



豹眼看历史


贾诩是三国时期最有智慧的谋士,几乎算无遗策。但为了自保,贾诩也曾犯下滔天大错。而这个错误,可说是贾诩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事后,贾诩虽然做了许多事,却仍然无法弥补自己所犯下的罪过。

董卓当权时,贾诩曾在董卓的女婿牛辅手下当差。初平三年,王允和吕布联手杀了董卓,牛辅也被部下杀死,贾诩因此去投靠李傕和郭汜。

王允杀死董卓后,又准备清除董卓的余党。李傕和郭汜都是董卓的部下,因此十分害怕,打算解散部众,各自逃亡。贾诩听到李傕和郭汜的打算,献计说:“如果你们放弃军队,孤身逃命,只需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捉起来,不如大家齐心合力去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事情成功,就可以拥戴(劫持)皇帝以号令天下,如若不成,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和郭汜采纳了贾诩的建议,四处散发“王允准备清洗凉州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初平三年六月,吕布属下的蜀郡士兵叛变,打开城门让李傕等入城,吕布兵败,仅率百余人逃走。

李傕和郭汜攻入长安,不仅处死了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赵骑校尉王颀、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等官吏、百姓一万余人,还纵兵肆意烧杀掳掠,挖人坟墓,整个帝都长安被闹腾得血雨腥风、民不聊生。

到此时,贾诩才发现,自己献计李傕和郭汜杀回长安是个天大的错误。因此,在李傕等准备封贾诩为侯时,贾诩断然拒绝说:“这只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受。李傕等又想任命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同样委婉拒绝说:“尚书仆射是朝廷的主要官员,为天下所瞩目,我平素名望不重,不能使人心服。”只肯接受尚书的任命,负责掌管选拔人才。

除了拒绝李傕等人的加官晋爵外,贾诩也做了许多努力,试图弥补自己的过错。

1、援救唐妃

弘农王(汉少帝)刘辨有个姓唐的妃子,弘农王死后,唐妃没有改嫁。李傕等攻破长安后四处掳掠,唐妃不幸被抓。李傕贪图唐妃美色,想纳唐妃。贾诩知道后,暗中告诉了汉献帝。汉献帝听到这件事,很是伤心,并难得硬气了一回,下诏把唐妃迎接入宫。

2、尽力保障汉献帝温饱

东汉末年,朝廷几经动荡,屡遭劫掠,到李傕、郭汜肆虐长安后,别说老百姓,就连宫中的衣食也难以保障,许多宫人连御寒的衣物都没有。

汉献帝要求相关部门供应衣物,但李傕却不让给。汉献帝没办法,只好让人把宫里的马匹拿去贩卖变现,以购买衣物。李傕知道后, 又借口他的军营中也缺少衣物,截下了汉献帝买来的衣物,准备运回自己的军营中。

此时,是贾诩出面劝阻李傕说:“(卖马买衣物)这是皇帝的意思,不可劫走。”

3、促和李傕与郭汜

李傕、郭汜、樊稠占据长安后,开始争权夺利,出现不和,双方甚至数次发生冲突,兵戎相见。

这些人互相攻打,狗咬狗也就罢了。问题是,他们一旦互相攻打,最终受苦受累的还是长安城里的老百姓。所以,每次在他们剑拔弩张之际,贾诩都站出来责备他们,要他们以大局为重,从而使李傕等多少维持了表面上的团结。

贾诩劝李傕等不要互相攻打,虽然维护了李傕等人的利益,但在客观上也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使老百姓暂时免受战乱之苦。

4、尽己所能维护汉献帝

兴平二年,李傕与郭汜的矛盾激化,不再听从贾诩的劝谏,双方相互攻打几个月,死者数以万计。

为了打败郭汜,李傕甚至还请来羌人与胡人助阵,并答应羌人与胡人,如果打败郭汜,就把皇宫里的女人全都赐给他们。

所以,在李傕与郭汜对峙的这段时间里,李傕部下的羌人与胡人就不断到汉献帝的住地外窥探,有的还肆无忌惮地大声问道:“皇帝在这里面吗?李傕答应赐给我们的宫女,如今都在什么地方?”

面对这种情况,手无缚鸡之力的汉献帝惊惧不安,派侍中刘艾向贾诩求助。贾诩于是大开酒宴,款待羌人和胡人的首领,许诺授予他们爵位和赏赐财物,这些羌人和胡人才全部离去,不再骚扰汉献帝。

5、尽己所能营救东汉大臣

兴平二年十月,趁李傕与郭汜相互攻打之机,董承与杨奉等护送汉献帝前往弘农,试图趁机逃脱李傕、郭汜的控制。

李傕和郭汜不久就回过神来,立刻“化干戈为玉帛”,重新联手,一起率部追截汉献帝的车驾。

十二月,李傕与郭汜追到弘农,与董承、杨奉在弘农东涧展开大战,结果董承、杨奉的军队战败,被杀死的文武百官与兵士不计其数,御用物品、符信典策、图书档案等也几乎全部散落。

董承等于是一面带着汉献帝东逃,一面派人去河东郡请原白波军的首领李乐、韩暹、胡才以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前来助阵。在曹阳,董承等打败李傕部,然后继续东逃。

但仅逃了数日,董承与杨奉的军队又被李傕等打败,死亡人数比在弘农东涧时还多,东汉朝廷的光禄勋邓渊、廷尉宣璠、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全都被杀。

此处之外,东汉朝廷的司徒赵温、太常王绛、卫尉周忠等也被李傕俘虏。李傕要杀死他们。此时,又是贾诩劝谏说:“这些人都是朝中大臣,你怎么能杀害他们!”李傕这才作罢。

总之一句话,贾诩在发现自己献计李傕和郭汜杀回长安,犯下滔天大错之后,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试图弥补自己的错误。

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而,就贾诩所犯下的这个错误而言,大错一旦铸成,他所做的努力又岂能弥补呢?正因为此,贾诩才会被钉在历史的罪恶柱上,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毒士”。











我是生活问道。

《三国演义》中的贾诩属于低开高走的典范,从一开始的不显山不露水,越往后越开挂。

贾诩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正式出场是在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出场不算早,这说明贾诩善于隐忍,在不需要的时候能耐得住这份寂寞。

当时做为董卓的部下,董卓死后求赦不得,想各自逃生,被贾诩劝住。贾诩出主意让他们先别着急逃命,不如先以给董卓报仇的名义奉朝廷以正天下。不行的话逃亡也来得及。


这时的贾诩敏锐的扑捉到汉献帝的价值,第一次提出了“奉天子以正天下”。

果然,李傕,郭汜二人成功的将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天下任免全凭己意,以为董卓报仇名义把最大政敌王允杀死,顺带赶跑了吕布。

西凉马腾远道勤王,贾诩出主意以守为攻,在西凉兵撤退时出击。但是李傕郭汜等四人集团认为西凉兵远道而来,不足为虑,非要主动出击,结果遭遇大败,才相信贾诩的判断是对的。经过长时间的坚守,西凉兵果然因为后勤无以为继要撤退,被李傕郭汜打败。

打败了西凉兵的贾诩用自己的影响力经营朝廷,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这一点来看,贾诩虽然为李傕,郭汜的谋士,但是忠于献帝,政治上是明确的。这件事可以从杨彪计间李傕郭汜这件事看出来。

献帝由于被二人欺凌,和太尉杨彪,大司农朱儁商议办法。杨彪出主意让李傕郭汜二人互相猜忌,然后在宣召曹操来护驾。按照贾诩的精明,不会看不出杨彪并不高明的离间计,但是看破不说破,说明贾诩也有意除掉李傕郭汜。其后利用二人产生矛盾之际,贾诩接受献帝委托,铲除二人势力。

贾诩一方面让献帝封赏迷信的李傕,一面又分化李傕的部下。[“天子知汝忠义,久战劳苦,密诏使汝还郡,后当有重赏。”羌人正怨李傕不与爵赏,遂听诩言,都引兵去。][诩又密奏帝曰:“李傕贪而无谋,今兵散心怯,可以重爵饵之。”帝乃降诏,封傕为大司马。傕喜曰:“此女巫降神祈祷之力也!”遂重赏女巫,却不赏军将。]

曹操在荀彧的“奉天子以从众望”的政治纲领下,又正好接到献帝诏书,因此果断起兵勤王。

贾诩知道李傕郭汜的实力无法与曹操对抗,因此劝李傕郭汜向曹操投降,被李傕拒绝,贾诩心灰意冷,离开李傕回家去了。没有贾诩辅佐的李傕郭汜果然大败。

曹操第一次见到贾诩是在讨伐宛城张秀的时候。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张秀听从贾诩的建议并安排他去和曹操进行谈判。曹操和贾诩谈的投机,想任用贾诩为自己的谋士,贾诩没有答应。

由于曹操不顾及张秀面子,霸占了他的婶婶,并且拉拢张秀的部将胡车儿,感到威胁的张秀决定反击曹操。在贾诩的巧妙安排下,曹操大败于宛城,还损失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第一次曹张交锋,曹操大败。

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讨伐张秀,准备从城池损坏的地方偷袭进城。曹操的计划被投靠张秀的贾诩看出来,提前安排埋伏,大败曹操。这一仗让曹操损失了五万多人马。

曹操挫败了张秀,刘表的联军,因为袁绍进犯许都,曹操不得不回去救援。张秀,刘表不听贾诩劝阻追击,被曹操安排的伏兵打败,在张秀,刘表懊恼的时候,贾诩反而劝他们再去追杀曹操,果然大获全胜。第二次曹张交锋,曹操完败于有贾诩辅佐的张秀。

贾诩的政治头脑在曹张第三次相遇时再次得到验证。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由于袁绍和曹操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决定了两人之间必有一场决战。曹操安排刘晔召降张秀,刘晔到了襄城先去见的贾诩。贾诩去见张秀,言说曹操纳降之事。袁绍也派人来召降张秀。张秀犹豫不决,贾诩问袁绍使者:“近日兴兵破曹操,胜负如何?”在得到使者的回答后,贾诩笑道:“袁绍连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怎么能容得下别人?”并赶走了使者。张秀因为前期和曹操有仇,心有疑虑,贾诩给他分析:“从曹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



意思是说:第一,曹操是奉皇上旨意办事,属于正道;第二,曹操和袁绍比更需要人才;第三,曹操心胸开阔,是做大事的人。希望将军不要有太多顾虑。

果然,张秀听从贾诩建议,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投降了曹操,得到了重用,被封为“扬武将军”,封列候,贾诩被封为“执金吾使”。

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展开的官渡之战,可以说是天下归属的争夺。在经过初期的胜利之后,曹操与袁绍都没有办法将对方一口吃掉,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战争优势偏向了袁绍一方。曹操面临绝境,想要退兵避战,此时,是荀彧和贾诩要曹操坚持下去。

贾诩认为曹操有四大优势:智慧,勇敢,用人,决断!他认为,曹操之所以没有取的最后胜利是因为决心不够。因此,劝曹操努力坚持,等待时机,一战而胜。

果然,由于战事久拖不下,袁绍阵营也出现了变故,许攸和张郃的投靠让曹操一战功成,彻底扭转了不利的局面。随后,曹操又根据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大举反攻,终于做到了一战定天下。

在曹操的阵营里,不光有贾诩,还有毛玠,董昭,刘晔,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人,其实任何一个人的才华,都足以辅佐帝王之也。但要说到聪明,恐怕真的无出贾诩之左右了。


贾诩能够洞悉人性,永远低调处世。在曹丕建立大魏后,官居太尉,谥曰“肃候”,年享七十七岁高龄。和早早就去世的郭嘉,荀彧,杨修,许攸等人相比较,可算是善终了?


生活问道


没有徐庶的智!也没有陈宫的忠!有智也是个小人……贾诩!华歆!贾充!王朗等皆三国小人也!


五星平凡


《策士》

三国谋士满星空,

一计功成万骨枯。

不信且看凉卅士,

毒嘴无不叹贾诩。

(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三国時称凉卅。别看一个小小的塞外卅郡,出产过的名臣名将,独夫恶人,几乎可以说颠覆了整个东汉王朝末期的断代史,使《三国演义》一部文学巨著,差不多用了十分之三的篇幅,才将西凉的名将恶人和毒士,写得栩栩如生,令人脊背生寒。今年初夏,我二次游历塞上,凡敦煌,张掖,酒泉,武威一 一实地吊古,无又惊叹这塞外的万里苦寒之地,怎么会出产这么多颠倒过三国历史的風雲人物!仅仅一个武威(凉州),就产出了像董卓,华雄,李催,郭汜,张济,胡赤儿和樊稠,李儒,牛辅和贾诩等焚烧洛阳,攻破长安,掘人坟墓,血洗京师,把中原搅得天昏地暗的屠夫和恶人。同時又产出了马腾,韩遂,马超,庞德,马岱,马忠那样忠实于蜀国和魏国的名臣,名将和能够萬人敌的猛夫(如庞德),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细想之下,也不足奇:自从汉武帝发起灭匃战争,霍去病横扫大西北,建立凉卅,张掖,敦煌,酒泉四郡以拱卫中原边塞北大门,到汉代初年名将马援(马伏波,马超祖父)将军镇守扶風(今陕西兴平),以及西汉中期名将李广的子孙镇守酒泉四郡,无不名将辈出,两汉才得以延续四百年统治。所以贾诩一出山,投在董卓麾下,董卓就危害天下,投到李催,郭汜营垒,李催郭汜便血洗京师,然后他投张绣又投曹操,无不毒计叠出,败刘表,灭袁绍而每每一计被主人采纳,天下无不被改弦更张,血流成河白骨累累。可是,就这样一个毒人,他最后却非但没有被天道循环的宿命论一说施以报应,反而因暗助曹丕正位大统,不仅高寿善终,而且被奉为魏国的开国功臣立庙祭祀,谁又敢说恶徒终有恶报!所以历数三国谋士,贾诩确实可称谋冠天下,是与時人诸葛亮,司马懿,王朗,庞士元,徐庶和许攸一干谋臣之中,变脸次数最多,既是本人有時甘做家奴又可做国士的聪明之人。他在乱世里既助人作恶又善于全身自保的智慧,是无人可及的!)





李老根2017


最聪明谈不上,但在当时的三国,是顶级谋士。诸葛,司马懿,

庞统,许尤,等很多顶级谋士


南漂无风


贾诩,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可是号称“毒士”,他所谋划的计策都是招招可怕的。


虚涵


难道忘了郭嘉郭奉孝吗


看起来很帅的丑小伙


最歹毒的可以算得上,最聪明,貌似不行,郭嘉,戏志才可能都比他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