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变鄱阳“河”,年年“水落石出”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我国江西省西北部,面积为3960平方公里。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洞庭湖,其面积约为2579平方公里,鄱阳湖的面积比洞庭湖大约多了1400平方公里。当然,洞庭湖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曾经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后来由于不断的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面积不断缩小,退居第二。

鄱阳湖变鄱阳“河”,年年“水落石出”


鄱阳湖以3960平方公里的面积,目前位居我国淡水湖泊第一位,但是实际上鄱阳湖的面积是会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时刻鄱阳湖的面积都有3960平方公里。鄱阳湖当地有“鄱阳湖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景观,也就是说鄱阳湖水面面积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存在着巨大差异。然而近10年来,鄱阳湖的枯水期却多次被“拉长”。自2000年后鄱阳湖连续多年出现旱情。有专家认为这属于正常波动,符合自然规律;但也有专家认为,不可忽略违法采砂、水利设施截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据观测,鄱阳湖地区枯水期干旱已有常态化趋势。

从上饶市康山乡水域俯看,湖水被大片的草场分割成狭窄的河道。


鄱阳湖变鄱阳“河”,年年“水落石出”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丰水期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到冬季枯水期却能“瘦身”至几百平方公里。因连续遭遇旱情,鄱阳湖水域面积曾减少至不到200多平方公里,在个别枯水年份,最低水位来临日期提前了至少100天。江西九江市湖口县鄱阳湖沿岸,一条渔船停在干裂的河滩上。每年3月20日到6月20日,是鄱阳湖的禁渔期,加上被“拉长”的枯水期,鄱阳湖的渔民一年中能捕捞的时间只有3个多月,很多渔民甚至连开船的柴油钱都赚不回来。鄱阳湖周边100多个自然村,5万多渔民的收入锐减。

鄱阳湖变鄱阳“河”,年年“水落石出”

鄱阳湖的生态也在迅速发生变化。进入枯水期的鄱阳湖,形成广阔的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小湖泊连接,是北方候鸟迁徙越冬的佳地。但当渔民都捕不到鱼时,那些以小鱼为生的候鸟,同样地远走他乡。在湖水退去露出的草丛中躺着一具死去不久的鸟类尸体。

鄱阳湖变鄱阳“河”,年年“水落石出”


2018年2月底,九江市星子县的几个渔民在查看水位,远处就是星子县标志性景观落星墩“水落石出”。往年的这个时候水早就涨上来了,即将到来的3月是鱼类繁殖的最好时期,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鱼会在草上产卵。而这几年的3月,鄱阳湖的水位一直很低,直接导致湖里鱼量的减少。

鄱阳湖变鄱阳“河”,年年“水落石出”

落星墩又名落星石,亦称德星山,位于庐山市紫阳堤南二里湖中心,是庐山市地标性建筑和象征性文物古迹,它是一座小石岛,高数丈,纵横周回大约一百余步,总面积不过1800平方米,与湖口县大孤山(又名鞋山)遥相呼应。

落星墩形如星斗乍看像是浮在水面,传为坠星所化,宋人蒋之奇有“今日湖中石,当年天上星”的诗句形容。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载:“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星子县(现为庐山市)便因此而得名。五代时,落星墩被封为宝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历代都加以维修,明代又加建亭台楼阁,如浮玉楼、玉京轩、岗漪轩、清晖阁等,由于历尽沧桑残存无已。后上生竹木,墩境依旧幽雅秀丽。

过去的落星墩水落石出被认为是几十年一遇的奇景,现在却已经成为每年的常态。

鄱阳湖变鄱阳“河”,年年“水落石出”


鄱阳湖变鄱阳“河”,年年“水落石出”

进入到枯水期后,鄱阳湖变成了一条条河道。一些河道被当地村民就分段割据,不许外人来此捕鱼,村民们自己“筑坝”分割水域。

鄱阳湖变鄱阳“河”,年年“水落石出”


17年12月2日,一个为景区收购鱼鹰的人来到鄱阳湖东岸的余干康山乡,从一户渔民家中买走了4只鱼鹰,用于捕鱼表演。养鱼鹰的徐东华说,两年前,就有人来向他买鹰。徐东华的父亲听后气得大骂:“这不是卖孩子嘛!”“鱼捕不到,人都养不活了,还怎么养鱼鹰?” 徐东华回答父亲。

鄱阳湖变鄱阳“河”,年年“水落石出”

2011年江西就有人呼吁批建鄱阳湖大坝。然而从筹建起,它就引发了环境、移民、防洪、航运等诸多问题的争论。参考鄱阳湖已经建起的一些小型堤坝,每年到了枯水期,“放水”与“不放水”已经成了上游村和下游村之间的矛盾,建坝保水仅是一个顾此失彼的办法。

鄱阳湖变鄱阳“河”,年年“水落石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