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創業,為何“保鮮”那麼難?


生鮮創業,為何“保鮮”那麼難?

​5個月前,一顆裡面爛掉的西瓜,以及後續一系列與客服還有配送站工作人員的扯皮,讓懂懂筆記放棄了生鮮電商應用。

5個月後,我廚、吉及鮮、妙生活、呆蘿蔔等一系列生鮮電商平臺因為資金鍊斷裂難以為繼,在這個初冬接連退場。這番景象,也讓公眾對生鮮電商行業多了一份關注。

出於觀察和體驗,懂懂筆記近日又通過每日優鮮平臺購買了一次水果,雖然品質一般,但裡面倒是沒有壞——只不過訂單上明明買的是一份橙子,送來的卻是幾隻橘子……

生鮮創業,為何“保鮮”那麼難?

所有人都低估了燒錢的可怕

無論是壞掉的西瓜還是送錯的橘子,都只是一個個體在購買體驗中的小插曲。但對生鮮電商創業企業而言,這卻是如今因瘋狂燒錢飽受資金壓力後,失去的那份當年開疆擴土時的“新鮮”。

生鮮創業,為何“保鮮”那麼難?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到4萬億元。其中,生鮮電商行業的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103.2億元,較2017年的1402.8億元增長49.93%,但滲透率僅為5%左右。報告預計當前線上市場的滲透率還將持續提升,到2020年將達到21.7%。也就是說2017年到2020年的複合增長率會達到49%。

面對如此一個萬億元級別的市場,沒有人會不動心。所以,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加碼的同時,無數創業者也在湧入這個市場。

2016年,在新零售風潮下,生鮮電商風頭正盛。或許是想體驗風口上的新生事物,又或許是單存的想蹭平臺大把燒錢的補貼,很多用戶嘗試了無數的生鮮電商平臺,這些平臺水平雖然參差不齊,但當時的它們確實都做到了夠快、夠鮮。當然,在燒錢補貼之下人們也體驗到了足夠的便宜。

三年後的這個冬天,頭部生鮮電商平臺如美團旗下的小象生鮮,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永輝超市旗下的超級物種等,都先後出現了關店情況。至於上文提到的呆蘿蔔、吉及鮮、妙生活等也都因為經營不善、融資失敗等原因,先後退出了市場。

在此之前,它們當中有不少都是獲得過上千萬元融資、估值上億元的創業企業,而如今在這個行業中再談融資,幾乎已經成為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前置倉是生鮮電商行業最新也是最熱的概念之一,2019年甚至被稱為前置倉模式的元年。在今年上半年,不僅使用前置倉模式的創業公司高速增長,連盒馬、每日優鮮等市場頭部玩家也都紛紛加大投入,30分鐘配送幾乎成為了這一行業的標配。

對於所有用戶而言,如此高效率的配送服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生鮮品類的產品,在快的同時“鮮”也是決定性因素。行業起伏初期,物美價廉幾乎是所有剛剛拿到融資的平臺呈現出來的景象,但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燒錢的基礎之上。

隨著這些平臺自身體量的擴大,對於成本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此時資本市場也變得越發謹慎了。對於這樣一個短時間內看不到盈利希望,卻又需要長時間不斷大量投入的賽道,資本不再那麼感興趣了。

根據網經社電數寶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12月11日,2019年內生鮮電商行業的融資事件數量為22次,同比下降了38.89%。這說明投資人對於整個生鮮電商行業的態度,正在發生巨大改變。

前不久,吉及鮮CEO璐陽在宣佈融資失敗、公司將開始裁員的全員會上透露,過去的三個月裡自己已經見過100多位投資人,但最終還是沒能獲得新一輪融資,“因此公司只能進行降薪、裁員以及關倉。”

生鮮創業,為何“保鮮”那麼難?

​而另一家因資金問題陷入泥潭的社區生鮮電商平臺呆蘿蔔,其創始人兼CEO李陽在公司出現危機後對媒體這樣反思:“我們對增長的預期與需求太高,低估了生鮮的燒錢速度,以至於消耗過快,這是我們做錯的地方。”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生鮮電商雖然掛著電商的名頭, 但與我們熟知的傳統電商模式有很大不同,特別是此前興起的前置倉模式,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全新零售理念。對此,相關電商行業分析師對懂懂筆記表示:“生鮮電商必須擁有足夠的規模化,這種規模化不僅是平臺本身,也要求整個上游農產品供給也能有足夠的規模化。但想要在上游供給方面實現規模化、標準化是非常困難的,者需要非常大的投入,現在盒馬鮮生就在做這件事,但如今能像阿里一樣承擔得起如此成本的沒有幾家。”

該人士同時強調,“另外,現階段國內冷鏈物流的建設還不是那麼完善,並且冷鏈物流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個行業一起推動。而這也無形中加大了生鮮電商平臺的成本。尤其是最後一公里的人工配送成本以及生鮮存儲,都需要很高的資金投入,可以看到如今阿里、京東等巨頭也在通過蜂鳥、達達這些自家生態內的配送系統來降低成本,但那些小眾平臺很難實現這種成本分攤。”

顯然,資金和成本壓力是整個生鮮電商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曾經,它們可以憑藉對未來美好承諾的PPT獲得投資人的認可,但在資本寒冬下,資本已經不再相信“畫餅”。

發黴玉米和開裂聖女果正在“勸退”用戶

投資人不再慷慨,成本壓力又高居不下,想要活下去就必須縮減成本。裁員、降息、關倉之外,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如今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生鮮產品的價格不再那麼便宜,產品的質量也不再那麼鮮活。

一位北京石景山區的董女士近日對懂懂筆記表示:“我現在真的挺失望的,以前不到30塊錢你能在這些生鮮電商平臺買到一大份品相不錯的草莓,但現在稍微好一點兒的草莓沒有40元都不要想,而且分量還沒有以前多了。”

生鮮創業,為何“保鮮”那麼難?

​前不久,她在每日優鮮平臺上購買了一份玉米,當她扒開玉米葉時發現用乾癟來形容手中的玉米都有些顯得“溢美”,因為有的玉米心都已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黑斑。另外,她在另一家知名生鮮電商平臺購買的水果同樣質量堪憂,其中一份聖女果有不少開裂的情況,而且整體摸上去都很蔫也不太新鮮。

生鮮創業,為何“保鮮”那麼難?

​消費者孫先生一直是盒馬鮮生的忠實用戶,他感覺以前買的蔬菜都比較新鮮,但最近幾個月卻發現質量越來越不理想。比如一款長期購買的西紅柿,價格很高,以前質量也都非常好,但後來有兩次送來的都是青綠色,根本沒法吃。一個星期前購買的芹菜,都是乾巴巴空心的。此外,近一個多月來買到不新鮮的黃瓜、菠菜時有發生。孫先生覺得盒馬非常方便,已經離不開這個服務了。但是,如今時常會遇到不新鮮的菜品,真的讓他很撓頭:“貴一些可以,但一定要保持品質啊!”

生鮮創業,為何“保鮮”那麼難?

​當然,在高昂的成本壓力下,消費者也不能一直用平臺在高補貼時期的價格作為消費標準。但是,用戶可以體諒平臺的價格上漲,卻不能忍受漲價的同時品質卻如此下滑。

在回顧過去半年來生鮮電商行業的新聞時,可以發現不乏各大知名電商平臺的負面信息:例如每日優鮮這樣的行業獨角獸,被曝光將死水產與活鮮混放、或在冷凍後作為冰鮮水產售賣;果蔬變色後才下架,本該一小時送達的蔬菜在倉庫滯留超一週。

前不久還有媒體在“臥底”後曝光盒馬鮮生存在以死魚冒充成活魚的現象:當用戶要活魚,則配送活魚產品;而當用戶下單註明需要“宰殺”時,工作人員用死魚宰殺再進行配送。諸多事件曝光之後,用戶對於這種生鮮配送的模式自然產生了更多顧慮。

雖然一些平臺方一直在強調品質是它們工作保障的最優先級,但用戶和市場的反饋不會騙人。說實話,無論是新的生鮮創業企業還是巨頭孵化出的新業務,前期用補貼聚攏用戶確實可以迅速培養出用戶的使用習慣。這就像網約車、共享單車等項目一樣,雖然這些企業還在虧損,但如今的消費者在出行方面確實已經徹底的改變了習慣。從這一點上來看,網約車、共享單車的前期燒錢是成功的,但是燒錢之後呢?

有人說,生鮮電商對於如今越來越懶的消費者而言正在變成剛需,人們都不願意下樓買菜、買水果,都希望有人能為其代勞。但我們必須知道,這個剛需的完善必須是建立在商品品質有保證的前提下。

試想一下,當我們頻繁購買到發黴的玉米、蔫軟的聖女果和枯乾的綠葉菜時,是會繼續下單還是走下樓去旁邊的菜市場(超市)?

【結束語】

快捷和便宜雖然重要,但品質則是每一家生鮮電商平臺的立命之本,無論任何原因都不應該在品質上打折扣。以往拼多多曾被很多網友調侃為“拼夕夕”,後來價格便宜的同時品質開始明顯提升,網友又開始稱它為“拼爹爹”。

兩個名稱的改變背後,是用戶對平臺態度的變化。對於如今的生鮮電商平臺而言,道理也是如此。以前在燒錢時用“物美價廉”換來的“鮮活”印象,如果在當下被一次又一次的“陳腐”所替代,透支的就是品牌自己的生命力。沒有了信任,鹹魚再想鮮活地翻身,恐怕真的就是天方夜譚了。

——————————————————————————————————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佈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