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種姓是永恆不變的麼?可以通過立功和賺錢來提高自己的種姓麼?

京東李達康


印度種姓制度從法理上講已不存在,雖然在印度社會依然有影響。所以,本問題只能在完全實行種姓時代下討論,則答案是:人的等級地位,還真不能通過立功與賺錢多來提升所屬種姓,最多成為一種次生種姓群中的一員。

這是印度種姓已經嚴格設計好了的,包括了這種“立功”或“富裕”而崛起的人。

印度種姓制度起源於印度教,又稱為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曆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的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

所以,針對問題所涵蓋的內容,就存在如下的情況:

一、世俗意義的立功,是剎帝利的特權。比其高種姓的婆羅門,不會幹“立功”的事,而其他種姓也沒機會幹立功的事。

二、賺錢,是吠舍的特權。高種姓的人不會幹商業,低種姓的也沒有機會幹。

請相信,在一個從信仰、文化、體制、政治到行業都界定了從業範圍,也就是界定了公共資源使用權的社會,真沒人能打破規則了――如賺錢一項,在不能經商,必須捐獻的社會背景下,怎能賺到錢?

當然,印度種姓制度運行是相當複雜的。如同種姓內,也會有權利大小、財富多少、地位高低的分別;婆羅門也會因為世俗事情,到剎帝利主持的政體調資源、打關司;種性還與地區相匹配,如南部的婆羅門到了北部,可能被鎮壓成為賤民;北部挖到藏寶的賤民,到南部與婆羅門共享,而改變地位,成為剎帝利等等。

但在同一地區,種姓身份是不能改變的。

印度種姓,是西方文明的傑作


在農耕時代,種姓制度有過積極性,最易理解的方式,就是可以視為奴隸制的更完整體系。

奴隸制雖然曾經是全球共有的體制,但在東亞與歐洲,因為經濟發展而進入了更高級的文明社會。印度則是人類歷史的奇葩,沒有靠自身的經濟發展突破,反而在宗教影響下,奴隸制的等級制度越走越深。

眾所周之,在英國侵入印度之前,印度版圖上有兩百多個國家與更多的部落。剎帝利,其實就是封建家族。而婆羅門,是宗教派別。

英國入侵後,發現種姓制度有利於穩定地方社會,符合殖民統治的需要,就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將種姓制度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所以,說種姓制度是印度的傳統文化並不嚴密,更應該視為“西方殖民文化的傑作”。印度也在1947年獨立後,從法理上逐漸解除種姓制度。

可惜,隨著印度本土利益集團的崛起,這種文明改造停滯了,甚至在倒退。如現在印度軍政的世襲制。而財富家族,也在西方“遵重私有與人權”的幌子下,借鑑種姓制得到被保護的特權。

在文化與思想上,印度利益與權貴集團的方式是:除了制訂幾條廢種姓沒執行的法律條文,就避而不談。對國際上對印度種姓制度的研究與批判,印度還會以“不尊重”為名,進行壓制,甚至打擊。

英國利用種姓制度統治印度,印度的獨立,本質上是印度的權力階層從英國手上拿回了統治權,印度並沒有進行革命式的社會變革。在遵重私有財產的“現代西方文明體制下”,曾經的婆羅門與剎帝利,就是保護了自己的財富。而現代經濟,資本為王,沒有資本的印度低層民眾,又怎麼能真正改變命運呢?


Shirley滄海1


可以通過刻苦修行提高種姓級別的,但是條件之苛刻,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還記得有個人高舉右手44年不放下來,手臂已經壞死了嗎?對,就是這樣修行!好像是到一定年齡比如說70歲之後,具體數字不確定,反正很大,就可以當作高種姓人了,但是這種高種姓不能世襲,你人死了就結束,你的子女還是低種姓。總的來說,坑死個人。




大明湖邊長大的娃娃


只要生活在印度社區,低種姓的印度人是無法擺脫種姓制度的影響,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每個低種姓印度人的吶喊。

印度的種姓制度從大約3500年前形成,當時吠陀經剛開始形成雛形,雅利安人在攻入北印度後,它的內部出現了祭司,武士,工匠,商人,農民等階層,大致以此形成了印度社會分工體系。一般低種姓的印度人膚色都比較黝黑,而通過膚色的深淺,就基本可以辨別種姓的高低。這是由於征服古印度的外來種族都是以白膚色為主,而印度的原住民則以黑膚色為主。膚色上的涇渭分明,不是能通過功成名就就可以改變的。

印度儘管先後經歷過雅利安人,蒙古利亞人,英國殖民者的征服,但是基本上其種姓制度是遵循越是先來到印度這塊土地的人,其種姓越在底層。征服者通過種姓制度,將先來者鎖定在低於自己的階層,以彌補征服者人少的劣勢,實現長久的穩定統治。而為了保持自己的高貴血統,高種姓的一般不會和低種姓的通婚,無論對方取得多大的成就。

在印度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低種姓的逆襲,也不是一成不變。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在東西方貿易通道貫通之後,國際貿易繁榮。有錢的商人越來越多,隨後他們就要求提高政治權利,反抗婆羅門祭司階層的領導。當時這些商人階層處於種姓制度的第三階層吠舍,通過信仰新興起的佛教,降低婆羅門階層的話語權。釋迦摩尼就是在這一歷史時期誕生的。到了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時期,古印度的佛教聲望達到頂峰,那時候種姓制度逐漸被邊緣化,但是隨著孔雀王朝的衰落,種姓制度捲土重來。

第二次逆襲出現在伊斯蘭文化在古印度的興起。穆斯林進入古印度後,強調各種姓的平等,當時的伊斯蘭文化代表先進的文化,理念,生產力,這種新興的先進思想在當時很快就獲得了很大的市場。隨著穆斯林在印度的統治,很多低種姓的階層民眾皈依了伊斯蘭教,從而改變賤民的地位。然而穆斯林畢竟是外來征服者,想要征服當時由印度教統治的地區,只能通過團結本土勢力。因此就看到了臥莫爾帝國的阿卡巴大帝與印度王宮通婚,迎娶了印度教的拉傑普特族公主。從而成為了印度歷史上民族和解,宗教寬容,族群平等的統一王朝。

英國殖民者來到印度後,起初也認為種姓制度壓迫性太強,英國人也想改造。然而英國殖民者也面臨人少的困境,用少數人去統治多數人,最簡單粗暴和見效最快的就是拿出種姓制度的辦法,讓他們內鬥。這時候英國就會從壓榨者,變成仲裁種姓之間內鬥的裁判,種族矛盾得到緩解,其地位也在無形間獲得提高。因此種姓制度,在英國統治的約200年期間,又重新死灰復燃。

印巴分治後,印度獲得獨立。種姓制度在法律上已經廢除。印度憲法的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明文規定廢除種姓制度的“不可接觸制”。而且為了能讓低種姓擁有上升通道,在印度的議會兩院為他們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印度所有政府機構和國營企業中為他們保留高達27%的名額。

但是種姓的思想卻沒有根除,原因是印度獨立之後,並沒有經歷徹底的社會改革,印度其實還處在前現代化國家的思想觀念,沿用了殖民時期的精英治國的辦法。而當時在印巴分治時,印度為了獲取更多土邦和貴族的支持,在種姓制度沒有做徹底的根除。

在沒有結構性的改變下,種姓制度的第一階層婆羅門以前是祭司,而在印度獨立之後,搖身一變變成了印度政府管理部門的高層,70%的政府高官,大學教授,工程師,律師,醫生等專業性很高是婆羅門。第二階層剎帝利以前是王宮貴胄,這些人現在成為了印度的地主階層,印度的土地幾乎集中在這些人手中,成為地方上的地頭蛇。第三階層吠舍,既有商人,也有工匠,隨著階層的興起,他們將苦力活都交給了更低階層的印度人去做,這個階層也壟斷了現在印度的工商業和金融業。在高種姓的印度人口只有15%,卻壟斷了印度的財富和精英階層。

這種現狀就決定了,低種姓的印度人,即使建功立業後,也是混不到高種姓的圈子裡的,沒功成名就的,更不會帶你玩。低種姓的印度人大約有8億人,印度政府即使留給他們名額,也是僧多粥少。他們一般找工作,只能通過他們的朋友圈找工作。而低種姓的朋友圈基本都是從事苦力活,他們的就業機會就會被限制,想爬到上層社會,本來就有天然屏障。

種姓思想最淡薄的是海外的印度人。比如在美國的軟件工程師。然而這些他們也逃脫不了種姓制度的餘威。他們在進行結婚時,也講究門當戶對,印度世俗的力量決定了他們不能跨種姓通婚。在種姓隔離的制度下,低種姓的鳳凰男是無法通過通婚,繼承高種姓的姓氏。當然低種姓的海外印度人,可以通過在海外改性,以隱藏自己出身低種姓的事實。但是一旦結婚,大部分印度人只能回到印度本土結婚,通過他們親戚和朋友圈就能立刻識別種姓的高低。

低種姓的印度人,要想改變社會地位,唯一的途徑是移民海外。畢竟樹挪死,人挪活,不能改變社會環境,就換一個社會環境。這也是印度很對多IT行業的人才到了國外,就換國籍的原因。低種姓的印度人,要對抗的是幾千年形成的文化慣性,這不是通過喊幾句口號就能改變現狀的。


梓蕤


我們公司在印度招聘了一個銷售經理,這個人是比較低劣的種姓。工作第二年,他要求公司給他一筆錢,他的理由是要給自己建一座廟,簡單地說就是給自己歌功頌德,供奉自己,他說可以改變別人對他的看法。


被駕校開除的賽車手


早在1947年印度🇮🇳獨立的時候就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不過,雖然在法律上是廢除了,但種姓制度在印度還是根深蒂固的。

根據印度教的教義,種姓是永恆不變的。你是什麼種姓,你的後代也是什麼種姓。低種姓想要改變的話,只能在今生多積點德,寄希望於來生投個好胎,出生到高種姓人家裡。

當然,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但要說完全沒法改變也不是事實。

首先,根據印度教的規定,女性可以通過結婚來改變自己的種姓。按照印度教的規定,低種姓的女人可以嫁給高種姓的男人,但高種姓的女人不能嫁給低種姓的男人。很多低種姓的的女人就想要通過結婚來改變自己的地位。這樣一來也就造就了印度跟咱們相反的結婚風俗。咱們結婚都是男方向女方送彩禮,但印度卻反過來,是女方給男方送彩禮。因為印度低種姓的的女人想通過結婚來改變自己的種姓地位,為了討好高種姓的男人,她就必需要準備好足夠的金錢和禮物;而高種姓的女人由於不能嫁給低種姓的男人,擇偶對象也就非常有限。為了能將自己嫁出去,也要準備好足夠的金錢和禮物。當然啦,咱們也知道,印度絕大多數人還是窮人,很難籌集到足夠的金錢和禮物,所以在當地還發生過武力逼婚的事。

其次,在印度一些比較發達的地區,如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等地,確實如提問者所言,可以通過賺錢、立功和知識來改變自己的種姓的。印度有部電影叫《三傻大鬧寶萊塢》,裡面的主角就是通過知識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這部電影裡提到的印度理工學院在現實中確實也存在,它是印度高技術人才的搖籃。印度前總統卡拉姆的種姓地位並不高,但他卻是靠知識改變了命運。他是印度的原子彈之父,印度的核武器就是在他的領導下研製成功的,後來又成為印度的總統。在這些地方,治理城市,管理工廠、企業,開發、生產各種技術產品……需要的是實實在在能幹的人。比方說印度的藥品製造業很先進,為了研製、生產新藥品,藥廠需要的是人才。只要你有真材實料就行了,他才不管你是什麼種姓呢。


血染戰旗紅


可能許多人都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在1947年脫離殖民體系後已經廢除了。也就是說在法律上已經不存在種姓制度,理論上低種姓人通過努力是可以改變自身的處境的。當然了,在實際上這只是天方夜談。

印度的種姓制度,其實就是一種封建農奴制度,和中國舊社會的地主制很相似。比如大財主們對轄區內百姓的人身、財產的完全控制,轄區內百姓地位相當於農奴。


印度人口約13.53億,其中75%的人都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各按天命,而種姓制度正是印度教基礎。想要徹底的根除種姓制,唯一辦法就是廢除印度教,可是廢除印度教那是不可能的!


沒錯,1947年的時候確實已經從法律上名義了種姓制。但名義和實際的差距是巨大的。那些低種姓依然還在受歧視,做著低收入卻很辛苦的工作,而高種姓的依然佔據著大量資源和機會。


比如印度的電影明星們都是高種姓的雅利安人,比如印度高層幾乎都是高種性,比如當年甘地觸及到種姓制度的利益就被刺殺了。可以說印度擺脫種姓制在幾百年內是不可能實現的。

所謂法律意義上的廢除沒有一點意義!僅從制度上廢除了種姓制,但是相關利益並沒有重新分配。人人平等的法律概念並沒有普及,種姓的階級分化依舊存在,同時變得更加牢和隱蔽。


可以說要真正意義上的消除種姓制度是越來越難了!因為日趨完善的法律制度,導致種姓革命已經失去了民意基礎。這其實就是愚民!


彈指千年


說起印度,人們會想到寶萊塢電影,想到歡樂喜慶的印度舞蹈,也會想到充滿咖喱味的印度料理。 在人文風情的背後,印度社會從古至今難以更改之物,就是以血統來區分社會等級的種姓制度。

這種舉世聞名、等級嚴格、也堪稱臭名昭著的制度,可謂是世上罕有之物,他堅持數千年的頑強生命力,更是令人瞠目結舌。種姓制度之下,形成了等級森嚴、各等級世代相襲的局面,人們一出生就已經被這個社會定上了社會標籤。

那麼,印度的種姓是永恆不變的嗎?低種姓者是否可以通過立功或者賺錢,來提高自己的種姓呢?

印度泰姬陵

種姓制度其實就是外來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為了政權的需要,最終所形成的一種固定、僵化、等級森嚴的階級制度。這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將印度人劃分成為了4個等級。

第一等級的婆羅門,為僧侶貴族;第二等級的剎帝利,是負責守護婆羅門的軍事武裝集團;第三等級的吠舍,是為前兩個階級勞動服務的勞動階級,他們已經不具備政治特權;第四等級的首陀羅,是從事著低賤職業的奴隸階級。

除此之外,在印度社會中最為低等,甚至都不屬於賤民的達利特,直接被排除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之外。在印度,這部分身份的人地位之低,甚至不被認可為人。

種姓制度

由於種姓制度環環相扣,又覆蓋了印度的社會、宗教、人際關係等方方面面,這套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儼然成為了印度社會中鋼筋鐵骨一般的存在。哪怕獨立之後的印度在法律上宣佈了廢除種姓制度,但是實際上,種姓制度依然存在於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

那麼唉,既然種姓制度如此重要,第一種性的印度人有可能提高自己的種姓等級嗎?還是有的。低種姓的印度人能夠通過獨有的“梵化”方式,改善自己被先天賦予的種姓身份,提高自己的社會身份。

所謂“梵化”,在印度梵文中就意味著,低種姓需要遵循高種姓婆羅門特有的生活方式,獲得向上級種姓等級攀爬的機會。

低種姓者

想要真正的“梵化”,就需要做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首先,低種姓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職業來進行“梵化”。印度低種姓所從事的職業多為理髮、接生、搬運死牛、看守火化場等被視為不潔的職業,因此,他們想要進行“梵化”,就必須改變自己原來的職業,從事高種姓的“潔淨職業”。

高種姓者

其次,由於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的種性所吃的食物不同,想要徹底“梵化”,必須做出飲食習慣上的改變。印度低種姓所吃的食物為被視為不潔淨食品的葷食,比如魚、肉、辣椒等。

高種姓所吃的食物為“潔淨食品”的素食,比如牛奶、水果蔬菜等食物。所以,只有當低種姓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成為像高種姓一樣的素食者,才能達到“梵化”的目的。

低種姓婦女

最後,想要成為高種姓,低種姓必須拋棄自己的生活習俗,再通過改變種姓名稱和遷移居住地,達到“梵化”的目的。種姓制度基本上是依靠種姓名字來辨別種姓等級的高低。

所以,低種姓想要改變自己的身份,就需要離開知曉自己身份的居住地,然後改變自己種姓的名稱,在生活習俗完全轉變為高種姓,完成“梵化”過程。

但是以上幾點,必須建立在低種姓有財富積累的經濟條件之上,如若低種姓沒有可靠的收入來源,他們連維持生計都成了問題,根本沒有辦法實施以上的“梵化”過程。

高種姓婦女

所以歸根究底,只有當低種姓通過某些非常規的方式積累了大量財富,又或者是當高種姓的男子願意娶低種姓女子為妻之時,他們才能在提高經濟與政治地位以後,再通過“梵化”的過程提高自己的種姓。

這是一個極為艱辛的過程,需要幾代人的時間才能完成,而且在過程中不能出一點兒差錯,幾代之孫也要足夠爭氣,才有完成的可能。所以,改變種性對於印度人而言,可謂是難於登天。


鳶飛九天2018


印度種姓是印度教特有的特色,你出生就是這個種姓,就算突然變富都改不了,在印度投胎是技術活,完全看天意,如果你命好投到高種姓家裡那就可以吃喝玩樂,如果投到低種姓或者賤民家庭,那對不起,這輩子你就受罪忍受,然後等來生投個好點的種姓,印度表面是民主國家,其實是不民主的。


夏天吹的旋風


我是塵觀,我來說一說。

印度的種姓制度由來已久,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 [1] 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佈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最初是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然而隨著馬木路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經歷過許多調整,並且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由於該體系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徑庭,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現在由於時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印度的種姓制度沒有以前那麼嚴格,但是仍然存在。在目前的印度中,你可以通過努力學習,或者從政能夠獲得社會地位。但是不同種姓或者階級之間不通婚的習俗在大部分地方還是存在的。而且高種姓的人有更好的機會獲得社會資源。


塵觀


印度缺文藝復興或者商鞅秦孝公。全球歷史,等級制度是普遍的。中國率先由商鞅變法打響等級制度第一槍,而陳勝吳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是影響後世至今。可以說,中國古代之所以能夠達成封建社會的頂峰,基本可以說拜此所賜。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中國古代也概莫以追求鎮壓(皇朝永固)和翻身(建立新朝)為目標了,從而近代落後。西方在蠻族和宗教中的糞水泡了上千年(這可不是我罵人,有興趣自己去百度為啥西方瘟疫那麼多)直到文藝復興等級制度才有了鬆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