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白描先生回故鄉》作者:馬騰馳

——徵得著名作家馬騰馳先生特允,本頭條號即日起轉發馬騰馳先生佳作,今天刊發第一百三十七篇,先生一篇散文《白描先生回故鄉》作者:馬騰馳,歡迎文友們欣賞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鄉》作者:馬騰馳

——本文作者與文學教育家白描先生在一起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鄉》作者:馬騰馳

——著名作家馬騰馳先生手書


白 描 先 生 回 故 鄉(散文)

•馬騰馳


著名作家白描先生,從北京回故鄉涇陽已一個星期了。在陝西,他有那麼多好朋舊友與學生,他給誰也沒有言說,大家誰也不知道他回來了。任何時候,先生總是怕打擾人,怕麻煩人。

先生是全國著名的作家、學者、文學教育家與玉文化專家。早年,32歲的他出任號稱“小人民文學”的《延河》文學雜誌主編,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學雜誌主編。在任期間,他編髮了許多高質量的稿件,為陝西扶持與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作家。後來先生調往北京工作,之後,出任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全國許多著名作家,都是先生的學生。

先生出版有《蒼涼青春》《人獸》《恩怨》《荒原情鏈》《陝北:北京知青情愛錄》《秘境》《天下第一渠》等長篇小說與長篇紀實文學。出版有《被上帝咬過的蘋果》、《人·狗·石頭》《作家素質論》等散文集與文學論著。曾擔任多部電視劇編劇與電視專題片總撰稿。文學作品曾榮獲全國報告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十月文藝獎等全國和地方刊物獎。他還主編或參與編輯1000餘萬字的圖書作品。

先生是真正的名家,他同當代諸多涇陽籍的全國名人一起,組成了光彩奪目,群星燦爛的涇陽名人大星系。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張張亮麗的名片,都是涇陽的驕傲,是陝西的驕傲。

不管走得多麼遠,白描先生任何時候都心繫故鄉。2017年4月,受涇陽縣委、縣政府邀請,先生從北京返回涇陽,開始收集、採訪、整理有關鄭國渠的資料。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尋訪溯源,採訪上百位人士,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完成了40餘萬字,反映鄭國渠前世今生的長篇紀實文學《天下第一渠》。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鄉》作者:馬騰馳

——文學教育家白描先生情繫故鄉傾情力作《天下第一渠》

先生以一個文化守望者、踐行者、傳承者與開拓者的姿態,一部《天下第一渠》,他把對家鄉的摯愛與情思傾注於筆尖。他以宏闊遠大的眼光,以詳實的史料,以個人對鄭國渠的獨特審視,向世人講述了這條大渠兩千多年的故事,解讀出其在人類文明進程,在文化與經濟建設等多方面的巨大價值。

《天下第一渠》出版發行後,引起強烈持久地反響,極大地提高了鄭國渠,提高了涇陽在全國的知名度。先生的《天下第一渠》,為涇陽,為陝西,樹立起一座包含有諸多史料價值與豐厚人文精神的大渠文化豐碑。

之後,先生向縣上提出建議,在鄭國渠風景區打造全國最大的、獨一無二的十里摩崖石刻書法長廊文化工程。先生以其個人影響力與號召力,組織邀請了全國30多位文化大家與書法名家,參加了2018年鄭國渠風景區文化採風活動。採風的文化大家與書法名家到涇陽,作為一大新聞,從中央到地方,多家媒體持續跟蹤報道,提高了涇陽的知名度,擴大了涇陽的影響力。

採風的各位名家,留下了珍貴的詩詞歌賦與墨寶,還有全國的很多名人也紛紛寄贈作品,給涇陽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

西鹹新區的實施推進,使涇陽的行政管轄區域有了新的劃分。涇陽,目前正處在一個重新確定發展思路,重新調整產業佈局,重新設計目標願景,重新整合可支配資源和可支配力量的轉型時期。

在這個關鍵時期,先生為家鄉的未來發展出主意,想辦法,他說,這個特殊時期可能會有暫時的困難,甚至會產生迷茫,我也看到涇陽的各級領導在努力,涇陽的人民在努力,作為一個在外工作的涇陽人,在這個關頭,我很想為家鄉出一把力。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鄉》作者:馬騰馳

——文學教育家白描先生在鄭國渠遺址

先生又說:涇陽重新調整發展思路的很多想法,我是贊同與認可的,甚至可以說與我的想法很是契合,比如利用涇陽文化資源優勢,打文化牌,以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與農耕文化發展全境旅遊,在這一點上,我認為自己能出上力,故而,就積極配合縣上,搞了鄭國渠旅遊文化採風活動。

先生是玉石方面的專家,如何開發、如何推出具有優異品質的涇河奇石,也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他說,涇陽蘊藏有品質很好的涇河奇石,從專業角度深度挖掘其文化與收藏價值,並予以大力宣傳推介,在此基礎上升級開發,打造玉文化空間,這是一個市場潛力很大的產業,會為拉動涇陽經濟發展助一臂之力。

作為一個名人,白描先生不因名重就高高在上,不因名重就忘記家鄉。他永遠是故鄉涇陽的兒子,他對這方養育過他的土地,任何時候都充滿著深情厚意,拳拳赤子之心,日月可鑑矣。

先生摯愛著,牽掛著他的故鄉,故鄉的人,啥時候都沒有忘記他,都惦記關心著他。他不管啥時回到故鄉,故鄉人,都以欣喜的笑臉與一片真誠之心歡迎遊子歸來。

先生這次回涇陽,最早,只有縣上相關的幾個人知道,他是為縣上的一個項目回來的。先生叮嚀相關的幾個人,不要告訴其他人自己回來的消息。他說,不要給人添麻煩,大家都忙,都各有各的事。但是,他回涇陽的消息,還是傳了出來。

《咸陽日報》社高彥民總編得知先生回來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告訴了我,他也是一個心繫故鄉,重情重義,被先生高度認可了的一位文化人。

去年先生《天下第一渠》首發儀式後,再沒見過先生,從高總編處得知先生回來啦,這是大喜事呀,一定要去拜望先生的!

11月10日,初冬難得的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早,我們就從咸陽出發,趕往涇陽去拜訪看望先生。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鄉》作者:馬騰馳

——文學教育家白描先生在考察

到了涇陽賓館,我打電話給先生,電話接通,我問先生住在哪個房間。電話那邊的先生先是一愣,問我人在哪兒,我說,就在賓館的院子裡。先生給我說了房間號,接著說:“哎呀,騰馳也來了,驚動了這麼多的人,快上來,快上來!”跨進賓館大廳,正好碰見高彥民總編,我倆剛一到先生住的樓層,先生已讓人在樓層電梯口來接我們。

進先生房間,沙發,凳子上,還有床邊坐滿了人。先生起身,熱情地打招呼,握手時,給旁邊的人介紹著我們,他又把房間的其他人介紹給我們。

先生任何時候都是那麼平易近人,都是那麼平和可親,跟人交往,他從來不會居高臨下,從來不會拿架子。和先生在一起,如沐春風,覺得他才是真正的先生,不像有些沒有多大學問,沒有多大成績的人,譜卻擺得大的不行,讓人不但不認可他們反倒對他們有了不同的看法。

跟先生相識交往,會讓人明白,越是大名人,越是學問高深的人越似常人,越是謙遜低調,讓人不由得要崇敬了他們。跟先生相識這些年,每次見先生,都是一次向先生學習的過程並生出許多的喜悅與感動來。

先生拿出香菸,給抽菸的人散著,說:“你看看,來了這麼多的人,今天是週日,是休息的時間,大家遠遠地跑來看我,耽誤了大家的時間!”先生話剛說完,馬上就有人接先生的話:“白老師回來了,能見白老師,是很榮幸的事!”又有人說:“白老師回來一個禮拜了,我們才知道消息,今早,就早早過來看您!“先生說:“縣上有個項目要我回來,回來,也沒給其他的人說,都忙,怕給大家添麻煩!”

一屋子的人和先生說著話。有人說著讀《天下第一渠》的感想,說著這部書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力。有人和先生說著涇陽的這事那事。先生靜靜地聽著大家的話,不時插上一句兩句話。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鄉》作者:馬騰馳

——濤濤涇河邊濃濃家鄉情

坐在一旁的我,聽先生和大家說話。過了一會兒,先生把話題轉到了我的寫作上,他說,騰馳的散文寫作有生活,寫得很好。很多人,出去旅遊,浮光掠影地轉了一圈,回來就大寫一通,那樣的應景文章,你說能看不?先生在那麼多人面前誇獎我,我不由臉紅,不好意思起來。

先生一直是我敬重的老師。年輕時,愛好文學寫作的我,就經常讀先生的作品,從其作品中汲取營養,尋找自己創作的路徑。中間耽誤了許多年,當我重新拿起筆,一篇篇稚嫩的散文寫出來後,先生以一個師長對學生的愛護與扶持之情,發來信息鼓勵我,支持我,我從內心裡充滿了對先生的感激之情。

到了午飯時間,先生和大家一起去吃飯。飯前,我從手機裡調出我即將出版的散文集《背饃記》的封面,讓先生看。封底上,準備把先生鼓勵我的話印上去,那是先生通過手機發給我的,話是這樣說的:“騰馳的每一篇散文都用真情寫就,飽和著深切的生命體驗,讀來格外動人。”“騰馳是近年來陝西很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他的鄉土題材書寫,讓一個時代的中國記憶復活,這樣的作品是會傳世的;而在我心中,他又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朋友。”

先生接過我遞過去的手機,說:“我不知道你用的那些話,先讓我看看,如果不行,我另寫!”他把書的封面設計點開,細心看完文字,“我剛看了,好著呢,就用這兩段話!”

和先生同為涇陽人的陳喜林先生,是一位很成功的企業家與收藏家。關於修建涇陽名人館與博物館,他有很多的想法。他拿出了他的書稿,其中有他收藏的一塊珍貴玉石的照片,讓先生看。先生認真地看著照片,根據照片,他講了那塊玉應該是一塊什麼玉,應該是哪個朝代用過的東西。末了,先生說:“這只是我從照片上看到的,要準確地判定,還得看原物!”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鄉》作者:馬騰馳

——平易近人的白描先生回到家鄉文朋故交熱情相聚

菜上來了,先生讓招呼大家吃飯的涇陽作家李勝靈女士先講話。他給大家介紹,李勝靈是魯院第36屆學生,為他創作《天下第一渠》做了大量的輔助工作,對她表示真心地感謝。隨後,李勝靈講話,她說,熱烈歡迎白老師回故鄉,對先生長期以來關注故鄉,支持故鄉發展的真摯之情表示感謝。對從先生身上學到的怎麼樣做人,怎麼樣作文,表示謝意。一段講話,句句是真心話,句句打動人心。

完後,先生講話,他對大家專門來看望他表示感謝。他說,每次回故鄉,每次見到這麼多新老朋友,都讓他高興,都讓他激動。回到家鄉,看到所有的人,看到一山一水都是親切的,都是讓我難以忘記的。他祝在坐的各位和家人幸福快樂。先生的謙遜,先生真情實在的話,讓在坐的每一個人心裡暖暖的,對先生更多了一份尊崇與敬仰。

飯桌上,和先生熟悉的,還有剛認識的,爭相和先生合影留念。先生站在那裡,笑著,和每一個人合影。每與誰合影,他都要說上兩句話。可以看出來,先生回到故鄉是自在的,快活的,是高興的。

下午,先生還要去鄭國渠風景區他的工作室,有重要的事情要去處理。匆匆吃完飯,先生和大家在飯店大廳集體合影留念,一一握過手後,大家送他登車離開。

先生每次回來,都有許多的事要做,每天,許多的事安排得滿滿的的。先生是忙碌而不知道了疲倦的,因為他回到了故鄉,是故鄉,給了他精神與力量。


2019年11月21日於馳風軒

散文《白描先生回故鄉》作者:馬騰馳

著名作家馬騰馳先生近影

作者簡介:馬騰馳,陝西禮泉人。出版有雜文集《跋涉者的足跡》,散文集《山的呼喚》,也獲得報刊多種獎項,不值一提。喜愛文字,閒來寫寫一樂,而已,而已。

散文《背饃》,網上十天時間,點擊閱讀量超過百萬餘人次,其後,各類網絡平臺迅速跟進大量轉發,讀者人數難以統計。擁有四億用戶,“最大的有聲圖書館一一喜馬拉雅FM聽書社”,普通話與陝西方言版多版本誦讀了該作品。網上其它單位制作的《背饃》音頻作品版本眾多,聽眾甚廣。

其後,散文《母親做的棉窩窩》《我的老父親》《土布包袱》《姨親》《那些年,我們過年的滋味》《燒娃》《下鍋菜》《鍋塌塌》《豆腐腦吔》《坐席》《交公糧》《打鐵花》《感念玉米》《背娃》與《背糧》等作品在網上亦受熱切關注,創閱讀量新高。《打鐵花》獲2019年1月21日《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獎。

作者的散文集《背饃記》即將出版,該書由中國作協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題寫書名並作序:《馬騰馳和他的散文》。

https://mp.weixin.qq.com/s/LOa-XIOXHgaWxSky7XwUmw《馳風軒文化tch》2019年11月21日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