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用商鞅變法,秦國變得強大,爲何又說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

yixinbuer


商鞅是秦孝公的兒子秦惠王殺的。不過說起來,其實是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為什麼這麼說呢?

秦孝公在去世之前,曾想傳位於商鞅。這件事在《戰國策》中有記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秦孝公劇照)

秦孝公這個做法是非常反常的。我們知道,由於親緣的先天原因,每個帝王都只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連傳位給自己的兄弟都不太願意,更別說傳位給旁人了。就算在堯舜禪讓時期,從堯舜的本心來講,他們也是想傳位給自己兒子的。只不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必須賢能的人主持政局,才能讓部落存活下來,所以才會有禪讓。一旦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提到,比如禹啟時代,禪讓制就無法推行了。

歷史上也出現過帝王主動想把皇位(王位)讓位大臣的想法,但這些帝王,大都是昏君,而且都不成功。比如戰國時期,燕王噲就曾把國君之位讓給宰相子之。但是當時燕王噲年老昏庸,只想玩樂,不理朝政,才在其他人的蠱惑下幹了這件蠢事。最後還造成了他的兒子太子平造反,引發了一場戰爭,嚴重削弱了燕國的實力。

漢哀帝也想把皇位傳給他的男寵董賢,漢哀帝也是明顯的昏君。

秦孝公不是昏君,就算他違揹人的天性,大公無私,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他也明白,這樣做,將會造成怎樣嚴重的後果。

(商鞅劇照)

再說了,秦孝公也沒有道理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一者,秦孝公不相信堯舜禪讓之道。講堯舜禪讓之道的,是儒家學派。秦孝公重用法家的商鞅,追求霸業,就是他不喜歡儒家學派的表現。二者,秦國當時並不需要一個挽救危難於即倒的人物。秦國變法以後,十分強大,根本不需要這樣的強勢人物出現,也缺乏堯舜禪讓時期那樣嚴酷的環境。三者,太子秦惠王並非昏君,其實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根本不用讓別人來主持政局。

所以說,如果《戰國策》的記載沒有錯的話,秦孝公的做法是很讓人費解的。

唯一的可能,就是秦孝公在策劃商鞅之死。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商鞅變法後,已經在國內建立了巨大的威信,秦孝公擔心自己去世後,商鞅會利用這個威信做大。商鞅制定了嚴酷的法律,並嚴格執行法令,依靠法令的高壓,不但讓全秦國的老百姓都怕他,連王公貴族都怕他。包括太子,他也曾用法在他身上。可以說,這樣一個人,在秦孝公去世後,他要做大,是很容易的。因此,秦孝公在去世前,才主動讓位給商鞅。當然了,商鞅是肯定不敢接受的。商鞅不接受,這就相當於給商鞅套了一個緊箍咒,意思是,我已經傳過位給你,你卻不要,那以後你就別想要奪位了。

秦孝公的這個做法,和後世劉備對諸葛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個話,其用意是完全一樣的。

(秦惠王劇照)

第二,秦孝公想把商鞅和秦惠王的矛盾激化。

商鞅曾經因為嚴格執法,得罪了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王,可以說,商鞅和秦惠王已經有了矛盾。現在秦孝公再提出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這樣,將讓秦惠王和商鞅的矛盾變得更大,更不好調和。秦惠王上臺後,一定就會首先收拾商鞅。

第三,秦孝公想把改革產生的怨氣全部推給商鞅。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改革,既有紅利,同時也會產生矛盾,產生很多怨氣。商鞅變法,讓秦國富裕、強盛起來。但是,也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怨氣,尤其是讓自己的利益被割讓的王公貴族很不滿。這個怨氣,必須要找一個人來當替罪羊,全推到他身上。對於秦孝公來說,他自然不願意把怨氣堆在自己兒子頭上,因此就只能堆在商鞅頭上。

因此,秦孝公提出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這就是一個把矛盾堆積在他頭上的表現。

可惜商鞅並不是一個明白人,又太貪戀富貴。以至於秦惠王上臺以後,立即拿他開刀。可能商鞅被車裂的時候還在想,要是秦孝公活著,他斷不至於如此。沒想到,他的那一天,其實是秦孝公早就策劃好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其實存在為了皇家權利,所以孝公策劃商鞅之死這一說法。

我個人認為孝公在死之前,對於商鞅有三個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這也是說明為何是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第一以公子贏虔這樣的王族宗親。第二以甘龍為首的一些秦國老氏族。第三就是秦惠文王贏駟之間的關係。

公子贏虔和商鞅之間的問題不多,但主要因為太子贏駟導致贏虔被削鼻子的事。這件事贏虔來說贏虔對孝公,商鞅還是心存恨意的。並且商鞅的存在,從一部分上來說還是奪取了王族宗親的其他的權利。

和甘龍他們第一是權,第二是利。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也啟用了許多的變法新人,變法影響了甘龍這樣氏世族的權利。變法的革新主要也是對他們利的損耗。

秦惠文王之間就是權的關係,秦惠文王上位,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必須要殺一個人,那麼前朝老臣商鞅就很適合了,秦惠文王他是真真切切的知道變法帶來的好處。商鞅在秦國當時的威信還是比較嚴重的,但是從某種程度來說,還是影響了贏駟的王權。

孝公在位,前兩個問題其實是可以給解決掉的,最後一個點,其實也可以讓贏駟罷官免權保證商鞅的生命。

但是個人覺得為了心中更美的想象,商鞅與孝公也是歷史上非常強悍的君臣組合,孝公還是無心傷害商鞅的。


清楓閣


不知道題主所謂的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的說法來自哪裡?是否有事實依託,或者僅僅是邏輯推理。

關於商鞅之死,必須有兩個信息要澄清:一、殺商鞅不是秦惠文王的自我意思表示,因為秦惠文王當時並未親政,4年後才親政;二、商鞅不是被五馬分屍而死,而是在和嬴虔、甘龍等保守派奪權中戰死,死後商鞅屍體被五馬分屍。

在商鞅之死中,一下幾點必須明白:

1、商鞅被封號為商君,封地是商於之地,是屬於秦國的諸侯,即所謂國中之國,這就是為什麼商鞅不在咸陽的原因。

2、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時,秦惠文併為成年。這在《史記 六國年表》中有明確記錄:秦惠文王三年,“王冠。拔韓宜陽。”這個時候,應該是秦孝公王后聽政。

3、秦惠文王並未親政,太后聽政,這就讓嬴虔、甘龍等失去利益的舊貴族得以把控秦國朝政,從而發佈追捕商鞅的命令。

4、在嬴虔、甘龍等以秦惠文王名義發佈追捕商鞅命令後,商鞅試圖逃到魏國未果,不得不回到封地,發動自己人,攻打咸陽,以奪取被嬴虔甘龍等所把持的秦國朝政,但由於自己軍力太弱而戰死。《史記 六國年表》:秦孝公24年,“秦大荔圍合陽。孝公薨。商君反,死彤地。”

其後要說明的是,商鞅被封地,是秦孝公在即位元年所發佈的《求賢令》中所作的“裂土”承諾的兌現,並非僅僅是因為商鞅的戰功。

商鞅被殺,更多的是秦國舊貴族的一種情緒發洩,而非處心積慮!


歷史哨聲


若說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理論上也可以得出商鞅自己策劃了自己之死!為什麼呢?



所謂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的論據是孝公在臨死前試圖傳位給商鞅,當然這的確不符合邏輯和常識,那個時代早就確立了國君等爵位傳承的方式,秦王更是不可能讓外姓繼承王位,甚至同為贏性的非秦王子弟都不具備繼承權利!所以秦孝公彌留之際所謂的傳位給商鞅只能算是一種禮節性的謙讓!而不是真實的想法!那麼這算是策劃商鞅之死的步驟嗎?很顯然這不算是!



歷史上明君遇到良臣的而肝膽相照的不少,秦孝公與商鞅算是其中最為有名的一組之一,商鞅入侵併主持變法最大的靠山就是秦孝公,當然商鞅也沒有辜負秦孝公的賞識與支持,在秦國變法大成!當秦國新法逐漸顯露出來功效的時候,商鞅的價值也得以體現,同樣的商鞅的價值也在逐漸的消失!此時的商鞅已經對秦帝國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和意義!



既然如此當,秦孝公面臨的首要問題就不再是秦國的國力如何,而是如何駕馭強大起來得秦國繼續強大下去,如何在自己身後確保秦國繼續強大!確保繼承人和國運昌盛!



因此商鞅對於秦孝公而言不過是一個價值已經釋放完畢的人,這一點想必出身衛國貴族之後,有多年在法家世外高人哪裡求學的經歷,又有早期在魏國廟堂中的歷練,這樣的人難道不明白自己已經價值已經不在存在了嗎?



所以說若將商鞅的死歸結為秦孝公策劃的,還不說商鞅的死其秦孝公與商鞅心照不宣而共同策劃的,當秦孝公堅定的支持商鞅變法的那一刻開始,這兩個人就註定了同生同死的共同歸宿!



若有商鞅沒有想明白的,只能是試圖在秦孝公死後,還抱有活著的幻想!


用戶3087668883


真正啟用商鞅進行變法的是秦惠文王,他重用商鞅進行變法,是秦國變得強大起來,秦惠文死後,他的兒子秦孝公繼承皇位,因為商鞅變法觸碰了一些權公貴族的利益,1、屯田,增加秦國的國庫收入,但讓皇公貴族的出租田減少,2、減少皇親國戚的俸祿等等措施,對秦國來看,使秦國減少了國庫支出,增加國家收入,使秦國較快富強起來,但是,皇公貴族們記得的是商鞅使他們的農田減少了,使他們的俸祿減少了,而沒看到商鞅讓他們知道勞動的功能、價值和勞動的重要性,讓你秦國變富強了;以前他們都不用勞動,吃喝靠祖上,很多人只知道玩樂,變法讓呃他們的利益受到限制和衝擊,所以有很多貴族利用秦惠文王去世的機會尋找機會報復商鞅,因為秦惠文啟用和重用商鞅,在一系列富國強兵的變法措施實施後,秦國變得強大起來;而秦孝公當國王以前,商鞅的變法對秦孝公的親戚或關係好的人有損害的地方,這是秦孝公和一些秦國的皇公貴族在秦惠文王去世後,對商鞅陷害,這導致秦國一代名相商鞅被害死!


愛袁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是藥三分毒,每個人看歷史都有著自己的見解。我覺得商鞅如此之死是必然的,能力太大,誰都不會安心讓他平安離開,就如同公叔痤建議魏王一樣,要麼重用他要麼殺了他。商鞅變法如果想要成功,必須徹底,這樣勢必得罪權貴,縱觀當時形式也只有秦國才能如此,因為秦國國力差,加上秦孝公的決心。變法徹底就得罪了權貴,然而這些權貴在秦孝公時期學會了隱忍。秦孝公在世只能保護他卻不能拔掉這些權貴,只有新君出來之後讓這些權貴又有了更多的錯誤,才能去除。至於贏虔,在某方面來說確實也是商鞅之死的一個很大因素,然而如果沒有贏虔這一因素很有可能商鞅變法在嬴駟手上顛覆。因為贏虔殺商鞅讓權貴錯誤的認為贏虔是站在他們一邊,從而過早的開始了恢復他們權勢的行動。嬴駟只是殺商鞅的直接人而已,對於當時的秦國,變法已經全面鋪開了,商鞅的作用變得輕微起來,商鞅必有一死,如果是老死,權貴與贏虔的問題就不好解決了,贏虔代表宗族勢力,商鞅老死那麼宗族勢力與老世族勢力都會失去,這對於嬴駟這個新君來說是不可取的,只有商鞅慘死,老世族既失去了民心又失去了宗族勢力,再加上老世族錯誤的干政,給了嬴駟滅掉老世族的機會。假如在秦孝公時期商鞅就選擇了歸隱,最終的結果也是慘死,因為他是一個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內將一個弱國發展成超級強國,如果他歸隱之後受不了誘惑去了他國變法,那麼他們國家本身實力強,會不會在更短的時間內發展的更好?所以商鞅出了秦國對於秦國來說都是一顆定時炸彈,如果秦國新君有雄心壯志,必定要殺了他。所以商鞅慘死是必然的,是秦國的形式,也是時代的因素所造成的。


文星7815505


歷史功過,自有平說。古代的皇家王朝一直就是撫植一派,大擊一派,只有這樣,才能維持帝王將相的統治。比如說商鞅,秦孝公看到王宮貴族整天沉溺於花天酒地,無所事事,需要出來一個敢於衝破陳規陋習,敢說敢幹的人,這個人就是商鞅。等秦國也由此變得強盛了,商鞅對秦孝公來說也就沒有意義,過河拆橋 ,以致被秦惠王處以極刑。任何變法變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一部分人受益,就要有一部分人吃虧,這是不爭的事實。秦孝公到了最後就把商鞅變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推到商鞅身上,他自己不落訛人。這就是古代的的政治。


zjjzmz1


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幹出一凡事業,秦孝公和商鞅他們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一個有政治手腕,一個有法制手腕,所以說他倆缺一不可,在那個時代就需要這樣的兩個改革大將。後來秦國真正強大了,當然他們倆的存在已經不適合了。

在後來需要的不是改革大將,而是縱橫,東出,連橫手段為將來的秦國鋪路,所以秦國從強大到統一,中間每段時機所需要的人才不同罷了,並沒有誰對誰錯。


所欲的天使70588332


翻看中國歷史,沒有一次不是:狡兔死走狗烹,有能力的,有威望的,有貢獻的最終都是死的最慘的!翻來覆去,都是這樣!又有幾人能善終?所有的創業集團,只能同苦難,不能共享富貴!還美名其曰為了平民憤,為了江山長久!我算是明白為什麼自古就有奸臣小人多的原因!因為小人長慼慼,好人不長命啊!這可能也是中國的劣根性,也是悲哀之處吧!從這點來看,唐太宗是做的最好的,所以也成就了中國最鼎盛時期的貞觀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