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沉迷”生鮮,滴滴打補貼戰……背後有何增長祕密?

阿里、京東“沉迷”生鮮,滴滴打補貼戰……背後有何增長秘密?

阿里、京東“沉迷”生鮮,滴滴打補貼戰……背後有何增長秘密?

本文整理自易車網高級副總裁@楊永峰 在運營研究社舉辦的《2018運營人年終聚會》上的演講《從供求關係制定增長策略》。

今天我分享的主題叫“從供求關係到增長策略”,這是我過去十幾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獨家經驗。

在正式分享主題前,大家需要先看 2 組關於我的關鍵詞。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第一組關鍵詞:

站長、互聯網、汽車。

站長什麼意思?在座大多數朋友對這個比較陌生,我 2004、2005 年上學的時候是一名個人站長,但是現在這個詞消失了。

早年互聯網開始的時候,很多所謂的創業者更多是單打獨鬥,一個人可以自己把網站所有的職能全做了。那時候沒有產品,策劃、運營、推廣、技術,所以站長什麼都需要自己去做。

我就是這樣一個站長,我 2004 年做了當地城市的分類信息的網站,比 58 同城早一年的時間,自己設計,自己寫代碼,自己學習。

畢業之後我進入了互聯網行業,大多時間做跟汽車有關的業務,做了快 10 年。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第二組的關鍵詞,媒體平臺、集客平臺、交易平臺。

任何一個平臺,任何一個互聯網企業其實都會有這三種業務模式,分別是從消費決策的媒體平臺進行曝光,到集客,到成交三個元素構成的。

什麼叫媒體平臺?類似 CCTV 或者門戶網站,通過曝光你這個產品,來獲取廣告收入的叫媒體平臺。

什麼叫集客平臺?這是互聯網和其他傳統媒體主要區別,過去傳統媒體是單向做傳播,但是互聯網可以互動,傳播自己的產品以後,用戶如果感興趣可以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這個叫集客。

中國最大的集客網站是百度,百度今年有七八百億的收入,品牌廣告佔比很小,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在集客平臺上面投廣告,廣告主可以在網站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然後後期再去轉化。比如說醫療、汽車很難在線上完成成交轉化,因此需要在線上做集客,到線下去轉化成交。

什麼是交易平臺?用戶在線上直接可以進行做出購買決策,線下只需要做交付就可以了,電商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我在汽車互聯網行業,以上說的 3 種平臺都做過,接下來分享的內容,是我從整個產業鏈總結出來,再抽象到各個行業的一些供需增長方法論。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在線零售滲透率分佈與分析

我們從新零售開始說起,這是最近兩年很流行的一個詞,

據說馬雲和雷軍兩家 PR 因為誰先提出來的新零售,爭得不可開交。不過他們確實是同一天提出,雷軍在上午的會議上說了新零售,馬雲在下午的會議上說新零售,不謀而合一天提到了新零售,他們私底下有無互通就沒法查證了。

哪些行業提到新零售這個詞最多?我主要去百度去搜關鍵詞:新零售哪些行業提的最多?

第一個是商超,從去年年初以來,騰訊和阿里收購了很多的商超,基本上都是搶著收購。第二是生鮮,盒馬、小象、京東也出了生鮮。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還有哪些?手機、小家電,這方面提最多的是小米。還有一個是汽車,無論是新車還是二手車,提到新零售都比較多。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為什麼這四個行業提新零售最多?

先給大家看一個數據,2017 年的 GDP 是七八十萬億,其中社會零售總額是 30 萬億,我把這 30 萬億中的幾個主要行業,做了一張圖:2017 主要行業在線零售滲透率(通過互聯網將產品賣出去)。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2017年主要行業在線零售滲透率數據

發現哪些行業在線滲透率高呢?機票、電影票,機票和電影票的“在線零售滲透率”基本上都佔了 80% 以上,圖書接近六成,電視機 30%,服裝 25%,行業平均在線零售滲透率是 20%,手機大概 20%,剩下幾個比較低,新車、二手車、生鮮、醫藥。

為什麼機票、電影票在線零售滲透率高?

這就涉及到每個行業的不同特點,機票、電影票屬於典型的線上零售行業,線上零售行業的特點是,體驗比線下體驗好,客戶只要在線上作出購買決策,線下出示一個二維碼,甚至不用打印,線下交付極其簡單。

那為什麼沒有百分之百覆蓋?因為行業內有一些 B2B 企業,是通過用批發的方式,主要依賴於線下。

圖書跟電影票、機票相比,線下交付比較複雜,因為需要郵寄。不過因為圖書比較標準化,而且運輸過程中不易耗損,重量輕,通過線上的方式比線下開店的成本更低。

電視機、服裝、手機類似,比較標準化,線下交付容易。

那為什麼新車、二手車、生鮮、醫療的在線零售滲透率低呢,下面我會通過一個自己總結出來的座標軸來進行詳細的分析。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在線零售滲透率的3個影響要素

我們先回到新零售,看看新零售解決了哪些問題?我總結了兩個點。

1)電商無法覆蓋的場景

線上體驗做的足夠好,價格足夠優惠,會不會全轉到線上?很難,因為場景的概念。

比如隨手買個煙,快遞 30 分鐘也不如旁邊有個便利店買的方便;有一些中老年人喜歡線下實際看到才買;或者說手機,三四線城市需要到線下試完再買。

這些品類的線上體驗再好也很難滲透,所以商超和生鮮都是解決電商無法覆蓋的場景,現在你再看小米之家,就知道為什麼雷軍對它會如此痴迷了。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2)電商無法解決的品類

新車、二手車、生鮮、醫藥,這是另外一類,用新零售解決電商無法覆蓋的品類。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先講醫藥,醫藥最特殊,從醫藥類行業的特點來說,醫藥特別適合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做,為什麼做不起來?

因為政策因素,醫藥裡面 80% 的藥是有準入門檻的,叫做臨床醫藥,這個只能通過醫院解決,不能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賣。剩下的新車、二手車、生鮮在線零售滲透率低,都是因為行業的特點造成的。

接著來分析,剛才所有的這些行業裡面,都有哪些行業的因素在決定它們在線零售滲透率的高和低的呢?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我的分析方法是這樣的,三個因素:縱座標叫商品的標準化程度,橫座標叫做流通交付的難度,圈的大小代表客單價。

按照這三個標準,把這幾個行業全部放到座標軸上。

商品標準化程度和客單價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我主要講流通交付難度,我把所有行業的交易分為 3 個環節:

進貨、賣貨和交貨。

分別從這 3 個環節去看行業的“交通交付難”特點。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進貨環節由 2 個決定因素:一、是否有足夠穩定的貨源,這個決定了你是否有持續的貨可賣;二、是否掌握定價權。

賣貨的環節,即銷售給用戶。用戶買商品或者買服務,他的決定因素是否能通過互聯網解決?比如買手機,用戶最

關注的價格、服務、參數,是否能通過互聯網解決?如果可以解決,那就可以做到透明化。其次是是否足夠便宜?第三個就是確定性,按這個價格買了是否真的能拿到?

最後交貨環節,京東上面的商品,售後需要解決交付問題(物流),書籍的交付成本很低。

舉一個例子,京東的快遞員在一線城市配送貨物的成本是多少錢?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我專門算過這個數,我找了幾個同事,他們分別住在北京的東西南北幾個不同的地區,分別看快遞員送多少貨,發現一個快遞員 90-100 單,月收入八千到一萬,

一單的成本只有 4 塊錢,交付成本極其低。

同樣的例子分析美團外賣,一個配送員一單是京東的 2-3 倍,為什麼?因為京東交貨是提前規劃好的,前天下單,第二天把所有配貨的路徑規劃好,從配送站出來,一個小車拉 50 單,並且全天 12 小時都在送貨。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外賣是點對點,一單送一單,另外一個是潮汐效應(週期),餐飲有高峰和低谷非高峰期外賣員可能會休息,所以它的成本是京東的兩三倍。

分析完流通交付難度,在加上商品標準化的程度和客單價,機票、電影票在座標軸的右上角,在線零售滲透率達到 80%,就很容易理解了。

圖書,交付比機票電影票麻煩一點,要線下配送,所以在線零售滲透率 57%,比前兩者稍低。

醫藥上文已經分析過,很容易做線上,但是有政策門檻。手機,客單價稍高,但線下交付也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線零售滲透率也比較高。

服裝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品類,它是典型的非標產品(不是按照國家頒佈的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規格製造的產品或設備,而是依據自己的用途需要,自行設計製造的產品)。

服裝前 50 大的上市公司銷售額只佔到行業的 1%,這個行業是足夠非標和長尾,沒有頭部效應,但是為什麼也可以做到線上收益那麼高?

你會發現,標準化其實不是取決於在線零售的唯一因素,服裝的流通交付難度很小,所以在線零售滲透率還是比較高的。

再來看新車,座標軸 Y 軸正向系可以看到,新車的標準化程度很高,賣到各個地區的只要出廠都是一樣的。

房子呢?新房子標準化程度也很高,同一個樓盤一套房,基本上座標軸在中間。

二手車是典型的非標,交付難度比新車還要高,現在大多數人不願意接受二手車,有很多顧慮,比如不知道有沒有出過事故,不知道保險有沒有做到位。

生鮮也是典型的非標商品,因為不同的生鮮,不同品類的差異很大,並且交付的難度也很大,食品類尤其要注意一個指標叫做“損耗率”。

不同的食品損耗率是不同的,比如香蕉從摘下來到吃只有 14 天,核桃或者其他的品類可以達到兩個月,有些商品可能只有 3 天。

所以生鮮是非標品,

並且流通交付難度高,導致在線零售滲透率極低。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用自營還是平臺化來做業務增長

上面的座標軸可以解釋為什麼不同行業的在線滲透率有高有低,通過這 3 個指標(流通交付難度,商品標準化程度,客單價),你就可以知道你的產品適合用電商的方式來做,還是適合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來做。

當你決定了如何去做,會遇到一個問題,這個生意是自營的方式來做增長,還是用平臺的方式來做增長?


阿里、京東“沉迷”生鮮,滴滴打補貼戰……背後有何增長秘密?

這裡有 3 個判斷標準,大家可以借鑑一下:

① 判斷市場是二八效應還是長尾效應。

如何判斷,主要看頭部的 20% 佔到行業銷售的多少。舉個很典型的例子,手機的前五個品牌佔到 80% 的銷量,所以手機是二八效應,只要進貨這件事做好就可以做自營的。

什麼是長尾效應?舉個服裝的例子,為什麼京東做服裝品類,就是因為服裝足夠長尾,你選品再多也沒有辦法做成爆款。服裝客戶要的就是個性化、差異化,只選少的幾個品類很難滿足用戶需求,一定要大量的商品,才能滿足用戶多樣性的需求。

反過來看淘寶,它是非常典型靠平臺模式做起來的,但是發現用平臺模式做,現在有一些品類搞不定了,只能做自營。典型如生鮮、汽車。盒馬生鮮就是自營的方式來做,它的汽車也是投資一家企業,相當於半自營的方式來做。

② 核心痛點是否可以解決?

生鮮的核心痛是點什麼?用戶想要在線上找到想買的東西,並要價格便宜,送貨快,不要有損耗。

這個需要通過互聯網的平臺方式很難解決,所以需要用自營的方式來保證整個服務體驗。

所以判斷平臺還是自營,需要考慮品類是二八還是長尾,核心痛點是否可以通過線上解決,還是需要用到很強的線下交付能力。

③ 行業對平臺的依賴度高或低?

在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要考慮,不同行業對於品牌的依賴度不一樣,什麼叫品牌依賴度?當用戶每完成一個訂單的時候,對你的依賴性。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舉一個例子,橫座標用是用戶對平臺依賴度,縱座標是商戶對平臺依賴,然後把各個平臺全部放到座標軸上。

以打車為例,用戶每次打車的時候和商戶是隨機匹配的過程,用戶不會永遠找一個出租車供應我的出行,一個出租車不會永遠找一個用戶滿足他

30 天的出行,所以打車品牌的供需兩端,對品牌的依賴性極高。

再舉一個極端例子,左下角有一個理髮的品類,我有一個朋友自己想做一個理髮的線上平臺,他覺得好多品牌做平臺做起來了。

我給他看了這張圖,理髮的用戶第一次產生需求的時候,不知道哪裡剪的好,哪裡便宜,哪裡適合自己的髮型師,但是一旦找到以後就固定下來了。

所以理髮這個品類,供需兩端對品牌的依賴度極低,這種行業的特點就很難做一個平臺,只能做一個自營連鎖店線上線下結合

不同的行業痛點不一樣,在構建平臺,做平臺運營計劃的時候,需要考慮以上說的 3 個要素。如果你的平臺類型選錯了,你運營得再辛苦,也都只是白搭。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如何通過調節供需關係做增長

想好通過電商還是通過新零售,也確定了平臺還是自營,並且供需兩邊對平臺依賴度很高。接下來你還會遇到一個問題,你所在的行業和品類,是買方市場還是賣方市場?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這件事極其重要,怎麼定義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其實就一個判斷因素,隨機大樣本去問,賣貨難還是買貨難。

不同的品類是不一樣的,以汽車為例,新車市場大概在 10 年前完全是賣方市場,因為貨很少,只要車造出來,都是供不應求。

所以這種情況下,壓根不需要考慮用戶體驗和用戶需求,一定是廠家說了算,但是這些年汽車市場完全變了,變成了買方市場。

現在是車難賣,用戶的選擇太多,90% 的車型是買方市場。

對於二手車行業,現在剛好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

我舉一個例子,夏天的時候我們經常燒烤,大家一起燒烤的時候會發現,剛開始的時候燒烤出來的烤肉經常是供不應求的,大家排隊在烤爐旁邊等著吃。過了半小時,當產能上來了,烤出來反而沒人吃了。

這就是典型的早期大家產能不足,大家滿懷期待著急,一旦產能上來了,其他人就吃飽了。這個時候市場就轉變了,變成買方市場了,烤完之後賣不出去。

剛才講了整個大行業或者大品類,雖然大行業是買方品類,但是不代表分時段、分地區絕對是買方市場。

同樣以汽車為例,新車 90% 的品類是買方市場,但確實有一些車就是賣方市場,供不應求,出來就加價,比如說漢蘭達。新款出來就加價,是產品好,也是產能不足、飢餓營銷等共同因素導致的。

不同的品類也是不同的,要分時段分地區,分時段典型的例子是什麼?餐飲和打車。

以打車為例,打車也是有“潮汐效應”的,不同時段買賣雙方供求關係會發生改變,閒時車多用戶少,平臺方一定是補貼用戶端;一旦到了高峰時間或者下雨天氣,一定是補貼供應端,定價方面會高達一點幾倍。

分地區的例子,我講一個二手車不同地區的不同車型,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不一樣,以北京為例,北京的二手車平均 15 萬,低端車賣的很不好,比如比亞迪,一輛北京的比亞迪 6 萬塊錢開 3 年,只能賣 2 萬,貶值率很高。

但是我朋友在北京買一臺比亞迪運到遼寧,一臺二手車可以賣 3.5W(比北京高1.5W),因為比亞迪在遼寧很受關心。

不同的地區,供求關係會發生改變,遇到這種情況時,不僅要分時段,還要分地區去運營。模式不一樣,策略也是不一樣的。

分析出不同品類,不同時段、不同地區供需雙方的變化以外,剩下還需要考慮三個標準:

規模、效率、體驗。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規模是什麼?DAU、GMV、PV、停留時長。

效率呢?有 5 個指標。人效,比如做汽車,汽車是極度重線下,並且是比較勞動密集型,我會看每個銷售,每個呼叫中心,每個月每個人賣多少臺;坪效很典型(終端賣場一平米的效率);機效是什麼?每臺機器支持多少交易量;還要看單品成本,單品毛利。

規模和效率決定了企業的成長性,體驗決定了你的獲客成本。

體驗要注意什麼?除了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一定要超出他們的預期和情感共鳴,這樣才會產生復購,老用戶拉新用戶等。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如何從供求關係制定增長策略

今天我們分享的內容比較燒腦,主要講的是“如何從供求關係制定增長策略”。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需要解決 2 個問題:

1)適合用電商方式來做,還是適合線上線下結合來做?

如何判斷呢?主要考慮在線零售滲透率,其由流通交付難度、商品標準化程度、客單價 3 個指標決定。

2)是用自營模式來做,還是平臺模式來做?

這個時候需要考慮 3 個指標:判斷市場是二八效應還是長尾效應;核心痛點是否可以解決;目標行業對平臺的依賴程度。

解決完前面 2 個問題後,我們進入正題,如何從供求關係制定增長策略?

這個時候需要判斷是賣方市場還是買方市場?

如何判斷很簡單,觀察賣貨難還是買貨難即可。不過不同的品類,不同時段,不同地區是不一樣的,模式不一樣,策略是不一樣。

最後,分析出不同品類,不同時段、不同地區供需雙方的變化以外,剩下還需要考慮三個標準:規模、效率、體驗。

規模和效率決定了企業的成長性,在社交媒體時代,體驗決定了你的獲客成本。

· 運 · 營 · 地 · 圖 ·

2019 最硬核的運營秘笈「運營技能地圖」!相信我,這份實力與顏值並存的地圖,每次打開都會有意外的收穫與驚喜!掃描下方二維碼快來購買吧!

阿里、京东“沉迷”生鲜,滴滴打补贴战……背后有何增长秘密?

今天的內容燒腦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