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變鄱陽“河”,年年“水落石出”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位於我國江西省西北部,面積為3960平方公里。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是洞庭湖,其面積約為2579平方公里,鄱陽湖的面積比洞庭湖大約多了1400平方公里。當然,洞庭湖曾經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曾經面積超過6000平方公里,後來由於不斷的圍湖造田等人類活動,面積不斷縮小,退居第二。

鄱陽湖變鄱陽“河”,年年“水落石出”


鄱陽湖以3960平方公里的面積,目前位居我國淡水湖泊第一位,但是實際上鄱陽湖的面積是會發生季節性變化的,也就是說並不是任何時刻鄱陽湖的面積都有3960平方公里。鄱陽湖當地有“鄱陽湖洪水一大片,枯水幾條線”“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獨特景觀,也就是說鄱陽湖水面面積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存在著巨大差異。然而近10年來,鄱陽湖的枯水期卻多次被“拉長”。自2000年後鄱陽湖連續多年出現旱情。有專家認為這屬於正常波動,符合自然規律;但也有專家認為,不可忽略違法採砂、水利設施截流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據觀測,鄱陽湖地區枯水期乾旱已有常態化趨勢。

從上饒市康山鄉水域俯看,湖水被大片的草場分割成狹窄的河道。


鄱陽湖變鄱陽“河”,年年“水落石出”


鄱陽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豐水期水域面積最大可達4000平方公里以上,到冬季枯水期卻能“瘦身”至幾百平方公里。因連續遭遇旱情,鄱陽湖水域面積曾減少至不到200多平方公里,在個別枯水年份,最低水位來臨日期提前了至少100天。江西九江市湖口縣鄱陽湖沿岸,一條漁船停在乾裂的河灘上。每年3月20日到6月20日,是鄱陽湖的禁漁期,加上被“拉長”的枯水期,鄱陽湖的漁民一年中能捕撈的時間只有3個多月,很多漁民甚至連開船的柴油錢都賺不回來。鄱陽湖周邊100多個自然村,5萬多漁民的收入銳減。

鄱陽湖變鄱陽“河”,年年“水落石出”

鄱陽湖的生態也在迅速發生變化。進入枯水期的鄱陽湖,形成廣闊的草洲。河灘與9個獨立的小湖泊連接,是北方候鳥遷徙越冬的佳地。但當漁民都捕不到魚時,那些以小魚為生的候鳥,同樣地遠走他鄉。在湖水退去露出的草叢中躺著一具死去不久的鳥類屍體。

鄱陽湖變鄱陽“河”,年年“水落石出”


2018年2月底,九江市星子縣的幾個漁民在查看水位,遠處就是星子縣標誌性景觀落星墩“水落石出”。往年的這個時候水早就漲上來了,即將到來的3月是魚類繁殖的最好時期,從長江進入鄱陽湖的魚會在草上產卵。而這幾年的3月,鄱陽湖的水位一直很低,直接導致湖裡魚量的減少。

鄱陽湖變鄱陽“河”,年年“水落石出”

落星墩又名落星石,亦稱德星山,位於廬山市紫陽堤南二里湖中心,是廬山市地標性建築和象徵性文物古蹟,它是一座小石島,高數丈,縱橫週迴大約一百餘步,總面積不過1800平方米,與湖口縣大孤山(又名鞋山)遙相呼應。

落星墩形如星斗乍看像是浮在水面,傳為墜星所化,宋人蔣之奇有“今日湖中石,當年天上星”的詩句形容。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載:“落星石,週迴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縣(現為廬山市)便因此而得名。五代時,落星墩被封為寶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歷代都加以維修,明代又加建亭臺樓閣,如浮玉樓、玉京軒、崗漪軒、清暉閣等,由於歷盡滄桑殘存無已。後上生竹木,墩境依舊幽雅秀麗。

過去的落星墩水落石出被認為是幾十年一遇的奇景,現在卻已經成為每年的常態。

鄱陽湖變鄱陽“河”,年年“水落石出”


鄱陽湖變鄱陽“河”,年年“水落石出”

進入到枯水期後,鄱陽湖變成了一條條河道。一些河道被當地村民就分段割據,不許外人來此捕魚,村民們自己“築壩”分割水域。

鄱陽湖變鄱陽“河”,年年“水落石出”


17年12月2日,一個為景區收購魚鷹的人來到鄱陽湖東岸的餘干康山鄉,從一戶漁民家中買走了4只魚鷹,用於捕魚表演。養魚鷹的徐東華說,兩年前,就有人來向他買鷹。徐東華的父親聽後氣得大罵:“這不是賣孩子嘛!”“魚捕不到,人都養不活了,還怎麼養魚鷹?” 徐東華回答父親。

鄱陽湖變鄱陽“河”,年年“水落石出”

2011年江西就有人呼籲批建鄱陽湖大壩。然而從籌建起,它就引發了環境、移民、防洪、航運等諸多問題的爭論。參考鄱陽湖已經建起的一些小型堤壩,每年到了枯水期,“放水”與“不放水”已經成了上游村和下游村之間的矛盾,建壩保水僅是一個顧此失彼的辦法。

鄱陽湖變鄱陽“河”,年年“水落石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