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疫情帶來的思考


新冠疫情讓人感受最深的有二點:一是生鮮電商的熱鬧,二是直播成了萬能鑰匙。不管你是否願意在疫情期間還是學會了在APP或小程序上買菜搶菜,當然體驗感因人而異;有過傳統買菜經驗的人體驗後的意見會多一些,而沒有廚房經驗的人,這種體驗反成了生活中的一時功課或一種樂趣。受疫情影響最大的還是線下實體店,自然而然直播線上銷售就成了速效藥;對小工業品來講這次危機可能促成銷售的一次轉型,新零售可能會以主流常態化存在。但對農業農產品而言,不論電商有多熱鬧直播效率多高;產銷矛盾與供應鏈弊端存在的問題還是依然存在,農產品的季節時效性問題還是無法保障其在商業上的延續性以及消費粘性。對農業產業整體方面沒什麼問題,但對縣級當地來講還是缺乏可持續性發展理念;解決這些實際問題也是大家面臨的一個棘手挑戰。面對現在的國內農業產業鏈現狀,很多企業或個人喜歡提倡打通產業鏈或供應鏈;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大家還是在發現問題的跑道上搏命匍匐前進。原因很多,有產業鏈上企業間各自的利益博弈、企業理念、自身現狀等業態弊端;導致整個供應鏈處於平行線發展運行,根本不在一條線上;出現節點銜接困難、流程工藝混亂、重複浪費等問題。所以選擇產業鏈縱向發展有待檢驗值得商榷,目前產銷兩端相對規範成熟多元化,最大的問題是產銷不對待客觀矛盾等業態現狀;聚焦於產業鏈橫向發展值得嘗試,當然必須要做好縱向的數據鏈延伸;這樣有助於產業鏈上企業間能在一條線上融合運行發展,便於相互間銜接協作與監控以及利益透明化;主要體現各自企業的專業性。從農產品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大宗單品(蘋果、梨等),二是地域性特色品種(楊梅、荔枝等);從消費體驗來講可以分兩種,一是嘗試性消費,二是習慣性消費。隨著信息傳遞高速發展,嘗試性消費向習慣性消費的轉化率逐步提高;主要依靠農業基礎設施與物流的完善以及銷售模式的多元化,還有地方政府對地域特色單品的大力推廣與相應政策扶持。地域小眾特色單品在針對當地的習慣性消費反而有待開發,主要原因單品體量相對小,缺乏規範系統的整體規劃;投入相對也少。生鮮企業相對於大而全的銷售佈局,專注於小而精的地域特色品種農產品或許更有機會;當然前提要引入更多的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讓農產品相對標準化,產生品種品質溢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