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淄博的文化趕不上北上廣?文化還能怎麼發展?

為什麼淄博的文化趕不上北上廣?文化還能怎麼發展?

文化上來講,曾經的山東,是一點也不弱。

孔子、孟子、晏子、扁鵲、姜子牙、孫臏、牛郎織女、足球...

這些挨著說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曾經的春秋時期,齊國也就是現在的淄博,善於經商,是戰國時期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魯國,善於搞文化工程。齊國魯國的分界線是齊長城,除了秦萬里長城,齊長城也是赫赫有名的。

你看,曲阜的孔夫子,幾千年的文化底蘊。

你看,姜子牙,神話傳說都少不了。

你看,淄博周村的旱碼頭,魯商就是從這起源的。

你看,蒲松齡,寫鬼寫神高人一等。

你看.........

按道理來說,有著強大的文化基因,為什麼現在文化產業最強的是北上廣,而不是山東呢。

這個一點都不讓人意外,曾經的繁榮卻拯救不了現在的落寞。

首先,現在的文化產業,從大方向上來說,文化都顯得那麼沒有文化,無論是交流峰會還是文化展覽,現在都力求場面宏大和震撼人心,而山東來講,是比較務實的,對於這些看似虛無的東西,並不很在意。但現在,文化產業就是講究的一個場面和氣場,太過於保守的東西,確實是不受市場的待見。

其次,山東的文化,更像是一種底蘊,而在現在的互聯網時代,這種底蘊很大程度上過於保守的限制了一些文化產業上的繁榮,現在文化產業追求的是創意、好看、內容為王。這樣的背景下,不僅僅是孔孟之鄉一句話能解決的。

現在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地方的產業結構,山東近代一直以重工業為主導產業,這也早就了長久以來的第一產業主導的地位,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自然就被遏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