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後,商鞅必須得死嗎?一定得死的那麼慘嗎?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談閒士


你好,就這個問題我來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需要確定的是:商鞅必死無疑,這是商鞅最終的宿命。

商鞅,作為一代偉大的改革家,他一生都在貫徹“依法治國”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徹底改變了秦國的落後面貌,使秦國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另外,商鞅的法治思想,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時代,同時也影響了中國後世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對秦國來說,商鞅可以說是居功至偉,那為什麼秦惠文王又非要置他與於死地呢?我來說幾個商鞅必死的理由。

秦孝公死後,商鞅已成棄子

商鞅的新法,如廢井田、獎勵軍功、廢除爵位世襲制等措施都大大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一時間商鞅樹敵無數。

在秦孝公毫無保留的支持下,商鞅以殘酷的手段來應對舊貴族的反抗,舊貴族早已對他恨之入骨。一旦商鞅失去秦孝公這個大靠山,舊貴族階級定會狠狠地向他復仇。

新法中的獎勵耕戰雖然對平民百姓有利,但是商鞅的嚴刑峻法卻鼓吹輕罪重罰,特別是“連坐法”的頒佈,使得人人自危,給普通民眾帶來極大的痛苦,導致他們心生恐懼及怨恨。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此時秦國的變法已經持續了十八年,效果早已顯現,新法已深入人心,沒有商鞅,秦國的變法事業也依然會持續下去。

此時,商鞅實際上已成棄子,所有人的矛頭都指向了他。

商鞅的存在威脅到王權

秦孝公為了推行變法,讓商鞅獨掌了秦國的軍政大權,他獨斷專行,權勢滔天。

隨著變法的深入推進, 商鞅也與新法一起逐漸深入到秦國人的心中,甚至有“百姓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君王”的說法。

公元前340年,商鞅打敗魏國,收復河西,商鞅因功被封為商君,有自己的封地及軍隊,儼然成了秦國內部的一個獨立王國。

在秦孝公臨終前,要傳位給商鞅。秦孝公真的是想傳位給商鞅嗎?當然不是,這既是對商鞅的試探,更是對商鞅的警告。

商鞅得意忘形,每次出行的儀仗甚至蓋過了秦惠文王。

可見,商鞅的權勢與地位已經對王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有人就此向秦惠文王進獻讒言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於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這不是好現象,願君上早下決斷。”

這些話說到了秦惠文王的心坎了裡,商鞅的這種“高調”,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君王都不會忍受,正所謂“國無二主”,除掉商鞅,是穩固王權的必然選擇。

殺商鞅是秦惠文王彌合舊貴族與王權裂痕的必然手段。

商鞅的新法雖然使秦國迅速強大,但是新法嚴重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也使得王權與舊貴族之間產生了嚴重的裂痕。

秦孝公自然能夠依靠自己的權威來彌補這道裂痕,但是對於新繼位的秦惠文王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處理不好,有可能引發秦國的內亂。

他必須拿出自己的“投名狀”,安撫舊貴族,彌補他們與王權之間的裂痕。

顯然殺掉商鞅就是最好的“投名狀”。

秦孝公之所以沒有在死前殺掉商鞅,並非是感念他的功勞,也並非是對他的功高蓋主沒有察覺,他是故意要把商鞅留給自己的兒子來處理。

讓自己的兒子來殺掉商鞅,收服舊貴族人心。

可見,商鞅一直都處於秦孝公帝王心術的掌控之中。

後續的事情發展如秦孝公所料,秦惠文王以最殘酷的手段處置了商鞅,成功贏得了各階層的支持,國家的裂痕得到彌補,新法得以保存,秦國也得以繼續興旺發達。

商鞅自己不知進退

在秦孝公去世前的一段時間,有一個叫趙良的人來見商鞅,對他說了一番話,大概有兩點意思:

1、你刑罰嚴酷,搞得所有的國人都怨恨你,

2、你現在的行為高調過了頭,君王已經開始猜忌你了,你現在很危險。

針對這兩點,趙良進一步給出解決意見:

推薦賢才,退還封地,辭官歸隱,才能改變不利的局面。如果還貪圖富貴,獨攬朝政,國人對你的怨恨將會越來越深,一旦君上離開人世,你的末日就來了。

然而,商鞅並沒有聽得進去這個讓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意見,依然我行我素,一副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節奏。

商鞅的結局

商鞅得知秦惠文王派人來捉拿自己,知道自己大禍臨頭,於是趕緊逃走。

當他逃到邊關想要投宿一戶人家時,主人見他沒有憑證,不敢收留他,並且告訴他如果收留沒有憑證的人,按商君之法就會被判“連坐”治罪。

商鞅感嘆:“制定的新法竟然貽害到了這個地步!”

商鞅想逃到魏國,但由於商鞅曾經大破魏軍,俘虜魏國公子昂,魏國拒絕他入境。

商鞅無奈,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組織兵力攻擊秦國華縣,企圖謀反自立。

秦國派兵鎮壓,很快就平定了叛亂,商鞅也在混戰中被殺。

他的屍首被帶回咸陽,秦惠文王又下令將屍首車裂,五馬分屍,其家人也悉數被殺!

一代偉大的改革家最終以悲劇落幕!

我的回答已完畢,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我有觀點


先說一個大家都喜聞樂見的說法: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失去背後最大的靠山。在變法中失去了最大利益的秦國老氏族階層,開始反撲;弔唁秦孝公的其他六國使者對繼位的秦惠文王嬴駟也集體施加壓力,要求處死商鞅。(畢竟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引起了六國的害怕)

加上秦惠文王贏駟初登大寶,對這位前朝權臣也心懷忌憚之心。於是嬴駟在與商鞅徹夜交談之後,用商鞅的性命作為維護秦朝新法的交換,平息老氏族的怒火以及日後對六國開戰的藉口。



極其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商鞅對於秦惠王能夠繼續實行他的變法,延續他政治生命的做法表示了贊同與肯定。於是欣然同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換取秦國最大的政治利益,對於怎麼個死法,商鞅並不在意。

秦惠王嬴駟在車裂了商鞅之後,對逼死商鞅的老氏族進行了無情的屠殺,確保了新法的順利持續;對逼死商鞅的其他六國各個出擊,佔領了大片領土,同時處死商鞅,還讓自己的王位更加穩固,而商鞅也通過自己以性命來鐵心護法,在青史上,流芳千古。這是一舉四得的事。



再說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

商鞅為什麼會被車裂(五馬分屍)?因為他造反了。《史記商鞅列傳》中這樣寫得: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這段話說的是:

秦孝公去世後,太子嬴駟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發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鞅離開秦國潛逃到魏國。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而打敗魏軍,拒絕收留他。商君打算到別的國家。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大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還,不行。”於是把商君送回秦國。商君再回到秦國後,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黽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馬分屍示眾,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於是就誅滅了商君全家。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商鞅之死:是以為他起兵謀反。所以是死後被五馬分屍的。秦惠文王也是用依法殺掉商鞅的,因為商鞅犯的是謀反的大罪,這是十惡不赦之罪。被五馬分屍也是為了警示後人,並無任何可以指責之處。


歷史的真相往往就是這麼殘酷。


少校柳下惠


不請自來。在當時,惠王嬴駟剛剛即位,六國跟秦國貴族共同逼殺商鞅。此時內憂外患,各種矛盾激化到了頂點,極需要找一個宣洩口,轉移矛盾。而殺死商鞅,平息轉移矛盾確實是當時最快,最好,短期內最有效的辦法。



在當時是階級固化,以血緣決定身份地位的時代。你爸爸是貴族,你一生下來就是貴族,你的子子孫孫都是貴族。你老爸是個養馬的,那麼恭喜你,你也一定是個養馬的,你的子子孫孫也一定是養馬的。窮人永世都不得翻身,而貴族永遠是貴族。

而商鞅變法卻打破了這個階級,使平民百姓,通過軍功,也可以封地,可以封爵,可以封侯。這些東西都從貴族手裡刮過來的,可想而知當時的貴族對商鞅恨到了何種地步,中國人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因為商鞅動的不僅僅是秦國貴族的利益,而是動了整個貴族的利益,為什麼六國跟秦國貴族同仇敵愾,一起逼殺商鞅,也是這個原因。矛盾與仇恨已經大到不可調和了,所以用了當時最殘酷的刑法,車裂,也不足為奇了。


商鞅雖死,但是他的制度還在繼續沿用下去,用孔子的話說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滾滾歷史如長河


為何別的地方都是人亡政息,獨秦是鞅死後新法繼續?及至孝公死時,秦的變法已基本成功,並且無法逆轉了。因為新法已經嚴重削弱了守舊派(即既得利益集團),而新貴集團己經崛起,比如集功而升的軍人集團,他們會是新法堅定的悍衛者。新王即位,想要廢除新法也不是想廢就能廢,更何況惠文王並不是昏君,商鞅變法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廢法等於自廢武功,秦惠王是不會這麼幹的。

為何商鞅還是必須得死?商鞅變法是對秦從內到外徹底的改革,都知道凡是改革都會涉及到既得利益集團,以商鞅變法的力度,對於既得利益集團更是連根拔出式的摧毀,比如軍功制,升遷以敵人的首級為硬指標,不管你是貴族還是平民一視同仁,這對於世襲貴族階級的打擊可想而知。

新王即位,想要穩住大位,要籠絡新貴集團但又不能把舊貴集團逼得太甚,犧牲商鞅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一則商鞅死順了舊貴集團的氣,二則同時繼續推行新法對新貴集團也有交待。商鞅死,換得秦國的穩定和發展,也就成了必然。


二黑和莽子


這題我要反對某位已經認證成為歷史領域的回答者!

不管是什麼秦孝公還是什麼公也好,商鞅必定會死,這是無法改變的。他的死絕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結果!

有些人覺得為什麼你那麼肯定!

首先商鞅變法觸動的是誰的利益!

想都不用想了,是貴族的利益呀!

他要實現他的抱負和理想就得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持,那麼這個人就是秦孝公,(秦孝公的存在只是推遲商鞅的死亡時間)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大刀闊斧的改,然後就割了一大片貴族的“肉”,怎麼辦?商鞅動到他們的底盤上,有什麼辦法呢,君主支持,再怎麼欺負只能忍著唄。

之後秦孝公死了,那幫貴族就想,真是“天賜良機”,好了,這下給他們有了除掉商鞅的機會了

站在人性的角度上,那幫貴族當然是除之而後快了,有什麼刑法樣樣來,最後弄了一個五馬分屍,有多慘那不用說了。

另外!這個問題我得吐槽一下!你以為改G是過家家呀,做任何事都有風險還有要承擔責任,哪那麼容易還有想當然的!

要是那麼容易還奮鬥什麼!還努力什麼,回去自己的世界裡自我麻痺好了!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別小瞧那幫貴族!他們的勢力幾個大家族聯合起來都能改朝換代!而且他們是世襲官位和地位,就是我們常說的“祖宗十八代都是官”,這些貴族一直延續到唐朝!唐高宗大刀闊斧削弱了一半


西柚白糖


商鞅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對秦國實行變法的。十幾年裡“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冶大治”。


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遷都咸陽,以郡縣劃分行政區域。接著秦國奪取魏國河西之地,使魏國遷都大梁(今開封)。連當時的名存實亡的皇帝周天子也向秦國道賀,秦國之外,已無強國。

秦孝公也兌現對商鞅的承諾,“與之分土”。商鞅被封為大良造,因戰功封於商(今陝西商洛)十五邑,號為商君。巨大的榮譽和權傾朝野,使商鞅進入人生的巔峰。

但是,秦國的強大,並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首先是舊的貴族,變法使他們失去了特權,從而成了商鞅的死敵。


在變法前太子就指責商鞅“新法嚴峻”。按照商鞅的政策,是不允許說新法壞話的。但是太子沒法責罰啊,於是,懲罰落實到了太子兩位師傅頭上。太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了字。

商鞅維護了他的變法,卻得罪了未來的皇帝。有人勸他急流勇退,但到了權力巔峰的商鞅,對平民的生活不感興趣,他放棄了為自己留後路的機會。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繼位史稱“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終於等來了報復的機會,他們告發商鞅謀反,發吏緝拿。商鞅有口難辯,唯有逃亡。


大約一個月後,商鞅逃到函谷關,關守還不知道咸陽的變化,就放了他。但是商鞅因為逃的匆忙,沒有帶驗證身份的證件。而每一家店主都說,是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沒有證件的旅客,店主受連坐之罪。

商鞅嘆曰:“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自己頒佈連坐令,何曾想到自己親陷此令?無奈,商鞅只好回封地,倉促組織一隊人馬,起兵造反,結果很快戰敗。秦惠文王對他實行了嚴酷的車裂之刑,告誡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商鞅變法是孝公支持的,可以說秦孝公給了他最大的機會與舞臺,使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秦孝公去世,他沒有了靠山,而且,得罪了新的秦王和舊的貴族,他只有死了。


商鞅死的慘,是因為他的造反,毋庸置疑是死罪了,至於車裂,秦惠文王主要還是以商鞅之死,震懾民眾。

商鞅想不死,只有在秦孝公在世時,急流勇退,離開秦國。因為他變法已經得罪了太子與舊貴族勢力,他該想到秦惠文王繼位後,舊貴族會報復他。可惜,歷史不能如果。

商鞅的悲劇充滿了歷史的濃重感和宿命感,他執掌秦十九年,才有了秦國的繁榮,才有了秦國的統一大業的基礎,才有了以後歷代王朝沿用秦漢制度與王道並存的治國傳統。而商鞅的死,也是以生命維護了變法的尊嚴。


路遙lgy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的死是必然的!

商鞅主政變法十八年,秦國朝野無不是他提拔的人才,個人對秦國的影響之大前所未有。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新即位的秦惠文君對於商鞅這麼一個功高震主的大臣,心有忌憚在所難免。更何況商鞅是個外臣,自然更加為秦國王室勢力所敵視。加上商鞅行新法,不惜得罪各路權貴,自己樹敵無數,被清洗的命運早已註定。贏駟他個人憎恨商鞅,可對於秦國而言,商鞅之法又不得不繼續。如果要繼續任用商鞅,他可能會陷入巨大的人格分裂之中。而那些被商鞅依法處罰過的秦國貴族,在國內還具有相當大的勢力。秦孝公在的時候還能鎮得住,自己這麼一個少年君主,根基薄弱、無所依仗,如果他們反對自己這個新秦君怕是很難有所作為——甚至命都難保。他必須要爭取這些人的支持——至少不能是反對。這些人的條件不外乎是殺商鞅、廢新法。廢新法當然不可能,能妥協的就是殺商鞅。

其次,他需要給自己立威,在剪除個人威脅的時候也狠狠的警告蠢蠢欲動的貴族勢力。誰具有這樣的震懾效果?當然是商鞅。商鞅是誰?秦國婦孺皆知的新法代言人,帶領秦國富國強兵的能人。

綜合來看,首先商鞅的死是必然的!而且還得死的轟轟烈烈!因為這樣才有震懾力!所以慘遭車裂之刑也就可以理解了!


野史共享


那麼首先我們得知道三個問題。第一,商鞅做了什麼?第二,觸犯了誰的利益?第三,誰想讓他死?

首先,秦孝公在位期間大力支持商鞅變法,這是富國強兵之路,其中貴族是商鞅的重點打擊對象,要求加重貴族賦稅,要求貴族子弟必須和老百姓一樣服徭役。而且解除傜役的條件比老百姓還高,禁止貴族,官吏僱傭僕人,迫使貴族子弟必須親自參加勞動,沒用軍功的貴族,不得享有貴族特權。可想而知,貴族階級對他是恨的直咬牙。

其次其中秦孝公的兒子贏駟在一幫貴族元老的攛倒下,公開對商鞅的變法表示不滿,最直接的抗議方式就是——犯法。贏駟扔給商鞅一個燙手山芋,如果商鞅不管,便威信掃地,變法則沒有權威。如果依法行事,贏駟是未來國君,且看他如何判未來國君之罪。

商鞅確實一點也不難為,在徵得秦孝公同意後,判了贏駟兩個老師罪,一個割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字。天子犯法不能與庶民同罪,但是老師可以當替罪羊。這也為他的死埋下最大的伏筆。

再次商鞅的變法是在李悝的《法經》基礎上改進的,簡而言之就是,一人犯法,全家有罪,鄰居也受牽連,對犯罪者處以腰斬之刑,全家財產充公。量刑方面商鞅主張輕罪重判,認為這樣國人連輕罪也不敢犯,重罪就更不敢犯了。比如偷盜牛嗎,死刑。(牛嗎是生產資料——)一步超過六步,重罰(罪名破壞度量衡)街上亂倒垃圾,刺面(倒垃圾易引發爭鬥,爭鬥是重罪)。總之老百姓在商鞅治理下,人人小心翼翼,連吐口痰也是三思而行。

所以由上可以看出,商鞅得罪了,貴族,老百姓,甚至未來的秦王。最終在秦孝公死後贏駟當政。把商鞅的屍體翻出來進行車裂。這其中秦王的老師在贏駟當政後也在他耳邊說了很多壞話,可以說,商鞅把所有秦國人都得罪完了,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

至於商鞅的是在逃亡的路上死的,並不算慘,只是死了之後從墳墓裡被挖出來車裂。但這也是可以看出大家對商鞅的恨,第二也可以看出秦國法律的嚴苛,也算是一種因果吧,畢竟是他改革的刑法。但是贏駟並沒有在商鞅死後,停止變法,反而堅定不移的執行變法,所以商鞅的死,也算是給贏駟即位,贏得民心,和給天下人一個交代而必然是用的行為。




歷史的瞧客兒


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繼位,之所以商鞅會被秦惠文王處死,除了私仇更大的原因是帝王的權術。

秦惠文王與商鞅的私仇

商鞅變法初期,秦惠文王嬴駟受人蠱惑,帶頭違反發令。商鞅一直堅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於是將嬴駟的老師公子虔割去了鼻子,對公孫賈處以黥刑,嬴駟被流放。從此商鞅與秦惠文王的矛盾就此產生。

商鞅對於保守派過於自大

商鞅把自己當成律法的化身,處處以高壓之勢打壓保守派。除了上述對公子虔和公孫賈的處罰之外,又罷免了甘龍的太師之職,以及杜掣的左司空之職。

商鞅通過一系列手段,對保守派形成了高壓之勢,在變法過程中,保守派沒有形成任何危險。也正是因為這樣,商鞅覺得自己的變法之路平直坦蕩,放棄了對保守派的徹底剷除的機會,這也為自己被保守派反撲車裂埋下了伏筆。

商鞅之死

嬴駟被流放之後,在民間也感受到了變法對秦國帶來的好處。嬴駟也知道,如果廢除變法,那麼秦國的圖強大業將徹底失敗。

但是如果嬴駟對改革派和保守派採取兩不相幫,那麼秦國必然陷於兩派的鬥爭泥潭。由於嬴駟剛繼位,還不能像他父親秦孝公那樣,對局面有足夠的掌控能力,所以他必須選擇一派。

保守派都是秦國本土士族,而改革派以東方六國之人較多,同時商鞅變法過於嚴苛,在秦國內部抱怨聲較大。在以公子虔、甘龍、公孫賈、杜掣等人搞商鞅謀反時候,跟隨的人比較多,這裡面除了保守派還有很多是對商鞅不滿的人。在這種局面下,嬴駟選擇了保守派。

商鞅之死給嬴駟帶來的好處

商鞅一死,首先打擊了改革派的激進的作風;其次讓那些對商鞅不滿的人站到了自己一邊;再者滿足了保守派當時的願望,避免了秦國的分裂;同時也報了昔日自己所受到的屈辱;最後讓底層百姓對保守派產生了更大牴觸,為日後解決保守派埋下了伏筆。

保守派的覆滅

商鞅之死按照保守派的設想進行的,到商鞅死後,秦國形式的的發展徹底偏離了保守派的劇本。

嬴駟沒有廢除變法,反而對改革派其他人員好言相問,予以重用。這時保守派為了自己的利益,勾結外族,準備推翻嬴駟。

嬴駟處死商鞅,把這個責任推給了保守派,同時利用保守派慶功的機會掌握了秦國大權。在保守派再次反撲的時候,嬴駟毫不猶豫的對保守派進行徹底剷除,確保了自己的統治以及秦國的長遠發展。

由此可見商鞅之死,不是因為他犯了什麼罪,而是那個時候的秦國需要他的死,只有他的死才能避免秦國的分裂。

商鞅保命的唯一方法,就是和他後期的張儀、範睢一樣,提前離開秦國。


風吹下的洛夜


必須死,商鞅變法得罪的不止是秦國的老氏族,是整個戰國時期的老氏族都得罪了,不然逃出了秦國後卻孤立無援最後被抓處死,像他這樣的人才,哪個國家的君主不想要,可他們國家的老氏族會願意讓商鞅去他們國家嗎,在秦國有秦孝公做靠山,秦國老氏族不敢把商鞅怎麼樣,其他國家的老氏族更不可能為了一個商鞅跟秦國開戰,都只是在觀望秦國變法,希望秦國出現內亂好乘機撈點好處,當秦孝公死後,商鞅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老氏族就失去了制衡他們的枷鎖,於公於私商鞅都必須死,於公商鞅的死,可以平息老氏族自變法以來的怨氣,又以商鞅的死壓制了老氏族,到最後清除老氏族,於私秦惠文王年輕時被流放,公伯被剃刑之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