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造反都能忍,不加殺戮反而厚養,明宣宗為何無法忍受小小玩笑?

mengchuan


朱高煦的行為看似是一個個小小的玩笑,但是實際上卻體現著自己的狂傲自大、不知悔改以及對自己這位侄子皇帝的極為不敬,這最終召來了殺身之禍。

明宣宗朱瞻基在叔叔朱高煦造反後並沒有殺掉叔叔,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朱高煦在朱棣靖難之役前後的表現太過於亮眼,首先是帶槍匹馬一個人帶著自己的胖哥哥朱高熾逃離南京,讓朱棣免除了造反的後顧之憂;在戰爭中身為先鋒屢立戰功,更是多次救下朱棣的性命,這些功勞不得不讓朱瞻基在處理朱高煦問題上有所猶豫;

其二,朱棣在靖難之役時,曾對朱高煦說過“你哥哥多病”,朱高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樣的暗示才對太子之位以及皇位念念不忘,而相較於朱高熾,前期朱高煦無論是戰功還是從能力上,都更配得上“賢者為王”的標準,這也使得朱棣在立儲問題上非常的為難,但是最後還是將朱高煦外放為藩王,或許在朱棣、朱高煦包括朱瞻基心裡,多少絕對會對這個叔叔有所歉疚吧;

其三,朱高煦的叛亂,與其說叛亂,不如說就是一群“流氓聚集”,沒有形成什麼戰鬥力,沒有形成太大的威脅和破壞,最後也是朱高煦主動投降而結束,更像是一場“鬧劇”,根本夠不上大動干戈的地步;

其四,朱棣公然造反,建文帝都因落下殺叔的罵名,嚴令前線不能傷害朱棣,朱瞻基也不想因為此而殺叔,留下這個罵名,更成為國人談笑的話題。

基於以上原因,明宣宗朱瞻基在朱高煦造反後,念及舊情,也考慮到了朱高煦的失落與不甘,並沒有選擇為難他的這位叔叔,但是這位叔叔卻故意將其絆倒,這就領朱瞻基氣憤不已,一方面,說明朱高煦本人並沒有任何悔改和反思,依然對於朱瞻基不行君臣之道,另一方面,這就是赤裸裸的無視皇權,挑戰權威,加上朱瞻基的一時氣憤,最終朱高煦就這樣被侄子燒死了。


雍親王府


將君王絆倒在地也能稱之為開玩笑?伴君如伴虎,可憐朱高煦一輩子沒有長進,這一腳出去,不但把自己玩完,連帶自己所有兒子一併被處死。

朱高煦曾與兄長朱高熾同去拜謁孝陵。朱高熾身體肥胖,又患有足疾,由兩個太監攙扶著行走,不慎跌了個跟頭。朱高煦在後訕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皇太孫朱瞻基應聲答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顧失色。這個典故冥冥中給了朱高煦日後悲慘結局的警示,無奈他就不是一個懂得自省的人。



早期憑藉勇猛多次在靖難之役中解救其父明成祖朱棣立下赫赫戰功。在朱棣奪位成功稱帝后,立下戰功的朱高煦並沒有被立為太子,反而是其兄朱高熾一個身體肥胖腳又瘸子的人,這讓朱高煦心懷不滿。心裡憤憤不平,自己出生入死立戰功,到頭來還是給別人做嫁衣。事實上朱高熾絕不是平庸之輩,朱棣在外征戰留其鎮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朱高煦在大局意識上要遜於朱高熾,這是在教育上的差別,幾次意圖起兵都因準備不足而失敗,朱高熾從大局出發,為穩定皇族和睦,不計前嫌反而為其說情,不然早被朱棣廢為庶人了。朱高熾登基後,又格外對這個不安份的弟弟加封重賞,以最大的寬容希望能感化他。在位十個月後朱高熾駕崩,朱高煦的老毛病又犯了,再次起兵意圖奪權。在朱瞻基回京奔喪的路上,朱高煦意圖劫殺,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他想到的別人早就想到了並且有了防範。朱瞻基順利回京繼位後御駕親征,面對一邊倒的形勢,朱高煦選擇了投降,古代皇權以謀反罪名最大,但朱瞻基還是給了這個叔叔最後一次機會,貶為庶人嚴加看管。



後來的一天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不知出於何種心態,已經是庶人的朱高煦居然將朱瞻基絆倒在地,簡直視君王為無物。更可怕的是可能觸犯到了朱瞻基的心裡自尊,遙想當年自己父皇和眼前的這個叔叔一起去拜謁孝陵,由於體胖腳又瘸摔了一跤,這個叔叔非但不去幫忙扶起,反而嘲笑。恰恰這一幕被身後的朱瞻基看在眼裡。一再的忍讓,並沒有換回改過自新。這一次朱瞻基徹底被激怒,命人用三百斤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並且在周圍點燃木炭,燒的銅缸都化了,可見朱瞻基當時的憤怒,朱高煦的兒子也一併被處死。


居葉佳宜


先說說這件事是怎麼回事。

漢王朱高煦(明宣宗的二叔)造反,明宣宗御駕親征,抓到朱高煦,帶回北京。這時候,群臣紛紛上書,請求正法朱高煦。但是明宣宗並沒有這麼做,只是把朱高煦廢為庶人。後來明宣宗前往探視朱高煦,這時候,朱高煦開了一個玩笑,明宣宗走過去的時候,朱高煦伸腳把明宣宗絆倒在地。明宣宗非常憤怒,用一個大銅缸把朱高煦蓋在下面,並讓人在銅缸周圍燒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

(朱高煦劇照)

這件事確實讓人很不理解。要知道,在古代,任何對皇位有僭越行為的,都屬於大逆不道,抓到後都會被處以極刑的。就算是沒有造反的行為,只有造反的嫌疑,皇帝也會嚴厲處置。朱高煦已經不是嫌疑的問題,他是公然帶著軍隊造反。而且據史料記載,明宣宗爹明仁宗去世,明宣宗從藩國回去奔喪繼位的路上,朱高煦就試圖在半路上伏擊他,只是後來沒成功而已。

對這樣一個人,明宣宗抓到他後,卻輕易就放過了他。

然而,後來的這一次,朱高煦其實就開一個玩笑,明宣宗卻忍不住,對朱高煦處置得極為嚴厲。《國朝獻徵錄·漢庶人傳》記載:“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並死。”就說當用銅缸把朱高煦蓋在地上後,還在銅缸周圍堆木炭,堆得像小山一樣,點燃木炭燒了很久,後來把銅缸都燒熔化了。接著又處死了朱高煦那些並沒有犯錯的孩子們。

大家看看,明宣宗對朱高煦該有多恨,才會使用這麼殘忍的處置方法啊。那麼,既然這麼恨,當初為何不殺朱高煦,反而在這件小事上如此計較呢?

我認為,明宣宗抓到朱高煦後,之所以不殺他,有以下幾個考慮。

第一,明宣宗的爺爺朱棣和父親朱高熾都多次放過朱高煦,明宣宗如果對朱高煦太過嚴厲,他覺得會被別人議論。

朱棣的時候,朱高煦就有多次想造反的表現。朱棣封朱高煦為漢王,讓他去雲南就藩,但是朱高煦卻說:“我何罪!斥萬里。”不去,要到南京去。朱棣就依了他,讓他去南京。朱高煦在南京幹了許多僭越的事,其違法犯罪的行為達到數十起。但是朱棣並沒有殺他,只是把他徙封到樂安。

明宣宗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更是非常厚待親弟弟朱高煦。當初朱高煦汙衊朱高熾交通大臣造反,朱棣想把朱高煦廢為庶人,朱高熾卻極力勸說,朱棣才把他封在樂安。明仁宗上臺後,儘管朱高煦積極地準備造反,但是明仁宗對他卻非常好,增加他的俸祿,又用大量的金錢來賞賜他,還把他的兒子們都封為郡王。

(朱高熾劇照)

朱棣之所以對朱高煦沒下殺手,主要還是因為朱高煦是他兒子,並且在靖難之役中,英勇善戰的朱高煦多次救了他的命,而且他還當面向朱高煦暗示,將來會傳位給他。後來朱棣沒有傳位給他,可能朱棣自己心裡也覺得有些對不起朱高煦吧。

朱高熾之所以不對朱高煦下手,也是因為顧念兄弟親情。再加上朱高熾一向非常仁厚,這也是他性格使然。

明宣宗對他的二叔其實沒有這樣的情感,但是,畢竟爺爺和父親都多次饒過朱高煦,他也不好說殺就殺。

第二,明宣宗並不害怕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雖然造反,但是他手段太拙劣,而且不得人心。

說他手段拙劣,是因為他從朱棣開始,就在醞釀造反,而且多次表現在言語上,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有這樣的想法。這種打草驚蛇的做法,早早就把他暴露了,讓朝廷早早地就防範他了。

說他不得人心,是因為造反前,他想勾結英國公張輔(仿效漢朝七國之亂的做法),但張輔立刻就告發了他。他造反的時候,城裡的人都偷偷往外跑。還有人試圖抓到朱高煦獻給明宣宗。最後搞得他自己不得不自己跑出來投降。

第三,明宣宗吸取了朱棣的教訓,避免皇室之間互相仇殺。

靖難之役,皇室之間大打出手,已經在社會上造成了非常壞的影響,讓皇室的形象大打折扣。明宣宗想要彌補,所以對皇室成員格外寬厚。

那麼,明宣宗究竟恨不恨朱高煦呢?其實,他非常憤恨。有兩點可以證明。

其一,明宣宗雖然沒有殺朱高煦,但是他把參與朱高煦謀反的那些人,殺了六百多人,還有一千多人被流放。而對那些窩藏的人,也都嚴厲處理。明宣宗要是不恨,他會這樣做嗎?

(明宣宗畫像)

其二,朱高煦造反,本來不足為訓,當時薛祿準備帶兵前往平亂。明宣宗也承認薛祿可以平亂,但他一定要御駕親征。由此可見,他心中有多恨。

可以說,這些恨,他都忍了,他要表現出一個賢明寬厚君王的樣子。但是,當他去看朱高煦,而朱高煦絆倒他的時候,他心中的情緒終於總爆發了,終於控制不住了,所以最終才做了那麼殘忍的事情。

(參考資料:《明史》《國朝獻徵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得分析為什麼明宣宗不殺這個造反的叔叔朱高煦?這個已經坐牢的叔叔又為何要伸腿拌已經是皇帝的侄子?作為侄子,叔叔和你開個玩笑,為什麼要把叔叔甚至叔叔的兒子一起殺掉呢?

朱高熾畫像

早在永樂年間,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由於朱高熾顏值不高(胖),身有殘疾(腿瘸),所以朱棣自己也不是很滿意,有過廢舊立新的想法。次子朱高煦能文能武,挺拔高大,又隨父朱棣參加過“靖難之役”,頗有建樹,心裡不服,壓根瞧不起這個瘸腿的哥哥。多次想讓父親廢了太子,重立自己,朱棣曾經猶豫過,但是礙於大臣們的阻攔,也就放棄了重立太子的想法。朱高煦功虧一簣,眼看著朱高熾登上皇位,心裡的怨恨可想而知,謀反之心早已有之。

朱瞻基畫像

朱高熾命短,登基後不到一年就駕崩了,接下來皇位就傳給了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煦自以為他這個年幼的侄子不懂事,在自己準備工作還沒做好的情況下,倉促造反,只落得失敗告終,自己也深陷牢獄。明宣宗本是個善良之人,對自己這個叔叔的惡行抱著慈悲為懷的態度,心想只要叔叔悔過自新,也就放他一馬。抱著這種願望,這個新的叔叔皇帝就來到獄中看望已是囚徒的叔叔,沒成想這個叔叔不但不領情,反而伸腿拌自己。朱高煦這種行為按照當時的律法來講,屬於大不敬,理當處死的。

朱高煦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嫌自己活得太久,而是他從內心裡就看不起朱高熾這對父子,雞血衝頭,不用腿,他也會用手,反正就是本能驅使,他壓根就沒考慮過後果。這事擱在普通人身上也受不了,何況對方是皇上呢?本來我是好心好意來看你,你如果態度好的話,我就放你一條生路,沒成想你還大不敬,那就怪不得我了,一個字:殺。這樣朱高煦也就只能找他爹朱棣去伸冤去了。

按題主的說法,朱高煦伸腿拌朱瞻基是一個玩笑的舉動,暫且咱們不說被拌的是皇帝,就這事如果發生在我們平常老百姓身上,也是很生氣的。試想啊,你本來就對不起我,我不記仇,反過來還來幫你,你卻開這種低級玩笑,讓我難堪,如果是我,我肯定會火冒三丈,拳腳伺候。我估計在朱瞻基小時候,朱高煦經常會捉弄這個侄子,摸啊打啊可能是家常便飯,但他忘了現在的朱瞻基可是皇帝,你再這麼搞,那就是和自己過不去了。


華之道也




…………………明成祖朱棣
從後世的評價來看,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朝為數不多的明君之一。其祖父朱棣對其非常器重,全力栽培,甚至親自教導,遠征漠北都帶在身邊,甚至親自帶著到民間體察世情。這些行動對朱瞻基世界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更有甚者,當時的皇長子也就是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繼承皇位,有很大的原因也是由愛屋及烏所致。
朱棣有三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棣通過靖難之變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朱高煦居功至偉。仁宗繼位後,其心有不甘,伺機圖變!
仁宗在位僅僅一年,病故,宣宗繼位,朱高煦認為時機已到,發動了政變!朱瞻基的處置非常嫻熟和果斷:先致函勸叔叔放棄不當的行為,無果!御駕親征,大獲全勝!在臣子們要求首惡務除的呼聲中,他沒有殺自己的二叔,而是軟禁!對三叔的處理方式是剝奪了兵權!
此舉可謂仁至義盡,顯示了道義親情,胸懷大度,萬民稱頌!
然而,一件小事,一個玩笑卻要了二叔的命。
事情很小:百忙之中,宣宗去看望二叔,可能他想的是:如果二叔的戾氣已消,就還他自由!但是他失望了。一不小心,二叔竟然暗中使絆子,放倒了皇帝。皇帝跌倒了,後果很嚴重!他命人用一口銅缸罩住三叔,外面點火燒,直到銅缸都燒化了,屍骨無存了,而且,殺了二叔的九個兒子。終於安靜了!


…………………明宣宗朱瞻基
真的讓人難以理解麼?其實不然!
謀反而不殺,應該是他的本性!和爺爺朱棣的諄諄教導有直接的關係,血濃於水,骨肉親情佔據了上風,而且大局已經控制,不殺之舉更能彰顯新皇的風範,何樂而不為!當初,宣宗他爹仁宗做的更“人性”:不但沒有打打殺殺,反而大肆賞賜!
至於“玩笑”,這根本不是玩笑,是對皇權的挑戰,是對謀反“立場”的宣告。此時的宣宗已經不是當初的新皇了,皇權只能集中在一處,絕不能有分號,哪怕只是一點可能!只能殺,而且手段駭人聽聞,捍衛自身統治權,如有異心視此處置!
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明宣宗朱瞻基已經成長成為一位真正的“皇帝”了!不能再“忍”了!

召喚歷史


是個歷史重演的反版。宣宗的爺爺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造的是侄子朱允炆的反,朱允炆還是厚待叔父的。千叮嚀萬囑咐平叛大軍,不得傷害叔叔。使得朱棣在與之交戰中,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著實炫玄耀了幾把!最終得願以償!到宣帝時,朱棣的兒子朱高煦也想效仿父皇,謀奪侄子的江山,但他有父親的膽量卻沒有父親的謀略。象似兒戲,侄子朱噡基三下五除二沒咋費勁就平定了下去,並活捉朱高煦。也算善待叔父,沒有痛下殺手。而朱高煦象小丑在演一場鬧劇,當宣宗到牢裡看望這位叔父時,競伸腿相拌。宣宗忍無可忍用銅缸將其扣住,而朱高煦力大無比竟頂著300百多斤銅缸亂跑。。最終宣宗用木炭堆積缸周圍點火燒死這位小丑叔父。著實上演了一把烤活豬!朱棣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剛死兒子的命運有如此的反差!


有始有終329


應了那句話,是可熱孰不可忍。家裡內部的事,沾親帶故可以理解你有機會有心思想當皇帝,誰不想?可我饒了你,玩陰的,連路都不讓我走了,完全使絆子看朕出醜,這麼幼稚心裡又變態,原來是怨,現在就是恨了


改個名字讓我中獎


從心理學上說吧,一個人無論對另外一個人做出多麼壞的事情,只要對這個人沒有造成身體上的直接傷害,往往就不會出離憤怒!朱高熾確實造反起兵不假,但是傻子都看出來是以卵擊石(平亂過程相當輕鬆)。但是,他被囚禁後絆皇帝侄子一腳,卻讓皇帝感到了最直接的現實威脅,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