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宣宗母親張氏是否如《大明風華》演的,被太后孫氏所壓制?

野史也是史


事實恰恰相反,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看一下張皇后的人生軌跡,然後就明白了。

明宣宗朱瞻基生母誠孝張太后一生有三個重要的身份:明仁宗皇后、明宣宗皇太后、明英宗太皇太后。所以孝誠張太后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后,同時也是第一位太皇太后,是一位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可謂是“女中堯舜”。

明憲宗中宮皇后—誠孝張皇后

張氏的父親是時任京衛指揮使張麒,明成祖朱棣洪武二十八年,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晉封太子妃。張氏自幼受家庭影響,知書達禮,所以一進宮就受到了婆婆徐皇后和明成祖朱棣的歡心張氏很善於處理婆媳關係,也恪守婦道,對朱棣和婆婆徐皇后孝順有加。張氏的溫順賢惠讓朱棣和徐皇后對一向不看好的太子朱高熾也慢慢改變了看法。

張氏是個聰明的女人,丈夫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之後,明成祖朱棣曾一度打算廢掉朱高熾改立頗為受寵的次子漢王朱高煦,張氏看在眼裡,從中盡心周旋,用自己的孝心打動了朱棣“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謹重,得仁孝心”,使得朱棣漸漸打消了廢朱高熾的念頭,事後得到了朱棣的讚賞“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從此,張氏頗受重視,徐皇后也讓她幫自己一起打理六宮事務。

可憐仁宗朱高熾在位僅僅八個月就駕崩了,同時張氏的皇后之位也就當了不到一年就結束了。可以說,沒有聰明孝順的張皇后,朱高熾就當不了皇帝。

明朝第一位太后—明宣宗皇太后

明仁宗朱高熾駕崩,事發突然,此時皇太子朱瞻基遠在南京為祖先祭陵,一時無法快速趕回繼位。同時在山東樂安就藩的漢王朱高煦覬覦帝位已久,並且在得知仁宗駕崩之後,預謀在太子朱瞻基回京繼位途中設伏截殺。

局勢一下緊張起來,情形十分邪惡,此時的張皇后表現的沉著冷靜,為了保證皇位不會旁落他人,張皇后採取了採取了兩個措施:1.命內閣起草先帝遺照,讓太朱瞻基繼位名正言順;2.先後派太監海壽、內閣首輔楊榮出京迎接太子並加以保護。朱瞻基繼位後,尊張皇后為皇太后,張氏就成功了大明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后。

張太后輔政但不幹政,時常勉勵前朝舊臣,囑咐他們要以國事為重,好好輔政新君,而且親自教導宣宗朱瞻基要親民愛民的為君之道,並嚴格要求自己的家人恪守本分,不許干預朝政。宣宗朱瞻基對母親張太后也是頗為孝順,每每收到各方進貢貢品,他總是第一時間先給張太后送去,以表孝心。

明宣宗因為寵愛孫貴妃,就以胡皇后無子為由將其廢黜,張太后為人心善,特別憐憫她,對其照顧有加,經常召她到自己的宮裡安慰她,與她寬心,每每宴會的時候張太后還讓胡皇后座在孫皇后上位。

從這裡可以看出,是孫皇后受到張太后的壓制,而不是《大明風華》中那樣孫皇后處處打壓張太后。

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明英宗太皇太后

一生寵愛孫皇后的朱瞻基在位11年就匆匆離世。

宣宗駕崩後,考慮到太子朱祁鎮才剛剛9歲,無法擔當治國大任,張太后最開始打算立襄王朱瞻墡為帝,但此舉遭到了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強烈反對。為了朝局穩定張太后決定擁立太子朱祁鎮繼位。於是召集文武百官到乾清宮集合,指著太子朱祁鎮哭著說:“此新天子也”。太子朱祁鎮遂繼位登基,史稱明英宗。

英宗即位後,張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尊母親孫皇后為皇太后。實際上孫太后(孫若微)的能力和威望和張太皇太后相差甚遠,所以英宗初期輔政任務基本沒孫太后什麼事。而明宣宗朱瞻基對自己媳婦孫皇后的能力水平是非常清楚,所以他在遺詔裡還特意聲明:“大事白皇太后”。

明英宗繼位不久,朝中大臣便紛紛上書要求張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太皇太后以太祖皇帝祖訓“後宮不得干政”為由拒絕。隨後任命英國公張輔,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和禮部尚書胡濙五人為輔政大臣,從而形成了五大臣輔政的局面。雖然張太皇太后深處後宮,沒有垂簾聽政,但朝中大事的決定權一直握在手裡。

張太皇太后重用賢臣,嚴令家人不得參政,並大力限制宦官權力膨脹,時不時的將英宗心腹太監王振叫到面前嚴加訓斥,還曾一度想除掉他,因英宗再三求情,王振才保全了性命。張太后輔政而不幹政,同時加強內閣的職權,讓內閣的作用達到了最大發揮。

張太后歷經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18年盡心輔佐三代皇帝,對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由其主導下的“仁宣之治”更是為世人稱頌。如此優秀的張太后怎麼會受到孫太后的壓制呢?


古曲古風


《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非常荒謬,為了吹捧女主角孫若薇,將她婆婆的政績挪到了她的頭上。

事實上,歷史上的孫皇后不說是禍國殃民,但也絕對不是什麼好玩意兒。

先說說電視劇的荒謬之處吧。

別的不談,這部劇里居然出現了作為太孫嬪的孫若薇代替皇太子朱瞻基,跟楊士奇這些大臣商議政務的場景。

這已經不只是胡編亂造了,而是違背常識。太孫嬪是什麼?不登大雅之堂的妾。

上面有太孫妃,有太子妃,輪得到你一個妾在大臣面前指手畫腳嗎?

而且這服飾也不對啊。別的不說,您都已經嫁人了,還一副鋪頭散發小姑娘似的打扮,不梳婦人頭,這算什麼?

這部劇是把歷史上的太皇太后張氏的政績,挪給了孫皇后頭上。

明英宗朱祁鎮的早年,朝政都是由太皇太后和三楊一起把持,根本輪不到什麼孫太后出來指手畫腳。

歷史上孫太后出面干預政務,只有兩件事:

其一是在土木之變後,確定由郕王景泰帝繼承皇位。

其二是參與了奪門之變,在內宮和外臣勾結幫助自己兒子復位。

就這麼兩件事,其餘沒有任何影響力。總之,這對母子堪稱禍害吧。

不要把電視劇當真,這是千古真理。


HuiNanHistory


這電視劇完全是放反了,明明是孫氏一路謹小慎微,被張氏所壓制,直到張氏死後,孫若微才迎來出頭的日子。同時,這個電視劇還有讓人無力吐槽的一點,那就是,為了烘托孫若微的形象,把很多她婆婆張氏的功勞,強行安在了她身上!

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張氏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時,他就被封為燕世子妃,那時還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熾因為為人和善,謙恭謹慎,很受朱元璋的喜愛,張氏這個孫媳婦也頗受朱元璋讚譽,朱棣篡位成功之後,她又水漲船高,被封為太子妃,可以說,張氏是見過大世面的女人,在大明所有的皇后中,絕對算得上是一代賢后。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曾五次征討漠北,大部分時間都是太子朱高熾監國,雖然不是皇帝,但行使的卻是皇帝的權利,張氏作為朱高熾的原配妻子,在朱棣外出,朱高熾監國期間將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

▲ 朱高熾皇后張氏 | 劇照

朱高熾繼位之後,由於身體不好,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內宮裡處理政務,所以有很多政務完全是張氏幫忙料理的。《大明風華》電視劇中竟然改成了孫氏替皇帝處理政務,先不說張氏那時只是一個太子嬪,上面還有太子妃、皇后,要處理政務哪裡輪得到她,而且兒媳替公公處理政務,這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完全是把張氏的功勞強加給了孫氏。

朱高熾從小身體不好,在位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但是朱瞻基繼位之始,在朝政上還要聽從張氏的建議——“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由此可見,張氏的政治能力絕非一般,而這時,孫氏還僅僅是默默無名的皇妃,要論勢力大小,孫氏拍馬也趕不上張氏。

後來孫氏憑藉著明宣宗的寵愛當上了皇后,但對於張氏她也不敢有半分不敬,因為明宣宗朱瞻基實在是個孝順的好兒子,不但對張氏的各種意見言聽計從,而且早晚不忘給張氏請安,他國進貢來的,好吃的好玩的,朱瞻基第一時間給他媽送去。可惜朱瞻基的壽命也不長,年僅三十八歲就撒手人寰了。張氏也因此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

朱瞻基去世之後,明英宗朱祁鎮才九歲,朝中大臣多主張兄終弟及,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朱瞻墡是張氏的第三個兒子,在朝廷上有賢名,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擁護,這時張氏站了出來,指著年僅九歲的朱祁鎮說“此新天子也”,也正是因為張氏的這句話,孫氏才得以成為皇太后,要說孫氏壓制張氏,簡直是不可能的。

朱祁鎮登基之後,由於年幼,所以朝廷上事情由太皇太后張氏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共同商議之後裁決,張氏儼然成為了呂雉、慈禧般的人物,這時候太后孫氏在朝堂之上完全沒有任何影響力,更別說壓制太皇太后張氏了。

張氏去世之後,孫氏才得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參與朝政,在張氏去世七年後,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擒,大明王朝大廈將傾,孫氏什麼也做不了。可以說,歷史上的孫氏無論政治能力還是管理能力都無法和張氏相提並論,更別說壓制張氏了。


海佑講史


明宣宗朱瞻基作為一位雄才大略、深謀遠慮的皇帝,雖然在位只有10年,但是其在位政治穩定,邊疆穩定敵人為之害怕,百姓安居樂業,倉庫充實社會一片安定美好,幾乎可以媲美祖先的功業。

這些與其母張皇后是分不開的。但是在影視劇《大明風華》中宣宗皇帝駕崩後,朝政大權都有孫氏(劇中名稱若微)把持,張皇后更是被孫氏給所壓制,但歷史真是的張皇后與孫氏都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來說《大明風華》中孫氏若微與張皇后

在影視劇《大明風華》中孫氏(劇中名稱若微),從一個靖難遺孤變成反賊,後蒙朱瞻基喜歡,被帶入皇宮因替朱棣擋了一箭,慢慢受到朱棣喜愛,還促成了朱棣與建文皇帝見面 ,後被選為妃嬪,皇后胡善祥因與漢王勾結,被朱瞻基廢了立孫氏為後。

朱瞻基與朱棣一起第五次北伐,身為太孫嬪的孫氏在朱高熾身邊伺候,作為監國的朱高熾本就體弱多病,又因日夜操勞身體不堪重負,於是很多奏摺批覆都在朱高熾授意孫氏完成。朱棣駕崩榆木川孫氏協助朱高熾寫假遺照,助朱高熾順利登基,後幫助朱瞻基平定漢王叛亂。

朱瞻基駕崩後由皇后孫氏和皇太后張氏共同輔佐幼主朱祁鎮,但孫氏仗著朱祁鎮是自己的兒子,而不把張氏放在眼裡。

太皇太后張氏的親弟弟張克儉,想在邊境當個掌握互市的官,孫氏不同張氏就秘密給內閣下旨授意,張克儉不得已被安排去掌管互市,張克儉掌管互市還嫌油水少,帶兵扮土匪搶劫牧民,官員上奏彈劾張克儉,孫氏那奏摺給張氏看並讓其約束張克儉,但是張氏沒去約束張克儉,

以至於瓦剌大汗活捉張克儉並將其砍頭,孫氏後將人頭送至張氏,張氏大怒並揚言發兵攻打瓦剌孫氏不同意,張氏因與皇帝朱祁鎮關係好,就鼓動皇帝發兵攻打瓦剌,孫氏呵斥張氏不應該為了私人報仇,鼓動皇帝興兵挑撥她們母子關係。

恰巧英宗寵信的太監王振鼓勵英宗親征,不得已孫氏同意兒子朱祁鎮領兵50萬親征瓦剌。因為聽了王振的話改變線路,最後明軍在土木堡大敗於瓦剌,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消息傳回京師朝野震驚,孫氏更是對張氏怒不可止,張氏也在深深自責中從《大明風華》下線了。

真是的孫氏

在《大明風華》中孫氏是一個女中豪傑,文能治國安邦,無能提刀上馬,真是的孫氏又是什麼樣呢?

孫氏山東鄒平人,小時候長得挺漂亮的,他的父親孫忠是永城縣的主簿,而張皇后母親是永城人,時常進宮在朱棣面前提及此事,朱棣就讓張皇后養育,因此年僅10歲是孫氏便被養在了張皇后的身邊,後朱瞻基大婚選濟寧的胡氏為妃,孫氏為嬪。

宣宗孝恭皇后孫氏,鄒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縣主簿也。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後育之。已而宣宗婚,詔選濟寧胡氏為妃,而以孫氏為嬪。明史•后妃傳•孫皇后傳》《大明風華》中胡善祥與孫氏(若微)是姊妹,因靖難之役倆人分開,孫氏(若微)被孫愚救走後改姓孫,而其妹被太子救回交由宮中尚儀撫養,尚儀姓胡便改名為胡善祥。

朱瞻基登基後胡氏升為皇后,孫氏為貴妃。因朱瞻基太愛孫氏,向太后張氏請求賜予孫氏冊寶,孫氏也開了貴妃有了冊寶的歷史先例,以前只有皇后才有冊寶。

皇后金寶金冊,貴妃以下,有冊無寶。妃有寵,宣德元年五月,帝請於太后,制金寶賜焉。貴妃有寶自此始。《明史•后妃傳•孫皇后傳》

到明宣宗朱瞻基30歲的時候,胡氏與孫氏都沒有誕下子嗣,並且胡氏還多病。孫氏從宮人哪裡抱來了一個孩子是為朱祁鎮,孫氏更加受到朱瞻基寵愛,胡氏上書辭遜位,早立國本朱祁鎮為太子,孫氏偽裝說:“皇后病好了就會有子嗣的,我的孩子怎麼可以早於皇后的孩子呢”可見後宮沒有孩子的人是多麼可憐。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胡後上表遜位,請早定國本。妃偽辭曰:“後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明史•后妃傳•孫皇后傳》胡善祥上表辭去後位之後,被朱瞻基安排在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因胡氏無過而被廢后立孫氏為皇后,大臣頗有非議。三年春,帝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明史•后妃傳•胡皇后傳》

明英宗朱祁鎮去討伐瓦剌被俘,皇太后孫氏讓朱祁鈺監國,後被擁立為皇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朱祁鈺尊孫氏為上聖皇太后。後來在朱祁鈺病危,在孫氏的授意下大將石亨等擁立英宗復辟。復辟後的英宗給皇太后孫氏上徽號聖烈慈壽皇太后,給歷史是上給宮闈上徽號也是從孫氏開始。天順六年九月崩。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英宗復辭,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天順六年九月崩,上尊諡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廟。《明史•后妃傳•孫皇后傳》

真實的張皇后

洪武八年被冊立為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為太子妃,因其嚴守婦道深得永樂和徐皇后的喜歡。 後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明史•后妃傳•張皇后傳》但是因為太子朱高熾太肥胖不能騎馬射箭,又遭到漢王、趙王離間因此朱棣很不喜歡,多次有廢立太子的想法,是張皇后從中斡旋得以保住太子之位。

因此當她被立為皇后的時候,朝中大小事務她都知道。太子數為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後故得不廢。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傳•張皇后傳》在《大明風華》中張皇后謹記朱元璋規定的,後宮不得參政的祖訓,對國家大事一無所知,就管後宮的一些大小事物,反到是孫氏幫助仁宗處理朝廷奏摺。

宣宗登基以後處理軍國大事多聽命於張皇后,聽她裁決。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明史•后妃傳•張皇后傳》在張皇后的輔佐之下,明朝海內安寧,物阜民豐,也著見將朱瞻基培養成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

朱瞻基英年早逝,可此時朱祁鎮只有九歲,有人想立仁宗朱高熾第五子襄陽王朱瞻墡為皇帝,是張皇后力排眾議將太子朱祁鎮扶上皇位。於是又有人聯繫她垂簾聽政,是她自己不壞祖宗家法,不去垂簾聽政。所以當朱祁鎮親政以後,不管他多麼寵幸王振太后都不管。正統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張氏在聽取“三楊”的彙報時去世。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明史•后妃傳•張皇后傳》

在《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去世,因朱祁鎮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不會說話、走路的傻子,所以在朝堂上遭到恥笑,孫氏呵斥,有人建議擁立襄陽王朱瞻墡為帝,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朱祁鎮突然會走路也會說話了,隨即被立為帝,孫氏被尊稱皇太后。

因皇帝還未成年所以大小事物皆有皇太后孫氏垂簾聽政處理,在朱祁鎮成長過程中由於孫太后對他太嚴厲,朱祁鎮也對孫氏產生了排斥情緒,孫氏跑到張氏哪裡去訴苦,時間長了孫氏與張氏矛盾越來越大。最後兩人在張氏弟弟張克儉去當邊境互市主管,張克儉搶劫屠殺牧民,被瓦剌也先砍頭出兵與否等問題上大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朱祁鎮出兵瓦剌被俘張氏徹底被孫氏壓制。

總結

雖然在《大明風華》中孫氏是一個強勢的人物,總攬明朝大小事物,但是歷史並非如此,孫氏是被張氏養大,所以會與朱瞻基關係密切,深受寵愛,會受到張氏的影響,但能力遠沒有《大明風華》中大,裡面很多事情其實是張氏的故事,甚至與歷史不符如張氏死於正統七年,朱祁鎮親征瓦剌是正統十年,張克儉也是虛構等,《大明風華》為的是塑造了一個勤政有為的賢后,被強加在孫氏身上。所以比對正史孫氏是張氏養大倆人關係應該情同母女,孫氏不會壓制張氏,從權利來說張氏作為太皇太后,處理軍政事物很嫻熟,孫氏無論如何也是大不過張氏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向《大明風華》中張氏被孫氏壓制的情況。


麇子文史


明宣宗的母親張氏,她是朱棣的兒媳婦,是朱高熾的皇后,是朱瞻基的生母。她才是真正歷經三朝的元老級別的人物,這樣的人當然是不可能被別人壓制了。

儘管說張氏掌權,說了也算。但是,她不專權,她做任何事情,都是選擇對大明有力的才去執行。事實上她也是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太后。

本來歷史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張氏做的,但是,到了小說《大明風華》當中,就安插到了孫若微的頭上。

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為了突出孫若微的個人能力,畢竟她是主角,是小說裡最大的一個ip,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為她服務的。

因此,小說裡的情節,大部分都是杜撰的,我們是大不可相信的。

事實上歷史上真正的說了算的人就是張氏。

那時候就連朝廷裡的命官,他們都是對張氏忌憚三分的。就不要說作為兒媳婦的孫若微了。若是孫若微敢給張氏做對的話,她早就被張氏給掃地出門了。

歷史上真正的孫若微,她之所以能夠進宮,張氏是功不可沒的。

因為張氏和孫若微是一個地方的人,他們屬於是老鄉。孫若微也是官宦之家的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就是靠著張氏的引薦到了宮裡的。

當然了張氏之所以引薦她進宮,是因為她擁有別人沒有的美貌。

本來張氏把她選來就是用來當自己兒子朱瞻基的皇后的。但是,很不湊巧的是,朱瞻基的皇后是朱棣親定的,也就是傅善祥。

因此,傅善祥成為了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

但是,張氏並不喜歡傅善祥,做事的時候是處處為孫若微著想。

再加上後來傅善祥沒有生兒子,她這個皇后的位置也就不保了。孫若微之所以當上皇后,一是張氏的力薦,二是她有生兒子。

可以說孫若微對張氏是帶有感激之情的,她才不敢對張氏有任何怨言的。因此《大明風華》裡孫若微力壓張氏,全部都是無稽之談,都是杜撰出來的東西,不可當真的。


史學達人


張氏在《大明風華》裡叫張妍,她是朱瞻基的生母,在劇中一天到晚嘮嘮叨叨地,沒完沒了,經常找兒媳婦孫若微麻煩。

歷史上的張氏真的如此嗎?還是編劇故意製造婆媳矛盾,吸引眼球的呢?

應該是後者吧!


其實,歷史上孫若微存在感並不強,似乎總共就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靠絕世美顏俘獲了朱瞻基的心,成功擠掉了胡善祥,當上了皇后。

二是,土木堡之變時,在於謙的力諫之下,擁護朱祁鈺當上了代理皇帝。

三是,朱祁鈺病重之時,聯合徐有貞等擁立朱祁鎮復位。

當然,這三件事都算大事,孫若微總體來說,是極其聰明,極其賢惠之人,在明朝的眾多皇后之中,算是出類拔萃的一個。

歷史上張氏是怎樣的人?


張氏是朱棣的兒媳,朱高熾的媳婦,朱瞻基的母親,朱祁鎮的奶奶,歷經四朝,身份尊貴。

難能可貴的是,張氏雖有權但並不專權,事事以大明基業為重。

《大明風華》中,張氏的哥哥投資失敗之後,想著用銅礦鑄錢撈回本錢,事情敗露之後,朱高熾大發雷霆,還追著打大舅子。

其實,這是編劇杜撰的。張氏為人本分,恪守朱元璋定下的後宮不得干政的規矩,她的兩個哥哥張昶和張升雖然沾了妹妹的光,做了不小的官,但從未有過外戚干政之事,這與張氏的賢德是分不開的。


當年,十二歲的孫若微能選秀入宮,張氏是出了不少力的,孫若微家世一般,父親是永城縣主簿孫忠。

恰好,張氏的母親是永城人,有一次張氏母親來到了皇宮,向張氏大力舉薦了孫若微,誇她長得漂亮,性格好,識大體,是個當皇后的好苗子。

不久之後,孫若微入了宮,與朱瞻基朝夕相處,二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張氏也很看好這個兒媳。

哪知道後來朱棣插了一槓子,欽定胡善祥為太子妃,朱瞻基雖然不滿,但不敢違逆,張氏也替孫若微感到委屈。

所以,每次家庭聚餐的時候,張氏總讓孫若微緊挨著她坐,而身為皇后的胡善祥只能坐在次席,可見張氏內心更為認可孫若微。


後來,胡善祥沒能生兒子,而孫若微生了兒子,朱瞻基在母親張氏的支持之下,廢了胡善祥,改立孫若微為皇后。

沒有張氏的全力支持,孫若微根本做不了皇后,所以說,孫若微對這個婆婆感恩都來不及,哪敢違逆張氏呢!

另一方面,張氏也喜歡孫若微,自己選的兒媳婦,斷然不會處處壓制她的!


一半秋色


在正史中,誠孝張皇后,也就是《大明風華》中的太子妃張妍,之所以德高望重,是因為朱瞻基駕崩時,她是有實力臨朝干政的,但卻沒有肆意干政,而留下美名。所以是眾人推崇的一代賢后。


而在《大明風華》裡,朱瞻基駕崩後,張妍強行上位,在她實際主政期間,她的弟弟張克儉在邊關殺人越貨搜刮錢財,張妍每年得孝敬銀子3000萬兩。

所以最終邏輯是,張妍太貪財,不合適主政,最終也只有交給孫若微主政白合情合理,皆大歡喜。後續還把張妍的功績全部嫁接給了孫若微,也就將孫若微變成了劇中的完美人設了。

其實黑化張妍的邏輯是很成問題的。

首先,正史上張妍的確有個弟弟,不過不叫張克儉,叫張升。


這人也沒有任何惡習,關鍵是張妍不讓外戚參政。在正史上,張妍可以干政卻未乾政,得到了歷來史學家好評。

太后遇外家嚴,弟升至淳謹,然不許預議國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其次,張克儉作為外戚,可謂權勢熏天,卻跑到蒙古人嘴裡搶食,不符合邏輯。

他不跑到江南弄銀子,連嚴嵩都知道江南才是大明賦稅重鎮,在浙江搞銀子,張克儉非得跑邊關殺人越貨,對象竟然還是韃靼人。


再次,關鍵做這買賣,每年能供應張妍3000萬兩白銀。

3000萬兩是整個明朝歲賦都未企及的高度。退一萬步講,瓦剌有這麼多銀子,還有必要冒險犯邊麼?

為了一個孫若微的主角光環,為她上位干政合理化,不惜先後將胡善祥、張妍等人黑出天際,只可惜論據實在站不住腳。


還有這種大女主的戲,為了一個人卻要抹黑那麼多人,真的值得麼?幾時才能讓人心平氣和?



炒米視角


看了《大明風華》以後,我腦子裡面就剩下一句話,千萬別把小說(電視劇)當做歷史看。
之前就已經有人議論,說“孫太后”搶了“張太后”的戲份,我一看,不但搶了戲份,甚至還憑空加了不少戲份。
歷史上的張太皇太后,可沒有這麼蠢啊!
張太皇太后,洪武二十八年,是燕王世子妃;永樂年間,是太子妃;洪熙年間,是皇后;宣德年間,是皇太后,正統年間,是太皇太后。
實際上在兒子朱瞻基繼位之前,張太皇太后基本上不涉及朝政,史書記載:莫不周知。
朱瞻基繼位為宣德帝以後,凡是朝中大事,都要想母親請教,有什麼好東西也要先給母親。
孫子朱祁鎮繼位以後,張太皇太后才開始攝政。
正統初年,朝局動盪,是張太皇太后指著朱祁鎮說:此乃天子,才穩定了人心。
大臣請求張氏垂簾聽政,張氏拒絕,理由是:不要破壞祖宗之法。
處理朝政時,朱祁鎮面西站立,張氏居中而坐,對宦官王振,張太皇太后在位期間,多有壓制,使得正統十四年之前,大明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
回過頭說孫太后,實際上史書上記載雖然性情溫良恭順,但民間風評普遍不高。
一、朱祁鎮非孫太后親生子,而是謀奪胡皇后的兒子,導致了胡皇后因此而被廢。
二、宣德、正統年間,一直都是張太皇太后掌權,孫太后幾乎插不上話。
三、孫太后的政治水平不是很高。
正統九年,張太皇太后去世。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率領20萬大軍北伐,臨行前為了徵求孫太后同意,立朱見深為太子,郕王朱祁鈺為監國,因此而釀成朝局動盪。
朱祁鎮被俘,孫太后在大臣請求下,立朱祁鈺為帝。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孫太后應群臣請求,下懿旨使得朱祁鎮奪門之變,宮廷血案。
由此可見孫太后的政治水平很低,兩次在大明王朝危亡的時刻,都是受到大臣的慫恿之下才做出的選擇。
而且朱祁鎮被迎回以後,孫太后對於囚禁南宮的兒子,絲毫沒有搭救的能力,由此也可見,她本身對朝堂根本就沒有掌控能力。
另外還要說的一點就是,北京保衛戰,是于謙的功勞,結果卻全都推到了孫太后的身上。
想想這部電視劇,幾乎把不該黑的人,全部都黑了個遍。

漫步史書


在正史中,明宣宗朱瞻基母親張氏從未被太后孫氏所壓制,結果是相反的。史書記載,“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而在太皇太后張氏的統治下,“海內寧泰”,百姓安居樂業,可見其是有一定的政治手段的。

其次,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是宣德後期和正統初年的掌權者,掌握著朝廷的決策大權,太后孫氏根本無法壓制張氏。

就舉一個例子來說吧,當時朱瞻基廢胡氏而立孫氏為太后,太皇太后張氏雖是不願意,但也無法阻止皇帝的意志,最後同意了廢后一事。

而朱瞻基就以“無子”廢除了胡氏,立孫氏為太后。但是,太皇太后張氏並喜歡孫氏,而憐憫賢淑的胡皇后,常常召她住在清寧宮。在內廷舉行朝宴之時,都讓胡皇后位居孫太后之上。孫太后為此常常悶悶不樂,卻又無可奈何。

張太后憫後賢,常召居清寧宮。內廷朝宴,命居孫後上。孫後常怏怏。

由此可見,太皇太后張氏並不像《大明風華》中所出演的那樣,結果恰恰相反,在張氏還活著之時,孫太后一直被壓制。


十點烏托邦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很受大家喜歡,但是裡面的有些電視情節勾起了觀眾的興趣,就像:明宣宗的母親張氏是否真的像電視劇裡演的一樣被太后壓制著呢?明宣宗母親張氏,死於於正統七年。

曾經輔佐過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三代皇帝處理政務,張皇后處事細心周到、大方得體。張氏做太子妃時,謹守婦道,很得公公婆婆的歡心。仁宗在位十個月病逝,當時漢王朱高煦在圖謀皇位,張皇后果斷地採取三項措施:第一:起草遺詔,傳位太子,安定人心;第二:秘不發喪,嚴鎖消息,迷惑朱高煦;第三:派楊榮赴南京,密召太子入宮,以承大統;正是張皇后臨危不亂,化解了一場宮廷危機,使宣宗朱瞻基躲過了朱高煦的截殺,順利回京即位。

並且,張氏在《大明風華》中才華和政治才幹雖然我們看起來非常一般,一直被兒媳孫氏所壓制,但是真實的歷史上,張氏的政治才幹絕對不一般。明宣宗朱瞻基母親張氏是朱高熾的原配妻子,洪武二十八年封為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進封皇太子妃,朱高熾繼位後,冊立為皇后,雖然朱高熾是位賢明的君主,勤於政事,但是因為身體不好,在位不足一年時間就駕崩。宣德元年,朱瞻基登基後,張氏被尊為皇太后,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當時軍國大事大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宣德九年,朱瞻基駕崩,年僅三十八歲,當時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還是個孩子,當宮中訛傳新皇帝為襄王時,張氏馬上主持召集眾位大臣來乾清宮,對眾人說新天子為自己的孫子朱祁鎮,平息了流言,朱祁鎮得以成功登基。

朱祁鎮登基後,遵從明宣宗遺詔,凡是朝政大事都要奏請張氏才可以施行,作為朱祁鎮祖母,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后。當時的張氏等於領導了一個事實上的攝政團,由於當時朱祁鎮年幼,張氏作為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主掌朝政的人。當時很多大臣請求張氏垂簾聽政,但是張氏卻說不要破壞祖宗規矩,並沒有垂簾聽政,而是委任了得力的輔佐大臣來共同處理朝政事務。她寬廣的胸懷以及政治能力,讓文武百官敬佩不已。在張氏在世期間,她一直壓制朱祁鎮身邊的太監王振,一直等到正統七年十月,張氏去世後,王振才專橫起來。張氏在明代諸多后妃中頗為精明能幹,她不僅處理朝政得當,還經常提醒百官要體恤百姓疾苦,張氏知書達禮,重用老臣,在她的攝政下,她重用張輔、胡濙、楊士奇、楊榮、楊溥五大臣輔政,使得正統初年的朝政相對清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所以,綜上所述,歷史上的張氏並沒有被孫氏所壓制,相反,張氏在世期間,一直參與政治決策,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在朝廷中,是人人稱讚的賢后,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因此,電視劇裡演的並不全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