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为什么会看不起希特勒?

军武小咖


俗话说的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政治权谋,十个古德里安也不是大魔王希特勒的对手, 但若论行军打仗、出奇制胜,恐怕一百个希特勒也不如一个古德里安厉害。

古德里安是二战时期的名将,是德国三大名将之一,与曼斯坦因、隆美尔齐名。更是闪击战创始人、装甲兵之父。值得一提的是,曼斯坦因和隆美尔都是帝国元帅,而隆美尔还只是个将军。二战德国二十几个元帅,仅仅两人能与他古德里安齐名,可想而知这人有多牛。

了解二战史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但凡会打仗的德军将领,几乎每个人都瞧不上希特勒,因为希特勒实在是一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三流军事指挥家。

要说最看不起希特勒的德军将领,一定非古德里安莫属,当然有人说是曼斯坦因,但明面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屑,绝对是古德里安更多。古德里安是德国国防军的王牌将军,在希特勒还是纳粹党议员的时候,古德里安就已经是手握重兵的军事要员,可以说古德里安对希特勒的蔑视从一开始就存在.。

二战时期,希特勒手中最恐怖的武器不是臭名昭著的党卫军,而是战无不胜的德国装甲师,古德里安便是德国的“装甲之父”,他创造了以机械化部队为核心的战术思想,勾画了“闪电战”的基本蓝图。

可以说古德里安是装甲战争的奠基人,倘若没有古德里安创造的军事思想,希特勒不可能在一个月之内,以闪电般的速度拿下佣兵百万的波兰。

古德里安的“封神之路”还要从1914年谈起。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催生科技,科技推动文明的进程。坦克这种庞然大物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

在军事科技落后的一战时期,庞大、恐怖的坦克无疑是能够支配战场的存在。英国用18辆坦克击碎了德国对外扩张的美梦,与英军交战的德军在坦克的碾压下溃不成军,最终导致德国在绝望中一败涂地。

思维敏锐的古德里安在德国战败后,发现了坦克这种新型武器在战场上的统摄力,于是他积极学习装甲知识、研究坦克的构造及应用,在阅读了大量有关于机械战争的书籍之后,古德里安创造出了先进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只不过固执呆板的德国高层并没有对古德里安的“战争理论”投入过多的关注。

1933年1月31日,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上台。希特勒迫切的需要一支机械化、现代化的部队来实现他征服欧洲的野心。在阅兵仪式上,古德里安临时命令一支坦克装甲部队迅速绕过移动速度缓慢、行军队伍冗长的步兵队列,第一个通过检阅台。

古德里安的挑衅举动,并没有招来希特勒的愤怒,反而使希特勒高兴的手舞足蹈……

1934年,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装甲兵司令部总参谋长,负责规划、组建德国机械化装甲兵团。

1939年9月,古德里安率领第十九军装甲师、摩托步兵师横扫波兰几十万陆军,而古德里安所指挥的装甲师仅牺牲了150人。

德国闪击波兰的消息震惊了西方媒体,古德里安的大名同希特勒一起轰动了西方世界。 1940年,古德里安率领德国装甲师在法军的眼皮子的低下穿越了阿登山脉,并且不到六天就长驱直入插进了英吉利海峡,将33万英法联军逼入了绝境,然而希特勒却企图保留装甲师的实力,命令德国陆军来处置被逼入绝路的33万英法联军。

希特勒所下达的愚蠢命令延误了千载难逢的战机,导致33万英法联军安全撤离。 1941年,德国攻打苏联。在苏军的自杀式抵抗下,德军失去了莫斯科战争的胜利。

随着严冬的来临,德军的装甲师在恶劣的气候下战斗力大减,古德里安请求撤军,待气候环境变暖后再另作打算,但是希特勒要求古德里安死守阵地。为此,古德里安大骂希特勒愚蠢,愤怒的希特勒将古德里安撤职。

而后,面对苏联的强势反攻,德军节节败退,希特勒再度启用古德里安。可惜,这一次被寄予厚望的装甲之神并没有能力挽狂澜。库尔斯克战役,这场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会战,最终以德军失败而告终。此战,德军损失50余万人、3000门大炮、3700多架飞机、1500辆坦克。但这并不全是古德里安的责任,对于此次战役的计划——堡垒计划。古德里安早就提出过质疑,他当着希特勒的面直言,用装甲兵去硬攻具有坚固防御的库尔斯克是愚蠢的。可是希特勒不听啊,古德里安那是真没办法。

当然,此战后由于希特勒无人可用,古德里安依旧留在大本营决策层,后来更是坐上了总参谋长的位置。

其实这个位置对于古德里安不是什么好事儿,他的脾气太冲了,加上身为总参谋长,对于德军的部署计划负有全责,所以他经常和希特勒发生分歧矛盾。最终希特勒因为忍不了他这臭脾气,将其撤职。

当然,古德里安下台没多久,德国也投降了。古德里安成了战犯被关押,三年后被特赦。颐养天年。


白话历史君


何止是古德里安看不起希特勒,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另外两个,隆美尔、曼施坦因同样看不起希特勒,这三个人作为职业军人不参与政治,有着崇高的军人信仰,但是希特勒经常越级指挥前线的部队,对他们下达的命令指手画脚,出问题后又撇开关系不承担责任,所以曼施坦因多次跟希特勒对着干,古德里安对希特勒不屑一顾,而隆美尔因默认了刺杀希特勒的行动,而丢了性命。

铁十字勋章,德国军人的最高荣誉,希特勒一战时获得2枚,希特勒佩戴了20多年!

有人说希特勒在政治上是爆发户,在军事上是妄想狂,话说得太简单了,希特勒的军事才能还是有一些的,实战经验也不少,比如他在一战获得两次铁十字勋章,而这个勋章可是德国将士的最高荣誉,没有重大立功机会想都别想,在对军事讨论时眼光很准、观察很敏锐,所以希特勒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比同期的丘吉尔、斯大林要好很多。

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古德里安,唯一遗憾不是元帅。

但在古德里安回忆录和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都在指责希特勒,特别是苏德战场上,下达一些无法完成的作战任务,多次越权指挥前线部队,专横武断,和下属的关系极其恶劣,直接整垮了德军的战线。但苏德战场的失败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都是有责任的,亲自葬送了第6集团军,保卢斯元帅被俘,曼施坦因负有主要责任;莫斯科会战最佳时机是在古德里安手里错过的。

曼施坦因,德国容克贵族的代表人物。

这些战争中的错误,在后来的回忆录和自传里看不到,错误只有希特勒,这就是历史,这就叫痛打落水狗。有人说希特勒选错了方向,他如果用治理经济的方式发展德国,不用军事的方式,今天的格局可能另一番景象,所以希特勒是个天才,但他是邪恶的天才,所以很多人反对他,看不起他。


图文绘历史


古德里安和希特勒的冲突主要还是集中在军事指挥作战意见的不同,苏德战争时,古德里安在东线战场,我们今天来看下他在东线战场的指挥难题以及希特勒给他的难题,当时各部队的兵源不足,他就命令把各学校中的训练部队集中起来编成个师,配备了新装备、选用了一些特殊优秀人员,并由古德里安原来的作战处长拜尔林将军担任师长,在法国境内进行集中训练。此外,古德里安还想把西线战场上,疲兵久战的装甲师也撤回来进行整编和补充,只是直接指挥西线的最高统帅部却不积极支持,对这个问题是一拖再拖,气得古德里安只好向希特勒抗议。

原来,陆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柴兹勒尔下达的撤回装甲师的命令,写得非常含糊:“只要战斗的情况许可,装甲师应立即由前线撤回。”对于这个命令,前线吃紧的部队当然是不愿意放手自己捉襟见肘的点兵力了,都是千篇一律地回答:“前方的情况吃紧,该装甲师一时无法撤出。”这样一拖就是好几个星期。好不容易撤出来一点部队,往往又都是补给部队或是炮兵部队,坦克部队还是扣着不放。到了盟军登陆作战开始之际,古德里安总算勉强给西线整编了十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古德里安就任装甲兵总监之后不久,就看出了加速造成德军战局被动局面的原因,那就是指挥系统不统一和最高指挥部门不得力。他看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非改组最高统帅部不可。



再后来古德里安见到希特勒之后希望希特勒能同意自己的决策并且给予帮助古德里安费尽了自己的三寸之舌,劝说希特勒任命一位他可以信得过的将领担任统掌全军指挥事务的参谋总长,解决目前存在的杂乱无章的指挥系统的弊病,但也是白费,以完全失败而告终。希特勒怎么会舍得与他的亲信凯特尔元帅分开呢?希特勒不但不接受古德里安的意见,反而相信古德里安企图限制他的权力看到这一点。


后来,由于古德里安与希特勒意见不同被撤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后,他出任装甲兵总监,后又出任德军陆军参谋总长。古德里安再次与希特勒发生意见分歧,而被迫离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法西斯杰出先锋,战后却只被处以三年有期徒刑,跟其他的战犯比起来,简直就是明星级的待遇了。


古德里安在许多地方都冲撞过希特勒,而且是很激烈的冲撞,历来一个领导人是不喜欢有个叛逆不听话的将军的。即使是这个将军很有才,是自己依仗的王牌,但希特勒依然很不爽,从而对古德里安后期越来越不满。这个问题问的其实并不确切,并不是古德里安看不起希特勒,只是二人之间的军事指挥思想不同,各有各的理。导致慢慢的二人心中都会对对方发牢骚。


大老二爷


古德里安看不起希特勒很正常,德国国防军将领有几个人能看得起希特勒呢?看看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的回忆录,就很清楚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战果都是国防军的普鲁士传统带来的,德军的失败都是希特勒发神经的结果。无论是在敦刻尔克放走英军,还是在进攻苏联之前突然进攻南斯拉夫耽搁时间,在曼斯坦因看来,都是希特勒发神经的结果,导致战争走向被逆转。

德国国防军在一战之后就被战胜国视为德国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所以在德国签署投降协议之后,对德国的制裁中就包括强令德国裁减国防军,数量不得超过十万人,从而导致大量的原国防军将领失业,不得不四处奔走以谋生。但从根本上来说,德国军官根本不承认德国是战败国,而是因为德国出了叛徒,也就是德国内部发生了革命,才导致德国被迫投降,但现在他们却要受到制裁,德国国防军将领都是不服气的。

因此,即使是在魏玛民国时期,魏玛政府对国防军将领是严加防范的,但国防军将领们并不吃这一套,仍然在努力为国家的复兴而奔走,尤其是保住德国的军事工业基础。为了给德国军事工业寻找市场,德国国防军不仅和刚成立的苏联合作,和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合作,也在中国找到了市场,并且一度成为德国军事工业最主要的海外市场,德国甚至打算帮助当时的南京政府把湖南建成一个类似德国的巴伐利亚一样的工业基地。

希特勒横空出世,带来的不仅是纳粹,还有将德国国防军完全从之前被打压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希特勒和当时失意的德国国防军将领算是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很快就进入了相互合作的阶段。希特勒大力扩张德国军队规模、公然恢复德国军事工业生产,在对外政策上咄咄逼人的姿态,都让德国国防军将领们感到非常兴奋,希特勒当然也需要利用国防军将领来迅速提高德国的军事实力。

实际上,即使是在二战期间,虽然希特勒和国防军之间存在不小的矛盾,但也不能说希特勒的所有对德军的指挥就都是瞎指挥、瞎折腾。恰恰相反,在后来成为盟国战俘的一些德国国防军将领的回忆中,在这一点上是不够诚实的。可以说,没有希特勒的战略构想,德国在二战初期也不会取得那么快的战果。无论是闪击波兰,还是击败法国,都有希特勒的贡献,而在古德里安和曼斯坦因的回忆录里,他们都是被希特勒欺骗了。

这个套路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呢?当然很熟悉了。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国军将领的回忆中,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他们指挥都是奉命的,将士都是卖命的,但是无奈统帅部的指挥不给力,瞎指挥,乱折腾,才导致整个战争节节溃败。其实无非是甩锅给统帅部,好让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失败能有个体面的解释。尤其是解放战争中一些国军将领的回忆,经常性出现故意甩锅给统帅部的情况,但对自己消极避战或者另有小算盘,却一字不提。也因此,即便是国军将领的回忆录,其实也不可尽信,需要参照不同人的回忆,才能还原真相。

所以,与其说曼斯坦因、古德里安这些人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流露出来的是对希特勒的鄙夷、看不起,不如说是甩锅更准确一些。比如曼斯坦因坚持说,德军进攻法国时,他们都以为只要法国投降,战争就结束了,根本没想到会去进攻苏联,继续扩大战争规模,而在战术上在敦刻尔克放纵三十万英军逃走,他更是觉得无法理解。其实这都是他事后甩锅的话而已,不过是想把他们打扮成纯粹的军人,只是被希特勒利用了。反正希特勒死了,也不会说话,他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但问题是,如果他们从根本上就怀疑希特勒,他们又怎么会在希特勒的手下快速晋升,并不断执行希特勒的战略呢?虽然不可否认希特勒在二战期间确实出现过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操作,但总体来说,大多数时候他在战略上对德军的指挥都是问题不大的。可以说,没有希特勒的许多构想,德军也不会取得二战初期的许多战果。至于曼斯坦因等人说他们进攻法国时不知道还要进攻苏联,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萧武


古德里安表示,老子只是鄙视元首的几个老同志就被撸了个死去活来,要是鄙视元首本人岂还有命在?其实我们看的古德里安回忆录是有删减的,在国内出版似乎叫《闪击英雄》之类的恶俗名字。他回忆录的正确名字是《一个士兵的回忆》,虽然老朽很想风轻云淡的说我看的是德文原版来提升一下逼格,但考虑到不会有人相信一个逗逼看得懂德语只好放弃了,连我自己都不相信。

好吧,其实我看的是港译和台译版,在内容上删减的少了一些,但其实这本回忆录从原文出版就是被删过的,因为里面宣扬了纳粹思想。不管给删成什么德行吧,总之古大将并没有鄙视希特勒,即使他写书的时候元首已经挂了有几年了,相对于“甩锅王”曼斯坦因,他对希特勒的评价可以认为公正。

这其实和个性有关系,技术军人出身的古大将身上有典型的工程师性格,更确切的说是底层技术工人性格。为人方正、对业务执着,且在业务范围内无比清高,不容质疑。业务范围外相对随和,却给自己划了不可逾越的底线。所谓底线是对自己有道德要求,不盲从,不捧臭脚,也不落井下石。用现代鸡汤文来说是个智商高,情商低的人。这样的人走哪都不受待见,却因为他是技术大拿而离不开他。我要反鸡汤文的就是偏偏这样的人会得一个善终,走捷径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赫尔曼·戈林。

他对希特勒的优点有生动描写,比如头脑聪明,记忆力极强,对历史、技术。经济数字过目不忘。没人敢在希特勒面前随便说话,因为他会告诉你“六个星期前,你说的和今天完全不同”,且不必质疑希特勒记错,他随时可以找出当时的会议速记证明。

再比如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演说能力,能用平易近人的话把观点表达出来,且让各个阶层完全接受,心甘情愿的跟着他走。

在对希特勒的私人品德方面,古德里安也没有鄙视之意,“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是一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所以从个人生活来说,他的生活方式很高尚纯洁,很值得人敬佩”。甚至古大将认为希特勒的独裁也没有带来坏处,毕竟失业减少了,经济也复苏,人民充满希望,民族自豪感回归。

当然,以古大将的个性,对希特勒的缺点同样毫不留情的批判。比如古大将的逆鳞,军事上越级瞎JB指挥,政治上一刚到底,军事上该缩不缩,不该缩的时候准痿。再比如无限宠信“老同志”,古大将甚至刻薄的挖苦希特勒是对“老同志们”无比忠诚,虽然挖苦的对象是戈林那帮逗逼,他称之为“党老爷”。并且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已经有严重的疾病,“他的右手发抖,他的腰弯曲了,他的眼光已有呆木之感,脸上出现病态的红斑。他要比从前更容易冲动。一发脾气之后,他就丧失了一切自制力”。

所以古大将其实是个公道人,他是优点和缺点全说,并没有鄙视希特勒。虽然他和活着的希特勒经常争吵,也没有成为元帅,但没对死去的希特勒落井下石再踏上一万只脚。他的名字里没有代表贵族的“冯”字,品格却比许多贵族高尚,这也是他作为纳粹主将却没有被军事审判的原因之一,做人有底线不会在平常时对你有帮助,却能在绝境时成为救命稻草。


历史吐槽机


曼施坦因好像在德国将军里,就没能有看的上的,在库尔斯克战役时,他让希特勒马上投入预备力量,但希特勒说,需要休整。当时德国国力已经已经跟不上了,燃油,武器,人员,后勤压力巨大。最后战役不理想,把最后的家底都打没了,只能转为战略防守,曼施坦因把失败归位没听他的话,真实的原因是希特勒知道已经无力扩大战果,能守住就是极限了。


小黑兔16


如果抛弃政治立场,客观地去评论希特勒,就会觉得希特勒是个经济奇才,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才让德国走经济复兴之路,他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超过罗斯福的新政。

在希特勒统治下,当时的德国在科技,重化工业,军工生产上,可以傲视群雄,从德军装备的武器上就能看出,新武器层出不穷,都是划时代的产物。

如果再给希特勒五年时间,二战鹿死谁手都很难确定。

可是希特勒却不是个军事战略的天才,放过英国远征军,抽兵南下打基埔,不一鼓作气打下莫斯科,才让古德里安气的吐血。

希特勒是个经济挂帅的人物,每打一仗却要算经济战,合算才打,不合算不打,放过英国人是为了同英国做生意,放过莫斯科是为了获取乌克兰的粮食和港口,根本没有全盘的战略考虑。

这就好比你让一个学经济人去指挥军队打仗,他就只会算经济帐,不会去算军事帐。

古德里安就是因为这点才看不起希特勒,错过拿下莫斯科的最好的机会,给了斯大林喘息的时间,从全国各地征召有生力量,筑起了牢不可破的莫斯科防线。


心有远芳


其实,说看不起可能不太准确,古德里安对希特勒的评价也是有褒有贬,比曼不群应该相对来说客观多了。

古德里安对于战争爆发之前及早期的希特勒还是有颇多认可的。

第一,德国装甲兵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独具慧眼的希特勒的鼎力支持。

古德里安最初建立德国装甲兵时,希特勒曾经对新式部队有过一次视察,并且大受鼓动,宣称这些就是他想要的那些东西。从那次展览之后,古德里安就有了一个信念,只要有机会把自己的看法说给希特勒听,后者就一定会赞同他组建现代化国防军的想法。

古德里安还特意继续写道——在希特勒之前,俾斯麦是唯一一位到库姆斯多夫参观陆军兵器展览的帝国首相,而在此之后,除了希特勒就再也没有哪一位总理到过这里。

第二,就是对希特勒早期勤于视察前线部队的认可。在波兰战局时,希特勒曾经视察过古德里安的部队,并且给部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年月里,希特勒就很少到部队视察,而到了战争的最后几年他就根本不去了,他因此再也没有办法保持与部队的接触,也不再了解士兵地甘苦。

而其反感希特勒的原因也是多样的。

包括希特勒为了摄取国防军权力而通过流氓手段拉高级军官下马的举动,将与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鸡奸罪犯弗里施的罪名扣在前者头上,以及清洗冲锋队时滥杀那些知晓希特勒密辛和丑闻的无辜者,这种残酷无情和小人手段是古德里安所不齿的。


除了这些道德品格方面的体现,古德里安还有就是对希特勒军事指挥独揽大权,而又总是下达适得其反命令的反感。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最后对希特勒做出了几页总结,有褒有贬,不过都是很客观,没有推卸战败责任和恶意丑化希特勒的看法,所以说,透过这些字里行间,古德里安起码认为希特勒身上还是有一些其认可的东西的。

形成对比的是,对于戈林和希姆莱,无论是古德里安还是曼施坦因都是几乎没提到过他们任何优点,在古德里安看来,戈林和希姆莱是两个几乎一无所长总是误事的跳梁小丑,而希特勒更像一个疯子,孤独患者,既可气又可悲的谜一样的人物。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为了统一和自由,为了我们的德意志的复兴,赶快投入工作吧。

希特勒是个误入歧途的战争狂魔,但他为了德意志的强国梦而坚持拼搏,努力改变国运的本心是不可否认的,我想这可能就是古德里安始终对希特勒保留有那么一丝淡淡的尊重,批判时抱有一丝丝同情的原因。


普鲁士之魂


单纯就战争战役来看,二战初期德国对周边几个国家实施的“闪电战”依旧堪称机械化装甲作战的典范之作。而德国“闪电战”的指挥者就二战中德军几个名气最大将领中的一位——海因茨•古德里安。闪击波兰的战役让古德里安一战成名,而他的“闪电战”理论则深深的影响了二战中德国陆军的作战模式。如果没有古德里安作战思想指引,德国陆军很难在欧洲战场初期建立起一定优势,因此有人将其称之为“帝国之鹰”。

就军事角度来说,古德里安在机械化装甲作战方面的造诣已经很高了。早在古德里安之前,英国的查尔斯•富勒将军就已经创造了机械化作战理论。后来者居上,在古德里安手上,机械化作战发挥到了极致。也因此,古德里安本人成为了为装甲战大师,或者说专家,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尽管古德里安并不是纳粹党员,但他所做的事归根结底为德国纳粹分子服务了。所以对于他一直存在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应该对他处以战争罪,一种则认为他无罪。不管外界如何评价,盟军最终还是将古德里安当庭无罪释放了,也就是说并不认为他犯有不可饶恕的罪行。即使如此,但我们必须说他是有罪的,可罪并不致被判处绞刑。

我们必须清楚的一点是,古德里安在身份上只是德国国防军将领,而并不是纳粹分子,也不是德国党卫军。他所执行的命令不是纳粹的命令,而是德国元首的指令。对于希特勒一系列疯狂行动,古德里安并不赞同,甚至直接反对。据说针对犹太人的屠杀行动,希特勒就遭受到古德里安的强烈反对。虽然反对没有效果,但古德里安尽自己所能不让士兵参与到屠杀行动中去。

在欧洲东部战场上与苏联红军交手之时,希特勒为了沉重打击苏联,曾经指示古德里安对苏联实施“焦土政策”,也就是说毁灭苏联土地上的一切,不给敌人任何东西和资源。对于元首这个命令,古德里安也是拒绝执行的,在最后时刻,他坚守了一名职业军人的基本操守。希特勒这种妄想对苏联进行的“焦土政策”无异于自掘坟墓,打仗归打仗,要是真的不顾一切的毁灭了苏联,那接下来德国本土将会遭受到苏联的疯狂打击报复,到时候受伤的还是德国。

在对待战俘这件事上,古德里安也一直是尽自己所能不犯滔天大罪,人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古德里安虐杀战俘和平民的事情发生。据说有次希特勒指示他杀掉苏军俘虏中的政委,连这也被他拒绝了。由于处处不执行希特勒政策,因此他在后期就被换下来到后方负责后勤工作。原本与隆美尔等著名将领齐名的他到最后只是大将军衔,而不是元帅。从中也不难看出希特勒对他的不满。幸好他没有与纳粹分子沆瀣一气同流合污,要不他将逃不过最终的制裁。


科罗廖夫


说不上看不起,《闪击英雄》中也未看到轻视的字意,只能说是专业考虑不同,军事素养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