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導彈的點火就幾秒鐘,敵人飛機動了,空空導彈怎麼辦呢?

手機里美若天仙


大多數的空空導彈都採用個固體火箭發動機,整個點火過程短則幾秒,長則20秒左右,而在導彈飛行的大部分時間裡其實都是無動力飛行,那麼他們是怎麼追蹤隨時都能機動飛行的戰鬥機的呢?

首先我們要說一下空空導彈的射程,比如我國的PL-12、PL-15遠程空空導彈,網絡上總是流傳著他們射程高達150公里,甚至有些傳言高達200公里的射程,美國的AIM-120D的射程也在150公里左右,感覺非常牛B轟轟的樣子,但是單論防空導彈的射程就是耍流氓,因為在空空導彈一半射程後的動力根本不可能這麼充沛,會被戰鬥機輕易的擺脫,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目前大多數的空空導彈都是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點火時間也就幾秒~20秒左右,比如AIM-9X響尾蛇格鬥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只有6秒左右,在強勁推動下一般能讓導彈達到3~4馬赫的速度,之後便是無動力飛行了,因此格鬥彈的射程一般都在50公里以上,但整整對目標形成致命威脅的其實也就20~30公里左右,再遠也就基本無法命中目標了!

而目前比較流行的超視距攻擊的中程空空導彈,大多都採用雙脈衝點火,也就是火箭發動機點火兩次,比如AIM-120空空導彈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大約在20秒,在發射後點火10秒,導彈在接近目標的末端再次點火工作10秒,將導彈的速度和機動性在此提高上來,攻擊目標的成功率就大大增加了!

當然其實攻擊還有很多技巧性的東西,比如戰機戰鬥並非想象中的發現目標立刻鎖定發射導彈,戰機要預先調整佔據有利位置,快速爬升並將戰鬥機的速度加速到高亞音速乃至超音速,然後發射導彈,這樣導彈就擁有一個更大的勢能和初速度,導彈點火後再次迅速爬升高度,在攻擊的末端從高位俯衝下來獲得一個較大的速度和動能,這樣能夠有效提高機動能力,攻擊目標的成功率有大了幾份。如果末端速度不足動能不夠,那麼是不具有攻擊目標的能力的,人家一個大機動轉彎就摔到後面去了。

因此在空空導彈的發射距離上也有一定的講究,避免末端動力不足而無法攻擊到目標,這也就是導彈的“不可逃逸包線”,他與對方戰機的飛行姿態也有一定的關聯,比如雙方戰機相對飛來或者處於追尾狀態下,不可逃逸的包線是有所不同的,而一般超視距的中程導彈擁有充足動力可以絕殺對方的不可逃逸區大約為50公里,也就只能射程的1/3而已,在之後對戰鬥機的威脅也就越來越小,一般超過80~90公里左右對戰鬥機的威脅基本就為零了!

最近10年,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空空導彈的紅外引導頭和雷達引導頭的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甚至10年前的紅外引導頭放在今天可能就兒童玩具一般,導彈的制導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得到了飛速發展。在得意於空空導彈小巧的尺寸,更強的飛行適應能力和更大的動力推動比率,現代空戰導彈在速度和機動性上已經甩開了戰鬥機幾條街了,如今戰鬥機因為人的承受能力限制最多隻能進行9G的最大機動荷載,但空戰導彈卻能輕易的實現40G以上的機動承受能力,如果對方戰鬥機處於不可逃逸區範圍內,只要對方發射了導彈幾乎就是99%的概率被擊落,這便是隱身戰機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了,既然已經無法躲避導彈的追擊,那麼就玩“我能看見你,你卻看不見我”的把戲,這就是生存之道!


狼煙火燎


哨兵小虎第820條回答。

恰巧你問了,恰巧我知道,我是哨兵小虎,為你解答。

空空導彈主要有兩種制導樣式,分別是紅外製導導彈和雷達制導導彈。

一、紅外製導導彈。

紅外製導導彈是利用目標的紅外輻射特性,通過導彈的紅外導引頭探測目標紅外特性,進行尋的制導。

(目標飛機的紅外特性↑↑↑)

紅外製導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紅外成像制導,通常用於對地攻擊,適用於固定目標;一種是點源(非成像)制導,通常用於近距格鬥、直升機攻擊坦克等近距攻擊行動。

在近距攻擊中,飛行員首先操縱光學雷達對目標進行鎖定,之後將鎖定的目標紅外特性通過火控系統傳給導彈導引頭(主要是將紅外信號轉換成電信號,並進行放大),之後導彈離機。



導彈的發動機點火工作,紅外導引頭捕控目標並自動尋的(導彈上的計算機不斷測量導彈和目標的相對位置,並形成控制信號,操縱舵面偏轉,控制導彈飛向目標)。

(紅外空空導彈發射↑↑↑)

二、雷達制導導彈。

雷達制導導彈有4種樣式,分別是駕束制導、指令制導、半主動雷達制導和主動雷達制導。

其中,駕束制導和指令制導上世紀60年代就淘汰了,目前的空空導彈主要是半主動制導和主動制導。

二者的區別是:

①半主動只有雷達接受機天線,沒有發射機,而主動雷達,不僅有接受機也有發射機。


②而半主動雷達彈之所以叫“半主動”,就是因為其需要載機(戰鬥機)時刻保持目標照射,而主動雷達在導彈雷達發射機(雷達導引頭)鎖定目標後(俗稱開眼),就可以自主尋的了(不需要載機照射)。

那麼這兩種導彈的制導過程是如何呢?

1.半主動雷達。

當載機雷達鎖定目標後,導彈頭部接收機接收目標回波信號,而尾部接收火控系統傳來的機載雷達樣本,再經導彈上的計算機(信號/數據處理器)計算,得出制導信息,然後不斷修正飛行姿態,直至符合引信爆炸條件。當然這需要載機雷達始終保持邊掃描邊跟蹤(TWS)模式。



2.主動雷達。

主動雷達由於具備發射機,所以其具備(發射→接收)迴路。其前部接受機在收到目標回波後,仍要由機載雷達提供目標的大致信息進行飛行,只待彈上雷達開眼(鎖定目標),載機即可脫離,從而由導彈主動尋的。


所以,對於導彈來說,只要目標的回波信號和雷達發射(載機和導彈雷達)的樣本信號有差值,導彈就會不斷修正航姿,飛向目標,只致彈目遭遇!

我是哨兵小虎,一名退役老兵,謝謝你的閱讀和支持!


哨兵小虎


怎麼辦?關鍵在於發射時機的選擇。所謂空空導彈點火那幾秒,格鬥彈大概6-8秒,遠程空空導彈大概20-30秒,這段時間對應的就是導彈的動力射程。動力射程以外,導彈的速度和機動性會逐步下降。所以,飛行員發射導彈時,要根據導彈的射程,以及雙方的速度航向等諸多因素,判斷導彈發射時機,以將目標納入導彈的不可逃逸區。或者簡單化的說,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最好把高機動性目標納入動力射程內。如果是不具備高機動性的轟炸機或無人機,則可以放寬到無動力射程段。


薺菜糰子


通常,我們認為空空導彈的速度要比飛機快,單純比拼速度哪怕是戰鬥機也要吃大虧,但是導彈的速度快也是相對而言的,不同的導彈在不同的射程範圍內速度也不同。



空對空導彈,為了便於飛機攜帶,重量輕,體積小,小型化的同時燃料也會大幅減少,美軍的ALM120導彈最大射程80千米,但是其燃料只夠燃燒不到20秒,燃料支持的飛行時間內,導彈只能飛行大約30公里,燃料耗盡後,導彈的動能會逐漸降低,機動性也會隨之降低,燃料消耗玩後飛行距離越遠,導彈的命中率越低。所以有人說,30公里是很多空空導彈的有效射程。


燃料耗盡後,導彈仍然可以保持一段時間的高速狀態,具備一定的機動性,導彈的追蹤設備仍然在工作,飛機要想逃脫,也只能儘可能地把屁股對著來襲導彈,消磨導彈的動能,同時釋放干擾。

格鬥導彈由於發射距離很近,導彈加速度快,機動性強,飛機幾乎是無法逃脫的。

為了保證遠距離的動能充足,我們的空空導彈實際上尺寸都比較大,就是為了燃料能夠多支持一陣子。

理論上來說,距離大於50公里,空空導彈的命中率就非常低了,但這也取決於對手飛機的能力。


止水興波


靠慣性,這也是為啥在如今這個導彈橫飛的時代飛機的機動性依舊很重要的原因了。

我給你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你看從城牆上往下射箭是不是射的比從城下往城牆上射箭射的更遠。沒錯飛機也一樣,如果以防的佔據高度優勢那它導彈擊中你的概率就比你擊中它的概率大得多。當然飛機佔據優勢的方式不僅僅只有高度飛機自身的飛行速度也是優勢的一環,而這就是能量空戰理論。

至於為啥,主要原因在於速度,導彈發射之後只有幾秒的點火時間,這意味著靠導彈燃料加速到的速度是恆定的,如果雙方在一個水平線上,一方發射的導彈如果在擊中對方之前導彈的速度就已經低於了對方,那這枚導彈就永遠不可能擊中對方。但如果這時我的速度較快在發射時就為導彈賦予了一個初速,那導彈燃料消耗完時導彈的速度就會大於沒有初速時發射導彈的速度,這就意味著我們就能擊中原本導彈無法擊中的目標。而高度也是如此,只是高度賦予的是勢能,即使導彈的初速在擊中敵方之前已經降到了敵方速度之下,但我的導彈依舊能通過俯衝消耗勢能將速度提上去從而擊中敵機。

當然現實中的空戰不會這麼簡單,畢竟敵軍飛機不會只走直線。加上飛機的升力遠大於導彈,所以飛機在機動的時候用較小的攻角就能補償高度的損失,而導彈必須以更大的攻角才行,這意味著導彈在做相同機動的時候降低的速度將遠大於飛機,所以在大過載機動之中導彈必須保有比飛機高得多的速度,才能有把握擊中飛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