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我是這樣做的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殷切希望,然而好孩子不是一天養成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精心培養。

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信息量呈幾何式增長,兒童網課、各種APP、音頻等搶佔我們的注意力。有時我們為了緩解焦慮,會給孩子屯大量的課,今天上上數學課,明天再聽聽英語音頻,把孩子弄得很忙碌,自己也很焦慮,卻還是感覺什麼都沒有學到。

究其原因,可能還是學得太過碎片化,不能將學到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孩子的知識體系。

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我是這樣做的

01 什麼是知識體系

所謂“知識體系”,指的就是把大量卻不同知識點,系統、有序、指向性明確地組合成某種類型的知識架構。通過這個知識架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些問題,解決某些問題。而與之相對的,則是碎片化的知識點。

也就是說,“知識體系”好像蜘蛛網那樣,由點到線,再到面,把不同的知識點,有規則地串聯起來,從而塑造出一種思維模式;就算忘掉其中一些知識點,我們擁有的獨立思考能力,也得以幫助自己繼續工作和生活。

與之相反的,大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提出來個概念:惰性知識。

惰性知識,是類似於惰性氣體的表述。指的是那些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無法在現實中應用的、缺少活力的知識。知識必須能夠在你大腦中自如運行,有一套完整的思維體系,才更有價值與意義。

對於孩子來說,從小就讓他有這種知識體系不現實,但是有這種意識,以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段為週期,建立孩子的知識體系,還是很有必要的。

“知識”而非“成績”,是通過引導孩子不停地學習和思考來構建孩子的知識面。

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我是這樣做的

02 從小養成閱讀習慣是構建“知識體系”的前提

構建知識體系,孩子需要大量的輸入,經過了大量輸入,許多碎片知識才能逐漸由點及面,逐漸形成知識結構。

而閱讀是孩子最好的輸入,孩子只有大量閱讀之後,才能慢慢摸索規律,從而進行主題分類,再逐步深入。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教會孩子“渴望”閱讀,才是“如何”閱讀

正如一句教育格言所說:“我們教孩子去熱愛和渴望的,遠比我們要求孩子去學會的有價值很多。”

當孩子熱愛閱讀,他就會如飢似渴地閱讀他所好奇的一切,他所閱讀的知識會逐漸積累,有一天量變到質變,所有的閱讀都會變成他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他知識體系中的一個個點。

我一般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作為切入點,孩子喜歡什麼,我就帶她瞭解什麼。在她很小的時候,她特別喜歡公主,我就給她買了一些公主的書,當她喜歡跳舞的時候,我給她看《大腳丫跳芭蕾》,當她問我冰激凌是怎麼做出來的,我給她看《身邊的科學》冰激凌的製作奧秘,然後一起討論相關的知識。

在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我在不停地根據孩子的喜好來選書,引導孩子閱讀,根據孩子實時的興趣,喜好和好奇心,不強迫,只是在她需要的時候提供資源。

閱讀的目的一方面是擴大視野,提升語言能力,另一個方面就是,建立知識體系,思維體系,提升思維能力。

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我是這樣做的

03 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哪些知識體系需要構建

我家孩子目前上小學二年級,針對孩子的知識體系,從幼兒園開始到現在,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當然我僅僅是針對幾大知識體系給孩子的啟蒙。

1. 語言方面

語言,一是母語,二是英語。

母語方面

有人說“得語文者得天下”,未來語文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語文不僅會影響語文成績,還會影響其他科目,因為其他科目不再是單純的計算,反而是通過閱讀能力來考驗。

更重要的,語文是母語,通過母語的學習提高語言能力是一方面,而培養情商、思維、三觀,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從2歲多起,我給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書籍供孩子閱讀。

閱讀主要有幾個方面,小時候是大量的繪本,上小學後增加一些經典作品,比如《國際大獎小說》或名著系列,隨著學業的增加,孩子沒有大量的時間來閱讀,所以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儘早地養成閱讀習慣,為以後的知識積累打下一個基礎。

閱讀的另一個部分是傳統文化篇目,目前部編版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古詩,整個小學古詩文是124篇,大量地誦讀經典,一是對於孩子的成績有一個好的幫助,其次,趁孩子學業不重的時候開始誦讀,多讀古詩,也為以後的古詩文學習打下基礎。

我家孩子使用過或正在使用的有《小學生古詩75+80首》、《小古文100篇》、《聲律啟蒙》、《論語》,有空的時候讓孩子誦讀,一是讓孩子有一個語感,以後接觸時不會太陌生,二是慢慢地薰陶,希望孩子能領略語言的美。

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我是這樣做的

英語方面

我是根據蓋兆泉老師的理論來進行啟蒙的,從4歲開始,使用原版分級讀物螺旋而上,使用較多的分級讀物有牛津閱讀樹、RAZ、培生英語。一年級開始校內開始有英語課,同時開始劍橋體系的學習,堅持原版分級閱讀並逐步開始橋樑書。

2. 邏輯思維方面

其實不管是哪個科目,邏輯思維能力都是很重要的,比如寫一篇作文,先不說用詞造句,先說文章結構,有的孩子寫得作文就是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有的孩子寫得作文就是邏輯混亂、條理不清,這本質上就是思維的差距,不是語言的差距。

對於邏輯思維方面,幼兒園時期就開始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培養。比如使用邏輯狗、百花思維等。

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我是這樣做的

3. 通識

從2017年開始,科學被列為和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學科,小學一年級就開設了科學課,科學課也會計入孩子的成績。

同時,幼兒和小學時期,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的,孩子經常會問“為什麼”,有些問題我們大人也無法回答,這就得從課外閱讀當中給來尋找答案。

從小我給孩子閱讀的書籍中,科普類的書籍佔了很大一部分,比如《神奇校車》、《揭秘系列》、《自然科學啟蒙》等。

在閱讀這件事兒上,給孩子準備廣泛的閱讀資料,放開手讓孩子讀,適當引導即可。

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我是這樣做的

4. 文史哲

除了文學,還有其他的比如歷史、地理、哲學,也都讓孩子接觸一些。孩子小的時候會對一些人物感興趣,比如有一次讀了《漫畫中國史》,突然對武則天感興趣,趁熱打鐵給她準備了武則天相關的書籍,《穿越報—武則天》,還有《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相關的武則天的書籍。

還有地理方面,《寫給兒童的中國地理》、《和爸爸一起去旅行》、《寫給兒童的哲學啟蒙書》等都是給孩子的啟蒙讀物。

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我是這樣做的

5. 美育

這一塊其實我做的很少,但是我認為美育是很重要的,它是一切創造的基礎。藝術教育不是讓孩子去學美術、學鋼琴、考證就能實現的,而是一種生活化的薰陶,日常的耳濡目染讓孩子有一雙發現美的眼鏡,有了發現美、感悟美的能力,才有創造美的能力。

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我是這樣做的

關於知識體系還有很多方面,這裡只是列舉了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04 如何構建孩子的知識體系

構建孩子的知識體系,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確定目標、大量輸入、輸出應用、補充完善。

1.建立目標

對於孩子來說,在什麼時間內要達成什麼目標,但是要制定合理的目標,是孩子通過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的,而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比如目標是兩年內英語啟蒙達到一個目標。

可以根據SMART原則,即:

Specific,目標是具體的;

Measurable,可衡量的;

Attainable,可以達到的;

Relevant,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

Time-based,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

舉個例子,比如兩年內英語啟蒙達到一個目標,假設以此為目標,分析現在孩子的狀態實現這個目標是否可行,下一步就是需要閱讀哪些書籍,有什麼方法可尋?再來細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孩子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具體細化到每個月每週,這樣每週都能看到進步,更有成就感,也便於隨時改進。

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我是這樣做的

2. 大量輸入

制定好目標,下一步就是執行了。沒有執行無論多美好的目標都是紙上談兵。根據上一步中選出來的書籍,按照計劃逐步輸入,比如我選擇了分級讀物牛津樹和RAZ,根據計劃達到的目標,制定計劃,以周為單位來引導和幫助孩子聽和讀,進行大量的輸入。

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資源,適當引導,幫助孩子順利執行,向目標方向努力。

3. 輸出應用

輸出不外乎兩種方式:講出來和寫出來。

對於幼兒或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寫出來不是很容易實現的,比較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講出來,比如和孩子一起討論時,提出問題,讓孩子針對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自己當學生,讓孩子當小老師,當做一個課堂讓孩子針對這個主題講講課。

通過這些方式,主要是讓孩子在一個有興趣的方式下進行,而不會反感。

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我是這樣做的

4. 補充完善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後,知識已經內化融會貫通。接下來需要反思有哪些是遺漏的,有沒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通過查缺補漏逐步完善知識體系結構。

幫助孩子建立知識體系,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讓孩子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用心陪娃,和娃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