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何要把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把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呢?



歷史上為何要把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把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呢?

周朝概圖

歷史上的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犬戎襲擾不斷,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與犬戎攻入鎬京(今陝西西安)。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因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顧歷史上稱為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陽),因成周(今河南洛陽)在鎬京(今陝西西安)的東邊。因此歷史稱這段時期稱為東周。說完兩週的來歷,再來解說一下春秋。


歷史上為何要把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把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呢?

春秋諸侯國概圖


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在史學界大都認為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春秋戰國分界線。關於春秋戰國斷代,歷來說法不一:或以《春秋》絕筆之年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為戰國始年,或以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為戰國始年等。歷史的說法都是有一定的根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但是根據我的認知是這樣的:歷史的斷代不能以哪一年為界,為要以某個事件為界。年限是固定的並不能告訴我們那一年發生了什麼,有什麼要讓我們記得的。而某一事件,不僅有時間的界定,更有地點,人物的記載,還有能讓我們去問這個事件原因的好奇心,更甚至想去了解事件的經過。

春秋戰國應該是理解為春秋和戰國兩部分,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據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的解釋,春秋意指春去秋來,以編年體形式記錄史實。在這個上面我更認同是春秋是一年中的大事的記載。

而戰國的來源是《戰國策》,是國別體的史書,作者是西漢的劉向。


歷史上為何要把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把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呢?

戰國七雄版圖


但是要是區分春秋與戰國,更為貼切的解釋應該是,春秋比戰國更亂。為什麼這樣說呢?

春秋時期大小不一的諸侯國有:燕、虢、齊、秦、邢、巴、楚、吳、越、晉、衛、魯、鄭、陳、蔡、宋、虞等諸候各據一方,當時即使周朝已經全無實際的統治權,但各諸侯仍然奉周天子為王,仍然稱自己是臣下,這是其一。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不斷征伐,稱霸,先後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這五個人。這是其二。大國與小國,大國與大國,小國與小國之間戰爭不斷,相比戰國更為混亂。


歷史上為何要把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把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呢?

春秋五霸稱霸示意圖


戰國時期則不同,形成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魏、趙、韓、秦。這七個諸侯國進一步整治了混亂局面,更迫使周天子給予其各自封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到最後由強秦滅掉其它六國與周朝,正式結束了整個戰國混亂時代,與此同時,東周也宣告滅亡。八百年周朝不復存在。

《編者寄語》我們還是很有緣分的,你看我的文章不管好壞吧,你都讀完了,這節緣分雖然結束了,但是我相信下一段緣分明天就來了。大家看完如有什麼想法。歡迎評論留言。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