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竟然就這麼敢演了

家暴,除了我們熟知的對軀體的拳腳相加之外,其實還有一種對心靈的拳腳相加——精神家暴。

這種家暴無形但卻致命。

通過對被家暴者進行精神的打壓和控制,被家暴者通常會開始否定自己、質疑自己,最後因此成為精神病患者,嚴重的還可能會輕生。

有一部電影,就描寫了這種精神家暴——

《煤氣燈下》

75年前的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竟然就這麼敢演了

電影講述的是一名天才演唱者寶拉在繼承姑母的遺產後,嫁給一位鋼琴家安東的故事。

這不是一部描述美好愛情的故事片,而是一部精神摧殘史

如果細看,你會發現這也是自己曾經或者正在經歷的精神摧殘。

01

甜蜜的婚後生活使寶拉事事都聽安東的,為此還搬到了安東要求居住的姑母在倫敦的舊宅。

那座舊宅也是姑母慘死的地方,姑母是被人殘忍謀殺的,但謀殺者卻一直沒找到。

因為看到過姑母在這棟舊宅中的死狀,寶拉時常會感到害怕。

由於丈夫晚上要出去教鋼琴,所以她晚上常常一個人在家。

她經常聽到臥室的上方的腳步聲,還時常感覺到忽明忽暗的煤氣燈。

75年前的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竟然就這麼敢演了

但是這一切,在丈夫回家後卻又消失不見。

在跟丈夫安東傾訴過自己的恐懼後,安東卻告訴她沒有這回事,全是她自己的幻覺。

同時,家裡有兩名傭人,一老一少。

老傭人腿腳不便,耳朵也聽不太清,每次有事都無法及時回覆。

年輕的傭人卻總是擺出一副不耐煩的蔑視樣子。

75年前的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竟然就這麼敢演了

時間久了,在丈夫的暗示下,寶拉越來越害怕年輕女傭,覺得她瞧不起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害怕出門。

漸漸的,她開始否定自己,精神也變得恍恍惚惚。有時候覺得明明拿在手的東西,下一秒卻消失不見……

這部由英格麗·褒曼主演的精神家暴的電影,在當年上映後社會影響巨大。

一位心理醫生在看完此片後專門對此類精神家暴的事例進行調研,最後出了一本有關精神家暴的心理學著作。

煤氣燈效應,從此也成為了精神家暴的代言詞。

英格麗·褒曼因在此部戲中出色的表演拿下了人生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02

《煤氣燈下》雖然是一部上世紀40年代的老電影,但其內核卻為現代的我們所熟知——PUA。

跟現代的PUA一樣,電影中的安東使用了3個步驟,一步步把寶拉變為他的獵物,以達到他侵吞寶拉姑母財產的目的。

1.封閉社交圈

結婚前的寶拉是一個個性外向、真誠大方的女孩。

在跟安東結婚搬到倫敦後,卻一直被丈夫找各種理由禁止外出。

不僅不讓她外出,也禁止一切外來人員跟她接觸,包括熱情打招呼的鄰居和家裡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女傭。

安東告知年輕女傭不要理會寶拉,因為她神智不太清楚。

75年前的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竟然就這麼敢演了

這就是為什麼寶拉一直覺得女傭在蔑視她的原因。

同時安東還告訴女傭不要讓外界的人接觸寶拉,更進一步地封閉了寶拉的社交圈。

2.杜絕信息交流

一旦朋友圈慢慢封閉起來,信息也不可能正常流通和傳遞。

因此,寶拉也無法從外界獲取任何正確的信息。

就拿寶拉覺得忽明忽暗的煤氣燈舉例。

除了她自己和老眼昏花的老女傭,沒有人能看到這個現象,自然也就沒有人能夠去證實煤氣燈是否忽明忽暗的猜想。

75年前的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竟然就這麼敢演了

3.心理暗示

在一次執著要出門後,安東無可奈何的把寶拉帶到了舞會上。

臨走時,寶拉把一個很貴很好看的胸針別在禮服上。

當舞會開始後,安東突然質問起寶拉她的胸針去哪了。

寶拉一低頭,發現胸針不見了。

隨後,在安東突如其來的指責下,寶拉一下子情緒崩潰。

75年前的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竟然就這麼敢演了

在眾目睽睽下,安東告訴大家寶拉精神狀況不好要帶走她。

丈夫都說妻子精神不好了,妻子肯定精神狀況不太好了。

在舞會上的所有賓客都這樣想。

這就是通過製造假象對旁觀者進行心理暗示。

在胸針是否遺失的事上,安東反覆強調胸針是被寶拉弄丟的,就是因為寶拉的精神狀況非常差。

這是對寶拉的心理暗示,使得寶拉也相信自己的精神狀況非常差。

“謊話說一千遍就可以成真。”

心理暗示一旦達到一定的次數,再假的消息也會有人信。

有時候這個信的人是當事者,有時候是旁觀者。

結合這三個PUA步驟,撩片君想到了前兩天關於家暴的兩個新聞。

一個是受害者美妝博主宇芽被前男友家暴,另一個是施暴者蔣勁夫對前女友的暴力行為。

75年前的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竟然就這麼敢演了

在施暴之前,兩個施暴者對於受害者都是從關閉社交圈、到杜絕信息交流、到心理暗示,最後再到人身控制,進而施暴這一系列步驟。

在電影當中,寶拉最後在其他人的幫助下明白自己並不是精神失常,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自己曾經深愛的丈夫所為。

可惜的是,新聞中兩位被施暴的當事人卻沒能逃過身體被施暴。

03

精神暴力,不同於行為暴力,它往往都是無形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它很不容易被人察覺。

但當你真正意識到這是精神暴力的時候,即使能夠脫身,最後也會身心俱疲,甚至變得不再相信他人。

精神暴力不僅僅包括封閉社交圈、杜絕信息交流和心理暗示三種方式,它還有一種很明顯的方式——言語暴力。

當一個人沒有由來地、不斷地言語否定你的時候,那就要注意,你很有可能正在遭受精神暴力。

“你長得太胖了。”

“你壓根就不適合寫作,最好一輩子都別碰筆。”

“你最好回家生孩子,不要想著能在職場上有所發展。”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類似的話,也許還會有人會從心底裡認同別人對自己的否定。

這種人,在撩片君看來,就是太善良了。

善良到有些懦弱。

如果被別人沒由來的否定,那出問題的一定不是被否定者,而是否定者。

電影中,寶拉能夠從精神暴力中掙脫,是因為有“多管閒事”的偵探幫忙,我們普通人卻沒有這樣的夥伴。

75年前的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竟然就這麼敢演了

其實,在面對疑似的精神施暴行為時,有幾個方法可以鑑別出:

第一,觀察對方是否在一步步的隔絕你與外界的聯繫。

在與一個人的交往中,發現自己原來的朋友一個個遠離,也沒有新朋友,變得越來越依賴對方。

第二,觀察對方是否時長用言語打壓。

一旦你分享一件你認為自己做得很成功的事情,對方還沒聽你講完就用言語打擊、嘲諷、否定。

第三,故意在其他人面前造成一種“你自己一個人什麼都辦不好”的假象。

在有第三方在場時,如果對方表現出一副你什麼都辦不好需要依靠對方的行為。

這三種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杜絕身邊的精神施暴者。

煤氣燈效應的施暴者可以是身邊的任何人,可以是同事,可以是配偶,可以是朋友,甚至可以是父母。

影片最後,安東被偵探識破,原來他也是殺害姑母的罪魁禍首。

寶拉與被關在閣樓安東對話,不死心的安東依舊妄圖精神控制寶拉,叫她用剪刀剪開繩索放他逃走。

75年前的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竟然就這麼敢演了

此時的寶拉已經知道了他的詭計,於是將計就計,發神經地告訴他自己精神失常、忘記剪刀放在哪裡。

實際上剪刀就在旁邊的桌子上。

這時候的安東心急地托盤而出,寶拉精神失常的狀態都是他刻意營造。

最終,寶拉也沒有如安東所期待那樣放走他,而是微笑地看著他被警察帶走。

75年前的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竟然就這麼敢演了

善終有善報,惡終有惡報。

那些施暴者們,你們害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