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書法史自唐以後,逐漸確立了以唐楷為核心的筆法基礎,從而重唐人而弱魏晉,此風在當代書壇逐漸有所改觀,而《李璧墓誌銘》正是當代書風迴歸魏晉的一個重要範例!

《李璧墓誌銘》據考證乃是北魏正光元年所刻,也就是公元520年。此碑出土的時間和地點均有爭議,我們這裡不做考證,如今《李璧墓誌銘》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李璧墓誌銘》節錄

楊震方《碑帖敘錄》評《李璧墓誌銘》:

書法峭勁,極似《張猛龍碑》,而兼有《司馬景和》之縱逸,可為習北魏楷書者範本!

《李璧墓誌銘》從影響力上來講,遠遜於魏碑名品《張猛龍碑》,但論藝術表達與內涵,比起《張猛龍碑》實在不遑多讓!

今天我們就簡單聊聊魏碑楷書《李璧墓誌銘》的藝術風格。

疏密的巧妙安排

在一些高明的碑帖當中,我們幾乎看不到點畫對稱排疊的字例,書法的藝術性就是利用矛盾衝突塑造個性,然後在這種衝突當中通過結體的變化來解決這個矛盾,從而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的手法!

我們來看《李璧墓誌銘》當中的疏密關係:

內緊外疏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李璧墓誌銘》中的“春”與“養”字

這種內緊外疏的結體技巧,極具張力,將整個字的主要筆畫往字的重心聚攏(如上圖當中的紅色圓圈所示),然後利用兩個向外分散的主筆將字勢張開,從而承上而啟下,達到一種和諧之美。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顏體與柳體中的“春”字

反之我們看顏體跟柳體當中同樣的字的寫法,這種結構上的衝突就沒有這麼明顯!顏柳當中是一種較為平穩的排疊,中宮並無收緊,四周也並無過分的延展,是一種相對“規整”的寫法。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王羲之與歐陽詢的“養”字

上圖是王羲之與歐陽詢的“養”字寫法,王羲之的“養”字取勝之處在於其空間的和諧留白,筆畫繁複卻絲毫不雜亂,正合古人“疏可走馬”的至高境界,右邊歐陽詢的“養”字取勝之處在於險絕的姿態處理,圖中豎線為中線,整個字全靠一個捺筆來平衡矛盾,不愧是造險高手。

《李璧墓誌銘》以疏密安排的巧思而取勝,其餘諸家亦各有取勝之道,但箇中意趣,卻是大有不同。

外緊內疏

我們再來看外緊內疏的字: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李璧墓誌銘》當中的“彩”與“清”字

外緊內疏的字與外疏內緊的在表達意趣上大差離格,一個是中宮收緊向外開張的延展之勢,一個是從外到內放射的攢簇之態。

我們看這個“彩”與這個“清”字中間留白空間很大,左右兩個部分有向內放射的勢態,從而使整個字形成一種張力。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褚遂良與柳公權的“彩”字

再來看唐楷中的寫法,呈現的也是一種近乎規整的表達,左右兩個部分靠筆勢上的搭接構成連接勢態,左邊部分多為回鋒收勢,而《李璧墓誌銘》卻是尖峰鋪毫,由右側構成相應成勢的姿態,另外右邊三個點的處理,《李璧墓誌銘》在最後一筆上做了一種變化,其在意趣上顯得更為靈巧和活潑。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歐體與柳體中的“清”字

先有魏碑而後有唐楷,唐楷一般取法於王羲之時代的南朝書風與北碑風格,所以在傳承上唐楷亦多有魏碑的影子,歐楷中的“清”字以迴環之勢構成搭接,而柳體與《李璧墓誌銘》的連接方式多有類似。

在《李璧墓誌銘》當中像這種內緊外疏與內疏外緊的字太多太多了,這裡只舉兩例,不再贅述。

大小參差

今人寫書法必欲寫的大小平直,狀如算子而為好,然則古人卻多有不同,每個字寫的大小統一,其藝術性必定會大打折扣。大小參差,高低錯落才能構成某種和諧的勢態,在矛盾中尋求平衡,才能創造出高層次的美感。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李璧墓誌銘》節選

我們看上圖,幾乎字字大小不同,雖然在界格中寫就,但是其高低仍舊是有錯落變化的,這種大小參差與錯落的美感,正是此碑的一種風格體現。

與此相類似的我們看《曹全碑》當中的風格體現: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曹全碑》

在這種大小錯落的關係當中,《李璧墓誌銘》與《曹全碑》意趣相類。當然,這種大小的變化不是隨意排布的,而是因勢附形的。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九成宮》與《勤禮碑》

再來看唐楷中歐體跟顏體的章法關係,歐楷疏朗而清雅,顏楷寬厚而宏博,在章法表達上,各有意趣。

而《李璧墓誌銘》既不過分緊密如《勤禮碑》,又不過分疏朗如《九成宮》,而是因勢留白,隨勢附形,意趣又能自然而和諧,這就在章法處理上達到了一種很高明的境界,這也是為什麼此碑堪稱魏碑名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欹正相生

很多人並不十分明白欹正相生的道理,其實就是一種在斜中取正的方法,這種技巧在《李璧墓誌銘》當中十分常見。

著名的書法理論家袁昂在他的《古今書評》中說:

“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

魏晉時期,王謝家族寫字都是不“端正”的,這種風氣源自一種書寫的快感,通過字的不同部分的搖擺組合,達到一種斜中取正的目的。這種魏晉風格也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許多書法家!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李璧墓誌銘》中的“操”與“腹”

我們看這個“操”與“腹”字,一眼看上去是歪的,如果沒有右邊的部分,這個偏旁一定會倒,作者沒有寫正便是以斜取正的處理,將此部分斜斜地靠在右邊,形成一種類似“梯子”般的搭接,從而在整體上達到一種平穩。

魏碑名品《李璧墓誌銘》——原來楷書還可以這麼寫

《李璧墓誌銘》中的“龍”與“東”

再來看這個“龍”與“東”字,“龍”字以斜取正的方法是左右向背關係,左邊的部分往右倒,右邊的部分往左倒,兩部分靠字勢搭接在一起。“東”字的主筆並不是垂直於下面的,書者故意製造出一個斜度,通過調整右邊捺筆的筆勢(長短與高度)使整個字在動態上達到一種平衡。

《李璧墓誌銘》面世不過寥寥百年光陰,如今漸漸為世人所重,其藝術魅力足以穿越時空與其餘諸碑一較長短,此碑更是可以作為碑學入門的開手之作,以此深入魏晉,方有登堂入室之機耳!


作者:安偉波,號彧白,學者,書法理論家,三餘書社簽約書法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