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副书记壮胆,他首个“吃螃蟹”打光棍几十年后,俏媳妇上门

红墙、黑瓦,一栋栋风格统一、装修一新的民房,依山傍水而立。

房县土城镇土城村中国黄酒民俗文化村,位于村中一片平地,紧挨209国道。

今冬首场雪刚下,群山之上,还是一片冰清玉洁世界。近处,酒肆灯笼,迎风招展,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黄酒芳香。

天寒地冻,路上行人稀少。靠近国道公路下方的瞿万江家,生了一盆炭火,几个人围拢一起,烤火、聊家常。他们中,身穿大红色羽绒服的任琴,是瞿万江的准新娘。

1979年出生的瞿万江,曾是村中“挂了号”的贫困户,如今,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发展黄酒产业,不仅住上新房、买了小车,与贫困作别,步入不惑之年的他还赢得了爱情。

瞿万江很忙。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周年,他参加彩排活动;次日,他还参加京鄂两地的一个大型连线互动活动,讲述他家脱贫致富历程。

瞿万江说,忙完这一阵,两人就去把结婚证给领了。

女副书记壮胆,他首个“吃螃蟹”打光棍几十年后,俏媳妇上门

房县土城镇黄酒民俗文化村一角。

带头签字 力争在大山深处脱贫

瞿万江上有父母和一个奶奶,一家4口人过生活。

瞿家有四五亩地,以前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勉强填饱肚子。

瞿万江在车城十堰打工,在汽车配件厂上班,后来远赴福建等地打过隧道。

“瞿家奶奶和父母多病,瞿万江每月打工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当时这个家庭很困难。”土城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介绍,2014年,瞿万江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七八年前,谈过一个十堰的女朋友。两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女方要求来我老家看看,当时我家只有土墙薄瓦三间旧房。”瞿万江说,女方上家里看过后,丢下一句“你们家太穷了”,然后远他而去。

瞿万江的心被深深刺痛,但又无可奈何。

凭一己之力,要想在四面都是山的大山深处改变贫困面貌,谈何容易!

房县黄酒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土城村是有名的黄酒产地,差不多家家户户开作坊酿黄酒售卖。

“看到别人发展黄酒,我也行动起来。”囿于场地限制,瞿万江家酿黄酒小打小闹,一年酿几百斤,主要是自家人饮用,少量拿到国道边售卖。

转折发生在2014年,当地返乡能人牵头成立黄酒合作社,着手打造黄酒民俗村。刚开始,村民参与民居改造积极性不高,大家都在观望,谁也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记得,2015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晚上,我家第一个签订民居改造协议。”瞿万江说,当时镇里的书记都来了,他觉得脱贫的机会到了,带头签了协议。继他之后,陆续又有几户人家签了协议。

女副书记壮胆,他首个“吃螃蟹”打光棍几十年后,俏媳妇上门

瞿万江和任琴展示酿造的多种包装的黄酒。

干部帮扶 小作坊搭上发展快车

民居改造协议签下,产业发展号角吹响。

“镇委副书记刘玲玲等人,一手把我们家带起来。2015年,刘玲玲鼓励我家把黄酒做到1万斤。”瞿万江说,酿制1万斤黄酒,让他想都不敢想,怕卖不出。“刘玲玲给我打气,卖不完的她负责找销路。”

心里有底了,瞿万江放手一搏。这一年,瞿家1万斤黄酒销售一空。

“如果不是镇委副书记给我们壮胆,恐怕5000斤都不敢做。”回想创业之初,瞿万江感慨万千。他说,因为开局不错,步子也迈得更大更坚实了,2016年,他家的黄酒产量跃升至两万斤。

也是在这一年,瞿家成为当地早一批脱贫销号的家庭之一。

还是在这一年,瞿家新房新作坊完工,政府奖补8.4万元,瞿家自己出资五六万元。

瞿家黄酒产量逐年攀升,今年接近5万斤。

记者在瞿家看到,新房一楼为酿酒车间。发酵间门口,有一台崭新的提纯设备,白色黄酒“洑汁”被这台机器“喝进”,经过4个圆柱形的过滤管,流出浅褐色的黄酒。

一番提纯过滤,黄酒口感更好,常温下保质期也更长久。

记者看到,提纯设备上方等处,安装有高清摄像头。作为黄酒合作社成员,瞿万江等村民的黄酒小作坊,原材料、酿造工艺和器具及质量标准等,都要接受合作社统一管理,有关部门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控生产流程。

规范经营,让房县黄酒产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瞿家的黄酒小作坊,搭上快车。

土城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说,瞿家人勤劳憨厚,做生意本分,经营越做越大。

曾经帮扶过瞿家的刘玲玲,如今已调任野人谷镇长。她告诉记者,起初,瞿万江的母亲,对儿子的婚事很着急。刘玲玲对瞿妈妈说,别急,我们来筑巢引凤。“所谓的筑巢,就是做黄酒。”她说。

让刘玲玲感到欣慰的是,2016年下半年,她调到野人谷镇工作时,瞿家的房子盖起了,黄酒小作坊也粗具规模。

脱颖而出 事业和爱情双丰收

“一斤糯米出七两黄酒。一次酿造周期一至两个月,分泡米、洗米、蒸米及拌曲等工艺流程。

“这个季节,做黄酒的人多;夏天气温高,弄不好就酸了、坏了,好多人不做酒,所以夏天的酒好卖。

“酒里不要掺水,掺了水一下就能尝出来。酸了的坏了的酒,坚决不混在好酒里卖。

“今年糯米价格微涨,黄酒的价格也微涨,一斤黄酒卖10元,利润可占到一半。”

提及酿酒心得体会,瞿万江话匣子打开。

在高手如云的房县,瞿万江脱颖而出,2018年9月,他被评为“房县黄酒酿造能手”第三名。

发展黄酒,让瞿家彻底告别贫困。今年6月,瞿万江还花几万元,买了一辆二手小车代步和跑业务。

事业稳步向前,爱情接踵而至。前不久,经介绍,任琴走进瞿万江的生活。

任琴的娘家也在房县,距离瞿万江家100多里路。其娘家父母也做黄酒,任琴从小就熟悉了解做黄酒,她说瞿万江酿的黄酒好喝,很喜欢。

瞿家的新房,紧挨着老房。装修一新的老房,存放黄酒。

瞿万江和任琴,一件件地向来客展示所酿的各种精美包装的黄酒。他们说,现在主要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少量在微信上销售,目前,正在申请商标,准备将酒搬到网上卖。

提及未来,两人言语中满是憧憬。

房县脱贫档案

房县位于鄂西北,是我省第二版图大县,素有“千里房陵”之称,辖20个乡镇28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8.9万。

2014年,房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596户146382人,重点贫困村69个,综合贫困发生率35.96%。经过多轮次动态调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7105户140866人,重点贫困村69个。

5年来,房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县农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累计脱贫46712户140042人,出列69个重点贫困村,全县还有存量贫困人口393户824人,综合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35.96%降至0.2%。

房县黄酒发源于西周,兴盛于汉唐,有“封疆御酒”“黄帝御酒”之美誉。近年来,房县把发展黄酒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全县培植黄酒生产企业9家,培育黄酒酿造作坊2000余户,建设黄酒民俗文化村。2018年,全县黄酒产量突破5万吨,主要销往北京、武汉等地,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2061户6004人脱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寿江 通讯员 杜达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