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燜雞”的朱高煦是怎樣一個人?真的那麼不堪嗎?

尋根拜祖


朱高煦被做成“瓦罐燜雞”,完美地闡釋了“不做死就不會死”的含義。

朱高煦本來是前途一片光明,不是長子,卻有機會問鼎皇位,就算是做不了皇帝,也可以做一個快樂的王。

翻開歷史,皇家的爾虞我詐、兄弟相殘比比皆是,可像朱高煦這樣皇帝老子偏袒,皇帝哥哥仁慈、皇帝侄子寬容都無法讓他滿意,還要上竄下跳,自我作死的皇家子弟可不多見。

皇帝老子明成祖朱棣偏袒他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生性兇悍,行事乖張,屬於從小就不走尋常路的傢伙。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他曾經跟著他哥哥朱高熾一起到京城去。當時,他們的舅舅徐輝祖看到他品行不好,怕他在京城天子腳下惹上些是非,就暗暗告誡他要小心處事。如此好心,朱高煦不但不收斂,還偷走了徐輝祖最心愛的寶馬。

從京城回去的路上,也肆意而為,殺死驛臣等,引得朝廷中的大臣都指責他老子朱棣。

不過,這小子打仗是一把好手。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引得朱棣反叛。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表現突出。率領的軍隊作戰勇猛,他自己也悍不畏死,衝鋒陷陣,為朱棣的取勝立下了大功。

在這中間,他多次率奇兵,救父親朱棣於危難之中。公元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又被建文帝軍隊打敗了。朱棣體力嚴重不支,自以為再無活路時,朱高煦帶一支軍隊衝殺進來。朱棣大喜過望,對他說道,我已經精疲力盡,要靠你努力殺敵了。在朱高煦的奮勇殺敵下,朱棣得以逃脫。

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明史 朱高煦傳》

關於這次救朱棣性命,《明通鑑》還有另一種說法。當時,朱棣還用手撫摸著朱高煦的背說,你多努力,你大哥(世子)身體有很多疾病。這意思就很明顯了,你哥哥朱高熾身體不好,你有的是機會(朱高熾的情況我們等會再介紹)。

六月,癸丑朔,燕師將渡江,盛庸扼之於浦子口,敗之。燕王欲且議和北還,適高煦引兵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於是煦率眾殊死戰,庸兵失利,退屯高資港。《(明通鑑·卷十三》)

也因為朱高煦多次救了朱棣,等到朱棣做了皇帝后,對朱高煦是真的不錯。

朱高煦因救駕有功,加之本性就乖張兇悍,做了很多不法之事,但朱棣都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在駙馬王寧和淇國公丘福等勸立朱高煦為太子時,朱棣為之猶豫不決。當時,朱棣大兒子本性仁慈,又是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世子(親王的嫡長子,世襲親王的爵位,相當於皇帝的皇太子)。最終,朱棣認為朱高煦犯的過失太多,不適於為儲君,而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後,將朱高煦封為漢王,以雲南為其藩國。便朱高煦認為將他封這麼遠,對他不公平,賴在京城不走。明成祖也奈他不得,只得隨他。

朱高煦於是變本加厲,甚而以唐太宗自居,並多次挑撥是非,陷害太子。公元1415年,明成祖再將他改封到青州,並多次催促他都不肯就藩。這種種行為,終於讓明成祖認識到他想奪嫡的野心,也瞭解到他多達十多次的違法事實,準備將他貶為庶人,全靠他的大哥太子朱高熾極力請求,才免於被處罰。

其實,朱棣將朱高煦封到雲南這些地方,實際上是要保護他。古代覬覦皇位的王子,在父皇死後,都容易被坐上皇位的兄弟殺戮。朱棣既然不立他為太子,就想讓他遠離京城,過上快樂的藩王生活。這不失為一種對他最好的保護手段。

(明仁宗朱高熾)

皇帝哥哥明仁宗朱高熾仁慈的對他

前面說了,朱高煦想要奪嫡的意圖被朱棣發現,準備將他廢為庶人時,是他的太子哥哥朱高熾為他求情。

從我們所熟知的皇位之爭的情節來看,對於這個想要與自己爭儲君的兄弟,朱高熾本應該想方設法的除之而後快。可是,仁慈的朱高熾不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還為弟弟求情。

朱高熾,朱棣的大兒子,為人仁慈寬厚,只是身體偏胖,且是個瘸子,形象不太好。但在他做了皇帝后,體恤百姓,雖然只當了不到一年就病逝了,但歷史評價不錯,所以廟號為“仁宗”。

說實話,朱高熾對這個想奪他帝位的弟弟也真的不錯。

公元1417年,明成祖永樂十五年,明成祖再將朱高煦封到安樂州(即今天山東惠民),並讓他馬上就藩。這次朱高煦不改再違抗,只得來到了安樂州,只是心中憤憤不平,悄悄準備謀反。朱高熾知道後,多次寫信去勸誡他,朱高煦都不為所動。

明成祖死後,太子朱高熾即位。朱高煦一方面積極派人進京,準備篡位,讓他在北京的兒子朱瞻圻做內應。朱高熾知道後,不但沒有懲罰他,還讓他進京加以厚封,將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他兒子都封為郡王。

朱高熾如此對他,朱高煦卻不思感恩。不到一年時間,朱高熾病死,當時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回北京。朱高煦在路上設伏,準備截殺,只是準備不足,讓朱瞻基逃過一劫得以到北京繼承帝位,是為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

皇帝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寬容對他

朱瞻基當上皇帝后,對他這個想要殺他的叔叔,依然採取了寬容的態度。在即帝位時,對於朱高煦的封賞比其他的王府都要優厚。

朱瞻基對於朱高煦的提出的要求,都會盡量滿足,可謂是有求必應。這樣的對他,朱高煦本應該滿足了,但他卻把朱瞻基的寬容看成是軟弱,反而更加驕橫。

公元1426年,明宣宗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終於忍不住,在山東起兵造反。但由於他不得人心,且策略失誤,在明宣宗御駕親征,兵臨城下時,城裡的士兵都密謀要抓住朱高煦,獻給皇帝來洗脫罪責。這種情況下,朱高煦只得開門投降。

就算是朱高煦已經謀反,朱瞻基都並未殺他,併力排眾議,放過了他,只是將他囚禁在皇城的西安門內。

按說,朱高煦已落到這一步了,是該消停一下了。可是,他的做死還沒完。一次,明宣宗想到了這個叔叔,就去探望他,朱高煦居然用腳勾了一下,故意將明宣宗絆倒。

這一下,明宣宗再也不能忍了。盛怒之下,將他扣在了三百斤重的銅缸裡面,用木炭烤死了朱高煦,並殺了他的幾個兒子。

(朱高煦)

朱高煦終於把自己做死了。

朱高煦遇到這樣好的兄長和侄子,雖然不能做皇帝,但可以安安穩穩的過他的藩王生活,子孫也能盡享榮華富貴。卻生生的把自己做死了,還害了兒子的性命,這真的算得上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範啊。


看到這裡的朋友 ,對於朱高煦做死自己的行為,您還有什麼看法,歡迎賜評!


摯守靜篤


朱高煦是不是廢物我們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他也是父親寵愛之下教育的失敗者。
朱棣一生有4子,除了幼子幼年早殤以外,剩下三個兒子後來都長大成人。
而且這三個兒子都是朱棣的嫡妻徐氏所生,因此大家都是嫡子。
長子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因為天生體態肥大,因此朱棣很不喜歡,加上小時候小兒麻痺身有殘疾,所以越發看不慣。
所以朱棣十分偏寵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
尤其是老二朱高煦,不過雖然親爸爸喜歡老二,但是爺爺朱元璋卻不喜歡這個孫子,洪武年間,朱元璋詔令秦、晉、燕、週四王世子養育在京城,並參加學習教育,這本來是好事。
然而只有朱高煦一個人比較特殊,他不喜歡學習,可能也是經常跟著他父親(朱棣)舞槍弄棒習慣了,所以十分驕縱,雖然討厭,但畢竟還是自己的孫子,洪武二十八年,19歲的朱高煦被封為廣陽郡王。
根據史書記載,朱高煦秉性驕縱不法、生性兇悍,即便是父祖還在的時候,也是這一個脾氣,建文帝時期,朱高熾、朱高煦兄弟一同入朝,但朱高煦一點了不老實,遊手好閒,常借皇族身份欺壓官民,有時候甚至直接下手殺人,朝廷更多怨憎燕王之心。
這也是朱棣後來很不得人心的原因之一。
不過朱高煦這種脾氣秉性,不能夠安分守己,但是為將還算是不錯,加上同樣是征戰起家的父親,朱高煦的表現就十分亮眼的,就連朱棣本身都曾希望朱高煦未來能夠有大一點的成就。
只可惜也就到此為止了,朱棣的奸滑程度,朱高熾本身作為嫡長子,實際上只要他不死,不犯錯誤的情況下,基本山地位就已經很穩固了,朱高煦只不過是痴人說夢。
只是朱高煦本身看不清這一切,他本來就個性衝動,加上父親之前的寵愛,讓他逐漸的忘乎所以。
武將們雖然都喜歡朱高煦,並請求立他為太子,但朱棣也許是看到了這個兒子的脾氣秉性,因此始終沒有同意。
朱高煦這時候就開始撒潑打滾,當年朱棣還沒有登基為皇帝,他就囂張跋扈,如今更是不把所有人放在眼裡,除了不肯就藩以外,還一直暗中打擊太子黨勢力,永樂十三年,朱棣強令朱高煦就藩,然而朱高煦竟然敢無視皇帝指令,打殺兵馬指揮徐野驢,僭用御用車馬器物,甚至還私自招募了3000精兵。
朱棣死後,雖然朱高熾秉性仁厚,但朱高煦仍未改變多少,其行為一如既往的囂張跋扈,並在宣宗年間起兵造反,事實上經過朱棣削藩政策以後,藩王的勢力已經大為衰減,朱高煦也不過只是跳樑小醜一般,最後哭哭啼啼委曲求全的向自己的侄兒投降。
朱高煦為將或許可以,但他脾氣惡劣,秉性衝動,實在是沒有人君的本分。

漫步史書


說朱高煦被做成“瓦罐燜雞”當然是搞笑,朱高煦確實是被燜在一口大缸裡,被活活烤死了,死狀十分悽慘,他確實是一個軍事上的猛將,卻是一個蹩腳的野心家。

朱棣和原配夫人共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如果不是老爹朱棣造反靖難,哥倆會是一輩子的好兄弟,長子朱高煦會襲燕王之位,次子朱高煦只能當郡王,這是朱元璋立下的規矩,誰也改不了,朱高煦也就認命了。

但朱棣後來還是造反了,並且成功了,這下就麻煩了。

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和朱高煦發揮的作用並不一樣。

朱高熾形象不佳,身體不好,是個大胖子,而且腿有點瘸,不便外出活動,他本人也不好打打殺殺,所以朱棣主要是讓留守燕京,負責保衛自己的老巢,曾以少數兵力困守北京,成功抵擋了大量南軍的圍攻,為朱棣爭取救援贏得寶貴時間。

朱高煦人高馬大,能打能殺,經常親自上陣砍人,無論相貌和形象還是愛好特長,都和朱棣很相似,而且追隨朱棣南征北戰,一路打到南京,還多次在危險關頭不顧性命,以命相搏,救下朱棣的性命,在武將群體中威望很高。

朱高熾和朱高煦各有功勳,原本不相上下,但父親總喜歡和自己相似的兒子,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朱棣也不例外,他明顯偏愛次子朱高煦。

嫡長子繼位,這是古往今來的普遍原則,和長子世襲王位一樣,但朱棣無意中的一言一行卻讓次子朱高煦有了更加美好的想法——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做皇帝。

靖難之役中,在攻打到南京附近時的浦子口時,朱棣被南軍擊敗,關鍵時刻朱高煦率軍趕到,朱棣喜出望外,對朱高煦說“老爹已精疲力竭了,我兒應奮勇再戰”。

為鼓勵朱高煦,朱棣還拍著兒子的肩膀說:“努力吧兒子!你哥常常生病。”

朱棣說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很值得琢磨。

也許是說你哥哥身體不好,沒法打仗,你做弟弟的得努力幫我;也許是說,你哥哥身體不好,他如果死得早,皇位肯定給你;也許是說,你哥哥身體不好,我直接把皇位傳給你。

朱棣到底是哪層意思誰都不知道,但朱高煦卻認為這是老爹許諾傳位給自己的信號,他倍感振奮,親自率軍隊力戰,終於把南軍擊退,為入主南京立下大功。

事實證明,面對兩個兒子更偏愛次子的現實,即便立朱棣後來還真是動過立朱高煦為太子的相反,但他最終還是堅定決心,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煦很失望,使出各種招數,就是賴在朱棣旁邊,朱棣讓他去外地就藩,他也找出各種藉口不去,就像一個賴在父母身邊的“啃老族”,後來朱棣看透了朱高煦想要謀奪太子之位的想法,加上朱高煦私自招募精兵,野心暴露,朱棣實在忍無可忍,差點把朱高煦廢為庶人,在朱高熾的講情下,才把朱高煦的封地從繁華的青州貶到偏僻的樂安(今屬山東)。

朱高煦不得已,只得乖乖到樂安就藩,但他仍然沒有放棄皇儲的夢想。

朱棣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後,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煦想趁亂伺機叛亂,但明仁宗受到朝廷高官的一致支持,朱高煦根本找不到機會,便沒有動手。

過了沒幾年,明仁宗因病去世,當時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準備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卻在樂安,距離京城比太子朱瞻基近得多,朱高煦認為這是一個千載良機,便打算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然後自己搶得皇位,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朱高煦半路撲了空,朱瞻基躲過他的埋伏,順利進入北京繼承了皇位,是為明宣宗。

明宣宗對自己這個野心極大的叔叔十分敬重,多次厚賞拉攏,對朱高煦的上書也一一照辦,但朱高煦一看自己這個侄子是個軟蛋,自己完全可以向老爹學習,也搞一出靖難之役,奪取親侄子的皇位——老爹可以成功,自己沒理由不成功。

可朱高煦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還沒完全準備好造反,明宣宗已經御駕親征,兵臨城下,朱高煦一看沒得打,居然乖乖投降了,群臣紛紛要求把朱高煦明正典刑,但明宣宗念及叔侄之情,決定放朱高煦一馬,他把朱高煦父子帶回北京,廢為庶人,關押起來。

有一天,明宣宗過去探視叔叔,朱高煦不知哪根筋不對,在自己侄子從旁邊走過時,居然突然伸出腳把朱瞻基絆了一個狗啃泥。

這下朱瞻基丟了大臉,再好的脾氣也壓不住了,但他的反應也很搞笑,下令讓人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銅缸把朱高煦扣住,想教訓一下這個不著調的叔叔。

但朱高煦不愧是武將出身,他勇武有力,奮力一起,竟把大缸頂了起來,朱瞻基一看嚇壞了,害怕他跑出來對自己不利,直接狠下心來,命人在銅缸周圍堆積柴火,將之點燃,在一對熊熊燃燒的大火中,朱高煦發出嗷嗷的慘叫聲,最後被活活烤死在銅缸內。

把人活活烤死的過程極其慘烈,但整個過程中,朱瞻基毫不憐憫,而且在烤死朱高煦後,朱瞻基又下令把朱高煦的兒子全部誅殺,可見在你死我活的皇權爭奪中,再心軟的人也會變得鐵石心腸,因為誰心慈手軟,死的就會是誰。

明朝史料並未刻意抹煞朱高煦在靖難中的功勞和貢獻,但縱觀朱高煦的一生,他在政治上雖有野心,卻十分幼稚,且志大才疏,優柔寡斷,以致屢屢失敗,他的失敗是必然的。無謀無斷、無深圖遠算的蹩腳野心家,是對朱高煦的準確評價。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 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朱高煦被明宣宗朱瞻基做成“瓦罐燜雞”,看起來殘忍,但也可以說是咎由自取。所謂“瓦罐燜雞”,就是他被放進一個大銅缸中,再在大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活活炙死。

一、朱高煦依仗著自己是皇子皇孫,自幼就是“小惡棍”。

朱高煦的爺爺是明太祖朱元璋,老爸是明成祖朱棣,重要的一個堂兄是明興宗朱允炆,哥哥是明仁宗朱高熾,最重要的一個侄子也是弄死他的侄子,是明宣宗朱瞻基。

他自幼生性兇悍,與秦、晉、燕、週四王世子一起被朱元璋召往南京學習時,調皮搗蛋,毆打其他世子,無心向學,言行粗魯。朱元璋對朱高煦這個孫子,甚是討厭,但看在他是皇孫的份上,在他16歲那年,封他為高陽郡王。

朱高煦18歲時,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他和哥哥朱高熾入朝覲見。但他漫不經心,引來文武大臣的不滿。舅舅徐輝警告他別太囂張,小心腦袋搬家。他將舅舅徐輝的警告當耳邊風,甚至偷了徐輝的寶馬跑去玩耍。興致來時,視官民命如草芥,想殺就殺,想動刑就動刑,毫無法紀。

公元1399年,朱高煦20歲。朱棣向朱允炆發起靖難之役,爭奪皇位。朱高煦興奮不已,跟隨朱棣殺向南京,並且在戰爭中,曾經救過朱棣的命。這是他的得意之處。他認為自己功勞巨大,而他的哥哥朱高熾武藝一般,只能留在北京防守,所以很看不起哥哥朱高熾。

二、朱棣奪位成功,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頗為不滿。

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成功奪位,在面對立誰為太子的問題上,他感到左右為難。

長子朱高熾,是個大胖子,愛研究儒學,頗為儒雅仁慈,雖然不能親自參與進攻南京的戰爭,但他留守北京時,謀略過人,成功抵擋住朱允炆部下的進攻,而且與滿朝文武大臣相處得不錯。

次子朱高煦,也是個大胖子,武藝超群,在隨自己攻打南京時立下赫赫戰功,處事風格也與自己頗為相像,但謀略上,朱高煦明顯不如朱高熾。

朱棣權衡再三,一方面按照傳統應立長子為太子,這符合法度禮俗,另一個方面朱高熾沒有明顯過錯,而且仁慈待人,這對治理天下必然有利。最後,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

為此,朱高煦極感不滿,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功勞顯赫,憑什麼讓這個只會讀書的哥哥朱高熾當太子?於是他遂生不軌之心。

朱棣明顯感到朱高煦蠢蠢欲動,於是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雲南,想將他打發得遠遠的,以免他對朱高熾不利。朱高煦很生氣地說,自己何罪之有,要去萬里之遠的雲南?朱棣無奈,只得讓他去往南京。

在南京期間,朱高煦更肆無忌憚,他索取天策衛為漢王護衛,並常常自負地以唐太宗自比。

不久,朱高煦又增加兩護衛,為非作歹之事越來越多。他又多次挑撥離間,陷害太子朱高熾,導致良臣解縉冤死、黃淮入獄。

1415年,朱棣又將他被改封到青州,但他死活不肯前往。朱棣大怒,但看在他功勞巨大的份上,沒有動殺機,就繼續下詔催他就藩。朱高煦還是不肯動身,而且私底下挑選衛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增加自己的實力。

三、朱高煦的作死之路。

1416年,朱高煦36歲。明成祖朱棣到南京視察,文武大臣列舉朱高煦違法之事,竟然高達數十起。朱棣怒火中燒,剝奪了朱高煦的爵位,囚禁於獄中,並擬將他廢為庶人。

仁慈的太子朱高熾,認為朱高煦畢竟是自己的親弟弟,在父親面前極力為他求情。朱棣便削去朱高煦的兩護衛,將他的親信遣散,以免他繼續禍害。

朱高煦37歲時,朱棣將朱高煦徙封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這一方面希望他悔改,另一個方面以防他對太子朱高熾造成威脅。

但是,自負的朱高煦到達封地後,心生憤恨,認為這是對他的極不公平,繼續招兵買馬,準備謀反。太子朱高熾得知後,多次致書朱高煦別作死,但是朱高煦已經喪失了理智。

1424年,朱高煦47歲,明成祖朱棣逝世,朱高熾即位。朱高煦謀反之心,更加強烈,讓在京城的兒子朱瞻圻,窺視朝廷的一舉一動。更派他的心腹潛入京城,伺機起兵。

明仁宗朱高熾知道後,一貫仁慈作風,沒有生氣,而是將這個弟弟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了他的俸祿,仍然命他返回樂安,不要在京城兄弟之間干戈相向,而且還將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餘兒子均封為郡王。

但是朱高煦不領情,依然伺機謀反。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去世,在位時間8個月。朱高煦覺得機會來臨,趁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時,半路設伏準備截殺朱瞻基,但是由於行動倉猝,沒能成功。

朱瞻基順利繼位,是為明宣宗。朱瞻基繼承了他老爸朱高熾的仁慈作風,沒有殺這個叔叔朱高煦,反而更加厚待。

然而,朱高煦卻認為這是朱瞻基軟弱無能的表現,更加飛揚跋扈。朱高煦47歲時,在山東正式起兵謀反,朱瞻基無奈之下,只能發兵征伐。朱高煦雖勇武,但實則有勇無謀。很快朱高煦被圍困在城中,數日便投降被俘。

這種起兵謀反之罪,換成別的皇帝,早就將他碎屍萬段了,但朱瞻基依然沒有殺朱高煦,可謂是仁至義盡,只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

但朱高煦給臉不要臉,不作死就不會死,有一次,朱瞻基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肆無忌憚地故意用腳絆倒。

明宣宗朱瞻基大怒,認為朱高煦已不可救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知悔改,終於忍無可忍,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

朱高煦不知死活,竟然還敢憑的大力,將大缸頂起來。朱瞻基怒不可遏,遂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


我就是竹韻


朱棣能夠成功地發動“靖難之役”並且“篡得”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有三個人居功至偉,排名第一位的是道衍和尚(朱棣稱帝后賜名姚廣孝),而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他的次子朱高煦,第三名才是太子朱高熾。

姚廣孝對於朱棣奪位是居首功的,從始至終他都在為朱棣出謀劃策,雖然他是文臣,但是他同時還做著武將的事情,比如用兵策略,戰術安排等等都是由姚廣孝親自參與制定的,而且在古代配享太廟的榮耀基本上都是武將獲得的,但姚廣孝最終配享太廟,享受著榮譽至極,所以說他排第一名當之無愧(雖然嘉靖年間他從太廟搬了出來,那是因為嘉靖皇帝信仰道教,而他是佛教徒)。朱棣進行“靖難”之時,都說世子朱高熾幫助朱棣鞏固大本營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實主要的運籌帷幄者是姚廣孝,所以說朱高熾是在姚廣孝的幫助下才能守住的北平大本營。

那麼為什麼朱高煦的排名反而在太子朱高熾之上呢?

第一、太子之功有多一半是靠的姚廣孝。

第二、朱高煦作為次子隨朱棣出征,數次在危難之中拯救朱棣性命,可以說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功高蓋世。

朱高煦真的那麼不堪嗎?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尤其是明史本就有些混亂,先有朱棣篡改前史,那麼他的後代也保不準會修改,畢竟歷史在重演,這次不是叔叔殺侄子,而是朱瞻基(朱高煦的侄子)殺了叔叔朱高煦,但是即便修改和隱晦也會留下些蛛絲馬跡,所以朱高煦在筆者看來並非那麼不堪,反而還略顯英武。

相傳朱高煦長的很帥,而且非常勇猛有膽略,但太子朱高熾身體臃腫肥胖,行動不便,朱棣在最初並不喜歡朱高熾,朱棣認為次子朱高煦更像自己,所以很喜歡他。

“ 漢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兇悍......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臨京師。舅徐輝祖以其無賴......不聽,盜輝祖善馬,徑渡江馳歸。途中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於是朝臣舉以責燕。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明史.朱高煦傳》

這是引用自明史的一段話,我們從中可以窺探一二,這段話大概的意思就是,朱高煦被送到朱元璋身邊,他很不討爺爺喜歡,在朱元璋死後諸王的子嗣又都送到了京城當人質,而他的舅舅徐輝祖(徐達的兒子)很討厭他,將他視為無賴一般,朱高煦百無聊賴就把舅舅的馬偷走了,然後北渡,途中還殺了很多官吏和老百姓,朱棣起兵後,朱高煦數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很喜歡他,說他最像自己。

這段話本來就是勝利者書寫的,省略號都是一些不堪的話,但是細細的分析一下,這個說法確實經不起推敲。

第一,朱允炆繼位後,一同進京做人質的還有朱高熾,朱高煦感覺到了堂兄朱允炆要對父王朱棣下手,他偷了舅舅徐輝祖的馬是為了帶哥哥離開京城,不想讓父親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功虧一簣,不想讓自己成為父親的負擔。(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呢?)

因為朱高煦和朱高熾一回到北平,朱棣便起兵了。

第二,這段話也說了朱高煦在戰場上數次解救朱棣於危難之中,這點總沒有假,功勞還是有的,但是朱高煦的人品被貶斥的一文不值了,這完全就是以“勝者王侯敗者寇”的立場來記述歷史,未免有點太小氣了。

朱高煦為什麼一直覬覦太子之位?

這事得賴朱棣,淨瞎許願還不辦事,肯定人家有意見啊!

“成祖稱帝,論佐命功,擢工部右侍郎,贊世子守北京。尋召還,進兵部尚書。帝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明史》

《明史》上白紙黑字寫的很清楚,朱棣跟朱高煦許願讓他做太子,而且在朱棣稱帝后群臣建議立朱高熾為太子時,朱棣還含含糊糊的給他們推辭了,還不止一次。

“顧長子雖有仁厚之資,而智識未充,行業未廣”——《明太宗實錄》

本來朱高煦沒想做太子,是朱棣總許願,當大臣們一再推舉朱高熾做太子時,朱棣自己還屢次三番的推辭,這種做法能不讓朱高煦往自己身上想嗎?朱棣的所作所為真的會讓朱高煦誤解的。

所以說,正是由於朱棣對太子人選說辭的含糊不清,又屢次給朱高煦創造製造幻想的機會,瞎許願真的害死人啊,要論坑兒子誰最牛,朱棣排第二,沒人稱第一。

總結:

朱高煦並非是那般不堪,應該也算是文武雙全,可惜生不逢時,朱棣老了便學起了朱元璋,要搞“嫡長子繼承製”,也算是為自己“正名”的一種做法,朱棣的所作所為無非是為了籠絡朝中士大夫們的心罷了,可是卻寒了為他出生入死萬軍中屢屢救險的次子朱高煦的心。

朱高煦把侄子朱瞻基絆倒,其實也是在發洩不滿,“九五之尊”宣德帝感到恥辱,便命人在他身上扣了一口300多斤重的大銅缸,朱高煦勇武過人,雖年歲已大,但仍然能夠舉起銅缸奔跑,這才惹惱了宣德帝,命人用火燒銅缸,朱高煦遂死。

朱棣稱帝,朱高煦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他自己卻被侄子用火燒死,不得不說“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是多麼的貼切了,他是一個悲劇人物,而他的父親是幸運的,自古至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定律永遠也不好改寫,只能有“悲哀”兩個字形容他了吧。



鴻涵先生


朱高煦,身為明成祖——朱棣的次子,,被封為漢王,藩地在樂安。他在靖難之役中,是朱棣的得力干將,為朱棣奪權,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這“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的表現可圈可點。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煦 自以為能繼承皇位,但事情卻未能如他所願,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繼承了皇位(但朱高熾命短,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就掛了事後,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即位,是為宣宗皇帝)。因此朱高煦心裡很是不滿,心中久久存謀叛逆之心。

在宣德元年 (1426年) ,八月初一這一天,朱高煦在自己的領地——樂安,公然起兵謀反,和侄兒宣宗“分庭抗禮”,他設立五軍, 任命屬官,準備大幹一場,再唱一出“靖難之役”!

(朱高煦劇照)


宣宗得知朱高煦造反後,本來是最初打算派陽武侯——薛祿,去領兵討伐,但後來在楊榮等人的勸說下,宣宗朱瞻基,親自御駕親征,於當年八月二十日到達樂安,駐紮在樂安城北,死死的 包圍了樂安城門。

宣宗當即下令發佈“神機銃”, 逼迫朱高煦投降,否則就斬盡殺絕。這可讓守城的士兵,惶惶不安,導致軍心動搖,很快就失去了鬥志。城中的將士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多次欲將朱高煦執獻給明宣宗,以示誠心


躲在城內的朱高煦,更是嚇得驚恐萬分,為了保住自己小命,當晚朱高熾便秘密派人,到明宣宗的行營,老實交代道,自己願意出城投降,侄兒宣宗也是網開一面,給答允了。八月二十一日,朱高煦出城認罪歸降,這場在歷史上被稱為的“高煦之亂”,就此告一段落。

“瓦罐燜雞”

說到“瓦罐燜雞”,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兒。有一天, 明宣宗——朱瞻基閒來無事,準備去看望正在遭受軟禁的二叔——朱高煦。這個朱二叔啊,對自己沒能當上皇帝,心裡始終耿耿於懷,一提到皇帝就很來氣,更別說看見他會是怎樣了。

這天在和侄兒宣宗並肩散步的時候,朱高煦看見威風凜凜的小侄兒,氣是不打一處來,胸中突然翻騰起這壓抑已久的惡氣,在宣宗面前 他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 他趁朱瞻基不注意時,竟像一個小孩打架似的,伸腿給皇帝使了個絆子。而且,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個絆子使得相當之漂亮,讓完全沒有思想準備的朱瞻基,被摔了個

大馬趴, 弄得堂堂一國皇帝灰頭土臉,真是好不尷尬!
(宣宗——朱瞻基)

當朱瞻基狼狽地從地上爬起來時, 朱高煦笑了,他笑得很燦爛、也很開心,但結果是: 他必須要為他的笑,付出代價!

當朱高煦下腳使絆,讓宣宗皇帝當眾出醜的時候,本來還一向和善的宣宗,終於再也不能忍受,“龍顏大怒”,朱高煦這是在“把皇帝的尊嚴當做兒戲”,

他傷的不是皇帝的寶座, 而是一個皇帝不可低頭的尊嚴

為了給朱高熾好看,朱瞻基下令用一個重達300斤的銅缸,牢牢的罩在朱高煦身上, 然後讓身邊的士兵,在銅缸的周圍堆積成小山般的木炭,放火點燃,銅缸在高溫的驅使下,慢慢被熔化, 朱高煦被活生生的“燜死、烤死、燒死”。在有明一代,縱多的皇帝子孫中,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是死得最慘、也最難看的一個
。當然這也是他“拿天子的尊嚴當作兒戲”,“自自討苦、罪有應得”的下場。

從起兵叛亂中,來窺探和解讀朱高煦

  • 有勇無謀

朱高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旱將。他驍勇善戰,在“靖難之役”中,可謂是表現的淋淋盡致,“靖難時屢有戰功, 江上之急, 庶人戰尤力。”他多次幫助朱棣扭危為安。

“白溝河之戰, 成祖幾為瞿能所及, 高煦師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役, 張玉戰死, 成祖隻身走, 適高煦引師至, 擊退南軍。”——《明史》

(朱高煦畫像)



朱高煦在作戰方面,能力還是很突出的。但後來,因為得到父親朱棣的器重和寵愛,他 便開始狂妄自負、目中無人, 還經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說道:“我英武, 豈不類秦王世民乎?”這讓朱棣對這個次子,可謂很是不滿。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朱高煦“有勇無謀”、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

“煦者, 桀驁不臣, 非有深圖遠算, 特以成祖喜其猛鷙。” “煦殘無謀, 不能用人,寡助,徒一往為伸足之計,即漢無能為也。”——查繼佐.《罪惟錄》

朱高煦在戰場上,是一個拼死作戰的能手, 但在權利鬥爭中,他卻是一個拙夫。最終, 朱高煦在被禁之時,腳絆明宣宗,招來了殺身之禍,落得個“瓦缸燜雞”的下場!

  • 管教不言,導致人心向背,是朱高煦無才的表現

朱高煦依靠烏合之眾,起兵造反,他的兵士可謂是魚龍混雜。由於缺少兵源,他甚至砸開州縣的監獄, 放出裡面關押的死囚、罪犯,給這些人以優厚待遇, 訓練他們習武打仗。



與此同時,朱高煦還招募一些無賴子弟,把他們編入軍隊,

“集旁近無賴子弟及捕逃, 賜銀帶, 並隊甲, 以數十人潛察中朝動靜。”——查繼佐.《罪惟錄》

我們可以看出,朱高煦的護衛軍素質很是低下,他管教無方,也管教不嚴,致使他的士兵 經常四出劫掠、騷擾百姓。

縱護衛軍為盜及民田地, 強取馬牛, 境裡騷然。”

周邊的百姓,常常被朱高煦的手下驚擾不斷,這樣一支流氓軍隊,所做的霸道行為,怎又能夠服眾、得民心了?他治軍無方,導致士氣不振,軍紀不嚴,這是他“無才”的表現。
(朱高煦劇照)

朱高煦的“無才”,導致他的支持者“十之一二”,很多人都心向朝廷。人心向背,不得民心,直接決定了朱高煦起兵造反,註定會是事與願違。

總的來說,朱高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悍將,是一個難以成氣候的人。


文史議春秋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他的哥哥就是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後,朱高熾和胞弟高煦、高燧都參加了戰爭,隨老爹南征北戰,都立下過顯赫戰功。特別是老二朱高煦勇武過人,且生性強悍,他能征慣戰,屢建奇功,深得朱棣寵愛。

隨著戰局逐漸明朗,朱棣問鼎明王朝的最高位置只是時間問題了。朱高煦本是朱棣次子,按封建嫡長子繼承製,他是沒有資格做儲君的。但他自恃功高,開始覬覦世子的位置。朱高煦誣告哥哥朱高熾私通建文帝,想篡位當燕王,朱棣勃然大怒,決定派人去抓捕太子。幸好朱高熾的親隨匆匆趕到,並將建文帝寫給他的一封沒有啟封的密信一同帶到,朱棣看後心中釋然,並暗自慶幸剛才的命令沒有下達,否則就要錯殺親兒子了。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兵進南京,終於將侄兒建文帝的皇位給奪了過來,自己昂首坐上了龍椅。朱棣是為明成祖,亦稱永樂大帝。

按常規,政權穩固後,應該儘快確定繼承人,也就是太子。但行事一向果決的朱棣卻猶豫再三,一拖再拖,很久都未決斷。按封建禮法嫡長子繼承製,朱高熾理所當然為太子,然而次子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優異,他衝鋒陷陣,勇悍過人,多次在亂軍中救過老爹朱棣的性命,而且他長得很像朱棣,這使得明成祖不由對其有所偏愛,因此一直舉棋不定。

後來,在大臣解縉、金忠、尹昌隆等人的勸說下,他終於做出了抉擇,宣佈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被封漢王,就藩雲南。朱高燧為趙王,封國彰德。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表面看似儲君地位已經穩固,但暗中更大的風浪已經一波波向他襲來。

朱高煦當太子的美夢已被擊碎,心中很是憤怒,又被封到天高皇帝遠的雲南,更是極度不滿,他一方面千方百計栽贓迫害擁戴朱高熾做太子的大臣,解縉不久就遭到陷害致死;另一方面他仍不死心,不擇手段找機會陷害太子。

經過詳細瞭解,朱棣察覺到太子並無太大過錯。相反,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已引起了他的警覺,他戾狠跋扈之行為也引發成祖的不滿。朱高煦雖被封到雲南,但以地遠不願去為由賴在京師不走 。後來改封青州,他假意應承卻並不離京。

朱棣北征班師回京後,聽到朱高煦許多劣行,大怒,終於認清了高煦,將其狠狠訓斥一番後,並將他囚禁於西華門內,打算貶為庶人。因高煦平時為人囂張,事發後無一人為其求情。永樂十五年(1417)三月,朱棣在性格仁厚的太子朱高熾的勸說下,將高煦徙封於樂安州(今山東廣饒),並嚴令其立即前往。

至此,朱高煦已無力與高熾爭位了,但小弟朱高隧也在暗中覬覦著儲君之位。朱高燧唆使親信太監、大臣造謠構陷太子,幸被朱棣識破,沒有得逞。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在北征大漠班師途中病死在榆木川。風疾浪湧二十年,朱高熾終於登上了帝位。

翻閱《明史》,常有“仁宣之治”的說法。“仁”指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熾。他在位雖僅只有短短十個月,但卻為人寬宏,體恤百姓,愛護臣下,善於治國而青史留名,甚至有史書把他比作周之成、康,漢之文、景。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覺得身體不適,已經有些支持不住,遂留遺詔傳位於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的朱瞻基尚未趕到,朱高熾即已崩逝,終年48歲。仁宗在位只有十個月,洪熙年號也只有一年。朱瞻基繼位,定年號宣德,是為明宣宗。

漢王朱高煦是宣宗的叔叔。永樂時,為爭太子之位,曾屢次構陷兄長朱高熾,朱棣一怒之下將其貶往樂安。他在封地只消停了十個月,見仁宗暴崩,那顆不安分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在“明史”上,宣德帝朱瞻基也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注重吏治,善於使用人才,加上他爹仁宗時打下較好的社會基礎,因此這段時期的明帝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史稱“仁宣之治” 。
仁宗死時,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曾準備派刺客在路上截擊他,然後由自己篡位。因事起倉猝,沒有得逞。

宣德帝朱瞻基即位後的第二個月,朱高煦派人來京呈上奏書,提出了利國利民的四條建議。宣德看到叔父的奏書,十分高興地對左右說:“永樂時,皇祖(朱棣)常對皇考(朱高熾)和我說此叔有異心,然而皇考對他卻極為仁厚。今日他所提四件事,果然也是出於至誠,可見叔父舊心已改”。於是,宅心仁厚的宣宗命大臣按漢王所提的建議施行。他還特地回信表示感謝。

宣德元年(1426),朱高煦派心腹進京獻上花燈數盞。有人提醒宣宗說,高煦所派獻燈之人,其實是藉機前來窺探朝中虛實的。宣宗厚道地表示要厚待客人,沒必要妄加猜疑。之後,面對叔父屢屢索要財物,宣宗總是有求必應,賜駱駝,賜馬匹,賜袍服,賜金銀,均一一滿足。

然而,宣宗的寬宏大量並沒有感化朱高煦。這年八月,他還是鋌而走險,扯旗造反。

他先派親信潛入北京,企圖拉攏英國公張輔做內應,張輔卻將那人擒送朝廷。之後,他又邀約山東指揮使靳榮做攻佔濟南府的內應,計劃攻取濟南後直搗北京。他致書宣宗,指責其違背洪武、永樂舊制,斥責其犯有許多過錯,並將夏元吉等人罵作奸佞之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起兵時,他還分別給王公大臣們寫信,以挑撥君臣關係,並大肆造謠汙衊宣宗。

見事情已無挽回的餘地,宣宗沒有別的選擇,只有發兵平叛一條路可走了。夏元吉建議兵貴神速,由宣宗御駕親征,即可從氣勢上壓倒色厲內茬的朱高煦。宣宗採納了他的意見,決定親自率大軍赴樂安討伐朱高煦叛軍。

將軍薛祿率前鋒抵達樂安,約朱高煦次日出戰。此時,宣宗率主力踞此尚有近百里,得知這消息後,命大軍晝夜前行。大軍不眠不休疾馳一夜,黎明時終於趕到了樂安,並將城池圍得水洩不通。

朱高煦見宣宗御駕親征,不敢開城出戰,只命軍士在城頭架炮轟擊。將士們請求宣宗下令攻城,宣宗卻沒有答應,他連寫兩封信命人用箭射入城中,想勸降朱高煦,卻無迴音,他又寫了告漢王部下書,射入城中後,城中守軍爭相傳閱,鬥志頃刻間被瓦解。

一些守軍密謀擒拿漢王朱高煦,以圖立功獲賞。朱高煦見朝廷大軍壓境,城內軍心不穩,心知大勢已去,內心沮喪且惶恐。他這才明白自己低估了對手朱瞻基,有些後悔,又發覺已內外交困,早已走投無路,只得表示願意繳械投降,以其得到侄兒的寬恕。於是他派人偷偷縋城而出,潛入明軍大營,向宣宗表示願意投降,並乞求寬限一天,讓他與妻兒訣別,並保證第二天一早獻城歸降,宣宗確實大度,當即同意了他的請求。

當夜,朱高煦將私造的兵器以及密謀反叛的文書全部銷燬。天一亮,他正準備出城投降,部將王斌等人極力勸阻,表示要拼死一戰,寧肯被打死,也不能投降受辱。高煦方寸意亂,只是反覆喟嘆道“城太小,城太小,難以抵敵”。隨後,他換上便裝開城出降。

眾人紛紛要求宣宗將心懷不軌、舉兵謀反的朱高煦處決,宣宗卻沒有答應,但他把大臣們的奏章一一展示給高煦看,隨即帶著高煦和他的幾個兒子一起班師回京。

宣宗兵不血刃,不戰而勝,他嚴懲了積極攛掇並追隨高煦反叛的幾個主要將領和謀士,但寬赦了絕大多數脅從者,改樂安州為武定州,命大將薛祿率軍鎮守,自率大軍浩浩蕩蕩回到北京。

朱高煦被押回北京後,即被開除宗籍,貶為庶人,但生活上仍予以優待,軟禁於西內,並取名曰“逍遙城”。宣德四年(1429)某日,宣宗好意前往逍遙城探視高煦,高煦卻乘其不備突然用腳將宣宗勾倒在地。這一來,一向好脾氣的宣宗終於惱羞成怒,他命力士扛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銅缸,將朱高煦扣入缸中,將銅缸頂起來,周圍堆上木炭,然後點火將高煦活活烹死了。

聽說朱高煦被宣宗活烹,趙王朱高燧嚇得是魂飛魄喪,於是主動交出藩鎮軍權,更加小心翼翼,哪裡還敢生出忤逆之心。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經穩如磐石,難以動搖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朱高煦比竇娥還冤,和父王在前方衝鋒陷陣,瘸腿哥哥守在家裡養得肥肥胖胖,勝利後因為是次子,當不了皇帝;皇兄死了,還是輪不上他,大侄子接了班,擱誰都氣不順。其實是世襲制度惹的禍。

朱高煦是個猛將

說起朱高煦,得朱元璋說起。朱元璋的大兒子死的早,選繼承人時他還是按世襲制的規矩,立了大孫子朱允炆。朱元璋知道他兒子朱棣不滿意這個決定,就把他封為燕王,離京城遠點,省得惹事。

野心和距離無關,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讓他大兒子朱高熾在家看門,自己帶著二兒子朱高煦以“清君側”為名,率軍直奔京城,謀取皇位。朱高煦天生猛將,總是衝在隊伍前面,白溝河之戰,斬殺都督瞿能父子。後來,朱棣在山東交戰時兵敗東昌,朱高煦率軍及時趕到,從亂軍之中救出老爸。靖難之役時,朱棣軍隊多次瀕臨危難,都是經過朱高煦浴血奮戰轉敗為勝。

老爸忽悠他賣命

在奪皇位的戰爭中,朱高煦確實立下汗馬功勞。朱棣常說朱高煦很像自己。為了讓他在戰場上賣力氣,經常給他個糖豆吃,比如在浦子口一戰中,朱棣被擊敗,朱高煦再次神兵天降,棣大差點沒樂死,大聲說:“再晚一步老爸就累死了,兒子,給我使勁打!”又拍拍他的背部說:"努力幹!世子常常生病。"這名話有太多內涵,世子就是指朱高煦的哥哥朱高熾,暗示他常常生病,可能無法勝任繼承人的重任,或不會活多久。朱高煦聽了老爸的話和打雞血一樣,率軍直接衝入敵陣,一鼓作氣將南軍擊退。

立儲時發現被老爸涮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棣終於把侄子朱允炆趕跑了,當了明成祖。在考慮立儲之事時,朱棣變卦了,他忘記在戰場上向朱高煦說的話,以朱高熾的世子之位是太祖朱元璋死前就定下來的,且為人仁厚賢德,因此作為儲君。朱高煦性格暴烈,過失太多,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雲南。朱高煦憋氣啊,出生入死奪得天下,儲君位置還是被坐在家裡,養得肥肥胖胖的哥哥搶了,自己被支到萬里之外當藩王,不肯前往藩國。朱棣也覺得有點過分,也就默許朱高煦留在南京。

心裡不痛快經常搞事

朱高煦覺得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傲氣十足,把自己比作唐太宗。向皇帝索取天策衛為漢王護衛,不久,朱高煦又請求增加兩護衛。就這樣心裡還是不痛快,就經常搞事洩憤,多次挑撥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

朱棣怕朱高煦搞出大事,就改封地為青州,想從南京支走他,但他仍不願前往,還私自挑選衛士,招募精兵三千人,胡作非為,兵馬使徐野驢去維持秩序時,朱高煦竟然用鐵瓜錘將他打死。

朱棣得知朱高煦違法之事達數十起,怒不可遏,剝奪了他的官職,把他關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哥哥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極力求情。朱棣削去朱高煦的兩護衛,殺了和他一起為非作歹的人以示警告。

皇兄以德報怨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熾繼位明仁宗。朱高煦看到父親死了,便準備搶奪皇位。他哥哥知道後,沒有責備他,卻將他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祿,賞賜數以萬計的寶物,還將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餘兒子都封為郡王,想以些安撫他。

朱高煦卻不領情,依然藐視身體有殘疾的皇兄,原來朱高熾身體肥胖,又是瘸子。有一天,兄弟倆去陵墓祭拜,朱高熾一不小心跌了個跟頭,朱高煦在後面打趣說:"前面那個人栽了跟頭,後面的人警覺了。"剛說完,聽到後面有人說:“還有更靠後的人警覺啊!”朱高煦嚇了一跳,回頭一看,是侄子朱瞻基,這話裡有話啊,於是他又恨上了這個皇位繼承者。

設埋伏刺殺侄子

朱高熾身體確實差勁,剛當了一年皇帝就掛了,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心中不高興啊,哥哥死了,侄子繼位,還是沒自己的份,於是下了黑手,在半路設下埋伏截殺皇位繼承人朱瞻基,但信息不靈通,錯過了時機,刺殺沒有成功。朱瞻基繼位,就是明宣宗。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賊心不死,起兵造反,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散發刀箭、旗幟,掠奪老百姓的馬匹,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任命王斌、朱恆等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

明宣宗朱瞻基非常重視,親自帶兵征討。朱高煦生性殘暴,平時飛揚跋扈,不體恤手下的人,動不動就殺人,很多人早就不想跟他幹了。城內叛軍聽說皇帝親自征討,都密謀反水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朱高煦知道後覺軍心散了,大勢已去,造反不會成功,於是出城投降。

玩遊戲被烤成乳豬

朱高煦投降後,群臣紛紛上奏請求殺了這個禍害。宣宗卻不忍心,留下他一條命,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

後來,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沒想到他的這位叔叔卻惡搞他,伸出腿來絆了皇帝一個跟頭。對朱高煦一向寬容的宣宗因為個小舉動,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真是個猛人,孔武有力,竟在缸裡將300斤的大傢伙舉起來,宣宗一時也來了情緒,要玩就玩個刺激的,於是命令手下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大火燒紅了銅缸,這下朱高煦神氣不了了,活活被烤成了乳豬。

朱高煦在萬馬軍中縱橫馳騁,心裡卻容不下一奶同胞的哥哥和血脈相連的侄兒,死盯住皇位不放,最終落得個慘死的結局。


聾王異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我來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燜雞”的朱高煦是怎樣一個人?真的那麼不堪嗎?

明成祖朱棣一共有三個嫡子,按照長幼次序名別為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這三個皇子都是徐皇后生的,但三人的性格卻相差很多,只有長子朱高熾乖一些,而且愛讀書,剩下兩個兒子一個比一個狠。

很早的時候,朱高煦便被朱元璋召到南京學習。可惜這個朱高熙天生不愛讀書,心也靜不下來。時間一長,朱元璋看出他不是什麼好苗子,也就慢慢地不待見朱高熙了。為此朱元璋還親自定下了朱高熾為燕王世子,只給了朱高煦一個郡王。

如果生活平平靜靜,朱高煦很可能會就藩於封地,過一個明朝王爺的富貴生活,終結自己的後半生。然而他的生活軌跡卻在朱棣靖難之役時被徹底打亂,而且朱棣還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當時朱元璋剛駕崩,朱棣這倆兒子朱高熙、朱高熾就一起去了南京。入朝為官後,朱高熙的性子一點沒變,還是經常做一些沒素質、沒道德的事情,甚至有一次把他舅舅的寶馬偷了,一路上騎著馬隨便殺人。而當時,朱允炆正準備削藩,於是百官便趁機以此彈劾燕王朱棣不法,縱容兒子行兇。

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爹要打仗自然會帶著兒子,但是由於朱高熾長得太胖了,走不動道,朱棣只好讓他留守北平大本營,自己則帶領朱高煦南征。這一南征不要緊,朱高熙看到了希望,奪嫡的希望。而朱棣也對朱高熙表面上予以厚望,這讓朱高熙以為只要自己拼命打仗建立功勳,就能讓父親立自己為太子。可是很明顯他想多了,靖難之役後朱棣立刻將朱高熾立為了太子。

朱高熙非常不服氣,即便朱棣已經給他封了王,但他依然留在京城結交大臣,企圖奪嫡。沒過幾年,朱棣死了,朱高熾繼位,可這個朱高熾也就剛做了一年皇帝就也死了。朱高熾剛死,朱高熙就坐不住了。他瞅準了朱高熾正在南京的兒子朱瞻基,準備在他回北京的時候趁機殺了他,然後直接造反。只可惜,失敗了,之後沒幾天朱高熙就被朝廷抓了,無奈之下,朱高煦選擇投降。

後來朱高熙就被囚禁了,一段時間過後,朱瞻基認為朱高煦可能會有所悔悟,所以親自探監。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朱高煦竟然在朱瞻基來看望他時伸出腳絆了朱瞻基一個跟頭。這讓朱瞻基大為惱火,於是下令讓人用一個重達三百斤的銅缸把他扣住了。當然,只是絆個跟頭還不至於被活活烤死。朱高煦的死是他長期作死積累的結果,最終在朱瞻基忍無可忍的時候,直接把朱高煦扣在了一個大銅缸中活活烤熟了。

我的回答結束了,看完的小夥伴點個贊才走嘛。歡迎留言發表你的看法,我在評論區等你喲~~

更多精彩回答請關注“史海閒聊”


史海閒聊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弟弟,他生在帝王之家,養尊處優,曾跟隨朱棣南征北戰,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也是個不世出的軍事人才。

而在之後的日子裡,朱高煦一心謀取皇位,成祖在位之時,機巧算盡爭奪太子的位置,仁宗、宣宗時期也同樣不安分,甚至起兵反叛,卻被宣宗輕易擺平。戲法玩到最後,朱高煦被銅缸扣住,活活烤死在缸中。

年輕時代,玩世不恭

每個人都年輕過,誰都想無拘無束地生活,朱高煦也不例外。生在帝王之家的朱高煦衣食不愁,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而他從小就不是個安分的孩子,經常惹是生非。

史料記載:

“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曾要求親王的兒子到京城學習,這本是個不錯的機會,可以開闊視野,增加學識。朱高煦卻不以為然,他傲慢輕佻,也不用心學習,朱元璋對這個孫子也比較厭惡。好在嗜殺朱元璋對子孫還是不錯的,假如朱高煦要是個權臣的兒子,這個玩法,必死無疑。

朱高煦的性格比較兇悍,什麼都不太當回事,加上身後有個強勢的老爹,更加肆無忌憚。朱元璋去世後,朱棣令朱高煦去京城祭祀先祖,徐輝祖知道這個外甥十分不靠譜,偷偷告誡他要注意言行。

把長輩的話當成耳旁風,這是朱高煦的一貫做派,不僅如此,朱高煦還偷了徐輝祖的馬,回程的時候朱高煦還隨意殺死沿路官民百姓。年輕的朱高煦就像是個地痞惡霸,仗著家裡的權勢胡作非為,無法無天。

靖難之役,立下大功

品行不端正不代表不會打仗,朱高煦是難得的猛將,在靖難之役中幫朱棣多次脫險,是數一數二的功臣。

史料記載:

“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

朱棣的兩個兒子分工不同,朱高熾主要負責守衛大本營,而朱高煦跟隨朱棣發動進攻。建文二年,白溝河之戰,朱棣對陣李景隆60萬大軍,李景隆雖然愚鈍,而手下將領瞿能父子、平安等將領皆是能征善戰之輩。

對於朱棣此戰是一場硬仗,瞿能父子勇武過人,朱棣換了三次戰馬,刀都捲了刃,仍無法退敵。關鍵時刻,朱高煦率領數千騎兵趕到,救了朱棣,也挽救了敗勢,斬殺瞿能父子,一舉擊敗南軍。

在關鍵戰役中,朱高煦多次扮演了救火隊長的角色,臨危不亂,出奇兵擊敗對手,可見其作為一名軍事將領還是可圈可點的。

謀求皇位,多次失敗

戰爭結束,朱棣繼位,江山在握,剩下的就是接班人問題了。朱高煦考慮的則是如何搶來皇位,皇位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很多人都想把皇位據為己有,朱棣如此,朱高煦同樣如此。

擋在朱高煦面前的這是他的哥哥朱高熾,在這段時間內,朱高煦的主要敵人變成的哥哥,源自朱高熾比他生得早,命中註定朱高煦無法當上太子。

朱高熾為人忠誠寬厚,只是長相不佳,生得一副肥胖的身材,年幼還曾有小兒麻痺等疾病,走路都要有人攙扶。朱高煦則不然,長得高大魁梧,一表人才、所以他十分不服氣,於是乎朱高煦想方設法詆譭哥哥。

為了表現自己,朱高煦同樣跟隨著朱棣北伐,而他的目的則是靠近老爹,以便於說朱高熾的壞話。朱棣是瞭解大兒子的,憨厚老實的朱高熾是不會幹出出格的事的,不過朱高煦不停在朱棣耳邊扇風,長此以往也讓朱棣開始懷疑朱高熾有異心。

史料記載:

“既負其雄武,又每從北征,在成祖左右,時媒孽東宮事,譖解縉至死,黃淮等皆繫獄。”

支持太子的解縉、黃淮等人也因朱高煦的誣陷,下獄或被害死。只是無論朱高煦多努力,朱高熾還是順利繼位了。時局在不停變動,很快仁宗去世,朱高煦再次看到了機會。

太子一般駐守南京,朱瞻基得知父親去世,急忙趕到京城。朱高煦則在路上安排人截殺朱瞻基,不知是朱瞻基走的太快,還是朱高煦沒有安排好,兩隊人馬竟然岔開了,朱高煦計劃落空,朱瞻基順利繼位。

朱高煦一心奪取皇位,但運氣一直不在他身邊,無論他如何努力,命運的天平總不會偏向他。

起兵謀反,死於非命

皇位在朱高煦眼前晃來晃去,就是跟他無緣,憤懣的朱高煦再也忍不住了,如今已經四十六歲了,於是朱高煦決定起兵造反。

朱高煦想同朱棣一樣,幹掉它的侄子朱瞻基,只是朱高煦比他老爹的水平差太多了。起兵造反豈非兒戲,此時的朱高煦已經不是親王,而成為朝廷的反叛,一旦失敗不僅身敗名裂可能還會丟掉腦袋。

事實上,朱高煦根本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他本以為朝廷會派遣將領來平叛,不過得到的消息卻是朱瞻基御駕親征。朱瞻基聰明絕頂,張輔曾要求前去平叛,朱瞻基否決的張輔的建議,而親自率兵出征,一方面可震懾朱高煦,令其馬上投降,另一方面可以殺雞儆猴,警告一下心懷不軌之人。

史料記載:

“城中人多欲執獻高煦者,高煦大懼。乃密遣人詣行幄,願假今夕訣妻子,即出歸罪。”

朱瞻基到了樂安城,便命人勸降朱高煦道:“現在投降還不晚,如若不聽,城中自會有人抓住你,來邀功,那時候就晚了!”幾句簡單的威脅話語嚇得朱高煦驚恐萬分,很快朱高煦偷偷投降了,這仗還沒打就結束了。

朱高煦看似人高馬大,卻是個十分膽小懦弱之人,想不通的是膽子這麼小,怎麼就敢造反,想來之後的朱高煦一定十分後悔。紙醉金迷的王爺生活不過,偏偏要造反,實在令人想難以理解。

明宣宗朱瞻基也沒有立即殺掉朱高煦,而是廢為平民,軟禁在宮中。俗話說得好,不作死就不會死,一次,朱瞻基去看叔叔朱高煦,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腳,絆倒了朱瞻基,這下子皇帝怒了,朱高煦死期到了。

朱高煦像瓦罐燜雞一般被活活悶死,他的兒子也全部處死。這就是朱高煦的結局,既荒唐又可悲。

朱高煦野心很大,而能力不足,膽子很小且人云亦云。如果朱高煦甘心做個親王,一生榮華富貴可以保證,這是多少人一生的夢想,但他放棄了。

朱高煦的一生並非是個笑話,他是個活生生的人,雖生在王侯之家,卻生不逢時,運氣極差,為了皇權他一次次失敗,還能一次一次從新站起,也同樣不易。只是朱高煦缺少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勇氣,有時候一條路走不通,就需要改變思路甚至改變自己,生命和夢想哪個更重要,只有自己去權衡了。

不過生在帝王家,有些事也由不得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