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經濟70年·國企改革|親歷者傅成玉:中海油、中石化改革背後

新中國經濟70年·國企改革|親歷者傅成玉:中海油、中石化改革背後

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核心和關鍵環節。改革開放以來,國企改革大體經歷了4個階段:從1978年到1988年,是國家對國企經營管理方式進行改革的時期,主要包括放權讓利和兩權分離等內容;從1988年到1998年,是國企的制度改革時期,主要包括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國企重組等內容;從1998年到2012年,是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改革時期,主要包括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設立國資委、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壟斷行業改革等內容;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至今,是深化國企改革時期,主要以分類改革為前提,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突破口,相關各項改革繼續推進。

新中国经济70年·国企改革|亲历者傅成玉:中海油、中石化改革背后

1987年,陝西寶雞縣,國營企業職工慶賀超額完成經濟指標。(fotoe)

新中国经济70年·国企改革|亲历者傅成玉:中海油、中石化改革背后

中海油、中石化改革背後:眼前的大山得跨過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由於一個個微觀經濟體的巨大變化,才最終匯成了改革大潮。國企改革也是如此,誕生了一個個鮮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改革樣本。

傅成玉,1982年到中海油工作,直至2015年從中石化董事長的位子上退休,在30多年的國企生涯中,他因為帶領中海油推進國際化征程,在中石化進行專業化重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措施,而被認為是國企改革領域一位兼具智慧和勇氣的實幹家。

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傅成玉幾次強調,雖然企業家個人的作用不能抹去,但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大潮成就了企業。在中國,企業的發展來自吃透中央精神,看清國際大勢,把握行業發展規律。

中海油與生俱來的市場化基因

國企改革必須堅持市場化方向。多年前,中海油就用實踐驗證了市場化的力量。

1982年1月30日,國務院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採海洋石油資源條例》,規定成立國家石油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國家石油公司在中國海上的石油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專營權,全面負責對外合作開採海洋石油資源業務。

當年2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北京成立。在此之前,為籌備海洋石油對外合作,傅成玉於1980年被從原石油部華北局抽調到中海油前身“珠江口對外合作籌備處”,從這裡開始度過了在中海油的30年時光。

“中海油是改革開放中的一個典型的縮影。在此之前,我們國家的企業都是在計劃經濟前提下,企業花的是國家財政。但是中海油自打成立起,國家財政是不管的,只是給了5000萬元開辦費。”傅成玉說。

從國際範圍來看,石油公司都是重資產,特別是搞海洋石油,更是資本高度密集、技術高度密集、風險高度密集。

傅成玉回憶,“我們國家當時經濟能力有限,不能在財政上支持,也不能給予特殊保護,給中海油的政策是‘到大海里去學游泳’,到市場裡去競爭。”

政策之一是,中海油可以搞對外合作,與外方簽訂風險合同,由外方獨承風險——找不到油,風險均由外方承擔;找到油,雙方入股來共同開發。

政策之二是,中海油不吃財政飯,所需資金允許到銀行貸款。因此企業必須要講經濟效益。

“很多人說中海油比較國際化,實際上是中海油通過對外合作,建立了一整套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能夠和國際石油行業的慣例和標準相融合;既具有當前的競爭力,又有未來發展潛力的管理體制機制。既不是原來計劃經濟那一套,又不完全照搬西方,兩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創新力。”傅成玉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這與改革開放之初的管理理念創新和機制創新是分不開的。

專業化重組,重塑競爭力

在傅成玉看來,石油行業是走“未來的路”,把握行業發展規律非常重要。只有把技術服務、製造業和石油公司分開,石油公司才能真正有競爭力。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關於國企改革,當時提出了“主輔分離,副業改制”。副業人員要分流,離開國企體制。當時提出可以“帶資分流”,也就是說,原先在國企副業的人員,可以帶走這部分資產,實際執行時是用自身工齡摺合的錢來購買資產,也就是當時常見的做法“買斷工齡”。

當時,中海油處在同樣的情況下,但改革卻走出了一條和所有企業都不同的路。中海油的改革既沒有搞下崗,又實現了“主輔分離,副業改制”;既使優質資產更優,又實現了把副業的不良資產做優,真正做到了把全部資產搞活做優,實現了一個不下崗、一個不待業、一個不買斷,全體員工共同發展。

2001年,中海油上市,中海油總公司拿出80%的資產,但只覆蓋到3%的員工。通過後來的主輔分離、副業改制、重組上市,中海油服和海油工程也先後上市,佔總公司資產的12%,覆蓋集團37%的人員。

至此,中海油把92%的資產拿出去上市,只把40%的人裝進了上市公司。剩下60%的人,拿著8%的資產,怎麼過?要有實質的改革精神。

中海油通過對剩下8%資產進行同類項合併,搞專業化重組,重組後第二年實現銷售額190億元,利潤19億元,不但不要補貼了,還產生了10%的回報率。沒有買斷工齡,沒有人員待業,也沒有人員分流,這在當時大型國有企業的改革中是不多見的。

2011年,傅成玉來到中石化工作,再一次遇到了類似的問題,而這一次,考驗更為嚴峻。因為中石化規模與中海油相比要龐大許多。

2012年1月初,中石化在年度工作會議上確定了對集團公司旗下“未上市的同類資產進行專業化重組”的戰略目標,改革改出了兩大專業公司——中石化煉化工程、中石化油服,陸續都實現了上市。

中石化混改:不是為混而混,為改而改

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把混合所有制確定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

2014年2月,當中石化公佈銷售公司以增資擴股的方式吸收30%的社會資本入股,搞混改時,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正面、負面的評價眾說紛紜。

傅成玉說,在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早就實行了,和民企的合資企業很多。這一次改革並沒有突出混合所有制,而是突出多種所有制的優勢得到發揮,實現國有資產價值最大化,包括當期價值和潛在價值。

從當期價值來說,由於中國的工業化接近完成,中國的柴油消費已達頂峰,柴油銷售雖有小幅增長,但價格和利潤連年下滑。如果產業結構、銷售結構不變,銷售業務是走下坡路的。

從潛在價值看,中石化銷售業務有巨大的潛在價值尚沒有挖掘出來。一是該公司年銷售額1.5萬億元,而非油品銷售額只有100億元,利潤只有1億元,都不到銷售額和利潤的1%。而發達國家非油品銷售額和利潤都在30%左右。二是中石化有3萬座加油站,2萬多家便利店,8000多萬會員。在互聯網時代,這是巨大的金礦。

為了確保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在銷售板塊後續引資過程中,採用了多輪篩選和競爭性談判的方式。

最終,中石化銷售公司29.99%股份引資1070.94億元,市盈率達到14.23倍,而此前市盈率才8到10倍。

“銷售公司利潤連年下行,社會資本為什麼還花高價進入呢?這說明國有企業的潛在價值非常大,市場看到了。”傅成玉說。

2015年5月,傅成玉離開國企領導崗位,但他從未停止對國企改革的思考。他認為,國有企業一定要由懂政治的企業家來領導,應該是黨在經濟領域職業化的企業管理專家隊伍,與政治家、軍事家、藝術家、科學家、技術專家等一道構成黨和國家治理的專家體系。

“在中海油、中石化工作的30多年,我們搞國企改革,很多時候並沒有人給我們下硬任務,我們是在理解中央精神實質之後,一步步推進改革。你覺得我為什麼能鐵了心在這幹?那是因為我眼前的目標是國際行業巨頭,那是大山我得跨過去,那才是真挑戰。”傅成玉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

(本文為《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的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9年第18期)

新中国经济70年·国企改革|亲历者傅成玉:中海油、中石化改革背后

2019年第18期《中國經濟週刊》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