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中葉上海700萬老人如何養老?長三角跨區養老或是“良方”之一

本世紀中葉上海700萬老人如何養老?長三角跨區養老或是“良方”之一

圖說:活動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攝(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丹)2018年,上海老年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503萬,老齡化程度則已經超過34%,每三人之中就有一個老人。“上海老齡高峰值將出現在本世紀中葉,也就是說,再過30年,就將有700萬老年人面臨養老‘難題’。”在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學·神戶大學聯合論壇暨中日企業創新合作論壇上,上海市福利中心主任、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會長徐啟華說,現代養老,已是一個社會通力合作的問題,也將從解決“有沒有”向解決“好不好”的轉變。“市場放開、城鄉均衡發展、跨區養老、長期護理保險等或許是解決老齡化社會的幾大‘良方’。”

本世紀中葉上海700萬老人如何養老?長三角跨區養老或是“良方”之一

上海老齡化“跑”在全國前面

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也被稱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最成熟的國家。日本政府一直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設置了健全的法制來保障老年人的權益。在日本,從1951年推出“社會福祉法”開始,日本就持續推出了一系列社會福祉政策,其中,有針對高齡僱傭、高齡者醫療的法律,也有健康增進、介乎保險法修正等政策。

上海交大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老年長期照護研究所所長章曉懿說,中國的老齡化程度比日本晚了20年左右,但上海的老齡化“跑”在了全國前列,其實和日本現狀比較接近。“從波峰到振幅,中國和日本的人口數字曲線其實頗為相似。這也是使得日本養老政策特別有借鑑意義。”

鼓勵發展異地養老

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全市已經擁有712家養老機構,設有14.42萬張的養老床位。但是,上海的養老仍然存在“住不進”、“住不起”或“不願住”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上海‘9073’養老服務格局初步形成並不斷深化,在推動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的同時,也把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作為重要的解決形式。但是,即便如此,到了本世紀中葉,要在上海為700萬老人每個人都提供養老服務,也是一個難題。”徐啟華說,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成為國家戰略之後,滬蘇皖浙四地民政部門已經在養老服務領域進行了一些嘗試,鼓勵發展合適的異地養老模式,比如,推進了養老服務標準互認、探索建設區域養老服務數據資源中心等。


徐啟華說,5G、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養老服務也有了新的行業業態。“養老行業,從原先最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逐漸向高科技深度介入的行業轉變,康復大數據、智能康復器械等運用到了養老康復之中。”揚州大學醫學院就引入了一套日本長野縣看護大學研發的Salus遠程醫療系統,用於揚州當地的智能養老看護試點,這套系統具有高畫質、高音質、低延遲以及軟件安全性強等特點,可用於遠程診療、遠程手術指導等。

重新激活老人“活力”

章曉懿說,和中國老人相比,日本老人更有“活力”,而這正是聯合國老年人綱領的變化:從1990年的健康老齡化積極邁向1999年的積極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是指老年期為了提高生活質量,使得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盡可能獲得最佳機會的過程。它突破了傳統掛念,重新激活了老人的‘活力’,通過社會參與讓他們重新找到了個人價值實現的方式,也有助於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2018年出版的日本《老齡社會白皮書》裡提到,日本的老年人相關制度正不斷加以完善,不僅人口平均壽命在延長,老年人組成的“終身勞動”社會也在形成,今後日本的改革趨勢將再進一步將退休年齡延長到70歲。為此,日本也通過各種政策法規確保多形式的老年人就業,比如,2017年實施的《僱傭保險法等一部分法律修訂案》,同樣適用於65歲以上繼續工作的老年勞動者;支持由地方自治體為中心設立各種協會促進老年人就業活動,並對那些吸收老年人才並提高生產率的企業進行表彰等。


“不過,近年來,中國的老人也正變得越來越有活力。2015年,有一項及以上社會參與活動的老人佔了56%,而這個比例在2011年只有50%。”章曉懿說,在上海,“老夥伴”計劃讓低齡老人幫高齡老人,也是一種正在嘗試的“活力老人”的形式。2017年時,上海有20萬低齡老人參與照護了4萬高齡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